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做面花
被引量:1
- 1
-
-
作者
鲁忠民
-
出处
《对外大传播》
2003年第1期49-50,共2页
-
文摘
面花,又称花馍、礼馍、面塑等,其实就是用白面做出的各种各样精美的动植物、甚至人物形象的花样馒头。面花普遍流行于我国以吃面食为主的北方。面花的作者几乎全是农村妇女。在晋南和渭南的许多村庄里,每年一到春节,家家都忙着做各种花馍面食。面花制作的工具很简单,一块案板、一把菜刀、小梳子。
-
关键词
面花
民间工艺美术
中国
艺术造型
风俗信仰
-
分类号
TS972.1
[轻工技术与工程]
-
-
题名历史不再沉默
- 2
-
-
作者
鲁忠民
-
出处
《中国产业》
2005年第3期14-15,共2页
-
文摘
南京,这座中国著名的古都,以它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闻名天下,如中山陵、明孝陵、天王府遗址、南朝石刻、雨花台……然而,六十多年前,这座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城市却遭受了一次震惊中外的劫难——南京大屠杀,使南京人民倍受凌辱和残害。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后,进行了长达六个星期的血腥大屠杀,集体屠杀28起,共19万人;零散屠杀案858起,计15万人,共计屠杀了无辜市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30万人以上。无数妇女遭受凌辱,无数住宅、商店、机关、仓库被洗劫和焚烧。
-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侵华日军
中国人民
历史悠久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中山陵
雨花台
遗址
南朝
-
分类号
K265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陈丹青和《西藏组画》
- 3
-
-
作者
鲁忠民
-
出处
《对外大传播》
2002年第8期46-47,共2页
-
文摘
1980年陈丹青的《西藏组画》展出了,引起了轰动。此时他还是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生,作为毕业创作,这是他在西藏深入生活半年后的作品。组画包括7幅作品:《母与子》、《进城》、《进城》之二、《康巴汉子》、《朝圣者》、《牧羊女》和《洗发女》。实际上,陈丹青所描绘的都是藏民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从一对藏族夫妇背着吃奶的孩子进城,到一群粗犷的藏族康巴汉子;从虔诚的朝圣者五体投地的情景,到藏族爱情的直露表白。
-
关键词
《进城》
朝圣者
陈丹青
作品
描绘
虔诚
深入生活
毕业创作
中央美术学院
藏族
-
分类号
G643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I247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盈手万钧藏珍楼
- 4
-
-
作者
鲁忠民
-
出处
《中国产业》
1997年第2期123-123,共1页
-
文摘
古都北京,不仅名胜古迹多,博物馆也多。据统计,北京有博物馆73座,馆藏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世界各国的雅士游客。最近,博物馆家族又添新成员,这就是中国首批经国家行政管理机关批准建立的四家私人博物馆。以收藏瓷器和明清家具而闻名的马未都先生的"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就是其中的一家。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坐落在著名的古文化街——琉璃厂西街。