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胡希恕六经辨证理论体系浅解少阳病提纲及临证体会 被引量:2
1
作者 樊志明 鲍艳举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23年第17期154-156,共3页
著名经方家胡希恕先生和其弟子首都国医名师冯世纶教授的研究指出:中医有两大理论体系--以《伤寒论》为代表的经方医学理论体系和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医经理论体系,即六经辨证体系与脏腑辨证体系。胡老为研究《伤寒论》倾注了毕生心... 著名经方家胡希恕先生和其弟子首都国医名师冯世纶教授的研究指出:中医有两大理论体系--以《伤寒论》为代表的经方医学理论体系和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医经理论体系,即六经辨证体系与脏腑辨证体系。胡老为研究《伤寒论》倾注了毕生心血,他发展经方六经辨证体系理论,有独特见解,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此文依据胡老和冯老的理论体系,浅析《伤寒论》中第96条、第97条、第263条等关于少阳病提纲的条文。由于少阳病临证涉及面非常广泛,所以根据上述提纲来指导临床判断少阳病、治疗典型和常见的少阳病,将咳嗽、胸闷心悸、慢性鼻炎、慢性咽喉炎、梅核气、消化不良、慢性胃痛、慢性头晕头痛、睡眠障碍、焦虑抑郁、更年期潮热等呼吸系统、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眼耳鼻喉五官科以及妇科病症等多系统诸多病症联系起来,并阐述临床应用心得,理论指导临证实践,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阳病 提纲证 胡希恕 六经辨证 《伤寒论》
下载PDF
消癥止痛外用方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作用特点分析 被引量:21
2
作者 鲍艳举 花宝金 +3 位作者 侯炜 林洪生 张显彬 杨桂香 《北京中医药》 2010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目的分析消癥止痛外用方对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及作用特点。方法将纳入研究的中晚期癌痛患者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消癥止痛外用方+三阶梯疗法)64例和对照组(单纯三阶梯疗法)60例,两组基础治疗均相同,分别于用药前及用药后24... 目的分析消癥止痛外用方对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及作用特点。方法将纳入研究的中晚期癌痛患者12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消癥止痛外用方+三阶梯疗法)64例和对照组(单纯三阶梯疗法)60例,两组基础治疗均相同,分别于用药前及用药后24h记录患者疼痛强度、药物起效时间、持续止痛时间、最佳止痛时间、疗效持续时间。结果两组总体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癥止痛外用方组的起效时间、最佳止痛时间短于单纯三阶梯口服药组(P<0.001)。消癥止痛外用方对癌痛的不同部位的疗效不同,对胸胁部疼痛的疗效最好,其次为背部、四肢部、腹部,对骨转移所致腰部疼痛的疗效最差,对中度疼痛的疗效高于重度疼痛的疗效,而且疗效持续时间亦大于重度疼痛(P<0.05)。消癥止痛外用方平均疗效持续时间约为8天。结论消癥止痛外用方配合三阶梯口服药与单纯三阶梯口服药相比,可获得协同作用,止痛起效时间短,达到最佳止痛时间短,且对疼痛部位表浅相对固定的胸胁部、背部有较好的疗效,而对体表部位不固定的内脏疼痛局部用药效果相对略差,对骨转移引起的腰痛效果最差,对中度疼痛的疗效高于重度疼痛,而且疗效持续时间亦长于重度疼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癌性疼痛 消癥止痛外用方 中医外治法 临床研究
下载PDF
经方方证对应的六大误区 被引量:9
3
作者 鲍艳举 花宝金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12年第12期1363-1370,共8页
方证对应,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一大特点,亦是运用经方的一大原则。临证时有是证则用是方,方证紧密结合,乃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但在临床运用上,一些医者总感觉临床疗效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远,原因在于运用经方以及方证对应的过程中... 方证对应,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一大特点,亦是运用经方的一大原则。临证时有是证则用是方,方证紧密结合,乃临床取得疗效的关键。但在临床运用上,一些医者总感觉临床疗效与自己的预期相差很远,原因在于运用经方以及方证对应的过程中存一些误区:只重局部,忽略整体;只重方"证"对应,忽略病机;只重症状体征,忽略脉诊;只重单方,忽略合方;只重经方,忽略时方;只重方证,忽略药量。因此,笔者认为在临床上运用经方以及方证对应时不仅要重视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同时应将"抓主证"与"辨病机"结合起来,更要注意患者整体情况综合辨证,不能顾此失彼,同时不能忽略时方、合方及药物剂量,避免临证误区,以提高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方 时方 《伤寒杂病论》 脉诊 药物剂量
