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1
作者 于艳萍 段文东 +2 位作者 王军强 张利春 麻应太 《林业世界》 2024年第2期162-168,共7页
依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2021年2月最新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陕西省人民政府2022年6月最新公布的《陕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经统计,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分布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4种,隶属于2门6... 依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2021年2月最新发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和陕西省人民政府2022年6月最新公布的《陕西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经统计,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分布有重点保护野生动物74种,隶属于2门6纲16目34科。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9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9种,省级保护动物26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野生动物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省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秦岭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地面昆虫的多样性 被引量:14
2
作者 麻应太 李春宁 +4 位作者 崔俊 苏建明 张正青 于占成 李孟楼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42-148,共7页
为明确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地面昆虫的多样性,按海拔高度设置调查点,以巴氏罐诱法进行多样性调查。对所采集的11目、55科、209个种的分布分析表明,保护区地面优势昆虫类群为膜翅目、双翅目和鞘翅目,多样性指数为3.217 8,物种优势度指数为0.... 为明确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地面昆虫的多样性,按海拔高度设置调查点,以巴氏罐诱法进行多样性调查。对所采集的11目、55科、209个种的分布分析表明,保护区地面优势昆虫类群为膜翅目、双翅目和鞘翅目,多样性指数为3.217 8,物种优势度指数为0.905 0、均匀度指数为0.602 3、丰富度指数为22.210 1,但多样性指数在南、北坡间有差异,1 200~1 990m低海拔地区的优势科为蚁科、步甲科,1 990~2 770m高海拔地区的优势科为寄蝇科、步甲科、隐翅甲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背梁 地面 昆虫 多样性
下载PDF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食肉目和偶蹄目动物的区系特征与生态分布 被引量:15
3
作者 曾治高 宋延龄 +5 位作者 麻应太 王西峰 吴逊涛 解振锋 邵建斌 李春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2249-2255,共7页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108°45′~109°04′E,33°47′~33°56′N)位于秦岭山脉东段,地跨秦岭南北坡.采用样线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于2003年5月~2004年8月,对该保护区食肉动物及偶蹄动物的区系特征和生态分布进行了研究....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108°45′~109°04′E,33°47′~33°56′N)位于秦岭山脉东段,地跨秦岭南北坡.采用样线调查法和访问调查法,于2003年5月~2004年8月,对该保护区食肉动物及偶蹄动物的区系特征和生态分布进行了研究.该保护区共有18种食肉动物及偶蹄动物,其中属我国Ⅰ级、Ⅱ级重点保护动物的兽类分别有2种和7种.分析表明,保护区的有蹄类动物物种丰富,秦岭分布的有蹄类在该区域均有分布,但食肉动物种数仅占整个秦岭地区的45.5%.这些兽类中,属于东洋界的兽类有12种,占66.7%;属古北界的仅1种,占5.5%;其余5种为广布种,占27.8%.牛背梁保护区在动物地理区划上应属古北界和东洋界物种交汇的区域,且为东洋界逐渐向古北界过渡的区域.分析该区域食肉动物及偶蹄动物的生态分布发现,这些物种的垂直分布幅度有很大的差异.垂直分布幅度在海拔高差1300 m以上、1000 m左右、450~700 m之间的物种各占1/3.结果还表明,区内这些兽类物种的丰富度随海拔的升高具有先升后降的垂直变化规律.不论是秦岭南坡还是北坡,分布在海拔1800~2200 m区域的兽类物种最多,所占比例大于80%;而在海拔2600m以上区域,兽类种数降至最少,仅占50%左右.兽类丰富度的海拔梯度也体现于这些兽类在各植被类型中的分布上.中山针阔叶混交林中分布的兽类种数最多,而在中低山落叶阔叶林、亚高山针叶林及亚高山灌丛草甸中分布的兽类则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类 动物区系 生态分布 海拔梯度 物种丰富度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草本层昆虫多样性 被引量:9
