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陇南川北中华白蛉种型的进一步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熊光华 金长发 +4 位作者 洪玉梅 刘丕宗 陈生邦 任文蔚 魏路生 《地方病通报》 1990年第1期53-60,共8页
本文进一步研究了陇南川北中华白蛉种型的实质性问题。认为分布本区山野的中华白蛉无论个体大小、分布海拔高低应概称中华白蛉。其主要依据是:不同垂直高度区内的中华白蛉及其育出的四龄幼虫主要形态特征无区别。其个体大小不稳定,在特... 本文进一步研究了陇南川北中华白蛉种型的实质性问题。认为分布本区山野的中华白蛉无论个体大小、分布海拔高低应概称中华白蛉。其主要依据是:不同垂直高度区内的中华白蛉及其育出的四龄幼虫主要形态特征无区别。其个体大小不稳定,在特定条件下,大个体可以变小,小个体可以变大,它不受基因控制,与遗传无关。在自然界和实验室内大个体和小个体中华白蛉均可自由交配。雄蛉的触角列式存在2/(3~15)和2/(3~8)及1/(9~15)二种类型,是本区中华白蛉种型分化的标志,但从羽化的第2代雄性白蛉的触角列式来看,原属于2/(3~8)及1/(9~15)触角列式的,在6只中有3只触角列式恢复到2/(3~15)。而原呈2/(3~15)列式的雄蛉触角属稳定型,在剖检的53只雄蛉中其触角列式仍全部是2/(3~15)。据此认为其分化梯度甚低,在分类上并无意义。 我们核对了四川白蛉标本,实际上它就是我们反复说明的主要分布在海拔2千米以上的个体较大的中华白蛉,所以四川白蛉应是中华白蛉的同物异名。作者对白蛉分类的现状和以成蛉形态为主要分类依据的缺陷作了研讨。对苏联学者Artemieve,M.M.(1980)作艾蛉亚属白蛉的修订一文提出了商榷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白蛉 受精囊 咽甲 结节型 交配
下载PDF
甘肃省发现一例末经过白蛉感染期的利什曼病病犬 被引量:4
2
作者 刘丕宗 吴小平 +3 位作者 王喜迎 陈效文 王宗泰 魏路生 《地方病通报》 1993年第3期71-72,共2页
武都县是甘肃省黑热病流行严重的地区。近年来黑热病发病人数逐年增加,1991年全县共发病82例,是1990年的2.34倍,发病人数跃居全省之首。据以往的调查证明,该地的黑热病流行与犬利什曼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我们于1992年3~5月在武都... 武都县是甘肃省黑热病流行严重的地区。近年来黑热病发病人数逐年增加,1991年全县共发病82例,是1990年的2.34倍,发病人数跃居全省之首。据以往的调查证明,该地的黑热病流行与犬利什曼病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我们于1992年3~5月在武都县近年来黑热病发病人数较多的石门、桔柑、三河、透防和外纳五个乡进行了犬利什曼病的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的五个乡皆分布在白龙江沿岸及其支流河谷地带,海拔1000米左右,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地区。年均气温为14.5℃~15℃,山高谷深,洞穴石缝遍布,是野栖中华白蛉的良好孳生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热病 甘肃 调查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