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粒径对煤矸石污染物溶解释放规律影响研究
被引量:
13
1
作者
狄军贞
鲍斯航
+6 位作者
杨逾
孟凡康
王显军
郭旭颖
李振南
林鑫
董艳荣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8-184,共7页
为研究粒径对不同地区煤矸石污染组分溶解释放规律的影响,以山西省和辽宁省3个煤矿区的4种煤矸石为试验材料,通过静态浸泡试验,分析了不同粒径、不同浸出时间条件下4种煤矸石浸出液的pH,氧化还原电位(ORP),电导率,总硬度,Fe^2+、Mn^2+、...
为研究粒径对不同地区煤矸石污染组分溶解释放规律的影响,以山西省和辽宁省3个煤矿区的4种煤矸石为试验材料,通过静态浸泡试验,分析了不同粒径、不同浸出时间条件下4种煤矸石浸出液的pH,氧化还原电位(ORP),电导率,总硬度,Fe^2+、Mn^2+、SO4^2-浓度等指标变化。结合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阐明不同地区煤矸石污染组分溶解释放的机制。结果表明:在粒径为0.18~0.25 mm时,4种煤矸石释放的污染物量均达到较大值。阜新海州地区自燃煤矸石和海州地区原煤矸石的浸出液p H呈碱性,阜新高德地区自燃煤矸石和山西某矿原煤矸石的浸出液p H呈酸性。阜新高德地区自燃煤矸石浸出液的总硬度和SO24-质量浓度分别为589、529 mg/L,山西某矿原煤矸石浸出液的Fe2+质量浓度为10.79 mg/L,阜新海州地区自燃煤矸石浸出液的Mn2+质量浓度为1.97 mg/L。煤矸石的表面存在孔隙、附着细小颗粒,且包含的沸石、黄铁矿、绿泥石、高岭石和磁铁矿等矿物容易溶解,向水中释放污染物。煤矸石粒径越小污染物越容易溶解释放;浸出0~3 d内污染物容易溶解释放,后期释放量趋于平稳。建议矿区施工时保持煤矸石的粒径大于0.18~0.25 mm,以减少煤矸石在堆积和填充复垦过程中向土壤和地下水释放污染离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矸石
粒径
污染物释放
矿区环境治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改性褐煤对酸性矿山废水中Cr(Ⅵ)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
4
2
作者
狄军贞
杨瑞琪
+2 位作者
董艳荣
鲍斯航
王显军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3-109,共7页
为解决褐煤对酸性矿山废水中Cr(Ⅵ)吸附饱和量有限的问题,采用超声波辅助Al_(2)(SO_(4))_(3)及高温焙烧改性褐煤。通过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原理等方法研究铝盐改性褐煤吸附Cr(Ⅵ)的特性和机理,并且利用SEM、BET、XRD以及FTIR表征褐...
为解决褐煤对酸性矿山废水中Cr(Ⅵ)吸附饱和量有限的问题,采用超声波辅助Al_(2)(SO_(4))_(3)及高温焙烧改性褐煤。通过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原理等方法研究铝盐改性褐煤吸附Cr(Ⅵ)的特性和机理,并且利用SEM、BET、XRD以及FTIR表征褐煤改性前后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Al_(2)(SO_(4))_(3)改性并经过500℃高温焙烧后的褐煤对Cr(Ⅵ)的吸附效果好。改性褐煤对Cr(Ⅵ)的吸附率比原褐煤提升了62.24%,对Cr(Ⅵ)的饱和吸附容量为1.04 mg/g。通过SEM、BET和XRD测试可知,褐煤在经过Al_(2)(SO_(4))_(3)超声震荡和高温焙烧后,原有的微晶结构并未被破坏,但改性褐煤表面变得十分粗糙,出现一些分布不均匀的细小孔状结构,平均孔径有所增加。通过FTIR测试可知,褐煤分子结构中的—CH,环烷烃、脂肪烃中的—CH3与附着在褐煤表面的氧原子结合,生成含羧基化合物和酚羟基。褐煤结构中的烷烃和烯烃支链、C==O、芳环中C==C骨架以及醇类—OH均有所减少,生成较小的羟基类、羧基类的小分子有机物。褐煤结构中的自由水和结合水蒸发使表面出现细小孔隙。改性褐煤表面的羟基、羧基等含氧官能团的增加为吸附过程提供了更多的吸附位点,从而提高褐煤的吸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煤
改性褐煤
酸性矿山废水
Cr(Ⅵ)
吸附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粒径对煤矸石污染物溶解释放规律影响研究
被引量:
13
1
作者
狄军贞
鲍斯航
杨逾
孟凡康
王显军
郭旭颖
李振南
林鑫
董艳荣
机构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马来西亚博特垃大学工程学院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理学院
