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语》在西方的第一个译本:罗明坚手稿翻译与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麦克雷 张晶晶 《国际汉学》 CSSCI 2016年第4期23-28,共6页
本文原标题为"The first Western Translation of Confucius’Dialogues:One Chapter from Michele Ruggieri’s(1543-1607)Manuscript",在2016年6月23—24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的"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高层论坛—全... 本文原标题为"The first Western Translation of Confucius’Dialogues:One Chapter from Michele Ruggieri’s(1543-1607)Manuscript",在2016年6月23—24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的"中国文化的世界性意义高层论坛—全国高校国际汉学(中国学)学术研讨会"上宣读。作者麦克雷(Michele Ferrero),意大利人,北京外国语大学拉丁语言文化中心主任,主要研究利玛窦和早期拉丁汉学家,研究成果有:The Cultivation of Virtue in the True Meaning of the Lord of Heaven(Fu Jen Catholic University Press,Taipei,2004),Sinologia Spirituale(《汉学中的精神》,意大利文,LAS,Roma,2011),Lingua Latina Ad Sinenses Discipulos Accomodata(《拉丁语基础教程》,Commercial Press,Beijing,2014),还发表了多篇关于早期汉学和拉丁语的文章。麦克雷教授认为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1543—1607)是将《论语》翻译成拉丁文的第一位欧洲汉学家,而目前对该版本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尚属空白。若要对其进行研究,首先需要转录手稿,这是一项艰苦又耗时的工作。麦克雷教授将罗明坚的拉丁文手稿转写、整理并译成英文,本文译者进而将其译为中文,并初步研究后将其与《论语》原文进行对照,具体深入的研究待今后进一步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丁文 译本 《论语》 罗明坚 原文 汉学家 手稿 利玛窦 北京外国语大学 翻译 子贡 译文 第一个
原文传递
罗明坚:“中国简介”和“中国天主教教义释义”,1582年 被引量:5
2
作者 麦克雷 才常慧 《国际汉学》 CSSCI 2016年第3期60-83,共24页
罗明坚(Michele Ruggeri,1543—1607)是意大利最早来华的耶稣会士,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最重要的西方传教士之一,中国天主教史的开拓者和西方汉学的奠基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经过十年的收集和研究,在罗马梵蒂冈教廷图书馆和耶... 罗明坚(Michele Ruggeri,1543—1607)是意大利最早来华的耶稣会士,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最重要的西方传教士之一,中国天主教史的开拓者和西方汉学的奠基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张西平教授经过十年的收集和研究,在罗马梵蒂冈教廷图书馆和耶稣会档案馆发现一些关于罗明坚的重要文献,包括下面麦克雷(Michele Ferrero)教授从拉丁语翻译为英语、才常慧翻译为中文的两部手稿:第一部是《中国简介》("De Sinarum Regno"),第二部是《中国天主教教义释义》("Vera ac brevis divinarum rerum expositio")。罗明坚用拉丁语简单地介绍中国和他后来写的《天主圣教实录》。这些资料是1582年写的(见中译文第八章)。因为在第一页写着"致崇高的教宗格里高利十三世宗座",这位教宗是1585年过世的,所以肯定是这一年前写的。张西平教授在罗马伊曼努尔二世国家图书馆馆藏(Biblioteca Nazionale V.Emanuele II di Roma[BNVER])的耶稣会档案(Fondo Gesuitico[FG])手稿(编号:3314)中发现了这两部手稿。《天主圣教实录》是罗明坚的第一本中文著作,在中国明代历史研究和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利玛窦的《天主实义》是在这本书的基础上完成的。同时,罗明坚返回欧洲后将这本书翻译成拉丁文,这部拉丁文手稿的第一页是用中文写的"仁仪礼智信"五个字。这里首次将这部拉丁文文献译成中文,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天主教教史和中国文化西传的研究,也说明罗明坚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明坚 中国天主教 中西文化交流史 圣事 主实 圣教 北京外国语大学 西方汉学 明代历史 中译文
原文传递
早期汉学家关于中国伦理及“上帝临在”的争论——可供进一步研究的因素
3
作者 麦克雷 柳博赟 《基督教文化学刊》 CSSCI 2013年第2期50-71,共22页
早期汉学和中国伦理在16世纪到18世纪之间,只有宗教人士能够从欧洲远行至东亚,并且记录下自己的见闻。这些人之中包括教士和宣教士。水手和士兵当然也能够远行至亚洲。
关键词 ETHICS Early SINOLOGY Matteo RICCI GOD ATHEISM
原文传递
Chinese Influences on Pierre Teilhard de Chardin
4
作者 麦克雷 《Comparative Literature:East & West》 2013年第1期1-17,共17页
本文讨论了法国汉学家德日进(1881—1955)的中国学研究。德氏系法国耶稣会士、哲学家、神学家、人类学家及古生物学家,于1923年首次入华,后于1926年至1946年生活在中国,主要居于天津、北京两地。在1926年至1946年间,他也亲眼见证了中国... 本文讨论了法国汉学家德日进(1881—1955)的中国学研究。德氏系法国耶稣会士、哲学家、神学家、人类学家及古生物学家,于1923年首次入华,后于1926年至1946年生活在中国,主要居于天津、北京两地。在1926年至1946年间,他也亲眼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动荡,并在书信中屡有谈及。在华期间,他在全中国开展科学考察,特别是在西藏、内蒙古和新疆。他最大的科学贡献之一即关于"北京人"(Sinanthropus Pekinensis)的著作。同利玛窦、汤若望和南怀仁等前辈一样,德日进也是一位耶稣会士科学家,但他的主要兴趣不在于中国文化,而在于人类起源以及从史前视角看待中国人同其他民族的关系。他的研究领域为跨文化研究提供了一个独特而富于创发性的前景: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开始,分析人种的差异。德日进的某些理论日后广为人知又极富争议,特别是在天主教会内部。因为他关于人类起源的研究对关于"原罪"教旨的一些肤浅的讲授方式构成了挑战。同样,他的进化理论也在哲学家和人类学家中间激起了巨大争论。本文旨在介绍德日进的中国回忆以及中国之于他的思想影响,同时探讨古生物学和人类起源研究在跨文化研究领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人类拥有共同起源"这一事实如何有助于以更深的敬畏感处理文化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日进 人类起源 耶稣会士 人类学家 研究领域 哲学家 中国社会 中国学研究 法国 跨文化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