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摘【目的】解析桃果实黏离核性状的分子机制。【方法】以不同黏离核性状的45份桃野生资源、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为试材,采用第2代测序技术鉴定2个通过连锁分析得到的、串联重复的endo-PG基因在45份种质中的SNPs(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信息;继而采用GLM(Generalized Linear Models)和MLM(Mixed Linear Models)模型进行关联分析,鉴定与黏离核性状关联的SNPs。【结果】在ppa006839m和ppa006857m这2个endo-PG基因内共鉴定到98个SNPs,平均1 SNPs/59 bp。在少数位点上,离核和黏核种质的SNPs多态性存在差异,但整体多样性水平差异不显著,暗示这2个endo-PG基因倾向于中性进化。根据98个SNPs位点信息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能够反映这些种质的进化关系,即光核桃、甘肃桃最为原始,山桃其次,普通桃最为进化。GLM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ppa006839m基因的内含子3区存在一个与黏离核性状显著关联的位点,对表型变异的解释率为21.1%,但经Bonferroni多重检验校正后,该位点并无统计学意义。而MLM模型的关联分析并没有检测到显著关联位点。【结论】研究结果虽然没能解释果实黏离核的分子机制,但暗示ppa006839m可能与该性状存在更为紧密的联系。同时,研究结果也为果实黏离核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