4
作者 麻应太 李春宁 +4 位作者 王海东 王伟伟 何彩 于占成 李孟楼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2-126,共5页
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的秦岭梁、南坡的北沟、北坡的石砭峪进行了昆虫多样性调查。共采集到昆虫标本3 053号,隶属14目、98科、442种;优势类群双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同翅目、膜翅目的科数分别占总数的22.45%、18%、12%、11%和11%,其种... 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的秦岭梁、南坡的北沟、北坡的石砭峪进行了昆虫多样性调查。共采集到昆虫标本3 053号,隶属14目、98科、442种;优势类群双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同翅目、膜翅目的科数分别占总数的22.45%、18%、12%、11%和11%,其种类数分别占27.38%、18.55%、16.74%、13.12%和12.9%。物种丰富度指数为秦岭梁(42.284 0)>北沟(24.464 6)>北石砭峪(21.229 6),多样性指数为北沟(4.469 5)>石砭峪(4.427 7)>秦岭梁(3.580 3),其中,随海拔的升高,秦岭梁昆虫物种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背梁保护区 草本层 昆虫多样性
下载PDF
210国道对牛背梁保护区羚牛东西扩散影响的研究(Ⅰ)——210国道两侧羚牛东西扩散特征 被引量:7
5
作者 麻应太 田联会 +4 位作者 曾治高 吴逊涛 邵建斌 王俊峰 于占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04-107,共4页
2000年10月~2001年10月,采用样带法,并结合访问调查,对210国道牛背梁保护区段公路两侧羚牛扩散情况进行了监测.在监测样带内总计发现羚牛82头次,主要集中在西平沟一秦岭梁—干沟一带,以西平沟—秦岭梁段活动最为频繁;有64.64%的羚牛活... 2000年10月~2001年10月,采用样带法,并结合访问调查,对210国道牛背梁保护区段公路两侧羚牛扩散情况进行了监测.在监测样带内总计发现羚牛82头次,主要集中在西平沟一秦岭梁—干沟一带,以西平沟—秦岭梁段活动最为频繁;有64.64%的羚牛活动在相距公路10~100 m处;在国道两侧的活动时间以下午和傍晚为主,主要集中在17:00~19:00时.仅有7头次羚牛(占总数的8.53%)穿越公路完成了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0国道 羚牛 扩散 特征
下载PDF
210国道对牛背梁保护区羚牛东西扩散影响的研究(Ⅲ)——210国道对羚牛东西扩散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麻应太 田联会 +4 位作者 吴逊涛 邵建斌 王俊峰 曾治高 于占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12-115,共4页
210国道道路、地形、植被等是羚牛东西扩散的限制因素,流动车辆、采集、旅游和商业服务等沿210国道发生的人为活动是羚牛扩散的威胁因素.在诸多威胁因素中,流动车辆对羚牛扩散的影响是第一位的,每日13:00—19:00时的影响为最大,19:00—2... 210国道道路、地形、植被等是羚牛东西扩散的限制因素,流动车辆、采集、旅游和商业服务等沿210国道发生的人为活动是羚牛扩散的威胁因素.在诸多威胁因素中,流动车辆对羚牛扩散的影响是第一位的,每日13:00—19:00时的影响为最大,19:00—22:00时的次之,04:00—07:00时最小,羚牛的扩散成功率仅为8.53%.采集活动的干扰次之,其次是旅游活动和商业性服务活动的干扰.进行边界调整、促进国道两侧植被恢复、建立210国道生态桥、严格车辆、商户和旅游管理,是消除影响的基本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10国道 限制因素 威胁因素 影响 管理对策
下载PDF
210国道对牛背梁保护区羚牛东西扩散影响的研究(Ⅱ)——210国道车流量变化规律 被引量:1
7
作者 麻应太 田联会 +4 位作者 邵建斌 吴逊涛 曾治高 王俊峰 于占成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08-111,共4页