据馆长马先生介绍,观复一词本意为观天复地,事物往来,另有研究喜爱之意,于古玩收藏乐趣无穷。博物馆是一座临街的仿古建筑,两层楼连同地下室共三层,面积400多平方米;与京城国立博物馆相比,当属小型。而小型化、亲切化正是主人的办馆宗旨。博物馆内,处处精心设计,布局、陈设、灯光都非常讲究,精美的青花瓷器和凝重的明清家具以及环境装修所蕴涵的古朴之风,十分浓郁;馆内陈列和使用的物品都是文物,令人目不暇接。馆内一楼厅堂里悬挂着乾隆年间水墨国画《五老赏古图》,两旁对联是民国元老于右任先生手书:"门无俗土驾,人有上皇风。"左侧为一扇晋陕民居木门,班驳厚重。透过草帘,可以窥见中堂后侧布置的一个旧时代文人书房,大大的书案摆放着文房四宝,靠墙而立的一排古式书柜里,有珍藏的4000本1935年商务印馆重版的《四部丛刊》。
-
关键词
艺术博物馆
明清家具
文化底蕴
青花瓷器
地下室
仿古建筑
古都北京
文物收藏
国家行政
名胜古迹
-
分类号
G269.2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剪下奇丽 腕底异彩
- 5
-
-
作者
鲁忠民
-
出处
《中国产业》
1995年第4期49-49,共1页
-
文摘
西方现代艺术大师马蒂斯,弃画笔而操刀剪,创作了大量剪纸艺术作品。他的剪纸作品可称为一条落满心灵颤动之花的路径,引领世人走向色彩丛林中的"精神的安乐椅"。置身心于其间,生活的纯美与热爱生活的情怀便好似源头涌泉,永不枯竭。从这个意义上说,马蒂斯雅而不避俗,以艺术之手伸向鲜活的生活,以独特之作印万众之心。于是,当我们看到中国黄河之畔的延川布堆画时,便会油然而生一种与马蒂斯异曲同工的感觉:取材有异,艺术手法不同,骨子里的灵魂却相似——纯美,热爱生活。延川布堆画起源于民间,故而富于温暖质朴的生活气息。如果说马蒂斯的剪纸是水晶瓶里插的郁金香,那么延川布堆画就是釉彩陶罐里插的大朵菊。延川县位于延安以东的黄河岸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的"全国现代民间美术画乡",华夏文明的母亲河黄河孕育了当地的民间艺术之花——布堆画。布堆画又叫布贴花、布摞花,以粗布为原料。
-
关键词
马蒂斯
剪纸
黄河
生活气息
艺术作品
异彩
文化部
涌泉
色彩
西方现代艺术
-
分类号
J528
[艺术—艺术设计]
-
-
题名历史不再沉默
- 6
-
-
作者
鲁忠民
-
出处
《中国产业》
1995年第4期20-21,共2页
-
文摘
南京,这座中国著名的古都,以它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闻名天下,如中山陵、明孝陵、天王府遗址、南朝石刻、雨花台……然而.五十多年前,这座历史悠久、风景优美的城市却遭受了一次震惊中外的劫难——南京大屠杀,使南京人民倍受凌辱和残害。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占领南京后,进行了长达六个星期的血腥大屠杀,集体屠杀28起,共19万人;零散屠杀案858起.计15万人,共计屠杀了无辜市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30万人以上。无数妇女遭受凌辱,无数住宅、商店、机关、仓库被洗劫和焚烧,全市约1/3建筑和财产化为灰烬。滔滔的长江边,那里曾是集体屠杀的现场.幸存者说:"那时江边全是尸体.长江水都变成了红的……"这无疑是侵略者无数暴行中的一个典型事件,其规模之大,持续时间之久,受害人之多,杀人手段之残酷,为人类文明史所罕见.五十年弹指一挥间,南京——这座历史古都,用翻天覆地的变化昭示着自己的新生!沉重的历史没有裹住南京人前进的脚步,如今,作为江苏省省会的南京,已是中国东部地区历史、文化、经济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列中国城市"五十强"第五名,是中国24个率先实现小康的城市之一。
-
关键词
南京大屠杀
历史古都
中国城市
历史悠久
中国人民
自然景观
人文景观
集体
中国东部地区
无数
-
分类号
K265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杨韶荣的“百履堂”
- 7
-
-
作者