下载PDF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临证体悟 被引量:4
4
作者 鲍艳举 孙婷婷 +1 位作者 吕文良 花宝金 《新中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52-153,共2页
“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此语出自叶天士《外感温热论》,说明了湿温病的治疗原则,同时对气与水为患的杂病治疗也拓宽了思路。笔者在临床中运用此理论,略有体会,举例如下。
关键词 医案 通阳 利小便 乳房胀痛 四逆 失眠
下载PDF
“提壶揭盖法”临证体悟 被引量:17
5
作者 鲍艳举 花宝金 《中国中医急症》 2012年第12期1967-1968,共2页
"提壶揭盖"原指盛满水的茶壶,要想使水顺利地倒出来,就必须在壶盖上凿个洞或把壶盖揭开,水才能顺利地流出来。中医学取类比象于这一现象,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中,丰富了中医学理论,鉴于其所蕴含的宝贵的学术内涵,现笔者结合临床实践,
关键词 提壶揭盖法 《伤寒论》 表里同病 气机
下载PDF
中医的科学性 被引量:6
6
作者 鲍艳举 花宝金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77-78,共2页
最近有人提议"告别中医中药",并在网络上公开征集支持签名,建议修改宪法,让中医在5年内全面退出国家医疗体制,成为民间医术。另外,还有一种现象,许多病西医不能治来找中医,中医治好病,却说中医不科学。究其原因,乃一些人没有... 最近有人提议"告别中医中药",并在网络上公开征集支持签名,建议修改宪法,让中医在5年内全面退出国家医疗体制,成为民间医术。另外,还有一种现象,许多病西医不能治来找中医,中医治好病,却说中医不科学。究其原因,乃一些人没有弄清中医的科学性,往往一叶障目,歪曲了对中医的看法。临床疗效是中医药的生命力,也是判断中医科学性的关键。临床疗效的获得主要由于中医理论是对临床症状反应的总结,亦为实践科学的总结,而最能体现中医科学性的是《伤寒杂病论》。这些年,中医走向世界,走向国际化,就是因为其确有科学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医 科学性 辨证论治 伤寒杂病论
下载PDF
浅议伤寒与温病 被引量:1
7
作者 鲍艳举 花宝金 苏庆民 《陕西中医》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75-1076,共2页
关键词 温病学家 症状特点 伤寒 沙门氏杆菌病 《伤寒论》 六经辨证 温热病邪
下载PDF
《伤寒论》表里同病诊治规律初探 被引量:2
8
作者 鲍艳举 花宝金 《中国中医急症》 2013年第10期1741-1742,共2页
张仲景是中医之圣,《伤寒杂病论》为中医之魂,万世不衰.仲景创造性地将外感与内伤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及其演变规律加以总结,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和治疗的一般规律.今笔者就仲景辨证论治中... 张仲景是中医之圣,《伤寒杂病论》为中医之魂,万世不衰.仲景创造性地将外感与内伤疾病错综复杂的证候表现,及其演变规律加以总结,提出了较为完整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为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和治疗的一般规律.今笔者就仲景辨证论治中之先后诊治原则浅析于下,以飨同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张仲景 表里同病
下载PDF
《伤寒论》半表半里病位观 被引量:1
9
作者 鲍艳举 花宝金 侯炜 《四川中医》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7-38,共2页
半表半里,与表、里一样,都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病位概念,是分析归纳诊治疾病的一个基本方法。但张仲景在《伤寒论》原文中并未明确提出"半表半里"一词,只有在第148条有"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一句,以致有人至今认... 半表半里,与表、里一样,都是《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病位概念,是分析归纳诊治疾病的一个基本方法。但张仲景在《伤寒论》原文中并未明确提出"半表半里"一词,只有在第148条有"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一句,以致有人至今认为不存在"半表半里"为病位概念,认为只不过是《伤寒论》中独有的一个病证名,表现症状以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为主。笔者立足于现存文献、《伤寒论》原文和临床实践三方面去探讨,认为半表半里作为一个病位概念,是《伤寒论》六经辨证中的一个重要纲领,是仲景在《伤寒论》所提出,有实在内容,是疾病规律的反应,在临床实践中能够很好地指导多种疾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半表半里 病位
下载PDF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探微 被引量:4
10
作者 鲍艳举 花宝金(指导) 《国医论坛》 2007年第3期3-4,共2页
