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和田市夏季PM_(2.5)、PM_(10)元素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 被引量:5
1
作者 鲍昱璇 谢海燕 +3 位作者 张一龙 张凯欢 杨红 陈天宇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54-162,共9页
以和田市2020年夏季PM_(2.5)、PM_(10)为对象,文章分析测定其中14种元素含量,通过富集因子、地质积累指数、内梅罗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4种方法评价元素污染特征。利用美国EPA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其中重金属元素进行风险评估。结... 以和田市2020年夏季PM_(2.5)、PM_(10)为对象,文章分析测定其中14种元素含量,通过富集因子、地质积累指数、内梅罗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风险评价4种方法评价元素污染特征。利用美国EPA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其中重金属元素进行风险评估。结果显示:(1)采样期间PM_(2.5)、PM_(10)浓度超标明显,超标天数均超过80%。(2)沙尘天气颗粒物浓度及元素总质量浓度大于非沙尘天气,地壳元素浓度特征为PM_(10)高于PM_(2.5),沙尘天气高于非沙尘天气。(3)14种元素共占颗粒物含量的18.20%,地壳元素占总元素的平均比例为98.59%。(4)颗粒物浓度、地壳元素、Mn之间始终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较其他元素言,Zn、Pb与其他元素及颗粒物的相关性较弱。(5)地壳元素及Mn在4种评价方法中均未出现超标现象。Zn、Cd、As来自人为源。地质积累指数和生态风险评价结果相似,均为Mn、Cr存在轻微或无污染现象,As、Cd污染较严重,内梅罗污染指数则显示,Mn、Pb、Cd无污染,Cr污染较严重。(6)Mn、Cr对于不同群体均存在非致癌与致癌风险,As仅在沙尘天气对于成年人存在致癌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 大气颗粒物 元素污染 健康风险
下载PDF
和田市夏季不同树种滞尘效应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鲍昱璇 陈天宇 +3 位作者 张凯欢 杨红 谢海燕 帕丽达·牙合甫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46-53,共8页
为探讨和田市不同树种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尘效应,作者于和田市昆仑湖公园进行叶片采集工作,共采集12种树木。通过测定树木的株高、冠高、冠幅和单叶片面积,计算出不同树种的叶片总面积、三维绿量以及叶面积指数。利用差重法得出不同... 为探讨和田市不同树种对不同粒径颗粒物的滞尘效应,作者于和田市昆仑湖公园进行叶片采集工作,共采集12种树木。通过测定树木的株高、冠高、冠幅和单叶片面积,计算出不同树种的叶片总面积、三维绿量以及叶面积指数。利用差重法得出不同树种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的含量,所测定的7项生长指标都与树木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含量存在相关性。不同树种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分布比例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即在10~100μm的颗粒物比例最大,占比最小的粒径范围在0.22~3μm。在单位叶面积内,滞留PM_(3)和PM_(10)的含量范围分别为2.556~12.912μg/cm^(2)和9.869~36.635μg/cm^(2),滞留TSP含量最高的树种为杨树;在单叶片内,梧桐滞留PM_(3)、PM_(10)、TSP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树种;对于单株滞尘量而言,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排在前三的是杨树、桑树和梧桐;在单位土地面积内,滞留不同粒径颗粒物含量最强的为杨树,滞留PM_(3)、PM_(10)、TSP的含量分别为11.059、58.988和196.905 kg/hm^(2)。总的来说,滞尘效应较好的有杨树、梧桐、臭椿和桑树,较弱的为紫叶李、榆叶梅和垂枝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颗粒物 植物叶片 滞尘效应 和田市
下载PDF
喀什市PM_(2.5)、PM_(10)及其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污染特征及污染源解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凯欢 谢海燕 +1 位作者 鲍昱璇 李新琪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 CAS 2021年第1期28-37,共10页
为了解喀什市大气颗粒物(PM_(10)、PM_(2.5))及其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污染特征和污染源,于2020年5月23日~2020年7月6日在喀什市2个研究区域(居民集中生活区及居民休闲区)分别设置采样点对PM_(10)和PM_(2.5)进行采集,并对颗粒物中9种水溶... 为了解喀什市大气颗粒物(PM_(10)、PM_(2.5))及其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污染特征和污染源,于2020年5月23日~2020年7月6日在喀什市2个研究区域(居民集中生活区及居民休闲区)分别设置采样点对PM_(10)和PM_(2.5)进行采集,并对颗粒物中9种水溶性离子浓度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PM_(10)和PM_(2.5)浓度逐日变化趋势一致且污染严重,超标率分别达到了55.8%、37.2%;沙尘天气是大气中PM_(10)的主要贡献源;9种水溶性离子浓度顺序为:SO_(4)^(2-)>Ca^(2+)>Na^(+)>Cl^(-)>NO_(3)^(-)>K^(+)>NH_(4)^(+)>Mg^(2+)>F^(-),在PM_(10)中浓度较高,PM_(2.5)中占比较高;区域差异性表现出市区电力局点位颗粒物中水溶性离子占比较高,更易受到人为污染源的影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土壤和建筑扬尘源、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喀什市颗粒物水溶性离子的主要污染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PM_(10) 水溶性无机离子 主成分分析 污染源
下载PDF
阿克苏市春季PM_(10)和PM_(2.5)输送路径及潜在源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杨红 谢海燕 +2 位作者 鲍昱璇 张凯欢 李新琪 《四川环境》 2022年第3期71-78,共8页
为了解阿克苏市春季大气颗粒物传输路径及潜在源区,选取阿克苏市2020年3~5月份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和气象要素的在线监测数据,对PM_(10)和PM_(2.5)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后向轨迹聚类、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 为了解阿克苏市春季大气颗粒物传输路径及潜在源区,选取阿克苏市2020年3~5月份PM_(10)和PM_(2.5)质量浓度和气象要素的在线监测数据,对PM_(10)和PM_(2.5)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利用后向轨迹聚类、潜在源贡献因子(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CWT)等分析方法,分析阿克苏市春季潜在来源及不同源区对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贡献。结果表明,2020年阿克苏市春季PM_(10)和PM_(2.5)的平均浓度分别为406.74μg/m^(3)和101.78μg/m^(3),春季PM_(10)浓度超标问题较突出。经气团轨迹聚类分析,阿克苏市春季大气传输路径主要以东南方向和西南方向的轨迹为主,来自东部的轨迹占比虽少,但对应的颗粒物浓度较高;阿克苏市春季大气颗粒物的潜在源区主要分布在阿克苏南部和巴音郭楞地区,其中高浓度贡献潜在源区主要集中在巴音郭楞北部地区。偏东方向的颗粒物传输对阿克苏市春季PM_(10)和PM_(2.5)影响更为显著,该研究可为确定阿克苏市颗粒物污染潜在贡献源区以及区域联防联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克苏 大气颗粒物 后向轨迹潜在源分析 浓度权重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