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隔空点火——了解燃烧的要素
1
作者 魔力科学小实验(文/) 《天天爱科学》 2024年第6期30-31,共2页
相比现在的“00后”“10后”,我出生在一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不过,这丝毫不影响我们这代人享受童年的快乐:下河摸鱼,滚铁环,爬竹竿,丢沙包,稻田里掘泥鳅,烤红薯……笔芯吹火苗的玩法估计很多朋友小时候都试过。本期实验,我重温了童... 相比现在的“00后”“10后”,我出生在一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不过,这丝毫不影响我们这代人享受童年的快乐:下河摸鱼,滚铁环,爬竹竿,丢沙包,稻田里掘泥鳅,烤红薯……笔芯吹火苗的玩法估计很多朋友小时候都试过。本期实验,我重温了童年的快乐,又玩了一次吹火苗的“把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红薯 我们这代人 快乐 沙包 童年
原文传递
无火复燃的竹签
2
作者 魔力科学小实验(文/) 《天天爱科学》 2023年第12期26-27,共2页
人类生存必要的三要素是什么?答案无非是空气、水和安全的食物。而人类对空气的需求,主要是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其实,不仅是人类,地球上大部分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氧气,极少数厌氧生物除外。在不少人的眼里,氧气似乎就是用来呼吸的。事实... 人类生存必要的三要素是什么?答案无非是空气、水和安全的食物。而人类对空气的需求,主要是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其实,不仅是人类,地球上大部分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氧气,极少数厌氧生物除外。在不少人的眼里,氧气似乎就是用来呼吸的。事实上,氧气的作用远非如此:在整个地球生态环境中,氧气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地球能够拥有现在的稳定结构和生态系统,都离不开氧气的参与,它可不仅仅是供生命体呼吸的一种气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生态环境 远非如此 生态系统 厌氧生物 生命体 三要素 呼吸 氧气
原文传递
冰块化水——热量传递的规律
3
作者 魔力科学小实验(文/) 《天天爱科学》 2023年第7期52-53,共2页
冬天里,到底是我国的北方冷,还是南方冷?这个问题看似没有什么悬念,其实不然。冷热这回事,还真是个科学问题。如果北方和南方的温度同时处于零摄氏度,北方和南方的人们穿上同样薄厚的羽绒服御寒时,感受却是天差地别:在北方,可保持体温,... 冬天里,到底是我国的北方冷,还是南方冷?这个问题看似没有什么悬念,其实不然。冷热这回事,还真是个科学问题。如果北方和南方的温度同时处于零摄氏度,北方和南方的人们穿上同样薄厚的羽绒服御寒时,感受却是天差地别:在北方,可保持体温,抵御寒冷;在南方,则像穿上一件半湿的衣服,寒气入骨。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人体对冷热感觉的评价,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开始本次实验。通过观察冰块在冰水与空气中的融化速度,我们一起探究一下热量传递的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量传递 零摄氏度 天差地别 冰块 悬念 一起探究 规律 南方
原文传递
用一个小小的玻璃瓶就能模拟龙吸水现象?
4
作者 魔力科学小实验(文/) 《天天爱科学》 2023年第6期26-27,共2页
水龙卷是一种剧烈的天气现象,因酷似“真龙饮水”,被民间形象地称为“龙吸水”;因其壮观及罕见的姿态,它也常见于各媒体头条。龙卷风是一种管状旋转气流,发生在陆地上的叫陆龙卷,发生在水面上的叫水龙卷,也就是民间俗称的“龙吸水”。
关键词 陆龙卷 龙卷风 天气现象 旋转气流 玻璃瓶 吸水
原文传递
省时省力的倒水小妙招
5
作者 魔力科学小实验(文/) 《天天爱科学》 2023年第11期26-27,共2页
给你两瓶等量的水,要求用最快的办法将瓶子里的水倒干净。你会采用什么方法?办法也许有很多,但不一定都适用。而我想到的办法是:不用任何工具,更不借助他人,只用一招,使水以最快的速度倒完,而耗时几乎只用正常倒水一半的时间。这到底是... 给你两瓶等量的水,要求用最快的办法将瓶子里的水倒干净。你会采用什么方法?办法也许有很多,但不一定都适用。而我想到的办法是:不用任何工具,更不借助他人,只用一招,使水以最快的速度倒完,而耗时几乎只用正常倒水一半的时间。这到底是什么倒水绝技?背后又隐藏着什么科学原理?在本期的实验中,我们一起揭开其中的科学奥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原理 省时省力 小妙招 办法 科学奥秘
原文传递
40℃的温水中,勺子为何突然化了?
