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XCR2拮抗剂抑制NETs缓解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病情
1
作者 刘香易 彭靖兰 +3 位作者 杨长传 陈思源 魏霞蔚 严亨秀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481-488,共8页
目的探讨CXCR2拮抗剂通过减少中性粒细胞迁移并抑制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形成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的保护作用。方法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 目的探讨CXCR2拮抗剂通过减少中性粒细胞迁移并抑制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形成对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EAE)的保护作用。方法用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_(35-55)(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_(35–55),MOG_(35-55))诱导建立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的小鼠疾病模型EAE。将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7)、EAE模型组(n=7)、CXCR2拮抗剂处理组(n=7),CXCR2拮抗剂于造模后每天腹腔注射1次(4 mg/kg),持续给药23 d,每日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在发病高峰期取小鼠脑和脊髓,采用HE染色进行组织病理评分;取免疫后第7天和第14天小鼠血液和脑、脊髓、脑膜、骨髓等组织,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不同部位的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脑组织酯酶染色观察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变化,脑和脊髓组织免疫荧光染色观察NETs的变化;使用伊文思蓝染色的方法检测血脑屏障的通透性。结果CXCR2拮抗剂治疗组发病延迟4 d,其临床评分显著低于EAE模型组;同时其脊髓和脑组织的淋巴细胞浸润和"血管袖套"样结构明显降低、炎性评分与EAE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CXCR2拮抗剂抑制中粒细胞(CD45^(high)CD11b^(+)Ly6G^(+))在脑膜的早期浸润;流式细胞术及酯酶染色均显示脑组织和脊髓的中性粒细胞的浸润也被抑制;脑和脊髓CD31^(+)Ly6G^(+)细胞减少;EAE模型小鼠脑和脊髓NETs(NE^(+)MPO^(+))显著高于正常小鼠,而被CXCR2拮抗剂显著抑制,且伊文思蓝在脑实质的含量也显著降低。结论CXCR2拮抗剂能够有效地延缓和减轻小鼠的临床表现和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细胞的浸润;通过阻止中性粒细胞跨脑膜向中枢神经系统迁移以及抑制炎症部位NETs的形成来缓解病情,并减轻了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破坏,提示CXCR2抑制剂可成为中枢神经系统炎性疾病治疗的另一种潜在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AE模型 CXCR2拮抗剂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 血脑屏障
下载PDF
用作基因传递系统的阳离子纳米载体的细胞毒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魏霞蔚 张志荣 《药学进展》 CAS 2016年第4期243-249,共7页
作为基因治疗中的非病毒基因载体,阳离子纳米载体可通过电荷作用与核酸类药物相结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其细胞毒性,主要表现为诱导细胞凋亡,限制了其临床开发与应用,也成为阳离子纳米载体研究所关注的重点。揭示和准确评价阳离... 作为基因治疗中的非病毒基因载体,阳离子纳米载体可通过电荷作用与核酸类药物相结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其细胞毒性,主要表现为诱导细胞凋亡,限制了其临床开发与应用,也成为阳离子纳米载体研究所关注的重点。揭示和准确评价阳离子纳米载体的细胞毒性及其机制,将有助于设计和开发更安全、更高效地用于基因传递的阳离子纳米载体。综述常用作基因传递系统的阳离子纳米载体材料阳离子脂质体、聚乙烯亚胺、多聚赖氨酸、聚苯乙烯纳米粒以及其他阳离子聚合物的细胞毒性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纳米载体 基因传递系统邢日离子脂质体 细胞毒性 细胞凋亡 作用机制
原文传递
卓越生物医药本科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5
3
作者 魏霞蔚 向明礼 《四川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45-1048,共4页
随着现代生物医药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单一学科知识背景将无法满足前沿技术研发的需求。如何在本科生教育中培养具有学科交叉背景的科研创新人才是高校面临的难题。国家级的科研创新基地,例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研究中心等,具有... 随着现代生物医药技术产业的飞速发展,单一学科知识背景将无法满足前沿技术研发的需求。如何在本科生教育中培养具有学科交叉背景的科研创新人才是高校面临的难题。国家级的科研创新基地,例如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研究中心等,具有丰富的科技人力资源和科研教学资源,对本科生创新人才的培养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自2016年创立的“华西生物国重创新班”为例,对以国家级科研机构为主导的、多学科交叉的本科生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进行了探讨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交叉 本科生教育 创新人才 国家级科研平台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