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岩石破裂强度的温度和应变率效应及其对岩石圈流变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3
1
作者 魏荣强 臧绍先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730-1737,共8页
研究了温度和应变率对岩石破裂强度的影响,得到了岩石圈中一些典型岩石破裂强度的新的经验规律.新的经验规律除考虑围压和标本尺度的影响外,还考虑了温度和应变率的影响,并增加了新岩石的结果,所以更能反映岩石圈内岩石破裂的真实状态.... 研究了温度和应变率对岩石破裂强度的影响,得到了岩石圈中一些典型岩石破裂强度的新的经验规律.新的经验规律除考虑围压和标本尺度的影响外,还考虑了温度和应变率的影响,并增加了新岩石的结果,所以更能反映岩石圈内岩石破裂的真实状态.通过对鄂尔多斯平均流变结构的计算和对比研究表明:传统的忽略脆性破裂的流变模型过高地估计了流变强度,流变机制的分布也不尽合理.而考虑了脆性破裂机制的流变模型的结果表明脆性区分为两部分,浅部以摩擦滑动机制控制,深部以脆性破裂机制控制.由于新的经验规律考虑的代表性岩石更全面,并考虑了应变率的影响,得到的脆性区的范围进一步增大,流变强度进一步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流变结构 脆性破裂 温度 应变率
下载PDF
岩石圈流变结构的一种新的应变率约束 被引量:11
2
作者 魏荣强 臧绍先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029-1034,共6页
对目前存在的 3种应变率约束条件 (常应变率 ,常构造力 ,与应变率有关的构造力约束 )进行了讨论 ,它们都不能真实地反映岩石圈内的应变率分布及实际观测 .基于近几年GPS测量的研究结果 ,提出利用GPS实测应变率对岩石圈流变结构进行约束... 对目前存在的 3种应变率约束条件 (常应变率 ,常构造力 ,与应变率有关的构造力约束 )进行了讨论 ,它们都不能真实地反映岩石圈内的应变率分布及实际观测 .基于近几年GPS测量的研究结果 ,提出利用GPS实测应变率对岩石圈流变结构进行约束的新方法 .对华北地区实际流变剖面的计算结果表明 ,本文方法克服了上述三种约束条件的不足 ,利用它所确定的岩石圈流变结构更为合理 ,在流变性质上较好地反映了与大地构造的对应关系 ,而且一定程度上反映岩石圈内各种状态参量及物质参量对流变结构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流变结构 应变率约束 GPS
下载PDF
大陆岩石圈流变结构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 被引量:18
3
作者 魏荣强 臧绍先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59-364,共6页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陆岩石圈流变学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理论和应用研究不断深入.理论上,人们不仅认识到在构造运动中岩石圈介质是流变体而非简单的刚体性和弹性体;并利用矿物和岩石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岩石圈流变分层的概念,建立了一维流...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大陆岩石圈流变学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理论和应用研究不断深入.理论上,人们不仅认识到在构造运动中岩石圈介质是流变体而非简单的刚体性和弹性体;并利用矿物和岩石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岩石圈流变分层的概念,建立了一维流变模型;进而用流变的观点解释了一些具体构造现象,而且开始了三维流变结构的研究,提出了岩石圈流变结构的横向分块纵向分层的观点.应用上,人们已从把流变强度曲线简单地运用于运动学或动力学模型的阶段,进入了在三维空间中定量研究地球动力学问题的阶段.随着岩石圈流变学研究的深入及大陆岩石圈的复杂性,新的问题也不断涌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圈 流变结构 大陆动力学
下载PDF
中国大陆地壳地震震中分布的卫星磁异常约束 被引量:4
4
作者 魏荣强 于磊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643-2650,共8页
陆壳中的地震更危险,但其分布更具有弥散性,尤其在中国大陆地区;因此可靠且易用的地震警示信息显得非常重要.目前这类信息主要来自历史地震目录,大地测量及构造等资料,还需要补充其它的地学资料.本文提出一种来自卫星地壳磁场的约束.对... 陆壳中的地震更危险,但其分布更具有弥散性,尤其在中国大陆地区;因此可靠且易用的地震警示信息显得非常重要.目前这类信息主要来自历史地震目录,大地测量及构造等资料,还需要补充其它的地学资料.本文提出一种来自卫星地壳磁场的约束.对于中国大陆的壳内地震(MS≥5.0),研究表明其大都(80%以上)位于卫星地壳磁场的垂向磁感应强度分量的零等值线上或附近,并且理论上可以用一作用于半无限磁弹性平面中的集中力所产生的磁场分布来进行相应解释.尽管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这种新的独立于传统资料的约束,提供了更为详细的地震警示性信息.同时,在缺少历史地震目录,大地测量及构造资料的地区,这种约束可作为一种先导性的监测信息加以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警示性信息 大陆地壳地震 卫星地壳磁场 磁弹性
