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的主体性和现代人格建构 被引量:7
1
作者 鲁献慧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49-53,共5页
哲学视野中的人格是人的主体性在主体身上的集中表现,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一种资格。人格随着主体对象性活动而发展和转变。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应摈弃附属人格、无为人格、中庸人格。现代人格的特征应当是自主自强、开拓进取、惜... 哲学视野中的人格是人的主体性在主体身上的集中表现,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一种资格。人格随着主体对象性活动而发展和转变。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应摈弃附属人格、无为人格、中庸人格。现代人格的特征应当是自主自强、开拓进取、惜时高效和面向未来。现代人格建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培育现代人格的优良“土壤”;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是现代人格成长的最佳“气候”;健康的文化环境是现代人格培养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现代人格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民主政治
下载PDF
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被引量:7
2
作者 鲁献慧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9-92,共4页
西方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在改造自然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如何建立一种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新的文明———生态文明,已经引起人类的普遍关注与探讨。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可持续... 西方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在改造自然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如何建立一种继工业文明之后的新的文明———生态文明,已经引起人类的普遍关注与探讨。科学发展观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可持续性发展原则和平等公正原则。与此同时,要积极构建人们新的自然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以人为本,确立一种兼顾主体与客体、人与环境和谐互补与共同发展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相统一的科学发展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生态危机 生态文明 自然价值观
下载PDF
关于科技与文化价值观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4
3
作者 鲁献慧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96-98,共3页
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向人们展示了科技的社会功能和人文价值:科学技术在人们摆脱贫困、改善生存条件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科学技术使社会关系和人类社会发生了全面变革;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提高了主体意识;科学技术提高... 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向人们展示了科技的社会功能和人文价值:科学技术在人们摆脱贫困、改善生存条件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科学技术使社会关系和人类社会发生了全面变革;科学技术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提高了主体意识;科学技术提高了人们的精神境界,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人文价值受制于社会发展的政治环境和文化环境。要促进21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确立科学的文化价值论:树立崇尚科学、热爱真理的文化价值取向;强化科技意识,坚持科学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原则;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确立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坐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 文化 价值观
下载PDF
“人的危机”的困境与超越 被引量:3
4
作者 鲁献慧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8-11,共4页
人类目前所面临的诸如生态危机、环境危机等实质上就是人的危机。反思人的危机的现象和根源 ,必须以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作为切入点。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 ,是顺应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中... 人类目前所面临的诸如生态危机、环境危机等实质上就是人的危机。反思人的危机的现象和根源 ,必须以人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作为切入点。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 ,是顺应当代人类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 ,是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精髓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危机 以人为本 人格 主体
下载PDF
“钱学森之问”背景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被引量:3
5