明代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第28条所载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历代医家争论颇多。笔者通过总结历代医家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在病机和方药组成方面的论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要真正了解其方证实质,必须从仲景的辨证思维来研究... 明代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第28条所载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历代医家争论颇多。笔者通过总结历代医家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在病机和方药组成方面的论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要真正了解其方证实质,必须从仲景的辨证思维来研究仲景的用药规律,注意对《伤寒论》条文整体把握,用《伤寒论》来解释《伤寒论》。认为本方证仍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为是,因本证无汗,桂枝证有自汗,故不能再用桂枝汤。而本证的主要矛盾为小便不利,为外邪内饮证,本方用茯苓、白术利其小便,用生姜以解外,才能使表解水去而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外邪内饮
下载PDF
浅议《伤寒论》表里同病诊治之先后 被引量:3
11
作者 鲍艳举 花宝金 《国医论坛》 2007年第2期4-5,共2页
认为《伤寒论》表里同病主要包括太阳阳明合病和太阳太阴合病两端。对于太阳阳明合病,当太阳病明显而阳明病初结不甚时,必先解表而后攻里;若太阳病与阳明病证候都较甚时,当表里同治。至于太阳太阴合病,当太阳表证兼有里虚寒证且里虚寒... 认为《伤寒论》表里同病主要包括太阳阳明合病和太阳太阴合病两端。对于太阳阳明合病,当太阳病明显而阳明病初结不甚时,必先解表而后攻里;若太阳病与阳明病证候都较甚时,当表里同治。至于太阳太阴合病,当太阳表证兼有里虚寒证且里虚寒较甚时,急救其里而后攻表;若太阳太阴合病而虚寒不甚时,当表里同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表里同病 诊治规律 阳明病
下载PDF
柴胡桂枝干姜汤临证指要 被引量:14
12
作者 鲍艳举 花宝金 《北京中医》 2006年第8期471-473,共3页
笔者通过总结古今医家对柴胡桂枝干姜汤在病机、方解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即认为《伤寒论》具有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根据厥阴病的提纲证及《伤寒论》三阴三阳病变的规律,认为厥阴病的特点是半表半里虚寒、上热下寒、... 笔者通过总结古今医家对柴胡桂枝干姜汤在病机、方解及临床应用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即认为《伤寒论》具有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根据厥阴病的提纲证及《伤寒论》三阴三阳病变的规律,认为厥阴病的特点是半表半里虚寒、上热下寒、冲逆明显。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药组成为寒热并用,病机特点为寒热错杂,从适应症上看,当属厥阴病的范畴,为治疗厥阴病的典型方药。笔者在临床中加减应用,往往取效甚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柴胡桂枝干姜汤 厥阴病 寒热错杂
下载PDF
《伤寒杂病论》方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概况 被引量:5
13
作者 鲍艳举 花宝金 侯炜 《浙江中医杂志》 2008年第9期551-554,共4页
关键词 伤寒杂病论 经方 肿瘤 文献综述
下载PDF
效不更方浅识 被引量:2
14
作者 鲍艳举 李丛煌 +1 位作者 许炜茹 花宝金 《浙江中医杂志》 2009年第1期16-17,共2页
中医界流传"效不更方"之说,但经方治病却不遵循这一说法,而是"有是证,用是方","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经方辨证非常强调方证相应,证以方名,方以证立,方随证转,有是证则用是方,无是证则去是方。... 中医界流传"效不更方"之说,但经方治病却不遵循这一说法,而是"有是证,用是方","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经方辨证非常强调方证相应,证以方名,方以证立,方随证转,有是证则用是方,无是证则去是方。患者服药后病情好转,证候、病机未变者,可以"效不更方"。倘若服药后有效,但患者证候、病机已变,则必更其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方 效不更方 伤寒论
下载PDF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无阳”辨析 被引量:4
15
作者 鲍艳举 花宝金 《江西中医药》 2007年第3期19-20,共2页