鲁忠民
-
出处
《中国产业》
1995年第2期30-30,共1页
-
文摘
上海的杨韶荣,开办了一个被称为"百履堂"的家庭收藏馆,引起世人的注目。何谓"百履堂"?"履",鞋也。"百履",指很多。"百履堂",即鞋的展示馆。然而,别具一格的是,杨韶荣的百履堂不是众多鞋类的搜集,而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价称为"三寸金莲"的小脚绣花鞋的收藏。"三寸金莲",现在的人们有些陌生。它是指旧时华夏妇女被人为缠足所形成的畸型小脚。后来因脚与鞋关系密不可分,"三寸金莲"又是对小脚绣花鞋的称谓。从本世纪初辛亥革命废除缠足这一陋俗以后,除个别边远地区和一些高寿老太太外,"三寸金莲"已极难见到。"三寸金莲"源于何时?说法不一。比较多的说法是,源于五代南唐(公元937-975年)之时,李后主令窅娘裹足作舞,仕女遂兴裹足之风,改穿尖头绣花鞋。后来,裹足由宫廷蔓延到民间,从此,小脚成为时尚,成为"美"、"雅"、"贵"和"娇"的象征,妇女完全屈从于丈夫,以畸型的小脚、娇弱的体态来取悦于男子。小脚成了玩物,鞋自然也成了品玩的对象。于是,绣花鞋特别讲究,从面料,颜色、式样、款式、工艺水平等方面。旧时的绣花鞋大都是妇女自己做,特别是出嫁前,其过程不仅强化了妇女的生活能力,且溶进了妇女对生活的向往。因此,当我们面对杨韶荣收藏的数百双小脚绣花鞋时,便不难理解,只只"金莲"为什么如此精美,那样艳丽。
-
关键词
三寸金莲
绣花鞋
妇女
特殊意义
缠足
密不可分
收藏
藏馆
家庭
鞋类
-
分类号
G269.2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虎虎有生气
- 8
-
-
作者
鲁忠民
-
出处
《中国产业》
1994年第3期128-128,共1页
-
文摘
在中国传统的民间工艺中,虎的艺术形象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许多农村,小孩儿一出世,过满月,便从头到脚、从里到外地被"虎"包围了。头上戴虎头帽,脚上穿虎头鞋或连脚裤,脖子上套虎围涎,胸前系虎肚兜。孩子铺的是绘有虎形的褥子,盖的有虎形的被子,枕的虎形枕头。另外,还有供孩儿玩耍的布老虎、泥老虎……俨然一个虎的世界。在这虎的世界里,虎头帽的效果最为突出。小孩只要把它往头上一戴,顿时显得虎里虎气,更加稚气可爱。布老虎诙谐、圆厚,则是伴随孩子成长的最亲密的伙伴。虎头帽流行于中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冷时戴虎头风帽,热时戴虎头圈帽。虎头帽和布老虎都采用绸布缝制,然后饰以绣花、布贴和绒花等材料,有的镶有多种银饰和铜饰,有的还缀上锢小龄铛。为什幺民间对虎如此偏爱?为什幺虎的饰品和玩具如此集中在婴幼儿时期?中国民间崇拜虎,同崇拜龙一样由来已久。从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约6000年前原始葬群的蚌塑中,人们不仅发现了华夏第一龙,也发现了华夏第一虎,表明在原始社会的信仰中,疱神和虎神地位是并列的。商周青铜器中有许多龙虎在一起的纹样。大约从战国开始,笼虎才开始分离,地位也慢慢发生变化。龙逐渐为皇帝所垄断,成为天子的象征;而虎却降到了民间,成了老百姓的保护神。民间崇拜虎,首先源于虎威猛的自然属性。《说文》:"虎,山兽之君也。"人们常以虎喻身份,喻体貌,喻气势。不少人专攻画虎,不少人偏爱书虎,只因虎虎有生气。民间崇拜虎,主要还在于人们视虎为神兽。
-
关键词
虎头帽
虎头鞋
布贴
布老
虎形枕
商周青铜器
孩子成长
西水坡
河南濮阳
神兽
-
分类号
J523
[艺术—艺术设计]
-
-
题名灶神
- 9
-
-
作者
鲁忠民
蒲松年
-
出处
《中国产业》
1994年第6期27-27,共1页
-
文摘