下载PDF
大陆岩石圈的热-流变底边界——以Kaapvaal、Fennoscandia和Slave克拉通为例 被引量:3
5
作者 魏荣强 李午阳 《中国科学院大学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4-81,共8页
板块构造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相对刚性的岩石圈板块漂浮在相对软弱的软流圈之上作欧拉运动.岩石圈与软流圈间存在边界面称为岩石圈-软流圈边界(LAB).提出一种半解析方法来确定大陆LAB:定义其为有效黏度取极小值所在的深度.该方法得... 板块构造理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相对刚性的岩石圈板块漂浮在相对软弱的软流圈之上作欧拉运动.岩石圈与软流圈间存在边界面称为岩石圈-软流圈边界(LAB).提出一种半解析方法来确定大陆LAB:定义其为有效黏度取极小值所在的深度.该方法得到的LAB,综合考虑了大陆岩石圈地幔介质的热学和流变学性质,故称其为热-流变底部边界.对3个著名克拉通(Kaapvaal,Fennoscandia和Slave)的研究表明:3个克拉通的热-流变底部边界在~250km,与大地电磁测深等其他地球物理方法得到的结果一致.因为热-流变底部边界是从力学的角度来定义的,且提供了岩石圈板块浮于软流圈上运动的极大可能性,因而与板块构造理论的定义更为接近.在该边界及附近,主导的流变机制是湿橄榄石的扩散蠕变,有效黏度极小,差应力小,应变率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理论 岩石圈-软流圈边界 大陆岩石圈 克拉通 热-流变底部边界
下载PDF
地球内部结构及物性研究的进展及问题 被引量:1
6
作者 魏荣强 周蕙兰 臧绍先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671-1677,共7页
本文对近几年中国地球物理学家在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性质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从地球内部结构的地震波速度成像,地幔介质的各向异性,地幔间断面及地幔介质物性进行了综述,指出在一些原有的研究领域,工作更加深入,方法更加先进,而且... 本文对近几年中国地球物理学家在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性质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总结.从地球内部结构的地震波速度成像,地幔介质的各向异性,地幔间断面及地幔介质物性进行了综述,指出在一些原有的研究领域,工作更加深入,方法更加先进,而且进行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合作的范围也逐渐扩大,方式多样,并开拓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在肯定我们近几年取得的一些新的进展的同时,也提出了地球内部结构研究中应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内部结构 地幔物性 地震波成像 各向异性 俯冲带 地幔间断面
下载PDF
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性质的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臧绍先 周蕙兰 +1 位作者 魏荣强 周元泽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92-502,共11页
对 1999~ 2 0 0 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家在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性质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 .分别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地震波速度成像研究 ,中国及其周边地区上地幔介质各向异性的研究 ,S波介质品质因子Qβ,俯冲带研究 ,地幔间断面的研究 ,... 对 1999~ 2 0 0 2年中国地球物理学家在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性质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 .分别对地球内部结构的地震波速度成像研究 ,中国及其周边地区上地幔介质各向异性的研究 ,S波介质品质因子Qβ,俯冲带研究 ,地幔间断面的研究 ,地球物质性质的实验研究以及其它方面的一些研究工作进行了综述 .指出了各方面的主要研究内容、使用的主要方法和得到的结果 .从这 4年的研究中可以发现 ,中国的科学家在地球内部结构和物质性质的研究中又取得了新的进展 ,主要表现在 3个方面 :一些原有领域中的研究更加深入 ;开辟了新的方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地球内部结构 物质物理性质 地震层析成像 介质各向异性 俯冲带 地幔间断面
下载PDF
茂县新磨特大滑坡-碎屑流的发育特征与运移机理 被引量:17
8
作者 曾庆利 魏荣强 +2 位作者 薛鑫宇 周元泽 尹前锋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93-206,共14页
