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化学氧化修复PAHs污染土壤的性质及毒性变化 被引量:15
1
作者 王春艳 李晓亮 +4 位作者 董芬 魏连爽 杨晓进 孙长坡 林爱军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95-100,共6页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过氧化氢、类Fenton试剂、活化过硫酸钠对人工模拟菲、芘污染土壤的去除效果,以及处理后土壤中有机质(SOM)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土壤的植物毒性变化。结果表明化学氧化修复能降低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 采用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过氧化氢、类Fenton试剂、活化过硫酸钠对人工模拟菲、芘污染土壤的去除效果,以及处理后土壤中有机质(SOM)含量、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土壤的植物毒性变化。结果表明化学氧化修复能降低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的植物毒性,减低土壤中的污染物浓度。经活化过硫酸钠处理,黑麦草种子的发芽率由41%提高到93%以上,对菲和芘的降解率均可达97%以上;经类Fenton试剂处理,黑麦草种子的发芽率由41%提高到88%以上,对菲和芘的降解率均可达87%以上;经过氧化氢处理,黑麦草种子的发芽率由41%提高到80%以上,对菲和芘的降解率均可达72%以上。分析原因可能是3种氧化剂处理后土壤中PAHs的浓度显著下降,降低了其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环芳烃污染土壤 化学氧化修复 过氧化氢酶活性 植物毒性
下载PDF
土壤铜污染对植物的毒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2
作者 林爱军 王凤花 +3 位作者 谢文娟 董芬 王春艳 魏连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5期21740-21742,21847,共4页
介绍了土壤中铜污染对植物的影响,包括Cu污染对植物、植物群落、个体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影响机制。土壤Cu污染引起的植物毒性受到土壤中Cu的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因此在评价土壤Cu污染的环境风险时应充分考虑土壤中Cu的生物可利用... 介绍了土壤中铜污染对植物的影响,包括Cu污染对植物、植物群落、个体生长发育的影响,并分析了其影响机制。土壤Cu污染引起的植物毒性受到土壤中Cu的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因此在评价土壤Cu污染的环境风险时应充分考虑土壤中Cu的生物可利用性,在土壤中Cu的生物可利用性、植物个体影响和群落变化之间建立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铜污染 植物毒性 群落变化 氧化胁迫
下载PDF
铜污染对玉米幼苗的毒性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熊思 林爱军 +2 位作者 宋亮 魏连爽 李强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82-87,共6页
用不同质量浓度的Cu处理玉米幼苗,分析了Cu毒性对幼苗生长的影响和体内氧化损伤情况,并采用分步提取技术研究了玉米幼苗地上部分中Cu的化学形态分布.结果表明加Cu处理明显抑制了玉米的生长和发育,并引起肉眼可见的伤害.铜胁迫导致玉米... 用不同质量浓度的Cu处理玉米幼苗,分析了Cu毒性对幼苗生长的影响和体内氧化损伤情况,并采用分步提取技术研究了玉米幼苗地上部分中Cu的化学形态分布.结果表明加Cu处理明显抑制了玉米的生长和发育,并引起肉眼可见的伤害.铜胁迫导致玉米幼苗叶片中抗氧化酶系统中酶活性的变化,在本研究的Cu处理质量浓度范围(5~160 mg/L)内,随着Cu质量浓度的增加,幼苗叶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升高,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先升高后下降.铜胁迫还会导致植物体内的氧化损伤,丙二醛含量随Cu处理质量浓度提高而增加.玉米幼苗累积的Cu在体内以不同的化学形态分布,通过体内结合机制降低体内Cu的移动性是玉米幼苗抵抗Cu污染危害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毒性 CU 形态分析
下载PDF
不同可食性膜对草鱼鱼片保鲜效果的比较 被引量:7
4
作者 贾艳菊 刘坤 +3 位作者 马同锁 魏连爽 李建 刘静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2期88-91,共4页
为比较不同材料的可食性膜对草鱼鱼片的保鲜效果,把成膜材料的类型和葱姜蒜混合乙醇提取液添加作为2个因素,制备CMC(羧甲基纤维素)、CMCT(羧甲基纤维素+葱姜蒜提取液)、Ch(i壳聚糖)、ChiT(壳聚糖+葱姜蒜提取液)、NaAlg(海藻酸钠)和NaAl... 为比较不同材料的可食性膜对草鱼鱼片的保鲜效果,把成膜材料的类型和葱姜蒜混合乙醇提取液添加作为2个因素,制备CMC(羧甲基纤维素)、CMCT(羧甲基纤维素+葱姜蒜提取液)、Ch(i壳聚糖)、ChiT(壳聚糖+葱姜蒜提取液)、NaAlg(海藻酸钠)和NaAlgT(海藻酸钠+葱姜蒜提取液)6种涂膜液。研究发现成膜材料对鱼片的保鲜指标具有显著影响。CMC和CMCT的感官评分均显著低于其他各组,而细菌总数、挥发性盐基氮(TVB-N)和pH显著高于其他各组;NaAlg和NaAlgT的感官评分与Chi和ChiT组相近,但细菌总数、TVB-N和pH显著低于其他各组。葱姜蒜提取液的添加可显著降低冷藏过程中鱼片的pH。试验结果表明,海藻酸钠涂膜保鲜鱼片的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食性抗菌膜 鱼片 保鲜