6
作者 魔力科学小实验(文/) 《天天爱科学》 2023年第4期28-29,共2页
将勺子伸进温水中,它突然化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其实,这不是魔术,也不是障眼法。实际上,我们的那把勺子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金属,握在手心里,就能变成液态。因此,它拥有一个极为形象的名字——液体金属。这种金属叫作镓。为什么会出现文章... 将勺子伸进温水中,它突然化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其实,这不是魔术,也不是障眼法。实际上,我们的那把勺子是一种非常特殊的金属,握在手心里,就能变成液态。因此,它拥有一个极为形象的名字——液体金属。这种金属叫作镓。为什么会出现文章开头描述的场景呢?这背后又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科学奥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体金属 文章开头 温水 科学奥秘
原文传递
隔空破球
7
作者 魔力科学小实验(文/) 《天天爱科学》 2023年第10期26-27,共2页
每年六月中旬,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拉开漫长的夏日大幕,不到金秋十月不谢幕。打从娘胎里出来,我就是个怕热的人,却偏偏钟爱深色的衣服。拉开衣柜,满眼的深、蓝、黑、灰,可颜色跟热有什么关系?答案是,关系非常大。相信不少小伙伴都跟我有... 每年六月中旬,我国南方的一些地区拉开漫长的夏日大幕,不到金秋十月不谢幕。打从娘胎里出来,我就是个怕热的人,却偏偏钟爱深色的衣服。拉开衣柜,满眼的深、蓝、黑、灰,可颜色跟热有什么关系?答案是,关系非常大。相信不少小伙伴都跟我有同感:炎炎烈日下,身着黑色衣服就是比白色或其他浅色衣服热。这是为什么呢?这正是本期的实验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伙伴 衣服 钟爱
原文传递
为何月食只发生在满月的晚上?
8
作者 魔力科学小实验(文/) 《天天爱科学》 2023年第7期50-51,共2页
北京时间2022年6月5日10时44分,神舟十四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这标志着中国的载人航天技术又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人类对太空奥秘的探索有了更多可能。我们今天就来做一个有关太空的小实验吧。
关键词 载人航天技术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太空
原文传递
一夫当关——认识大气压
9
作者 魔力科学小实验(文/) 《天天爱科学》 2021年第7期50-51,共2页
吹完气球后,为了防止漏气,我们都会在吹气口打个结。不过,这样一来,气球基本上就不能重复使用了。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不打结又能不漏气呢?其实一枚小小的硬币就能搞定。这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是运用物理思维,让硬币借助神奇的大气压... 吹完气球后,为了防止漏气,我们都会在吹气口打个结。不过,这样一来,气球基本上就不能重复使用了。有没有什么办法既能不打结又能不漏气呢?其实一枚小小的硬币就能搞定。这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是运用物理思维,让硬币借助神奇的大气压就不难办到。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压 物理思维 一夫当关 气球 硬币 重复使用 不可思议 漏气
原文传递
自动循环小水车——认识大气压
10
作者 魔力科学小实验(文/) 《天天爱科学》 2021年第6期22-23,共2页
在历史上,永动机一直被人们讨论和研究,在人们的想象中,它可以不停地自动运动,而且还可以举起重物等,做一些对人类有意义的事情。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永动机终究只能活在人们的想象中,现实中是不可能制造出来的,因为它违反了能... 在历史上,永动机一直被人们讨论和研究,在人们的想象中,它可以不停地自动运动,而且还可以举起重物等,做一些对人类有意义的事情。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永动机终究只能活在人们的想象中,现实中是不可能制造出来的,因为它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和热力学定律。我们虽然制造不出永动机,但是不借助马达和电源还是能够做出一些自动化的机械小装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守恒定律 热力学定律 自动循环 永动机 大气压 自动化 想象 现实
原文传递
气球明明不漏气,为何风--吹就变小?