2017年6月24日茂县叠溪镇新磨村发生体积近800×10~4m^3的灾难性特大型滑坡-碎屑流灾害。通过现场调查、遥感解译和资料分析,本文对灾害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崩滑危岩体及运移堆积特征,降雨及地震对崩滑的触发作用等进行了研究,探讨... 2017年6月24日茂县叠溪镇新磨村发生体积近800×10~4m^3的灾难性特大型滑坡-碎屑流灾害。通过现场调查、遥感解译和资料分析,本文对灾害发育的地质环境条件,崩滑危岩体及运移堆积特征,降雨及地震对崩滑的触发作用等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影响碎屑流运动性的主要效应及其致灾机理,并评价了类似灾害的监测预警新方法。研究认为:(1)新磨村位于1933年叠溪MS7.5地震前已经存在的大型老滑坡堆积体上,多次历史强震和历年降雨循环使滑源区砂板岩坡体表层卸荷带失稳剥离,内部岩体完整性和强度进一步损伤劣化,滑源区在2003年之前已经发育了多条宽大裂缝,并存在显著滑前变形前兆,新磨滑坡本质上是一次后地震机制的灾难性高速岩质滑坡-碎屑流。(2)新磨基岩顺层滑坡体积约150×10~4m^3,但有约600×10~4m^3沟道老崩坡积体被刮铲、裹携。滑坡体高位撞击使老堆积体内"土拱效应"快速丧失并获得加速,"刮铲-裹携效应"促进了滑坡-碎屑流的流动性和扩散性,但大规模的裹携也限制了碎屑流运移得更远。这种冲击加载-刮铲裹携的破坏机制与1986年新滩滑坡、2000年易贡滑坡和2004年贵州纳雍左营滑坡等类似。(3)滑坡-碎屑流产生的地震信号分析可再现整个滑坡、冲击、运移、停积等全过程,震前InSAR形变资料分析则揭示了显著的变形前兆,两者结合应是未来这类超视距崩滑-碎屑流灾害早期识别、评价和预警的新方法。(4)鉴于滑后新磨流域仍然存在大量新老裂缝及其切割而成的危险块体,建议立即开展详细的灾害调查、风险评价和监测预警工作,避免类似灾害重复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碎屑流 冲击加载效应 裹携效应 InSAR变形监测 崩滑地震信号 同震及震后滑坡 1933年叠溪MS7.5地震
下载PDF
岩石圈流变机制的确定及影响岩石圈流变强度的因素 被引量:32
9
作者 臧绍先 李昶 魏荣强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2002年第1期50-60,共11页
讨论了确定岩石圈流变强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Byerlee定律 ,给出了在Anderson断层系统下三种断层的摩擦滑动强度公式 .利用小标本岩石实验结果外推 ,用大标本实验结果作约束 ,得到岩石圈几种典型岩石的脆性破裂规律 .利用上述结果和传... 讨论了确定岩石圈流变强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Byerlee定律 ,给出了在Anderson断层系统下三种断层的摩擦滑动强度公式 .利用小标本岩石实验结果外推 ,用大标本实验结果作约束 ,得到岩石圈几种典型岩石的脆性破裂规律 .利用上述结果和传统的方法 ,分别得到了鄂尔多斯和山西裂谷两个典型地区的流变强度随深度的变化 .结果表明 ,以往的计算对岩石圈流变强度的估计过高 ,对脆性形变区估计不足 ,流变机制估计不对 ;岩石圈有力学分层的特性 ,但各地分层的深度范围不同 ,使得成层和力学作用变得复杂 .讨论了水、应变率以及多相矿物对流变强度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脉性破裂 脆性-延性形变转换 应变率 岩石圈 流变机制 流变强度
下载PDF
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在整体运动吗? 被引量:12
10
作者 陈小斌 臧绍先 魏荣强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750-1757,共8页
以华北地区三维流变结构和活动地块划分为基础,结合速度结构、热结构等其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建立起一个与实际情况较为相符的三维黏弹性体模型,在GPS速度场约束下,本文实现了华北及其邻近地区岩石圈动力学三维数值模拟.通过与GPS速度... 以华北地区三维流变结构和活动地块划分为基础,结合速度结构、热结构等其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建立起一个与实际情况较为相符的三维黏弹性体模型,在GPS速度场约束下,本文实现了华北及其邻近地区岩石圈动力学三维数值模拟.通过与GPS速度场及计算的欧拉极参数的拟合对比分析,详细论证了鄂尔多斯地块数值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并印证了鄂尔多斯地块横向上的水平运动具有良好的整体性.在此基础上,计算了鄂尔多斯地块沿深度变化的欧拉极参数,发现以下地壳为过渡带,中、上地壳与岩石圈地幔间的欧拉极参数存在明显的差异.对块体内部4个点速度随深度的变化的进一步分析表明,鄂尔多斯地块壳幔间水平运动差异主要表现为岩石圈地幔相对于中上地壳的逆时针扭转变形.因此,稳定的鄂尔多斯地块横向上的水平运动具有良好的整体性,但纵向上在下地壳处存在明显的水平运动差异,推测下地壳可能存在较强的剪切变形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地块 岩石圈 水平运动差异 三维数值模拟
下载PDF
鄂尔多斯地块的现今水平运动状态及其与周缘地块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35
11
作者 陈小斌 臧绍先 +1 位作者 刘永岗 魏荣强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09-314,共6页