灶神,又称"灶王"、"灶王爷"、"灶公灶母"、"束厨司命"、"灶君"等,是旧俗中与百姓生活最密切的神之一。相传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往各家各户的"一家之主"或"司命主"。年腊月23日(也有为24日)灶神都要上天汇报人们的善恶。"腊月二十三去,新春初一五更来",民间每到这一天,家家都要祭灶,有的用鸡鸭鱼肉、美酒佳肴把灶神灌醉的叫"祭荤灶";也有的用糖瓜把灶神的嘴贴上,称"祭素灶"。目的都是一个,叫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祭毕就将灶神像焚化,再准备一张新灶神像,贴在灶前,谓之"换新衣"。祭灶源于原始先民对火的崇拜。早在周代,祭灶即被列为七祀之一,是百姓与天子都要祭祀的神。据《后汉书》载:汉代有个叫阴子方的,一年腊八做饭,灶神显灵了,阴子方把仅有的黄羊杀掉祭祀了他,从此,阳子方交了好运,发了大财,祭灶由此越来越普遍。灶神到底是谁,说法甚多。《淮南子》曰:"炎帝于火而死为灶。"《事物原会》
-
关键词
阴子方
腊月二十三
美酒佳肴
《淮南子》
这一天
原始先民
司命
《后汉书》
张新
姜太公
-
分类号
K892.1
[历史地理—民俗学]
-
-
题名民间银器收藏家
- 10
-
-
作者
鲁忠民
-
出处
《中国产业》
1994年第5期25-25,共1页
-
文摘
中国的金银器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故宫博物院即藏有战国时期的金银器,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唐代把金银器制作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江苏镇江、陕西西安法门寺都出土了大批唐朝精美绝伦的金银器。清代宫廷中,金银器具更为普遍,从各种餐具、用具、家俱、礼器、服饰、摆设、玩物以至便桶,都镶金嵌银,以显示至高无上的尊贵。而在民间也有不少金银器制品,民间银器便屬银器家族中的"下里巴人",卻偏偏在河南洛阳出了个周建立,以收藏民间银器为一生得意之事。
-
关键词
江苏镇江
清代宫廷
战国时期
精美绝伦
洛隆
河南洛阳
百家
不负有心人
外婆家
古玉
-
分类号
G894
[文化科学—体育学]
-
-
题名他一口吃掉“十万美元”
- 11
-
-
作者
鲁忠民
-
出处
《中国产业》
1994年第2期20-21,共2页
-
文摘
一次偶然的海上垂钓,一次偶然的海味尝鲜,他——郑根海——一名上海打捞局拖轮公司的中国海员迷上了海洋贝类的收藏,并成为中国第一个荣获基尼斯世界记录的收藏家。1988年初,郑根海所在的船队赴南沙群岛,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海洋观察站工程。工作之余,大家到礁边垂钓、拾贝壳。郑根海的鱼线放的长长的,他的收获是一只外形漂亮的海螺。回到住地,用开水一烫,海螺壳里掉下一团粉白嫩嫩的肉,洗净了,沾上佐料,美美的尝了一下鲜。回到上海,他把海螺壳带给朋友们看,讲起那难忘的海鲜,别人问,这叫什幺?他答不出。休息之日,他去上海自然博物馆和上海水产大学请教,专家们一看都楞住了——这是鹦鹉螺,是世界珍罕贝类,我国至今还未获得活体,"你吃的哪里只是一味海鲜,那是十万美元呵!"郑根海也惊呆了,又去图书馆查阅了资料,一本权威的著作清楚地写道:鹦鹉螺在地球古生代曾统宰过大海,经亿万年的沧海桑田,绝大多数消亡成了化石,残余的种类也栖息在深海,极难浮到海面上,故号称活化石,活体极难获得……目前仅美国华盛顿国家动物园还有两只活体.鹦鹉螺是一种珍贵的头足类动物。
-
关键词
海螺壳
上海自然博物馆
演变历史
海洋贝类
中国海员
上海水产大学
基尼斯
鱼线
动物进化
世界记录
-
分类号
Q958
[生物学—动物学]
-
-
题名陶泓斋的石砚石壶
- 12
-
-
作者
鲁忠民
-
出处
《中国产业》
1994年第6期24-24,共1页
-
文摘
