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白内障早期患者总高阶像差、各分阶像差的变化、相互间的相关性及其与C6~C27项Zernike系数间的相关性,探讨其在白内障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白内障早期患者22例30眼,设为A组。正常对照组24例30眼,设为B组。使用Waveli...目的研究白内障早期患者总高阶像差、各分阶像差的变化、相互间的相关性及其与C6~C27项Zernike系数间的相关性,探讨其在白内障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白内障早期患者22例30眼,设为A组。正常对照组24例30眼,设为B组。使用Wavelight波阵面像差仪进行分析得到3至6阶像差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3~RMS6)和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RMSh)以及C6~C27项Zernike系数。结果①波阵面像差检测结果:A组的RMSh、RMS3~RMS6较B组明显增高,两组各项值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0)。②两组间的相关性:B组中,RMS3~RMS6之间仅表现在RMS4与RMS5(r=0.587,P=0.001)有相关性,以及RMSh与RAS3、RMS4、RMS6(r=0.420~0.723,P〈0.05)有相关性;而A组RMSh及RMS3~RMS6彼此间密切相关(r=0.569~0.980,P〈0.01)。③两组RNS3~RMS6与C6~C27间的相关性:A组RNS3与C9呈正相关(r=0.421,P=0.020),RMS4与C10~C14无相关性;而B组RNS3与C8呈负相关(r=-0.478,P=0.008),RMS4与C12、C14呈正相关(r=0.641,0.514;P=0.000,0.004)。结论①白内障早期患者的RMSh及RMS3~RMS6均较正常人显著增加,导致视觉质量的下降,可以解释患者的视物模糊等主观症状。②白内障早期患者由于晶状体混浊使得RMSh与RNS3~RMS6及RMS3~RMS6各项之间密切相关,这一点可作为辅助白内障早期诊断的参考依据之一。③白内障早期患者的RNS3与C9呈正相关,RMS4与C10~C14无相关性;而正常人的RMS3与C8呈负相关,RMS4与C12、C14呈正相关,白内障早期患者丧失了原有的相关性而建立了新的相关性,为白内障早期诊断提供了另一参考依据。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Acrys of SN60TT)术后的稳定性及散光度变化,评价Toric人工晶状体治疗角膜散光的临床疗效。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白内障合并中高度角膜散光患者3例。方法于2008年2月至5月...目的探讨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Acrys of SN60TT)术后的稳定性及散光度变化,评价Toric人工晶状体治疗角膜散光的临床疗效。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白内障合并中高度角膜散光患者3例。方法于2008年2月至5月就诊的白内障患者3例,术前测量所需植入人工晶状体的球镜度数和角膜本身散光度数,并通过ALCON软件计算所需植入晶状体型号,术中将人工晶状体散光轴标记线和角膜屈光力最强的子午线重合,术后定期测量患者视力、散光度数、晶状体轴位变化。3例患者术前角膜散光度数分别为1.5D、2.5D、5.5D,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应用IOLMaste(r德国Carl Zeiss公司)仪器,SRK/T公式计算出人工晶状体球镜度数。应用角膜地形图仪测量患者的角膜散光轴,并将最大屈光度、最小屈光度及所在轴、所需球镜度数、手术导致的散光度、手术切口位置输入Alcon计算公式内,计算所需晶状体型号及晶状体散光轴向位置。散光度1.5D患者植入Acrys of SN60T3IOL,2.5D患者植入Acrys of SN60T4,5.5D患者植入Acrys of SN60T4。术后随访1年以上。主要指标术后视力、人工晶状体位置、散光度数及轴位。结果术后随访1年,3例患者晶状体位置均无明显偏心,轴位偏移均小于5度。裸眼远方视力分别为0.6、1.0、1.0,较术前均显著提高,无明显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结论 Toric人工晶状体为治疗中高度角膜散光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稳定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研究白内障早期患者总高阶像差、各分阶像差的变化、相互间的相关性及其与C6~C27项Zernike系数间的相关性,探讨其在白内障早期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白内障早期患者22例30眼,设为A组。正常对照组24例30眼,设为B组。使用Wavelight波阵面像差仪进行分析得到3至6阶像差均方根值(root mean square,RMS3~RMS6)和总高阶像差均方根值(RMSh)以及C6~C27项Zernike系数。结果①波阵面像差检测结果:A组的RMSh、RMS3~RMS6较B组明显增高,两组各项值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0)。②两组间的相关性:B组中,RMS3~RMS6之间仅表现在RMS4与RMS5(r=0.587,P=0.001)有相关性,以及RMSh与RAS3、RMS4、RMS6(r=0.420~0.723,P〈0.05)有相关性;而A组RMSh及RMS3~RMS6彼此间密切相关(r=0.569~0.980,P〈0.01)。③两组RNS3~RMS6与C6~C27间的相关性:A组RNS3与C9呈正相关(r=0.421,P=0.020),RMS4与C10~C14无相关性;而B组RNS3与C8呈负相关(r=-0.478,P=0.008),RMS4与C12、C14呈正相关(r=0.641,0.514;P=0.000,0.004)。结论①白内障早期患者的RMSh及RMS3~RMS6均较正常人显著增加,导致视觉质量的下降,可以解释患者的视物模糊等主观症状。②白内障早期患者由于晶状体混浊使得RMSh与RNS3~RMS6及RMS3~RMS6各项之间密切相关,这一点可作为辅助白内障早期诊断的参考依据之一。③白内障早期患者的RNS3与C9呈正相关,RMS4与C10~C14无相关性;而正常人的RMS3与C8呈负相关,RMS4与C12、C14呈正相关,白内障早期患者丧失了原有的相关性而建立了新的相关性,为白内障早期诊断提供了另一参考依据。
文摘目的探讨白内障合并角膜散光患者植入Toric人工晶状体(Acrys of SN60TT)术后的稳定性及散光度变化,评价Toric人工晶状体治疗角膜散光的临床疗效。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白内障合并中高度角膜散光患者3例。方法于2008年2月至5月就诊的白内障患者3例,术前测量所需植入人工晶状体的球镜度数和角膜本身散光度数,并通过ALCON软件计算所需植入晶状体型号,术中将人工晶状体散光轴标记线和角膜屈光力最强的子午线重合,术后定期测量患者视力、散光度数、晶状体轴位变化。3例患者术前角膜散光度数分别为1.5D、2.5D、5.5D,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Toric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应用IOLMaste(r德国Carl Zeiss公司)仪器,SRK/T公式计算出人工晶状体球镜度数。应用角膜地形图仪测量患者的角膜散光轴,并将最大屈光度、最小屈光度及所在轴、所需球镜度数、手术导致的散光度、手术切口位置输入Alcon计算公式内,计算所需晶状体型号及晶状体散光轴向位置。散光度1.5D患者植入Acrys of SN60T3IOL,2.5D患者植入Acrys of SN60T4,5.5D患者植入Acrys of SN60T4。术后随访1年以上。主要指标术后视力、人工晶状体位置、散光度数及轴位。结果术后随访1年,3例患者晶状体位置均无明显偏心,轴位偏移均小于5度。裸眼远方视力分别为0.6、1.0、1.0,较术前均显著提高,无明显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结论 Toric人工晶状体为治疗中高度角膜散光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稳定的治疗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