根据GPS实测资料和三维粘弹性模型数值模拟分析 ,认为鄂尔多斯地块的现今水平运动状态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为其自身的逆时针旋转 ,另一部分从属于中国东部大陆整体运动 ,二者的叠加形成鄂尔多斯地块现今水平运动状态的宏观表现形... 根据GPS实测资料和三维粘弹性模型数值模拟分析 ,认为鄂尔多斯地块的现今水平运动状态可以分解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为其自身的逆时针旋转 ,另一部分从属于中国东部大陆整体运动 ,二者的叠加形成鄂尔多斯地块现今水平运动状态的宏观表现形式 .这种认识可以较好地解释鄂尔多斯地块南北侧断层和东西侧断层旋转方式上的矛盾 .此外 ,还提出一种描述鄂尔多斯地块与其周缘地块相互作用的新模式 :“挤推阻碍模式” .该模式认为鄂尔多斯地块运动的主要驱动力是来自青藏地块东北缘NE向挤压力 ,同时华南地块和燕山地块对其南北边界存在推挤和阻碍作用 .利用“挤推阻碍模式”可以从动力学的角度对鄂尔多斯地块及其周缘断裂带的现今水平运动状态进行解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地块 水平运动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中国地幔结构及物性研究的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臧绍先 周蕙兰 魏荣强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25-532,共8页
对2004—200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家在地幔内部结构和物质性质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对地幔结构的地震波速度成像,地幔介质的各向异性,地幔间断面,地幔对流,以及地幔介质物性进行了综述,指出了各方面的主要内容,使用的主要方法和主要结... 对2004—2007年中国地球物理学家在地幔内部结构和物质性质方面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总结.对地幔结构的地震波速度成像,地幔介质的各向异性,地幔间断面,地幔对流,以及地幔介质物性进行了综述,指出了各方面的主要内容,使用的主要方法和主要结果.从这4年的研究可以发现,一些原有的研究领域工作更加深入,方法更加先进,而且进行了广泛的国际合作,合作的范围也逐渐扩大,方式多样,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幔结构 地幔物质性质 地幔间断面 地幔对流 波速各向异性
下载PDF
浅谈汽车维修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
13
作者 魏荣强 刘占松 盖隆全 《四川水泥》 2017年第1期269-269,共1页
随着我国经济的水平不断地提高,汽车成了每个家庭的必备品,现在汽车已经布满了大街小巷,堵车的情况在大城市更是家常便饭。既然汽车对我们来说如此的重要,那么如何维修保养它就成了眼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一来,汽车维修行业就成了当... 随着我国经济的水平不断地提高,汽车成了每个家庭的必备品,现在汽车已经布满了大街小巷,堵车的情况在大城市更是家常便饭。既然汽车对我们来说如此的重要,那么如何维修保养它就成了眼前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样一来,汽车维修行业就成了当前发展的热潮。接下来本文将通过对汽车维修行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修行业 发展现状 发展趋势
下载PDF
基于波形拟合的中国东海地区410km间断面附近速度结构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文兰 魏荣强 +2 位作者 崔清辉 高雅健 周元泽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0-160,共11页
410km间断面是地幔转换带的顶界面,对其速度结构和起伏形态开展地震学探测有助于认识地球内部物质组成和相关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本文选取了由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位于琉球俯冲区的一个中源地震P波宽频带波形资料,利用三重震相波形... 410km间断面是地幔转换带的顶界面,对其速度结构和起伏形态开展地震学探测有助于认识地球内部物质组成和相关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本文选取了由中国数字地震台网记录到的位于琉球俯冲区的一个中源地震P波宽频带波形资料,利用三重震相波形拟合研究了中国东海地区410km间断面附近的精细速度结构.结果表明:中国东海地区下方410km间断面整体表现为一尖锐的速度界面且有8~15km的小幅抬升;该间断面之上存在52~62km厚的低速层,其P波速度降低0.5%~1.6%;440km深度以下存在1.0%~3.0%的P波高速异常.结合前人在该地区的层析成像结果,我们推测该高速异常体与西太平洋俯冲板片在中国东海地区地幔转换带内的滞留有关;板片内水相E分解使得转换带内水含量增加,这引发了410km间断面的抬升;410km间断面之上的低速层应与含水矿物脱水导致的地幔橄榄岩部分熔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10 km间断面 波形拟合 中国东海地区 低速层 滞留板片 部分熔融
下载PDF
东北亚边缘地区地幔过渡带内滞留太平洋板片上界面的三重震相研究
15
作者 苏慧 魏荣强 +2 位作者 周元泽 崔清辉 李国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431-2444,共14页