下载PDF
固定化苍白杆菌PW降解芘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强 候光胜 +3 位作者 林爱军 杨晓进 魏连爽 熊思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B12期36-40,共5页
以海藻酸钠和聚乙烯醇为混合载体,采取包埋法固定化苍白杆菌PW,降解培养基中的芘.在实验中分析了固定化载体浓度对固定化小球机械强度和传质系数的影响;绘制出固定化PW菌和游离菌降解芘的动力学曲线,比较了二者的差异;分析了pH值和温度... 以海藻酸钠和聚乙烯醇为混合载体,采取包埋法固定化苍白杆菌PW,降解培养基中的芘.在实验中分析了固定化载体浓度对固定化小球机械强度和传质系数的影响;绘制出固定化PW菌和游离菌降解芘的动力学曲线,比较了二者的差异;分析了pH值和温度对PW菌降解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海藻酸钠浓度的提高,固定化小球的传质性能变好,机械强度提高;随着聚乙烯醇的浓度的提高,固定化小球的传质性能变差,机械强度提高;在同样的条件下,固定化PW菌降解芘的效果要优于游离菌;固定化PW菌降解芘的最适pH为6.5~7.5,最适温度为3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钠 聚乙烯醇 固定化PW菌
下载PDF
两相分配生物反应器治理高浓度有机污染研究进展 被引量:7
6
作者 魏连爽 谢文娟 林爱军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11-517,共7页
高浓度有机污染物难以进行生物降解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会对微生物产生较大毒害作用而抑制微生物生长以及降解过程,而两相分配生物反应器(Two-phase partitioning bioreactor,TPPB)可以有效解决污染物毒性的问题,因而在高浓度有机污染治... 高浓度有机污染物难以进行生物降解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其会对微生物产生较大毒害作用而抑制微生物生长以及降解过程,而两相分配生物反应器(Two-phase partitioning bioreactor,TPPB)可以有效解决污染物毒性的问题,因而在高浓度有机污染治理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系统介绍了TPPB类型以及各自的工作原理,即TPPB通过非水相的引入可以溶解系统内大部分有机污染物,减少水相中污染物的浓度,降低其对微生物的毒性,并通过微生物的代谢活动实现污染物的降解,随着降解过程的进行污染物在两相间的分配平衡不断被打破,污染物又不断从非水相进入到水相之中,使得微生物的降解过程持续进行.同时分析了反应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如传质速率、微生物影响等,进而阐述了该技术在水体、土壤、大气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最后根据目前的研究进展,对TPPB技术的工程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相分配生物反应器(TPPB) 有机污染物 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 多环芳烃(PAHs) 生物降解
原文传递
添加剂对堆肥降解多环芳烃的影响
7
作者 董芬 李晓亮 +2 位作者 林爱军 王春艳 魏连爽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951-1957,共7页
为了研究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堆肥修复的加速机制,在人工控温的堆肥装置中以芘、菲和芴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实验的方式研究了添加硫酸钙、过磷酸钙、草炭、竹炭、十二烷基硫酸钠(K12)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等对锯末高温堆肥... 为了研究多环芳烃(PAHs)污染土壤堆肥修复的加速机制,在人工控温的堆肥装置中以芘、菲和芴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实验的方式研究了添加硫酸钙、过磷酸钙、草炭、竹炭、十二烷基硫酸钠(K12)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等对锯末高温堆肥降解污染土壤PAHs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物堆肥可以有效的去除土壤中PAHs,堆肥7周后所有处理下芘、菲和芴的降解率基本达到80%以上。不同添加剂处理下芘、菲和芴降解率不同,尤其是添加草炭和竹炭处理中芴和菲在第4周的时候就取得90%以上的降解率,芘在第6周也取得80%以上的降解率,而且氮素的损失率也分别下降了42.6%和36.09%,比其他处理的PAHs降解率和保氮效果都要好。分析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添加不同添加剂对堆肥过程中pH值、有机质(SOM)、总氮(TN)和过氧化氢酶(CAT)都有一定的影响,提高了土壤微生物的活性;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草炭和竹炭对氨有良好的吸附性,具有良好的保氮效果,同时也能改善了微生物和目标化合物的接触方式,从而提高了PAHs的降解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肥 添加剂 降解率 保氮效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