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艺术的生存与传承——基于云南彝族、傣族两个村落的田野考察 被引量:8
1
作者 魏美仙 蒋少华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3-77,共5页
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艺术传承发展面临着多重压力。在对彝族、傣族村落的田野调查中,笔者发现被称为"艺术"的文化在当下民族生活中有着不同的生存境遇:在仪式场景以其实用性功能整合于民族生活的,不仅在地方性生活... 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少数民族艺术传承发展面临着多重压力。在对彝族、傣族村落的田野调查中,笔者发现被称为"艺术"的文化在当下民族生活中有着不同的生存境遇:在仪式场景以其实用性功能整合于民族生活的,不仅在地方性生活方式的延续中自然传承着并且有复兴重构之势;仪式场景外的艺术则在生活方式的逐步变迁中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根基,更多地存在于展演场域。民族艺术的生存是其传承讨论的起点,而与文化整合的功能决定了其生存境遇,因此,在功能性结构中讨论传承才符合艺术生存发展逻辑。目前变迁的生活中,村落传统艺术主要担当着两种功能: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功能和面向他者的展示功能及其相关派生功能,以此为基点探讨其传承,可以看到多元文化交流互动和"艺术"所具有的基于感官符号的共享性,使面向他者的展示成为当代民族艺术最主要的生存方式,由此导致其传承方式和途径的更加多样化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彝族傣族 艺术传承 功能 展演化
下载PDF
文化生态: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一个视角 被引量:57
2
作者 魏美仙 《学术探索》 2002年第4期106-109,共4页
文化是环境的产物 ,文化的发展是文化与环境互动的过程。在新时期文化变迁的背景下 ,研究民族文化传承应从整体的观点出发 ,以文化生态为参照 ,从文化主体———文化生态———文化传承三者的互动关系中 ,解决民族文化传承有关理念 。
关键词 文化生态 传承 发展 保护
下载PDF
民族村寨旅游展演艺术的文本建构与解读--以云南新平县大沐浴村为例 被引量:7
3
作者 魏美仙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14,共4页
民族村寨旅游展演艺术建构是旅游场域多种力量的协商共谋,自我与他者双重视域的存在使其建构中贯穿着本地文化与游客消费文化间的紧张与互动。在本地艺术符号征用与其他艺术符号借用创造及其作为地方性文化表征的强语境性与表意性形成... 民族村寨旅游展演艺术建构是旅游场域多种力量的协商共谋,自我与他者双重视域的存在使其建构中贯穿着本地文化与游客消费文化间的紧张与互动。在本地艺术符号征用与其他艺术符号借用创造及其作为地方性文化表征的强语境性与表意性形成的去语境性间,符号选取及其意指活动的双重运作部分消解了自我与他者间内在张力,文本得以整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腰傣展演艺术 文本建构 民族身份 张力
下载PDF
旅游展演艺术研究述评 被引量:5
4
作者 魏美仙 《学术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2-86,共5页
在旅游业中生成的旅游展演艺术,是各种地方性文化旅游中文化变迁的表征,目前学界主要在旅游人类学和民族文化学视野对其进行阐释。无论其作为"传统"文化还是"发明"的"传统",或是其中表现的"意识形态... 在旅游业中生成的旅游展演艺术,是各种地方性文化旅游中文化变迁的表征,目前学界主要在旅游人类学和民族文化学视野对其进行阐释。无论其作为"传统"文化还是"发明"的"传统",或是其中表现的"意识形态"与地方性"认同"、"真实性"以及"互动协商性",都未能很好地呈现其与一般文化现象的不同及其与地方性文化生活的具体关联,艺术人类学"回到生活"的"行为研究"和"艺术""文化"双重解读的理念方法无疑为其提供了富有阐释力的学科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展演艺术 研究现状 艺术人类学
下载PDF
对民族文化传承主体的几点思考——从云南峨山高平个案说起 被引量:12
5
作者 魏美仙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63-65,共3页
民族文化在新时期怎样传承下去,是人们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其牵涉因素复杂多样,其中,文化主体是极为关键的一个。本文以对峨山高平实地调查材料为例证来探讨文化传承中的文化主体问题,对文化主体中与文化传承密切相关的主体的文化传承... 民族文化在新时期怎样传承下去,是人们极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其牵涉因素复杂多样,其中,文化主体是极为关键的一个。本文以对峨山高平实地调查材料为例证来探讨文化传承中的文化主体问题,对文化主体中与文化传承密切相关的主体的文化传承意识、角色二重性、类型划分及保护培养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思考,以达到对丈化主体的相对完整的认识,充分发挥它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平 对文 平实 文化传承 民族文化 相对 新时期 多样 类型划分
下载PDF
旅游展演艺术研究述评 被引量:3
6