东北亚地区下方地幔过渡带与太平洋俯冲滞留板片的相互作用对于区域深部物质运移和区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影响.基于中国国家数字台网记录的发生于鄂霍次克海与千岛群岛地区的两个深源地震的宽频带波形资料,我们发现了与660-km间断面上方... 东北亚地区下方地幔过渡带与太平洋俯冲滞留板片的相互作用对于区域深部物质运移和区域构造演化具有重要影响.基于中国国家数字台网记录的发生于鄂霍次克海与千岛群岛地区的两个深源地震的宽频带波形资料,我们发现了与660-km间断面上方一个特殊界面有关的清晰的新P波三重震相波形;通过对观测波形进行波形拟合以及搜索分析,本文获得了东北亚边缘地区下方660-km间断面附近的精细速度结构.结果表明:东北亚边缘下方的660-km间断面之上存在一高速异常层,其具有尖锐的速度异常上界面,深度介于455~510 km之间,P波速度异常达2%~4.5%;与此同时,该地区下方660-km间断面整体速度跃变量较小,且存在0~15 km的下沉;660-km间断面下沉与高速层上界面的形态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均表现为西浅东深、南浅北深的特征.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我们推测受日本—千岛海沟回撤速率差异的影响,西北太平洋俯冲板片对上地幔底部间断面作用的差异是造成660-km间断面整体形态南北差异的主要原因;而俯冲板片在地幔过渡带内的滞留并向西展平堆积使得板片上界面西侧较东侧更浅;滞留板片上界面的速度异常特征显示,俯冲沉积物可能到达地幔过渡带且经脱水相变形成了含黄玉的矿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太平洋俯冲板片 板片滞留 三重震相 660-km间断面 高速异常
下载PDF
流道与肋宽比对气体扩散层性能影响的数值研究
16
作者 魏荣强 李世安 +3 位作者 刘艺辉 杨治 沈秋婉 杨国刚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79-585,共7页
由于装配压力的作用,气体扩散层产生形变,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产生影响。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气体扩散层形变后对燃料电池性能产生的影响,但对不同流道宽度的燃料电池探究尚不明确。本文采用有限元法建立一个单流道质子交换膜燃料... 由于装配压力的作用,气体扩散层产生形变,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性能产生影响。国内外学者主要研究气体扩散层形变后对燃料电池性能产生的影响,但对不同流道宽度的燃料电池探究尚不明确。本文采用有限元法建立一个单流道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三维模型,研究了不同装配压力以及三种流道与肋度比(流道与肋宽比分别为3:2、1:1、2:3)下,气体扩散层厚度变化规律以及它们对孔隙率和电导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装配压力的增加,肋下气体扩散层厚度变薄,孔隙率减小,电导率增加;在相同装配压力下,流道与肋宽度比值越大,肋下孔隙率越小,电导率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体扩散层 装配压力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性能
下载PDF
阳极封闭式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魏荣强 李世安 +3 位作者 王皓 姜宇航 沈秋婉 杨国刚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0-34,共5页
从数值模拟和实验两个方面简要介绍了国内外阳极封闭式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研究现状,提出了阳极封闭式PEMFC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水的反扩散和氮气的渗透以及反应物消耗造成了阳极出口处的氢气浓度低、阴极电势高,加快了催化层和... 从数值模拟和实验两个方面简要介绍了国内外阳极封闭式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研究现状,提出了阳极封闭式PEMFC存在的主要问题,由于水的反扩散和氮气的渗透以及反应物消耗造成了阳极出口处的氢气浓度低、阴极电势高,加快了催化层和质子交换膜的碳腐蚀,导致电池性能下降。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如阳极吹扫、震荡压力、级联设计等,可进一步提高燃料电池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极封闭式 PEMFC 解决方案
下载PDF
缅甸弧中部俯冲带下方地幔间断面起伏形态研究
18
作者 崔清辉 高原 +2 位作者 周元泽 魏荣强 李国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71-483,共13页
