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解码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基于类型学的考察
1
作者 严海兵 鲁小晔 《岭南学刊》 2019年第4期77-86,共10页
亚里士多德古典政体的类型思维是现代政体类型学的理论基础和构造源流。运用科学化、系统化的类型学工具来重新审视并解读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具有学理上和方法上的双重意义。本文以矩阵类型学、分类类型学、组态类型学和序列类型学... 亚里士多德古典政体的类型思维是现代政体类型学的理论基础和构造源流。运用科学化、系统化的类型学工具来重新审视并解读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理论,具有学理上和方法上的双重意义。本文以矩阵类型学、分类类型学、组态类型学和序列类型学作为适用性的分析框架,通过矩阵构造、属性分类、组态分析、序列比较等形式化更高的类型学方法来全面解析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类型,试图把握古典政体分类的科学逻辑,实现古典政体类型学与现代政体类型学的直接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政体类型学 类型构造
下载PDF
美国选民身份识别法对选举参与的影响--基于2016年美国大选的分析
2
作者 严海兵 鲁小晔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40-150,共11页
选民身份识别法是近年来美国两党在选民争夺战上的焦点议题。截止2016年大选之前,美国已有30多个州实施了不同类型的选民身份识别法。文章采用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各州的投票数据,运用多层级线性回归模型,探索选民身份识别法与选举投票... 选民身份识别法是近年来美国两党在选民争夺战上的焦点议题。截止2016年大选之前,美国已有30多个州实施了不同类型的选民身份识别法。文章采用2016年美国大选期间各州的投票数据,运用多层级线性回归模型,探索选民身份识别法与选举投票率的关系,分析选民身份识别法对投票参与行为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选民身份识别法客观上成为了普通公民选举参与的准入性障碍,各州之间随着选民身份识别的严格程度加强,公民选举参与程度逐步降低。选民身份识别法主要按照种族和党派的界线分化了美国选民。文章最后指出,选民身份识别法是共和党削弱民主党选举力量的政治武器,也是共和党稳固选区优势的重要法宝,围绕选民身份识别法而展开的党派竞争加剧了两党的极化和对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选民身份识别法 选举参与 投票行为 党派极化
原文传递
亚里士多徳政体理论的类型学考察
3
作者 严海兵 鲁小晔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 2020年第2期100-101,共2页
自亚里士多德以降,“政体类型学”成为一个标准的政治学研究议题。如果说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研究具备了“科学”特征,那么,科学化、系统化的类型学分析工具就是解码其政体理论的不二法门。类型学作为一种良好的概念分析策略,有助于增加“... 自亚里士多德以降,“政体类型学”成为一个标准的政治学研究议题。如果说亚里士多德的政体研究具备了“科学”特征,那么,科学化、系统化的类型学分析工具就是解码其政体理论的不二法门。类型学作为一种良好的概念分析策略,有助于增加“政体”概念的差异化和分析性区分度,且具备足够的抽象程度以避免概念拉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治学研究 差异化 类型学分析 不二法门 亚里士多德 区分度 抽象程度 政体
原文传递
欧洲民粹主义的政党起源
4
作者 严海兵 鲁小晔 《中国政治学》 2021年第3期19-48,161,共31页
关于民粹主义兴起的原因,有研究主要从经济、文化和制度三个方面予以解释,对政党自身的因素重视不足。本文引入政党力量因素,提出解释民粹主义兴起的多因素组合的分析框架。政党力量包含聚合性力量、组织化力量和自主性力量,其内部因子... 关于民粹主义兴起的原因,有研究主要从经济、文化和制度三个方面予以解释,对政党自身的因素重视不足。本文引入政党力量因素,提出解释民粹主义兴起的多因素组合的分析框架。政党力量包含聚合性力量、组织化力量和自主性力量,其内部因子互动关系与多因子条件组合对探索民粹主义的政党起源具有天然优势。通过对24个欧洲国家进行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发现,主流政党力量的强弱对欧洲民粹政党能否崛起具有显著影响:民粹政党获得良好选举表现以至少两种政党力量的薄弱为前提。在当代欧洲,经济压力下的弱政党力量和文化逆反情绪下的弱政党力量是民粹主义崛起的两种主要机制。本文也在经验上初步验证了“政党力量”理论框架的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粹主义 政党力量 选举表现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原文传递
社会组织类型与主观幸福感
5
作者 卢凌宇 鲁小晔 《复旦公共行政评论》 2021年第2期143-177,共35页
政治结社和组织生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改变态度和认知,而这种调节效应受制于组织类型。本文依据公民的价值偏好和组织参与的效果,将社团组织划分为物质主义组织和后物质主义组织以及利己性组织和利他性组织。根... 政治结社和组织生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改变态度和认知,而这种调节效应受制于组织类型。本文依据公民的价值偏好和组织参与的效果,将社团组织划分为物质主义组织和后物质主义组织以及利己性组织和利他性组织。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对后物质主义和利他性组织的参与会让公民享受更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基于第1—6轮的"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的OLS回归分析和稳健性检验支持了本文的理论假设:有组织者比无组织者更幸福;后物质主义组织成员比物质主义组织成员更幸福,利他组织成员比利己组织成员更幸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类型 主观幸福感 后物质主义价值偏好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