中钢集团鞍山热能研究院有限公司
出处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8-184,共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41672247,41102157)
辽宁省“兴辽英才”青年拔尖人才计划支持资助项目(XLYC1807159)。
文摘
为研究粒径对不同地区煤矸石污染组分溶解释放规律的影响,以山西省和辽宁省3个煤矿区的4种煤矸石为试验材料,通过静态浸泡试验,分析了不同粒径、不同浸出时间条件下4种煤矸石浸出液的pH,氧化还原电位(ORP),电导率,总硬度,Fe^2+、Mn^2+、SO4^2-浓度等指标变化。结合X-射线衍射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阐明不同地区煤矸石污染组分溶解释放的机制。结果表明:在粒径为0.18~0.25 mm时,4种煤矸石释放的污染物量均达到较大值。阜新海州地区自燃煤矸石和海州地区原煤矸石的浸出液p H呈碱性,阜新高德地区自燃煤矸石和山西某矿原煤矸石的浸出液p H呈酸性。阜新高德地区自燃煤矸石浸出液的总硬度和SO24-质量浓度分别为589、529 mg/L,山西某矿原煤矸石浸出液的Fe2+质量浓度为10.79 mg/L,阜新海州地区自燃煤矸石浸出液的Mn2+质量浓度为1.97 mg/L。煤矸石的表面存在孔隙、附着细小颗粒,且包含的沸石、黄铁矿、绿泥石、高岭石和磁铁矿等矿物容易溶解,向水中释放污染物。煤矸石粒径越小污染物越容易溶解释放;浸出0~3 d内污染物容易溶解释放,后期释放量趋于平稳。建议矿区施工时保持煤矸石的粒径大于0.18~0.25 mm,以减少煤矸石在堆积和填充复垦过程中向土壤和地下水释放污染离子。
关键词
煤矸石
粒径
污染物释放
矿区环境治理
Keywords
oal gangue
particle size
pollutantsrelease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mining area
分类号
TD849 [矿业工程—煤矿开采]
X70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改性褐煤对酸性矿山废水中Cr(Ⅵ)的吸附性能研究
被引量:
4
2
作者
狄军贞
杨瑞琪
董艳荣
鲍斯航
王显军
机构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土木工程学院
出处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3-109,共7页
基金
辽宁省“兴辽英才”青年拔尖人才计划支持(XLYC1807159)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科创新团队资助项目(LNTU20TD-21)。
文摘
为解决褐煤对酸性矿山废水中Cr(Ⅵ)吸附饱和量有限的问题,采用超声波辅助Al_(2)(SO_(4))_(3)及高温焙烧改性褐煤。通过吸附等温线、吸附动力学原理等方法研究铝盐改性褐煤吸附Cr(Ⅵ)的特性和机理,并且利用SEM、BET、XRD以及FTIR表征褐煤改性前后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Al_(2)(SO_(4))_(3)改性并经过500℃高温焙烧后的褐煤对Cr(Ⅵ)的吸附效果好。改性褐煤对Cr(Ⅵ)的吸附率比原褐煤提升了62.24%,对Cr(Ⅵ)的饱和吸附容量为1.04 mg/g。通过SEM、BET和XRD测试可知,褐煤在经过Al_(2)(SO_(4))_(3)超声震荡和高温焙烧后,原有的微晶结构并未被破坏,但改性褐煤表面变得十分粗糙,出现一些分布不均匀的细小孔状结构,平均孔径有所增加。通过FTIR测试可知,褐煤分子结构中的—CH,环烷烃、脂肪烃中的—CH3与附着在褐煤表面的氧原子结合,生成含羧基化合物和酚羟基。褐煤结构中的烷烃和烯烃支链、C==O、芳环中C==C骨架以及醇类—OH均有所减少,生成较小的羟基类、羧基类的小分子有机物。褐煤结构中的自由水和结合水蒸发使表面出现细小孔隙。改性褐煤表面的羟基、羧基等含氧官能团的增加为吸附过程提供了更多的吸附位点,从而提高褐煤的吸附能力。
关键词
褐煤
改性褐煤
酸性矿山废水
Cr(Ⅵ)
吸附
Keywords
lignite
modified lignite
acid mine drainage
Cr(Ⅵ)
adsorption
分类号
X703.1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粒径对煤矸石污染物溶解释放规律影响研究
狄军贞
鲍斯航
杨逾
孟凡康
王显军
郭旭颖
李振南
林鑫
董艳荣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1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改性褐煤对酸性矿山废水中Cr(Ⅵ)的吸附性能研究
狄军贞
杨瑞琪
董艳荣
鲍斯航
王显军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