作者 魏美仙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2-196,共5页
在旅游业中生成的旅游展演艺术,是各种地方性文化旅游中文化变迁的表征,目前学界主要在旅游人类学和民族文化学视野对其进行阐释。无论其作为"传统"文化还是"发明"的"传统",或是其中表现的"意识形态... 在旅游业中生成的旅游展演艺术,是各种地方性文化旅游中文化变迁的表征,目前学界主要在旅游人类学和民族文化学视野对其进行阐释。无论其作为"传统"文化还是"发明"的"传统",或是其中表现的"意识形态"与地方性"认同"、"真实性"以及"互动协商性",都未能很好地呈现其与一般文化现象的不同及其与地方性文化生活的具体关联,艺术人类学"回到生活"的"行为研究"和"艺术""文化"双重解读的理念方法无疑为其提供了富有阐释力的学科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展演艺术 研究现状 艺术人类学
下载PDF
沉默、焦虑与想象的祛魅:民族艺术现代话语建构的反思 被引量:2
7
作者 魏美仙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22年第2期87-95,共9页
民族艺术是各民族国家认同正向价值的重要载体,在民族与边疆叠合中成为国家边疆治理的重要资源,其话语建构具有时代性意义。话语的历史叙事交织着主体的文化焦虑与想象,支配着话语策略而呈现附魅特征。话语建构应基于历史经验、现实实... 民族艺术是各民族国家认同正向价值的重要载体,在民族与边疆叠合中成为国家边疆治理的重要资源,其话语建构具有时代性意义。话语的历史叙事交织着主体的文化焦虑与想象,支配着话语策略而呈现附魅特征。话语建构应基于历史经验、现实实践、理论逻辑与未来指向,将国家主导引导性与民众需求结合起来,通过对话联通内部微观叙事与国家宏大话语,以超越静止破碎的地方性,重塑中华民族主体性,在历史话语的祛魅中共建中华民族艺术话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艺术 祛魅 中国话语 建构 主导性
下载PDF
“围城”内外——艺术人类学研究散论 被引量:1
8
作者 魏美仙 陆定福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3-48,共6页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倡导整体文化观中对艺术进行"艺术"和"文化"双重审视,无论在其田野作业的方法还是在对艺术的界定、功能及其分类方面都试图尊重人类艺术活动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面对传统艺术学研究造就的艺术"... 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倡导整体文化观中对艺术进行"艺术"和"文化"双重审视,无论在其田野作业的方法还是在对艺术的界定、功能及其分类方面都试图尊重人类艺术活动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面对传统艺术学研究造就的艺术"围城",艺术人类学的抱负在于与"围城"内进行积极的对话乃至达到围墙的拆解。无论其研究旨趣能否实现,至少它提供了认知艺术的另一种可能并且为各种地方性文化艺术提供了更加完整的解释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人类学 整体观 地方性 对话
下载PDF
童话中结婚母题的意义阐释 被引量:4
9
作者 魏美仙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52-59,共8页
童话中含有大量的结婚母题并呈现出多样的形态,它们都不是现实婚姻形态的真实反映,只是人类某种文化心理的隐喻,体现出符号性。本文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中对结婚母题进行考察,尝试进行民俗、文本、文化三结合的研究模式:以各种不同文本... 童话中含有大量的结婚母题并呈现出多样的形态,它们都不是现实婚姻形态的真实反映,只是人类某种文化心理的隐喻,体现出符号性。本文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中对结婚母题进行考察,尝试进行民俗、文本、文化三结合的研究模式:以各种不同文本为对象和依据,以民俗为基础和手段,把这一母题从各种类型的童话故事中分离出来进行系统的综合性比较研究,在大量的文本及民俗材料的支撑下,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考察结婚母题,探究其中人类深层文化心理积淀,领悟文本的终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童话 结婚姆题 意义阐释 人类 婚姻 角色意义 原型 伦理 直陈关系 象征关系
下载PDF
多重语境中的花腰傣服饰——以大沐浴为例的人类学解读 被引量:7
10
作者 魏美仙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7年第3期9-17,共9页
花腰傣人以其传统女性服饰而得名,在当代社会文化变迁中,传统服饰生存于多重语境,从而对其意义进行了再语境化的创造,带来服饰文化的变迁。在人类学视野中,花腰傣服饰不仅承载了民族历史记忆,积淀着民族审美心理,整合着民族生活,是其传... 花腰傣人以其传统女性服饰而得名,在当代社会文化变迁中,传统服饰生存于多重语境,从而对其意义进行了再语境化的创造,带来服饰文化的变迁。在人类学视野中,花腰傣服饰不仅承载了民族历史记忆,积淀着民族审美心理,整合着民族生活,是其传统文化的象征符号;更经由再语境化中他者的凝视而发生形变并生成新的意义,转化为当下民族国家场域中集身份象征、生计方式、艺术审美、大众消费等多重含义为一体的文化符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腰傣服饰 再语境化旅游展演 意义转化
下载PDF