"陶泓斋",坐落在上海中山公园西一个僻静弄堂内,十几平方米小屋,古雅、散发着清幽的书卷气。近年来,引起艺术界、鉴赏界、收藏界、新闻界的关注,名气飞扬,原来这间古淡的小屋内有陶氏五兄弟制作与收藏的石砚石壶。五兄弟依次排行是昌鹏、昌骏、昌耀、昌荣和昌平,老大昌鹏已过不惑之年,老五昌平刚届而立之年。五兄弟中最早与治砚结缘、艺术造诣最深的当属老二昌骏,他自幼酷爱绘画,在西洋画上具颇深功底,并在上海交大美术系专修过,是五兄弟的"总设计师"和"监制人"。"陶泓斋"自制石砚始于1980年。制砚上他们讲究自然,因石制宜,选料考究,细致雕刻,追求自然的肌理变化。而后他们开始治石壶。石壶来源于饮茶、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茶具十分考究,宜兴紫砂壶尤以能吸附茶叶,蕴蓄香味,泡茶不走味,茶汤不变色,暑天不易馊而闻名,壶身造型古雅、沉稳。陶氏兄弟在吸收紫砂壶优点基础上,开始制造石壶,陶氏石壶完全靠手工雕琢、取材板岩、灰岩等石料,认定广东肇庆的端石等为佳。几年来,经历了成功、失败、成功的反复探索,创制了"历代古币壶""玉米壶""竹节组合壶"等100多件神彩各异的石壶,每一件均是独一无二的孤品。质地、造型、装饰,均呈现出独特风姿和神韵。这些壶的实用要素对流(嘴)、腹(壶身)、鋬(壶柄)和盖的安排,都进行了创造性的审美安排。一堆泥土、一根虫蛀的竹子、花生的根叶均被融进了艺术创造之中。巧妙的材料利用、多姿的造型、精致的刻工、乱真的肌理质感,质朴凝重的品味都使人玩味不已。
-
关键词
端石
石砚
上海中山公园
壶身
艺术创造
古淡
广东肇庆
艺术造诣
瓷砚
叶均
-
分类号
K875.4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皮影·地狱·阎罗王
- 13
-
-
作者
鲁忠民
-
出处
《中国产业》
1994年第5期24-24,共1页
-
文摘
昏明闪忽的灯光下,虚实相间的皮影人物骨节活动地扭来动去,吸引着玩童们呼啦啦围成一圈一圈,然后在这种特定氛围下演出一个个悲欢离合、或滑稽或严肃的故事。上演皮影戏必用的一种道具叫"皮影",即那些皮制的人物、动物,其制作最初是用厚纸雕刻。后来采用驴皮或羊牛皮刮薄,再行雕刻,并施以彩绘。风格类似民间剪纸,虚实漏空结合、描摩与想象结合,手、腿等关节分別雕制后再用线连缀在一起,表演时能夠活动自如。北京的刘季霖先生便是一位皮影的收藏专家,而他的收藏最富特色的一点:在于他收藏的多为清代的表现为地狱、阎罗、判官等有关死亡题材的皮影。民间皮影戏的起源与宗教有关,所以有"劝善金科"、"悬灯宣卷"的别称,传统的皮影戏剧目,有《木莲救母》等宗教戏目,用以宣扬因果报应等宗教道理。而十殿阎罗、十八层地狱最能代表普通老百姓信仰的行善、作恶因果报应的宗教观。他们认为,人死了,两条路,或升天成仙,或入阴间地狱。前者是极少数成仙得道之人。
-
关键词
劝善金科
民间剪纸
虚实相间
驴皮
卞城王
两条路
法苑珠林
道之
一侗
宵漏
-
分类号
J827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众里寻它千百度
- 14
-
-
作者
鲁忠民
-
出处
《中国产业》
1994年第3期34-34,共1页
-
文摘
如同集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活动,拥有众多的爱好者一样,"火花"的收藏开始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其发展的势头正方兴未艾。据资料表明,全世界约有100多万人收集火花,中国火花收藏者已达10几万人,是仅次于集邮的第二大民间收藏项目。近几年来,中国各地相继成立了许多收藏组织,举办着各类专题性展览,涌现了不少收藏数量超过数万种的大户,其中江苏扬州季之光国内外火花藏品已超过百万,位列世界第三。火花,即火柴商标,也称"火柴标签"、"火柴贴画"、"火柴画片"、"磷票"等。过去,中国人将火柴称作"洋火",是因为火柴近代才由外国传入。1879年,中国才有了自己的火柴厂。被火花收藏界公认的第一枚火花是广州佛山巧明火柴厂的"舞龙",图案是仿用日本的火花图案,其诞生的时间早于中国第一枚"大龙"纪念邮票约15年。最初的中国火花商标许多仿制国外商标,当时市场流行最多的火花是日本和瑞典等国的产品,这些产品又多采用了中国人喜爱的图案。因此,在中国的早期火花中往往难以分清中外火花。
-
关键词
火花收藏
民间收藏
舞龙
中国各地
江苏扬州
专题性
-
分类号
G894
[文化科学—体育学]
-
-
题名石邮村跳“傩”
- 15
-
-
作者
鲁忠民
-
出处
《对外大传播》
2002年第8期45-46,共2页
-
文摘
江西省南丰县石邮村是个古老的村落,四面环山,蜜橘树林把群山打扮得郁郁葱葱,水田、道路、房屋,一切显得自然和谐。
-
关键词
石邮村
跳“傩”