11
作者 魔力科学小实验(文/) 《天天爱科学》 2022年第3期22-23,共2页
实验步骤1将吹胀的气球固定在桌面上,并向其表面喷洒75%浓度的酒精。2.准备一个小风扇,用小风扇对着气球吹,看看会发生什么。3.气球被吹了数分钟后,体积明显变小。安全警示:酒精易挥发,喷洒时请远离火源,并注意开窗通风。
关键词 安全警示 实验步骤 桌面上 气球 酒精 风扇 喷洒
原文传递
神奇的悬浮术——认识张拉结构
12
作者 魔力科学小实验(文/) 《天天爱科学》 2021年第3期24-25,共2页
在本期实验开始前,先来看一下这个神奇的结构——由一些非常简单的零件与软软的细线组成的摆件模型,不仅能稳稳地立起来,还能承受一杯水的重量。细细的线如同柱子一般,支撑起互不接触的整个结构。虽然结构之间有连线,但上半部分就像是... 在本期实验开始前,先来看一下这个神奇的结构——由一些非常简单的零件与软软的细线组成的摆件模型,不仅能稳稳地立起来,还能承受一杯水的重量。细细的线如同柱子一般,支撑起互不接触的整个结构。虽然结构之间有连线,但上半部分就像是反重力一样悬浮在空中。明明是细软的线,为什么能提供如此强大的支撑力呢?想必大家也和我一样觉得不可思议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拉结构 反重力 支撑力 一杯水 悬浮 不可思议 神奇
原文传递
火柴大力士——认识力的平衡
13
作者 魔力科学小实验(文/) 《天天爱科学》 2021年第4期22-23,共2页
想一想一根火柴的力量有多大?只需轻轻一折便断成两截,这是毋庸置疑的答案然而,同样是一根火柴,如果将它和另外两根火柴组成一定的结构,那么这根火柴所产生的力量便足以令人刮目相看一成功地吊起了三瓶矿泉水,而且一次成功,屡试不爽。... 想一想一根火柴的力量有多大?只需轻轻一折便断成两截,这是毋庸置疑的答案然而,同样是一根火柴,如果将它和另外两根火柴组成一定的结构,那么这根火柴所产生的力量便足以令人刮目相看一成功地吊起了三瓶矿泉水,而且一次成功,屡试不爽。你知道这是如何实现的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力的平衡 矿泉水 火柴 想一想 力量 成功
原文传递
只需3秒!可乐变身刨冰
14
作者 魔力科学小实验(文/) 《天天爱科学》 2022年第11期22-23,共2页
轻轻触碰液体,液体突然像开花一样迅速结成冰。更神奇的是,把它们滴入杯子里,竟能堆出一座雪白的冰山。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相信在正常室温下,水竟然可以瞬间结冰!这一切都是一种名叫醋酸钠晶体的物质的杰作。冷却的醋酸钠过饱和溶... 轻轻触碰液体,液体突然像开花一样迅速结成冰。更神奇的是,把它们滴入杯子里,竟能堆出一座雪白的冰山。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相信在正常室温下,水竟然可以瞬间结冰!这一切都是一种名叫醋酸钠晶体的物质的杰作。冷却的醋酸钠过饱和溶液,非常“调皮”(不稳定),暂时处于亚稳态。一旦受到某些刺激,如加入一些固体的晶体,此状态就会失去平衡,过多的溶质就会结晶,恢复成一个适合此时温度的平衡状态(饱和溶液状态),仿佛结冰一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饱和溶液 醋酸钠 亲眼所见 亚稳态 平衡状态
原文传递
静电章鱼
15
作者 魔力科学小实验(文/) 《天天爱科学》 2021年第11期22-23,共2页