民族村寨旅游展演艺术的意义阐释——以大沐浴为例 被引量:6
11
作者 魏美仙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23-32,共10页
民族村寨旅游场域建构的展演艺术在本地人和他者双重视域中的存在,决定了它具有地方性文化表征和大众消费产品两副面孔,由此生成对本地人和他者的双重意义。以市场、展演、文化、艺术、互动等不同层面的要素为中介,在本地人和他者基于... 民族村寨旅游场域建构的展演艺术在本地人和他者双重视域中的存在,决定了它具有地方性文化表征和大众消费产品两副面孔,由此生成对本地人和他者的双重意义。以市场、展演、文化、艺术、互动等不同层面的要素为中介,在本地人和他者基于不同文化图式的不同视角的感知中,展演艺术生成了生计与消费方式、自我与他者关系重构、文化表征与异域想象、艺术经验共享、文化交流与再生产等彼此关联又相异的文化意义,成为对其进行文化定位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展演艺术 自我与他者 意义定位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及传承人意义 被引量:16
12
作者 普文芳 魏美仙 《学术探索》 CSSCI 2014年第4期119-122,共4页
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静态的物的传承保护转向活态的文化保护的认识转变,传承人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承载者和传递者,以其文化主体的身份不仅保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 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静态的物的传承保护转向活态的文化保护的认识转变,传承人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承载者和传递者,以其文化主体的身份不仅保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和自身文化特质等基本属性,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中以提升自身文化自觉意识,构建具体传承通道等作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 文化属性 传承
下载PDF
天然气催化燃烧炉窑温度的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世红 白天宇 魏美仙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2016年第4期28-32,共5页
催化燃烧反应较低的活化能允许在贫碳氢化合物浓度下发生反应,燃烧发生在常规气相易燃极限之外,因此燃烧更稳定.在此基础上研究出了天然气催化燃烧炉窑,首先从理论上研究了催化燃烧炉窑,将催化燃烧炉窑应用到琉璃的烧制中,得到了其能烧... 催化燃烧反应较低的活化能允许在贫碳氢化合物浓度下发生反应,燃烧发生在常规气相易燃极限之外,因此燃烧更稳定.在此基础上研究出了天然气催化燃烧炉窑,首先从理论上研究了催化燃烧炉窑,将催化燃烧炉窑应用到琉璃的烧制中,得到了其能烧制琉璃,并分析了温度对烧制琉璃的影响,烧制出来的琉璃以其纯净坚固的质地,富有旋律的造型以及光鲜亮丽的色彩,令人赏心悦目.研究其在建筑装饰和古建修复等工程中的可行性,对我国建筑的装饰和保护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燃烧 炉窑 温度 琉璃
下载PDF
非遗记录:我国手工技艺及其纪录影像发展的时代脉络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春芬 魏美仙 《学术探索》 CSSCI 2023年第5期120-127,共8页
手工技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现代以来手工技艺在时代更迭中呈现出兴盛至衰落再至复兴的波浪式起伏发展态势,其纪录影像书写也随之经历了萌芽、发展及繁荣阶段。影像书写主要依托人类学、影视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并遵循各... 手工技艺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现代以来手工技艺在时代更迭中呈现出兴盛至衰落再至复兴的波浪式起伏发展态势,其纪录影像书写也随之经历了萌芽、发展及繁荣阶段。影像书写主要依托人类学、影视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并遵循各学科阐述逻辑展开,彰显着时代的塑造性,使不同时期二者的发展轨迹呈现出一定的非同步性。在当前复杂的社会语境下,尤其是伴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官方与民间的积极互动使手工技艺影像书写形成新的发展态势,其发展将会在时代脉络中进一步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工技艺 影像纪录 时代脉络
下载PDF
应用天然气催化燃烧炉烧制琉璃瓦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贾方晶 张世红 魏美仙 《中国陶瓷》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7-71,共5页