2000年10月—2001年10月,采用定点观测的方法,对210国道保护区段每日04:00—22:00时的流动车辆进行了观测,总计流动车辆65 755辆,按观测日数计算,日均车流量782.8辆,平均1.37辆/2 min.每日15:00时的车流量最大,06:00时的车流量最少;主... 2000年10月—2001年10月,采用定点观测的方法,对210国道保护区段每日04:00—22:00时的流动车辆进行了观测,总计流动车辆65 755辆,按观测日数计算,日均车流量782.8辆,平均1.37辆/2 min.每日15:00时的车流量最大,06:00时的车流量最少;主要集中在09:00—22: 00时,而以14:00—18:00时最为集中;每日的车流量变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04:00—07:00时、07:00—13:00时、13:00—19:00时和19:00—22:00时,其中13:00—19:00时最大,19:00—22:00时次之,04:00—07:00时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羚牛 210国道 车流量 影响
下载PDF
秦岭东部羚牛越冬栖息地及其特征 被引量:8
8
作者 麻应太 李振斌 +2 位作者 吴逊涛 邵建斌 赵文超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3-97,共5页
1998年1~4月,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内秦岭羚牛冬季栖息地做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内共有5块羚牛冬季栖息地,呈斑块状分布,总面积2305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4 04%。羚牛对冬季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为地形(向阳、背风、相对比较平坦的... 1998年1~4月,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内秦岭羚牛冬季栖息地做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内共有5块羚牛冬季栖息地,呈斑块状分布,总面积2305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4 04%。羚牛对冬季栖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为地形(向阳、背风、相对比较平坦的亚高山台地)、食物(大宗食物华桔竹和喜食食物杜鹃、腺柳等)、水源(充足)、隐蔽而相对较暖的环境(成熟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以及便于逃避天敌的生境(密生华桔竹林)。冷杉、华山松等的芽苞和树皮是羚牛冬季必需的食物。冷杉林是该处羚牛分布高度的标志植物和防御风雪寒冷的栖息场所。人类对原生森林植被的破坏,限制了羚牛的分布及活动范围,210国道是保护区内东西两部分羚牛族群间相互扩散的主要障碍。因此促进森林植被的恢复和建立210国道便于扩散的走廊,是实现保护区内(尤其是东部地区)羚牛能够长期生存繁衍十分重要的管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羚牛 越冬 栖息地 森林植被 生态环境
下载PDF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羚牛的分布与数量 被引量:6
9
作者 麻应太 田联会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48-253,共6页
1998年 1~ 4月对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羚牛种群数量与分布做了调查 ,结果表明 ,保护区内有 1 1群羚牛 ,总数量 1 1 9~ 1 30头 (包括独牛 ) ,整个保护区内羚牛分布密度为0 0 0 73~ 0 0 0 79头 /hm2 。在冬季 ,羚牛分布于海拔 1 ... 1998年 1~ 4月对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羚牛种群数量与分布做了调查 ,结果表明 ,保护区内有 1 1群羚牛 ,总数量 1 1 9~ 1 30头 (包括独牛 ) ,整个保护区内羚牛分布密度为0 0 0 73~ 0 0 0 79头 /hm2 。在冬季 ,羚牛分布于海拔 1 90 0~ 2 70 0m的 5块相互隔离的栖息地中 ,以海拔 2 2 0 0~ 2 60 0m之间分布更为集中。在 1 981~ 1 998年的 1 7年间 ,保护区内的羚牛种群分布范围在逐渐缩小 ;从上世纪 5 0年代至 90年代 ,羚牛最低的分布高度比历史分布高度至少上升了 40 0m。周边地区人为干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羚牛 秦岭 种群数量 分布范围
下载PDF
陕西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血雉对栖息地的选择 被引量:2
10
作者 麻应太 蔺俊武 +3 位作者 解振锋 段文东 邵建斌 吴逊涛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70-975,共6页