作者 鲁献慧 刘晓飞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12期27-30,共4页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一直在深深地考问我们。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说明了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陷入了困境,我们必须深刻反思。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受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及...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钱学森之问"一直在深深地考问我们。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说明了我国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陷入了困境,我们必须深刻反思。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受教育体制、教育理念及教学方法等因素的制约。要突破当前人才培养模式困境,就应在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参考国外先进教育模式,采取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探索弹性的人才培养机制,尊重高等教育规律,构建新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 高等教育 人才培养困境
下载PDF
中国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相关性 被引量:3
6
作者 鲁献慧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3-16,共4页
如何确立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 ,是中国文化现代化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中国文化现代化只能选择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这既是由中国一系列独特的历史和现实条件所决定 ,又是中国文化发展过程的内在需求。中国... 如何确立马克思主义对中国文化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 ,是中国文化现代化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中国文化现代化只能选择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这既是由中国一系列独特的历史和现实条件所决定 ,又是中国文化发展过程的内在需求。中国文化现代化内在地包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的肯定 ,马克思主义必然对中国文化现代化起着导向作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现代化实践的良性互动 ,是马克思主义获得发展的动力之源 ,而马克思主义和中西文化的互动 ,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关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化 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
下载PDF
主体能动性与规律制约性 被引量:4
7
作者 鲁献慧 《唯实》 2000年第9期18-22,共5页
人的活动受制于客观规律。但实践主体的能动选择和创造性活动,日益确证着客观世界的合目的性与属人的性质。尤其在社会领域,主体的价值目标及效应并不囿于历史的决定性或必然性。相反,主体能够不断突破或超越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摆... 人的活动受制于客观规律。但实践主体的能动选择和创造性活动,日益确证着客观世界的合目的性与属人的性质。尤其在社会领域,主体的价值目标及效应并不囿于历史的决定性或必然性。相反,主体能够不断突破或超越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摆脱行动的盲目性,敢于和善于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把握自身的方向,选择自由的空间,从而实现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能动性 制约性 创造性活动 客观规律 人的活动 实践主体 客观世界 社会领域 价值目标 历史条件 全面发展 人的解放 目的性 决定性 盲目性 转折点 限制 自由
下载PDF
论科技时代的人文精神构建 被引量:1
8
作者 鲁献慧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9-11,共3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如何在科技发展中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理论和实践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本刊约请四位专家围绕这一问题陈述己见,以期推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 科学技术 以人为本 技术理性 人文精神
下载PDF
马尔库塞科学技术批判理论评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鲁献慧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27-129,共3页
马尔库塞深刻分析了现代工业文明造就人和社会的“单向度”弊病,从科学技术与政治统治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的需求的关系等方面对科学技术采取了否定性和激进的批判态度,从而试图寻找一条人的解放的理想之路。马尔库塞的科学技术批判... 马尔库塞深刻分析了现代工业文明造就人和社会的“单向度”弊病,从科学技术与政治统治的关系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的需求的关系等方面对科学技术采取了否定性和激进的批判态度,从而试图寻找一条人的解放的理想之路。马尔库塞的科学技术批判理论虽有思想闪光,但却充满梦幻色彩与空想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技术 单向度 审美拯救
下载PDF
师范类大学生哲学素质培养的探索与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鲁献慧 王民选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169-172,共4页
当前,师范类大学生哲学素质的现状与应达到的水平有较大差距。在某种意义上,这类问题的原因可归结到学生和教师对哲学的理解。以培养学生哲学素质为目标的哲学教学,应当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拓宽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阅读经典、... 当前,师范类大学生哲学素质的现状与应达到的水平有较大差距。在某种意义上,这类问题的原因可归结到学生和教师对哲学的理解。以培养学生哲学素质为目标的哲学教学,应当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拓宽教学内容、指导学生阅读经典、改革考试模式,有效提升师范类大学生的哲学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师范类大学生 哲学素质 教学改革
下载PDF
马尔库塞科学技术批判及其审美拯救思想析评 被引量:1
11