基于以天然气为热源的催化燃烧炉系统,进行烧制琉璃瓦的探索实验。通过对炉内温度场与催化燃烧状态的控制以及炉烟气成分的测定,寻求最适宜的烧成制度,分析了炉内烧成气氛以及催化燃烧表面的热辐射。研究结果表明:炉内为强氧化气氛,燃... 基于以天然气为热源的催化燃烧炉系统,进行烧制琉璃瓦的探索实验。通过对炉内温度场与催化燃烧状态的控制以及炉烟气成分的测定,寻求最适宜的烧成制度,分析了炉内烧成气氛以及催化燃烧表面的热辐射。研究结果表明:炉内为强氧化气氛,燃烧器表面产生很高的热辐射向琉璃瓦传递热量,使琉璃瓦均匀受热。烧成的琉璃瓦当成品外观美观生动,釉面非常透亮。同时催化燃烧烟气中含有极少量NO_x等污染物,显示催化燃烧炉具有环保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燃烧炉窑 烧成制度 窑炉气氛 琉璃瓦 低污染
下载PDF
猪血香肠 加工技术
16
作者 魏美仙 《致富天地》 2008年第10期37-37,共1页
一、基本配料主料:鲜猪血4公斤,肥肉3.5公斤,猪皮1.5公斤,熟淀粉0.5公斤,肉肠0.5公斤。调味料:食盐300克,门糖200克,大曲酒100克,味精100克,胡椒粉200克,五香粉50克,茴香粉40克,
关键词 鲜猪血 加工技术 香肠 调味料 大曲酒 胡椒粉 五香粉 茴香
下载PDF
试论古汉语词类活用与修辞
17
作者 叶正渤 魏美仙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1991年第6期42-44,共3页
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较为普遍。所谓词类活用,一般是指古汉语中的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基本的语法功能,如名词用如动词、副词,使动、意动用法等。这种现象,人们历来认为它带有明显的修辞效果与特点。对此,我们提出不尽... 古汉语中词类活用现象较为普遍。所谓词类活用,一般是指古汉语中的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基本的语法功能,如名词用如动词、副词,使动、意动用法等。这种现象,人们历来认为它带有明显的修辞效果与特点。对此,我们提出不尽相同的看法。我们认为:词类活用导源于修辞。即由于修辞而导致所谓词类活用这种语法现象。修辞是产生词类活用现象的直接原因,而词类活用是修辞所带来的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类活用 意动用法 语法现象 语法概念 使动用法 《马氏文通》 语法作用 汉语语法学 动宾结构 古代汉语
下载PDF
他者凝视中的艺术生成——沐村旅游展演艺术建构的人类学考察 被引量:18
18
作者 魏美仙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3-47,共5页
旅游者的凝视作为一种权力运作在当代民族村寨旅游中具有生成性动力意义,其中的召唤性激发了本地人进行文化的自我表征,在凝视与表征的互动中村落展演艺术得以建构。沐村旅游展演在不同途径和方法的文本符号制作中,体现了惯例中作为艺... 旅游者的凝视作为一种权力运作在当代民族村寨旅游中具有生成性动力意义,其中的召唤性激发了本地人进行文化的自我表征,在凝视与表征的互动中村落展演艺术得以建构。沐村旅游展演在不同途径和方法的文本符号制作中,体现了惯例中作为艺术的符号运用、生活中所指意义转换的符号进入以及根据生活加工的符号审美化等自我与他者跨文化共享中生熟转换的文化运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视 艺术建构 “花腰傣”
原文传递
地方性文化的诗意表达——《茶马古道——高原女人·大山汉》编创路径解读 被引量:5
19
作者 魏美仙 师向宁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55-59,共5页
当代文化消费关涉的地方与大众的彼此沟通对地方性文化的诗意表达提出了要求,成为时代和地域赋予艺术家的特定书写与表述方式,内容选择突出的地方性与形式表达追求的诗意性之间的耦合成为艺术编创普遍的路径选择,《茶马古道——高原女人... 当代文化消费关涉的地方与大众的彼此沟通对地方性文化的诗意表达提出了要求,成为时代和地域赋予艺术家的特定书写与表述方式,内容选择突出的地方性与形式表达追求的诗意性之间的耦合成为艺术编创普遍的路径选择,《茶马古道——高原女人·大山汉》为此提供了具体生动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方性 艺术形式 耦合 路径
原文传递
以民间艺人为中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问题思考 被引量:6
20
作者 魏美仙 魏惠琴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2013年第3期55-60,共6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绝大部分内容属于艺术类,其传承保护从民间艺人角度切入进行审视是非常必要和切实可行的。在田野调查基础上,针对民间艺人现状,本文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应该从注重群体效应、增强文化自觉、培养传承人、分类扶...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绝大部分内容属于艺术类,其传承保护从民间艺人角度切入进行审视是非常必要和切实可行的。在田野调查基础上,针对民间艺人现状,本文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应该从注重群体效应、增强文化自觉、培养传承人、分类扶持指导、提供具体实施渠道等几方面入手,让民间艺人真正行动起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有效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艺人 非遗保护 对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