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畸力调控下Col1^(+)细胞亚群的分化潜能与机制探究
1
作者 王歆雨 代庆刚 +4 位作者 高昕 孙思远 鲁婷玮 蒋可 江凌勇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41-441,共1页
目的探究正畸力调控下Col1^(+)细胞亚群的多向分化潜能与下游机制,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建立小鼠正畸牙移动模型,鉴定不同时间节点Col1^(+)细胞亚群在牙周组织中的时间与空间定位;运用谱系示踪及细胞剔除技术,构建Col1Cre ERT... 目的探究正畸力调控下Col1^(+)细胞亚群的多向分化潜能与下游机制,为临床正畸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建立小鼠正畸牙移动模型,鉴定不同时间节点Col1^(+)细胞亚群在牙周组织中的时间与空间定位;运用谱系示踪及细胞剔除技术,构建Col1Cre ERT2;td Tomato小鼠,证实力学敏感性Col1^(+)细胞在正畸牙移动过程不可或缺的作用;利用流式技术分离扩增小鼠牙周Col1^(+)细胞,运用体外施力模型深入探究细胞内在机制变化;Bulk RNA seq与ATAC seq阐明下游力学响应关键靶点;联合Seahorse、荧光探针与组织免疫荧光等检测细胞的能量代谢变化特征。结果体内模型证实,正畸力施加后第0、3、7、14天,Col1^(+)细胞的数量与增殖活性逐渐升高,且主要聚集于牙周膜附近;条件诱导敲除模型证实,体内剔除Col1^(+)细胞后,正畸牙移动速度减慢;测序分析筛选出Piezo1受体是Col1^(+)细胞响应力的关键靶点,且细胞发生代谢重编程。此外,Seahorse等代谢检测手段揭示,正畸力通过激活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供能途径,调控Col1^(+)细胞的多项分化潜能,在正畸牙移动中发挥关键作用。结论正畸力通过调控Col1^(+)细胞表面Piezo1受体激发细胞代谢重编程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供能途径,激活其多向分化潜能与成骨、成脂、促血管生成等效应,这群力学敏感的Col1^(+)细胞亚群在正畸牙移动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临床正畸治疗的优化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畸力 正畸牙移动 正畸治疗 Col 细胞亚群 多向分化潜能 氧化磷酸化 牙周组织
下载PDF
个性化原位塑形导板在血管化髂骨肌瓣修复下颌骨缺损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
作者 鲁婷玮 刘朝明 +4 位作者 吴添福 邵喆 孙艳芳 孙志军 刘冰 《口腔医学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66-771,共6页
目的:分析使用虚拟手术设计的个性化原位塑形导板行血管化髂骨断蒂前原位塑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例收治的行下颌骨肿瘤切除术并用自体髂骨肌瓣重建下颌骨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原位塑形导板为按设计截骨后将两侧下颌骨断端用桥杆连接... 目的:分析使用虚拟手术设计的个性化原位塑形导板行血管化髂骨断蒂前原位塑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例收治的行下颌骨肿瘤切除术并用自体髂骨肌瓣重建下颌骨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原位塑形导板为按设计截骨后将两侧下颌骨断端用桥杆连接的导板模型。截取髂骨后,按原位塑形导板调磨好骨块,再离断血管蒂。使用和未使用原位塑形导板的患者各10例,分别归为A组和B组,比较术前术后两侧髁突间、下颌角点间距离及下颌骨颏前点至髁突连线中点距离的偏差。结果:20例手术均成功。A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小于B组(5.24hVS7.09h,P=0.01);A、B两组术后平均住院天数(9.6dVS11.2d,P=0.02)。A组与B组相比:术后髁突间距离的平均偏移为:(1.44±0.99)mmVS(1.92±0.81)mm,(P=0.44);术后下颌角间距离的平均偏移为:(1.83±0.80)mmVS(2.50±1.50)mm,(P=0.36);下颌骨中点至髁突连线中点的平均偏差为:(0.97±0.40)mmVS(2.67±3.31)mm,(P=0.29)。结论:在髂骨肌瓣血管蒂离断前应用个性化原位塑形导板,可以提高手术效率和精度,促进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拟手术 原位塑形 髂骨移植 下颌骨重建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的诊断及预防 被引量:15
3
作者 鲁常胜 蒋涛 +1 位作者 鲁婷玮 林铭 《临床骨科杂志》 2017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的诊断及预防。方法从PKP治疗并术后行CT复查的14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189椎)中筛选出有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的患者。按渗漏形状分为颗粒型、片状型、团块型。按渗漏路径的不同分为...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的诊断及预防。方法从PKP治疗并术后行CT复查的14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189椎)中筛选出有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的患者。按渗漏形状分为颗粒型、片状型、团块型。按渗漏路径的不同分为两型,B型为沿椎基底静脉孔渗漏到椎体后缘,C型为沿椎体骨皮质破损处渗漏至椎管。结果术后CT证实有38例(39椎)发生椎管内骨水泥渗漏,其中颗粒型19椎,片状型18椎,团块型2椎。B型20椎,C型19椎。X线明确诊断的仅11椎,准确率28.2%;CT明确诊断39椎,准确率100%。患者疼痛VAS评分术后第3天为0~4(2.0±1.4)分,与术前5.8~8.5(7.0±1.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随访3~10个月,无神经损伤症状与体征。结论椎管内骨水泥渗漏准确的诊断方法是CT检查,X线检查易漏诊。控制骨水泥注入量、注入速度、注射时机及控制骨水泥在椎体的前中部分布等措施可有效预防椎管内渗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骨水泥渗漏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及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骨折的经验总结 被引量:12