笔者通过总结古今医家对《伤寒论》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条文中“无阳”含义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即认为《伤寒论》是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其阴阳概念与《内经》不同,不能用《内经》中的阴阳来解释“无阳”,而要注意《伤寒论》前后篇章... 笔者通过总结古今医家对《伤寒论》桂枝二越婢一汤证条文中“无阳”含义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即认为《伤寒论》是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其阴阳概念与《内经》不同,不能用《内经》中的阴阳来解释“无阳”,而要注意《伤寒论》前后篇章及条文之间的联系,用《伤寒论》来解释《伤寒论》。故笔者认为,“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不可放在句末,此句原本结构严谨合理,并非汉文倒装语法,“无阳”当理解为“亡阳”,即亡津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桂枝二越婢一汤 无阳
下载PDF
日本古方派之吉益东洞 被引量:1
16
作者 鲍艳举 李丛煌 +1 位作者 杨瑶瑶 花宝金 《中医药文化》 2010年第1期48-49,共2页
吉益东洞是日本近世汉方医学著名大家,他开创了日本汉方"方证相对"的新特色,是日本古方派中的杰出代表人物。其著作的显著特点是将重心放在明确把握处方的适应证上,反对思辩性、理念性东西。临床上唯务求实,研究医方,力倡&qu... 吉益东洞是日本近世汉方医学著名大家,他开创了日本汉方"方证相对"的新特色,是日本古方派中的杰出代表人物。其著作的显著特点是将重心放在明确把握处方的适应证上,反对思辩性、理念性东西。临床上唯务求实,研究医方,力倡"亲身实验",推重实效,竭力反对理论上的穿凿附会。东洞的"方证相对"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八纲,而不用阴阳五行、五运六气及脏腑经络的理论解释。研究吉益东洞对我们研读《伤寒论》以及认识《伤寒论》原有的学术思想,将有莫大启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益东洞 《伤寒论》 方证相对
下载PDF
柴胡桂枝干姜汤研究述要 被引量:13
17
作者 鲍艳举 《浙江中医杂志》 2007年第9期543-545,共3页
关键词 柴胡桂枝干姜汤 伤寒论 中医学术发掘
下载PDF
为《伤寒论》内涵正名 被引量:1
18
作者 鲍艳举 花宝金 苏庆民 《浙江中医杂志》 2008年第1期20-21,共2页
《伤寒杂病论》为汉人张仲景所著,由于兵火战乱等原因而散佚,后经王叔和搜集整理,才得以传世。至北宋林亿等人将《伤寒杂病论》内容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后,使人误解为《伤寒论》专论伤寒(外感),而《金匮要略》则专论杂病,这... 《伤寒杂病论》为汉人张仲景所著,由于兵火战乱等原因而散佚,后经王叔和搜集整理,才得以传世。至北宋林亿等人将《伤寒杂病论》内容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以后,使人误解为《伤寒论》专论伤寒(外感),而《金匮要略》则专论杂病,这种看法一直流传至今,以致后来形成"外感法仲景,内伤宗东垣"之说。仲景的六经辨证是辨万病的总纲,用《伤寒论》的理论和方药治疗杂病,是早已存在的事实,若将其限定在外感病范畴,是不对的,故为其"正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外感 内伤 六经
下载PDF
中医辨证要重视临床症状反应
19
作者 鲍艳举 花宝金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8期32-33,共2页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中医学的精髓。中医治病,之所以辨证而不辨病,是与它的发展历史分不开的,无论是五脏辨证还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都是根据症状来的。辨证是论治的依据,"证"辨得准确与否,在疾病...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诊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中医学的精髓。中医治病,之所以辨证而不辨病,是与它的发展历史分不开的,无论是五脏辨证还是《伤寒论》的六经辨证都是根据症状来的。辨证是论治的依据,"证"辨得准确与否,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尤为重要。无论是六经辨证,还是脏腑辨证,都要重视"证"的获得,即重视临床上患者整体的综合的直观的症状反应,而不应过分着眼于对病机的思辨和对西医微观检查的依赖,中医学的发展必须按照自身的规律才能不断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辨证论治 脏腑 六经
下载PDF
《伤寒论》之促脉释疑
20
作者 鲍艳举 花宝金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3期23-23,共1页
《伤寒论》是具有独特经方理论体系的著作,论中很少涉及脏腑经络之说,而《脉经》是以脏腑经络辨证的理论体系,与《伤寒论》不是相同的理论体系,故不能用《脉经》之“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来解释《伤寒论》之促脉,而要从《伤寒论》... 《伤寒论》是具有独特经方理论体系的著作,论中很少涉及脏腑经络之说,而《脉经》是以脏腑经络辨证的理论体系,与《伤寒论》不是相同的理论体系,故不能用《脉经》之“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来解释《伤寒论》之促脉,而要从《伤寒论》原文精神探求。通观全论的基础上,认为《伤寒论》之促脉当为寸脉浮、关以下沉之象,其主病当为津液有所伤之表不解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论 促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