近来,天气变得越来越干燥,我们在脱毛衣时,在碰到门把手时,甚至在与他人接触时,常会冷不丁地被电一下。这些都是静电现象。产生静电最常见的原因就是摩擦,相信大部分人在秋冬季节都有被静电电到的经历,那种刺痛的感觉让人印象太深刻了!... 近来,天气变得越来越干燥,我们在脱毛衣时,在碰到门把手时,甚至在与他人接触时,常会冷不丁地被电一下。这些都是静电现象。产生静电最常见的原因就是摩擦,相信大部分人在秋冬季节都有被静电电到的经历,那种刺痛的感觉让人印象太深刻了!其实,静电非常好玩!想一想,带静电的物体相遇会发生什么事呢?和我一起在实验中寻找答案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现象 门把手 秋冬季节 想一想 好玩
原文传递
气球摩天轮——认识康达效应
16
作者 魔力科学小实验(文/) 《天天爱科学》 2021年第5期22-23,共2页
康达效应,这四个字或许会让你感到陌生,但在生活中,康达效应并不少见—洗碗时拿起一把勺子冲洗,勺子碰到水流后,水流会改变原有的流动方向,继而沿着勺子边缘流下去。康达效应(Coanda Effect)讲的是流体有离开本来的流动方向,随着凸出的... 康达效应,这四个字或许会让你感到陌生,但在生活中,康达效应并不少见—洗碗时拿起一把勺子冲洗,勺子碰到水流后,水流会改变原有的流动方向,继而沿着勺子边缘流下去。康达效应(Coanda Effect)讲的是流体有离开本来的流动方向,随着凸出的物体表面流动的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天轮 康达效应 流动方向 物体表面 水流
原文传递
完整蛋壳提取记
17
作者 魔力科学小实验(文/) 《天天爱科学》 2022年第5期20-21,共2页
你知道“水晶弹弹蛋”吗?把生鸡蛋浸泡在食醋里7天后,白色蛋壳就会完全消失,只剩一层薄膜包裹着鸡蛋。此时将鸡蛋放在灯光下,可以清楚地看到蛋黄,并且整个鸡蛋弹性十足。既然能在不破坏蛋膜的情况下让蛋壳脱落,那么有没有办法获取完整... 你知道“水晶弹弹蛋”吗?把生鸡蛋浸泡在食醋里7天后,白色蛋壳就会完全消失,只剩一层薄膜包裹着鸡蛋。此时将鸡蛋放在灯光下,可以清楚地看到蛋黄,并且整个鸡蛋弹性十足。既然能在不破坏蛋膜的情况下让蛋壳脱落,那么有没有办法获取完整的蛋壳呢?在一些手工活动中,完整的蛋壳是常会用到的材料,比如做个不倒翁。那如何方便快速地取出鸡蛋里的蛋黄和蛋白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壳 不倒翁 蛋黄 鸡蛋
原文传递
“生气”的苹果发现天然酵母
18
作者 魔力科学小实验(文/) 《天天爱科学》 2021年第7期48-49,共2页
英文里有句俗语说道:"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很多人因此养成了吃苹果的习惯,那这句话究竟有没有道理呢?还真有科学家做了相关实验。结果发现,在排除其他影响因素之后,常吃苹果和... 英文里有句俗语说道:"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很多人因此养成了吃苹果的习惯,那这句话究竟有没有道理呢?还真有科学家做了相关实验。结果发现,在排除其他影响因素之后,常吃苹果和不常吃苹果的人群看医生的频率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著差异 苹果 医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