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造山带和青藏高原,印度板片在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处缅甸弧俯冲带进入深部地幔.开展缅甸弧俯冲带下方地幔间断面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印度大陆岩石圈的碰撞-俯冲过程及其对上地幔结构的影... 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发生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造山带和青藏高原,印度板片在喜马拉雅东构造结处缅甸弧俯冲带进入深部地幔.开展缅甸弧俯冲带下方地幔间断面的研究有助于认识印度大陆岩石圈的碰撞-俯冲过程及其对上地幔结构的影响.本文选用了发生于缅甸弧地区的3个中源地震事件,获取了欧洲和美国阿拉斯加地区多个密集地震台网/台阵记录的高质量宽频带波形,利用N次根倾斜叠加方法(N=1,4)提取了缅甸弧中部俯冲带下方地幔间断面处产生的次生SdP转换震相.通过研究我们发现:(1)410-km间断面的深度范围为392~407 km,平均深度为400 km;相比于IASP91模型,410-km间断面的平均抬升幅度为10 km.我们推测印度板片在缅甸弧中部俯冲带下方已经穿过410-km间断面并进入到地幔转换带,410-km间断面的抬升与冷俯冲板片的影响有关;(2)X间断面深度在289~314 km之间,平均深度为306 km,推测该间断面可能与大陆地壳深俯冲背景下形成的超高压变质岩中柯石英(coesite)到斯石英(stishovite)的相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缅甸弧俯冲带 410-km间断面 X间断面 SdP转换震相 N次根倾斜叠加
下载PDF
Struc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Earth's interior
19
作者 臧绍先 周蕙兰 +1 位作者 魏荣强 周元泽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CSCD 2003年第5期522-533,共12页
The studies on the struc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Earths interior done by Chinese geophysicists from 1999 to 2002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It includes several research areas: the structure of the Earths ... The studies on the struc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Earths interior done by Chinese geophysicists from 1999 to 2002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It includes several research areas: the structure of the Earths interiors using seismic tomography, anisotropy of the upper mantle in China and its adjacent areas, quality factor Qb for S waves, subduction zone, mantle discontinuities, physical properties of Earths materials and others. The review concerns mainly the contents, the methods and the results of the studies. It can be seen that new progress in the study on the structure and 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Earths interior has been made in the last 4 years in China. It is shown on three aspects: advancement made on some preexistent areas; pioneering on some new fields and new methods adop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ructure of the Earths interior physical property of the Earths materials seismic tomography ANISOTROPY subduction zone mantle discontinuity
下载PDF
大陆岩石层对侧向推挤及底部拖曳作用的力学响应
20
作者 宁杰远 臧绍先 +1 位作者 王曙光 魏荣强 《国际地震动态》 2004年第z1期78-,共1页
  随着板块构造研究的进展和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深入,岩石层层间耦合作用越来越被地学界所关注.在真实流变分层结构条件下,大陆岩石层的层间耦合及其在大陆动力学中所起的作用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目前人们已经用流变分层的观点定性地...   随着板块构造研究的进展和大陆动力学研究的深入,岩石层层间耦合作用越来越被地学界所关注.在真实流变分层结构条件下,大陆岩石层的层间耦合及其在大陆动力学中所起的作用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目前人们已经用流变分层的观点定性地解释了地震活动和地壳的拆层、拉伸、断裂等构造运动.…… 展开更多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