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可视化关节突成型技术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结局半年随访评价
1
作者 鹿麒 孙玛骥 +4 位作者 王学志 宋婷 马一鸣 袁峰 陈宏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841-1847,共7页
背景:目前脊柱内镜技术已经成为微创脊柱外科的主流技术,不同操作系统的器械规格不同,具体手术方案的选择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临床手术医师的选择。目的:比较iLESSYSDelta系统与Endo-SurgiPlus系统下经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治疗L_(5)... 背景:目前脊柱内镜技术已经成为微创脊柱外科的主流技术,不同操作系统的器械规格不同,具体手术方案的选择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临床手术医师的选择。目的:比较iLESSYSDelta系统与Endo-SurgiPlus系统下经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效果。方法:纳入80例经椎板间入路髓核摘除治疗的L_(5)-S_(1)段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采用的内镜系统分为2组,其中37例使用了iLESSYS Delta手术系统(Delta组),43例使用了Endo-Surgi Plus手术系统(Plus组)。对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围术期指标和并发症进行分析。在术后1 d及1,3,6个月随访时间点,使用背部和腿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对临床疗效进行量化,并根据改良后MacNab标准在末次随访时对患者满意度进行评估。结果与结论:①Plus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和关节突成型次数少于Delta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在所有随访时间点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均有所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③在术后相同时间点,两组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日本骨科协会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术后6个月随访时,Delta组及Plus组的MacNab标准优良率分别为81%和79%,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823);⑤Delta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Plus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但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914);⑥提示iLESSYS Delta和Endo-Surgi Plus手术系统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方面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早期疗效,其中Endo-SurgiPlus手术成型效率更高,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创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 经椎板间入路 髓核摘除 iLESSYSDelta EndoSurgiPlus
下载PDF
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新发骨折危险因素预测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3
2
作者 马一鸣 王子豪 +3 位作者 蔡大钊 鹿麒 袁峰 陈宏亮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3期3700-3706,共7页
背景:目前对于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后新发骨折的研究较多,但是如何将其风险直观地呈现以便于临床应用,这类研究尚少。目的:探究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术后再骨折发生的列线图。方法:... 背景:目前对于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后新发骨折的研究较多,但是如何将其风险直观地呈现以便于临床应用,这类研究尚少。目的:探究椎体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后新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术后再骨折发生的列线图。方法:选择2017年12月至2020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439例,男107例,女332例,年龄(71.38±9.73)岁,根据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后1年内有无新发骨折分为新发骨折组(n=57)和无新发骨折组(n=382)。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确定术后发生新骨折的危险因素。使用KNN法对缺失值进行多重插补,并用SMOTE方法对样本过采样均衡。将数据随机分为训练集(75%)和测试集(25%),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建立了预测再骨折发生风险的列线图,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来评估其性能,制作网络计算器给临床医生带来更便捷的交互体验。结果与结论:(1)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骨密度T值、既往骨折史、脑血管疾病、受伤时间及术后椎体Cobb角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脑血管疾病[OR=35.742,95%CI(9.377,136.236),P=0.000]、骨折史[OR=11.546,95%CI(5.420,24.595),P=0.000]、骨水泥椎间隙渗漏[OR=2.817,95%CI(1.109,7.158),P=0.029]是与新发骨折呈正相关的独立危险因素,骨密度T值[OR=0.019,95%CI(0.005,0.076),P=0.000]、受伤时间[OR=0.981,95%CI(0.963,0.999),P=0.041]与术后新发骨折呈负相关;(2)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列线图的曲线下面积值分别为0.927[95%CI(0.864,0.989)]和0.807[95%CI(0.707,0.906)],校准曲线显示预测和实际状态之间的一致性较高,决策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044和0.062;(3)结果表明,低骨密度、脑血管疾病、骨折史、骨水泥椎间隙渗漏及受伤时间较短是椎体后凸成形治疗后发生新骨折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椎体后凸成形 椎体压缩性骨折 列线图 预测模型
下载PDF
基于变频与中心对称PWM控制的双向DC/DC变换器 被引量:2
3
作者 鹿麒 郝瑞祥 王帅 《电力电子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7-90,94,共5页
以在谐振腔并联电感的双向LLC谐振变流器为研究对象,采用变频与中心对称脉宽调制(PWM)混合控制策略,实现变换器正反向工作时的升降压。通过对采用中心对称PWM控制的变换器特性的时域分析,得到变换器的电压增益仅与占空比有关,与变换器... 以在谐振腔并联电感的双向LLC谐振变流器为研究对象,采用变频与中心对称脉宽调制(PWM)混合控制策略,实现变换器正反向工作时的升降压。通过对采用中心对称PWM控制的变换器特性的时域分析,得到变换器的电压增益仅与占空比有关,与变换器的功率大小和传输方向无关,变换器可以自动实现正反向运行的平滑切换。此外,变换器在正向工作时,变压器初级开关管在全负载范围内均可实现零电压开关(ZVS)开通,变换器在反向工作时,变压器次级开关管在全负载范围内均可实现ZVS开通。通过加入变频控制可以减小开关管的关断电流。最后搭建了一台输入75~130 V,输出400 V的1.6 kW实验平台,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换器 脉宽调制 零电压开关
下载PDF
老虎遇到猫
4
作者 鹿麒 《天天爱学习(四年级)》 2015年第33期30-30,共1页
写作就是记录。记录大事、小事、难忘事;写景、写物、写人情……让心里的世界变成纸上的世界。拿起笔,做一个写作高手吧,到这里一比高下!
