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被言说的主体——电影中的“小镇青年”及其追问 被引量:1
1
作者 魏舒忆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94-98,共5页
“小镇青年”伴随着大数据对电影市场的观察出现。随着票房打破预期的《小时代》系列进入大众视域的小镇青年,一开始就是依托着资本和地域维度而诞生的。但和具体的阶层划分不同,作为社会群体的小镇青年更多是以其所消费的文化产品指认... “小镇青年”伴随着大数据对电影市场的观察出现。随着票房打破预期的《小时代》系列进入大众视域的小镇青年,一开始就是依托着资本和地域维度而诞生的。但和具体的阶层划分不同,作为社会群体的小镇青年更多是以其所消费的文化产品指认自身的,然而,小镇青年作为一个概念是否准确,又是否有效?借助《小时代》《战狼》等文本,可以探究作为中国电影增量的小镇青年的具体所指,探究他们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成,又具体携带出什么样的问题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镇青年 城镇化 电影
下载PDF
从小说到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性别符号与存在困境
2
作者 魏舒忆 《闽江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37-42,共6页
《我不是潘金莲》讲述的是李雪莲在自己被指摘为潘金莲时,试图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20年来坚持上访、寻求公道的故事。小说显示了作家刘震云在自身创作序列上开始求新,从前期的“新写实小说”的创作系列转向了新时期的“说话”系列,小说... 《我不是潘金莲》讲述的是李雪莲在自己被指摘为潘金莲时,试图证明自己不是潘金莲,20年来坚持上访、寻求公道的故事。小说显示了作家刘震云在自身创作序列上开始求新,从前期的“新写实小说”的创作系列转向了新时期的“说话”系列,小说中李雪莲“说不上话”的困境其实就是生存的困境。这部小说后来被改编为电影,小说影视化的过程也是再阐述的过程,在影片中,李雪莲的符号性指认更为明显,反而冲淡了原小说文本中借由李雪莲形象切入的对于现代权力运作的反思。但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旨在借由李雪莲这样一个弱势地位的反抗者形象,揭示乡土社会与现代权力机构之间的矛盾,折射出当代人所面对的一种更普遍的结构性焦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不是潘金莲》 刘震云 性别符号 生存困境 乡约民规 结构体制
下载PDF
纸性恋与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主体性困境
3
作者 魏舒忆 《中国图书评论》 2024年第9期18-28,共11页
在数字时代,人们与虚拟对象建立联系的现象日益普遍,纸性恋或可视为其极端表现。韩炳哲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为解读这一现象提供了独特视角。马克思曾指出资本主义如何通过商品交换关系物化人际关系,而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消费主义逻辑进... 在数字时代,人们与虚拟对象建立联系的现象日益普遍,纸性恋或可视为其极端表现。韩炳哲对新自由主义的批判为解读这一现象提供了独特视角。马克思曾指出资本主义如何通过商品交换关系物化人际关系,而在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消费主义逻辑进一步被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和算法文化所改变,引发出新的主体性危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费主义 马克思 韩炳哲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