中国
风俗习惯
江西
-
分类号
K892.456
[历史地理—民俗学]
-
-
题名南京博物院
- 16
-
-
作者
鲁忠民
-
出处
《对外大传播》
2003年第2期48-49,共2页
-
文摘
南京博物院是中国最早创建的博物馆之一。其前身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于1933年倡议创立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蔡先生曾亲自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当时通过收购、发掘、调拨,集中了全国第一流文物珍品二三十万件,其中包括绘画《历代帝王像》及司母戊鼎等稀世国宝。1949年新中国成立,首都定为北京,原国立中央博物院也于1950年改为国立南京博物院,但仍为全国综合性历史艺术博物馆,直属中央领导。1954年9月归属江苏省政府。
-
关键词
南京博物院
中国
宫殿式艺术陈列馆
文物保护
-
分类号
G269.26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
-
题名扎制灯笼
- 17
-
-
作者
鲁忠民
-
出处
《对外大传播》
2002年第A02期50-50,共1页
-
-
关键词
扎制工艺
灯笼
制作材料
绘制工序
-
分类号
J528.7
[艺术—艺术设计]
-
-
题名老鼠嫁女 生趣盎然
- 18
-
-
作者
蒲松年
鲁忠民
-
出处
《中国产业》
1995年第1期32-32,共1页
-
文摘
闲暇之际,常常临窗把玩几幅老鼠嫁女的民间艺术作品,在这些富有情趣、诙谐活泼的艺术作品中,品度洋溢在民间生活的质朴、生机与快乐。一幅剪纸《老鼠嫁女》为清朝作品,出自山东省,细腻的雕刻中,展示的是老鼠招摇过市嫁娶的场面,耀武扬威的仪仗执事、丰厚的嫁妆、热闹活跃的鼓手、大模大样的花轿新郎,聚百鼠之众成一图,场面宏大,实为同类题材中之巨作。在情趣横生之间,使人感叹民间艺人的丰富想象力和高超的手艺,同时也为研究汉民族的嫁娶旧俗提供了难得的资料。这幅剪纸作品称得上老鼠嫁女题材的代表作,其它如清朝苏州年画《无底洞老鼠嫁女》,取材《西游记》唐僧取经被摄入无底洞的故事,描绘老鼠娶亲场面,清朝湖南邵阳的年画、山东平度年画也反映的是同一题材。
-
关键词
清朝
题材
民间艺术作品
剪纸
嫁娶
代表作
品度
雕刻
故事
生活
-
分类号
J528.1
[艺术—艺术设计]
-
-
题名北京的四合院
被引量:1
- 19
-
-
作者
鲁忠民
-
出处
《社区》
2001年第3期62-63,共2页
-
文摘
提起四合院,30多岁以下的年轻人大都不以为然,不就是北京胡同里那些低矮破烂的平房大杂院么,有啥好的,不拆留着于啥?其实北京四合院可是中国传统民居的一朵奇葩,历经元、明、清、民国时期,曾有过经久不衰的辉煌历史。只是从50年代以来,新式建筑的大规模兴起,四合院才走向了衰落。然而住过四合院,特别是居住过60年代初期以前四合院的人,提起四合院,无不为之感叹,离开的会常常思念,一种怀旧思绪油然而生。
-
关键词
北京四合院
民居
建筑
胡同
居住
中国传统
大规模
年轻人
衰落
时期
-
分类号
D033.3
[政治法律—政治学]
TU241.5
[建筑科学—建筑设计及理论]
-
-
题名我的三峡——伍必端先生“三峡”写生访谈录
- 20
-
-
作者
鲁忠民
-
出处
《美术》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78-83,158,共6页
-
文摘
伍必端先生是我特别敬重的老师,他是美术界知名的版画家、美术教育家,曾多年担任中央美院版画系主任和教授,桃李满天下。毕业30年了,我再次登门拜访,先生已经是85岁高龄了。令我惊喜的是,在他家一下看到了数以百计的彩墨画作品,那是他30多年前的三峡写生。画幅大约都在4开纸大小,虽说是写生,却张张完整精到、浑厚大气。谈起三峡来,他滔滔不绝,兴奋得好像年轻人。
-
关键词
三峡
写生
访谈录
美术教育家
版画家
美术界
系主任
彩墨画
-
分类号
J212
[艺术—美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