关键词 老虎 写作 世界 写景
原文传递
健康成人与颈5/6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MRI矢状面形态的比较
5
作者 蔡大钊 王子豪 +4 位作者 马一鸣 鹿麒 吴东迎 袁峰 陈宏亮 《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 2022年第11期763-768,共6页
目的探讨健康成人和C_(5/6)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DCM)患者颈椎MRI矢状面形态的差异及与DCM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年1—1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门诊143例C_(5/6)单节段DCM患者(DCM组)及144例健康体检成人(对照组)... 目的探讨健康成人和C_(5/6)单节段脊髓型颈椎病(DCM)患者颈椎MRI矢状面形态的差异及与DCM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21年1—11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门诊143例C_(5/6)单节段DCM患者(DCM组)及144例健康体检成人(对照组)的MRI影像资料。其中,DCM组男72例、女71例,年龄30~70(56.7±11.0)岁。对照组男72例、女72例,年龄30~70(55.8±9.4)岁。在颈椎MRI矢状面测量C2斜率(C2S)、颈前凸角(CL)、C2~7矢状位轴向距离(cSVA)、T1倾斜角(T1S)、颈倾斜角(NT)、胸廓入口角(TIA)、脊柱-颅角(SCA)、颈椎倾斜(CeT)和颅倾斜(CrT)。分别在对照组、DCM组内对比不同性别间及两组间各项影像学参数的差异;在DCM组观察各影像学参数与单节段DCM发病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中,女性C2S(11.25°±6.51°)大于男性(7.63°±7.82°),CL(8.12°±8.45°)、T1S(20.89°±6.50°)、TIA(71.72°±11.88°)、SCA(86.44°±8.54°)、CeT(16.20°±6.59°)均低于男性(14.69°±9.77°、23.27°±7.65°、75.50°±10.92°、95.89°±10.56°、19.23°±8.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SVA、NT、CrT在不同性别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DCM组中,女性SCA(88.19°±11.78°)、CeT(15.11°±8.46°)低于男性(95.88°±11.84°、18.10°±9.21°),而CrT(5.09°±4.22°)高于男性(3.82°±3.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他观察指标在不同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与DCM组:女性间比较,对照组NT(50.83°±12.66°)、TIA(71.72°±11.88°)均低于DCM组(55.81°±13.15°、76.02°±13.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间比较,对照组CL(14.68°±9.67°)高于DCM组(10.37°±13.78°),NT(52.24°±8.89°)、TIA(75.50°±10.92°)低于DCM组(57.33°±11.18°、79.27°±9.4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男性、女性C_(5/6)单节段DCM发病均与CL和NT相关(DCM女性组r=-0.26、0.28,DCM男性组r=-0.22、0.25,P值均<0.05)。结论健康成人发展至C_(5/6)单节段DCM的过程中均与颈椎前凸的丢失相关,男性颈椎MRI矢状面形态的变化较女性更大。DCM患者不同性别间颈椎MRI矢状面形态的差异主要在于头颅重心位置不同和颈椎前移、前凸的程度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磁共振成像 性别因素 颈椎矢状面形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