4
作者 鲁常胜 鲁婷玮 +1 位作者 蒋涛 林铭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7年第3期199-202,共4页
背景:多节段椎体骨折的治疗不同于单节段骨折,采用合理的治疗策略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及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 背景:多节段椎体骨折的治疗不同于单节段骨折,采用合理的治疗策略可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及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治疗多节段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骨折的疗效、并发症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采用一次性PKP或PVP治疗的36例(76个椎体)多节段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男3例,女33例,年龄60~87岁,平均(73.2±10.4)岁。采用VAS评分评估术前、术后疼痛程度;Barthel指数评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情况。结果:36例患者均一次手术完成,其中两椎体骨折32例,三椎体骨折4例。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19例(26椎体)发生骨水泥渗漏,但未引起临床症状。随访3~10个月,平均(6.3±2.8)个月,疼痛缓解满意。VAS评分术前平均为(7.5±1.3)分,术后第3天为(2.0±1.6)分,术后3个月为(2.3±1.4)分。Barthel指数术前平均为(43.7±6.1)分,术后第3天为(84.2±5.8)分,术后3个月为(81.4±6.5)分。与术前比较,术后第3天和3个月的VAS评分均显著降低,而Barthel指数明显增高(P<0.05)。结论:PKP、PVP一次性治疗多节段椎体骨折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要控制手术椎体数目、骨水泥注入量,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及麻醉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体成形术 脊柱骨折 骨质疏松 多节段
下载PDF
恶性肿瘤细胞来源的外泌体调控自然杀伤细胞活性的相关机制 被引量:4
5
作者 鲁婷玮 张建军 陈万涛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59-664,共6页
外泌体是一种细胞分泌的胞外小囊泡,在细胞之间发挥着传递信息的作用,通过物质的转运来调节各种细胞的生理和病理功能。有研究表明,外泌体直接或通过中间细胞作用于恶性肿瘤细胞,进而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 外泌体是一种细胞分泌的胞外小囊泡,在细胞之间发挥着传递信息的作用,通过物质的转运来调节各种细胞的生理和病理功能。有研究表明,外泌体直接或通过中间细胞作用于恶性肿瘤细胞,进而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与肿瘤细胞源性外泌体(tumor-derived exosomes,TDEXs)的相互作用和调控机制成为研究热点。在肿瘤微环境中,TDEXs可以作用于NK细胞,改变NK细胞与其他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的相互作用,最终导致NK细胞对恶性肿瘤细胞的免疫防御减弱和免疫耐受产生。该文综述了不同恶性肿瘤组织中TDEXs对NK细胞活性的影响和可能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肿瘤细胞源性外泌体 自然杀伤细胞 活性
下载PDF
经皮椎体增强术后椎间盘骨水泥渗漏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6
作者 鲁常胜 鲁婷玮 +1 位作者 蒋涛 林铭 《临床骨科杂志》 2017年第5期542-544,548,共4页
目的探讨椎体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增强术后椎间盘骨水泥渗漏的原因和影响。方法分析28例经皮椎体增强术后发生椎间盘骨水泥渗漏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按术前是否有椎间盘真空现象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18例为无椎间盘真空... 目的探讨椎体骨折患者行经皮椎体增强术后椎间盘骨水泥渗漏的原因和影响。方法分析28例经皮椎体增强术后发生椎间盘骨水泥渗漏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按术前是否有椎间盘真空现象将患者分为两组:A组18例为无椎间盘真空现象,B组10例为有椎间盘真空现象。按渗漏的部位及渗漏量将椎间盘骨水泥渗漏分为浅表型及深部型,分析术后两组与椎间盘渗漏类型的关系。采用VAS评分评定疼痛缓解情况。结果术前28例伤椎均有终板骨折,术后26例为伤椎上椎间盘渗漏,2例下椎间盘渗漏,与术前终板骨折一致。术后A组中5例为深部型,13例为浅表型;B组中7例为深部型,3例为浅表型。Fisher精确检验结果显示B组较A组更易发生深部型渗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术前为(7.2±1.3)分,术后第3天为(2.2±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随访4个月~2年,1例发生相邻椎体骨折;无因椎间盘渗漏引起症状者。结论终板骨折是椎间盘渗漏的主要原因,渗漏量与椎间盘真空现象相关,椎间盘渗漏不影响近期疗效,与相邻椎体骨折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骨折 骨水泥渗漏 椎间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