作者 鲁献慧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9-62,共4页
马尔库塞深刻分析了现代工业文明造就人和社会的“单向度”弊病,从科学技术对人的爱欲的压抑和对人的批判理性的压抑两个方面对科学技术采取了否定性和激进的批判态度,从而试图建立一种人的理想解放之路———审美拯救,这条思路虽然美... 马尔库塞深刻分析了现代工业文明造就人和社会的“单向度”弊病,从科学技术对人的爱欲的压抑和对人的批判理性的压抑两个方面对科学技术采取了否定性和激进的批判态度,从而试图建立一种人的理想解放之路———审美拯救,这条思路虽然美好但却充满梦幻色彩与空想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尔库塞 科学技术批判 审美拯救
下载PDF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多元伦理”构建 被引量:1
12
作者 鲁献慧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第6期48-51,共4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多元价值取向的并存以及日益严峻的"全球问题",促使当代中国社会伦理发生分化,呈现出传统公利性伦理、市场利己性伦理与生态环境伦理并存的多元局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构建和遵循"...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多元价值取向的并存以及日益严峻的"全球问题",促使当代中国社会伦理发生分化,呈现出传统公利性伦理、市场利己性伦理与生态环境伦理并存的多元局面。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构建和遵循"多元伦理"规范,有助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文化繁荣、环境优化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多元伦理” 人的全面发展
下载PDF
重构中国现实主体的现代文化意识
13
作者 鲁献慧 《学术交流》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7-20,共4页
从哲学思维的角度分析 ,任何民族文化都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继承与创新、开放与重构的统一。继承而无批判 ,就会导致复古主义 ;批判若无继承 ,就会导致历史虚无主义 ;开放若不重构 ,就会导致全盘西化或者全盘洋化。当前重构中国现实主体... 从哲学思维的角度分析 ,任何民族文化都是历史性与时代性、继承与创新、开放与重构的统一。继承而无批判 ,就会导致复古主义 ;批判若无继承 ,就会导致历史虚无主义 ;开放若不重构 ,就会导致全盘西化或者全盘洋化。当前重构中国现实主体现代文化意识的主旨 ,就在于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 ,赋予或注入现时代的新内容 ,主动吸取异质文化的积极因素来补充和发展自己 ,获得自我发展的新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现代文化意识 民族文化 民族精神 创新
下载PDF
主体的历史选择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兼论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的历史选择
14
作者 鲁献慧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0年第6期16-19,共4页
关键词 历史选择 中国人民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曲折性 社会主义道路 社会发展 主体 活动 地位和作用 证明
全文增补中
领导干部思想道德修养的新要求 被引量:1
15
作者 鲁献慧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4期34-34,共1页
关键词 领导干部 党的建设 江泽民同志 历史转折 新要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思想道德修养 提高素质 文化观念 方向
下载PDF
培养选拔女干部应注意的问题
16
作者 鲁献慧 鲁献启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40-41,共2页
关键词 干部工作 女干部 培养选拔工作
下载PDF
积极引导大学生学好马克思主义
17
作者 鲁献慧 《洛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9年第1期21-25,共5页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 大学生 教学方针 教学过程
全文增补中
试论社会文化观的科技型转换
18
作者 鲁献慧 《洛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年第3期28-33,共6页
关键词 社会文化观 转型 科技型文化 科学价值观
全文增补中
主体价值在客观规律限定中的超越 被引量:1
19
作者 鲁献慧 陆德林 《洛阳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年第3期10-13,共4页
主体价值的实现受制于客观规律,但主体的能动选择和创造性活动,日益确证着客观世界的合目的性与属人的性质。尤其在社会领域,主体价值的目标及效应,并不囿于历史的决定性或必然性。相反,主体能够不断突破或超越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 主体价值的实现受制于客观规律,但主体的能动选择和创造性活动,日益确证着客观世界的合目的性与属人的性质。尤其在社会领域,主体价值的目标及效应,并不囿于历史的决定性或必然性。相反,主体能够不断突破或超越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摆脱行动的盲目性,善于和敢于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把握自己的方向,选择自由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价值 客观规律 实践活动 历史规律
全文增补中
关于弘扬和重建民族文化精神的哲学思考
20
作者 陆德林 鲁献慧 《唯实》 CSSCI 1999年第3期7-11,共5页
近代以来,中国的有识之士一直进行着对中华民族文化出路的自觉选择。如何批判与继承、开放与创新民族文化,至今仍是一个重要课题。从哲学思维的角度分析,任何民族文化都是历史性与时代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的统一。然而批判若无继承,就会... 近代以来,中国的有识之士一直进行着对中华民族文化出路的自觉选择。如何批判与继承、开放与创新民族文化,至今仍是一个重要课题。从哲学思维的角度分析,任何民族文化都是历史性与时代性、开放性与创造性的统一。然而批判若无继承,就会导致历史虚无主义;开放若不创新,就会导致“全盘西化”。本文提出,当前弘扬民族文化的主旨,就在于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容,在于激起人们的现代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精神 弘扬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 西方文化 中国文化 走向世界 “全盘西化” 近代中国 精神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