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开展以卫生院产科整顿为重点 推动母婴保健工作
1
作者 鲍晓珍 吴静薇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04年第5X期38-38,131,共2页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促进“母亲安全”十点措施》,进一步提高全市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根据本市实际情况,提出开展以卫生院产科整顿规范工作为重点,全面推动母婴保健工作,促进妇幼卫生工作整体水平,具体做法如下。
关键词 母婴保健 住院分娩率 妇幼卫生 母亲安全 乡镇卫生院 家庭接生员 助产技术 高危孕产妇 医疗保健 效果评价
下载PDF
维生素D_2-A和CD片段醇的合成工艺改进
2
作者 陈光耀 鲍晓珍 +2 位作者 丁颖 张衡瑞 方志杰 《合成化学》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70-172,共3页
以维生素D_2(V-D_2)为原料,经高锰酸钾氧化、选择性切断和还原反应同时合成了维生素D_2-A(总产率30%)和CD片段醇(总产率45%),其结构经~1H NMR确证。
关键词 维生素D2 VD2-CD片段 合成 工艺改进
下载PDF
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母婴传播规律与干预方法 被引量:37
3
作者 张荣莲 陈起燕 +5 位作者 陈烈平 王秀云 张丽萍 修晓燕 杨娜 鲍晓珍 《中华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438-442,共5页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母婴传播规律与干预方法。方法对确诊的847例妊娠合并梅毒孕妇进行孕期干预,孕早期3个月内(或)一经确诊梅毒、及孕晚期3个月时各行抗梅毒治疗1个疗程共计2个疗程。以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 U/d,肌内注射,连续10...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母婴传播规律与干预方法。方法对确诊的847例妊娠合并梅毒孕妇进行孕期干预,孕早期3个月内(或)一经确诊梅毒、及孕晚期3个月时各行抗梅毒治疗1个疗程共计2个疗程。以普鲁卡因青霉素80万 U/d,肌内注射,连续10~15 d;路远不便者用苄星青霉素240万 U,分两侧臀部注射,1次/周,连续3次为1个疗程。对青霉素过敏者改用红霉素治疗,每次0.5 g 口服,4次/d,连续15 d 为1个疗程。随访并观察其妊娠结局。新生儿进行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及梅毒密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确诊检查,对其中 RPR 及 TPHA 阳性的新生儿进行干预,以普鲁卡因青霉素5万 U·kg^(-1)·d^(-1),肌内注射,连续10~15 d。并于出生后3、6、9、12、24个月复查静脉血 RPR。结果 (1)847例妊娠合并梅毒孕妇中,已分娩772例,活产新生儿733例,行 RPR 检查626例,新生儿 RPR 阳性率为55.1%(345/626)。(2)RPR 滴度≥1:8的孕妇分娩的新生儿 RPR 阳性率、围产儿死亡率、早产率、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均高于 RPR 滴度<1:8的孕妇(P<0.01)。(3)新生儿 RPR 阳性率与孕妇治疗时机:①孕前抗梅毒治疗孕妇与孕前未抗梅毒治疗孕妇的新生儿 RPR 阳性率分别为22.4%(15/67)和49.6%(330/666,P<0.01);②孕前抗梅毒治疗孕妇与孕期抗梅毒治疗孕妇的新生儿 RPR 阳性率分别为22.4%(15/67)和40.3%(240/595,P<0.05);③孕早、晚期各抗梅毒治疗1个疗程与仅孕晚期抗梅毒治疗1个疗程比较,新生儿 RPR 阳性率分别为28.5%(45/158)和56.9%(95/167,P<0.01)。孕中、晚期各抗梅毒治疗1个疗程者与仅孕晚期抗梅毒治疗1个疗程者比较,新生儿 RPR 阳性率分别为37.0%(100/270)和56.9%(95/167,P<0.05)。(4)RPR 阳性新生儿随访至出生后24个月时全部转为阴性。结论妊娠合并梅毒孕妇的母婴传播率、围产儿预后与孕妇 RPR 滴度、治疗时机有关;孕前抗梅毒治疗孕妇的新生儿 RPR 阳性率明显低于孕前未抗梅毒治疗者;治疗后妊娠是阻断母婴传播的有力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毒 妊娠并发症 感染性 疾病传播 垂直 青霉素G 普鲁卡因 红霉素
原文传递
45529例孕产妇妊娠期梅毒流行病学调查研究 被引量:29
4
作者 张荣莲 陈烈平 +5 位作者 陈起燕 王秀云 张丽萍 修晓燕 杨娜 鲍晓珍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4期289-292,共4页
目的探讨福建省妊娠期梅毒发病率及其对围产儿的影响。方法对2004年7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纳入调查对象,均在知情同意下进行快速血浆反应素(RPR)筛查,凡RPR阳性者进一步检测RPR滴度,同时行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以确诊。对确诊为妊... 目的探讨福建省妊娠期梅毒发病率及其对围产儿的影响。方法对2004年7月1日至2006年6月30日纳入调查对象,均在知情同意下进行快速血浆反应素(RPR)筛查,凡RPR阳性者进一步检测RPR滴度,同时行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HA)以确诊。对确诊为妊娠期梅毒孕妇进行跟踪调查直至分娩。并对每个确诊为妊娠期梅毒的孕妇进行产前问卷调查,对其所生新生儿填一份随访表。结果共有调查对象49575例,其中接受RPR筛查孕产妇45529例,查出RPR阳性并经TPHA确诊的妊娠期梅毒847例,其中已分娩772例,妊娠期梅毒发病率为1.70%(772/45529);绝大多数为潜伏梅毒;其围产儿死亡率为59.74‰、低体重发生率8.05%、早产率7.40%,均明显高于同期分娩非妊娠期梅毒之围产儿以上各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围产儿预后与孕母RPR滴度有关,孕母RPR滴度<1∶8与滴度≥1∶8的比较,滴度高对围产儿的影响大,预后差,围产儿死亡率、早产率、低出生体重发生率高,P值均<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福建省妊娠期梅毒发病率逐年升高,绝大多数为潜伏梅毒;其围产儿死亡率、早产率、出生低体重发生率均高于非妊娠期梅毒之围产儿的以上各率;围产儿预后与孕母RPR滴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妊娠期梅毒 发病率 围产儿 流行病学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