2009年1月~2010年12月,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血雉栖息地选择与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血雉Ithaginis cruentus sinensis David栖息分布于秦岭主脊以南海拔2000~2500m中山地带、乔木高度较矮(5~10m)、郁闭度较低(0.3~0.5)... 2009年1月~2010年12月,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血雉栖息地选择与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血雉Ithaginis cruentus sinensis David栖息分布于秦岭主脊以南海拔2000~2500m中山地带、乔木高度较矮(5~10m)、郁闭度较低(0.3~0.5)、林下灌木稀疏(≤0.2)的针阔混交林中。从地形情况来看,则多活动于山坡的上坡位或梁脊处、坡度相对较为平缓(≤25°)地带的半阴半阳坡。距离水源较远(150m),对人为干扰的敏感性相对较弱。从对各生态因子的偏好性来看,血雉比较偏好坡度相对较陡(25°~40°)、乔木高度低矮(≤5m)、郁闭度低(≤0.2)的针叶林,以及盖度在0.3~0.6的竹林、隐蔽性较高(≤5m)、距离水源较近(50~100m)的环境,而对其他因子的选择性和偏好性则无差异。主成分分析表明,血雉栖息地选择的主要因子有3种:干扰因子(依次为坡向、植被类型、坡位、乔木高度与人为干扰距离)、隐蔽因子(灌木盖度、竹林盖度、隐蔽性、坡度、乔木郁闭度和水源距离)和食物因子(灌木盖度)。人为活动干扰是影响血雉对栖息地各生态因子选择的最根本的诱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雉 生态因子 主成分分析 栖息地选择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秦岭羚牛资源现状与保护 被引量:8
11
作者 麻应太 王西峰 《陕西林业科技》 2008年第2期80-83,共4页
在陕西秦岭地区,现有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bedfordi)3471~5 527头,沿秦岭主脊分布在秦岭地区的柞水、宁陕、长安、周至、佛坪、城固等19个县,海拔2000 m以上地带,以宁陕、城固、周至、佛坪、洋县、太白等县分布更为集中。分... 在陕西秦岭地区,现有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bedfordi)3471~5 527头,沿秦岭主脊分布在秦岭地区的柞水、宁陕、长安、周至、佛坪、城固等19个县,海拔2000 m以上地带,以宁陕、城固、周至、佛坪、洋县、太白等县分布更为集中。分布区总面积24773 km^2,分布密度0.140~0.223头/km^2。生境破碎化、栖息地面积缩小以及人为活动干扰是羚牛种群目前所面临的主要威胁。拯救性地在秦岭地区建立一批羚牛保护区、加大执法宣传和立法力度是有效保护秦岭羚牛资源的根本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羚牛 资源现状 保护 秦岭
下载PDF
秦岭地区森林生态旅游管理初探
12
作者 麻应太 杨振 王西峰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网络版)》 CAS 2009年第2期43-49,共7页
秦岭地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秦岭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景观,成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和深受海内外游客青睐的黄金旅游热线。在评价秦岭地区旅游现状的基础上,对管理... 秦岭地区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秦岭以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景观,成为发展森林生态旅游的理想之地和深受海内外游客青睐的黄金旅游热线。在评价秦岭地区旅游现状的基础上,对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与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旅游 管理现状 对策 秦岭地区
下载PDF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对策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春宁 郭军乐 麻应太 《陕西林业科技》 2007年第2期86-88,共3页
本文在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现状描述的基础上,就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保护对策。
关键词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生物多样性 现状 保护对策
下载PDF
牛背梁保护区的兽类资源现状 被引量:4
14
作者 解文治 宋世英 +2 位作者 毕永周 李振斌 麻应太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S1期22-27,共6页
报道了调查牛背梁保护区的兽类动物资源状况.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兽类计有60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2种,Ⅱ级6种,省级1种.区系组成:东洋界种类占57.6%,古北界占25.4%,广布种占17.0%.文中阐明了区内动物资... 报道了调查牛背梁保护区的兽类动物资源状况.结果表明,该保护区兽类计有60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2种,Ⅱ级6种,省级1种.区系组成:东洋界种类占57.6%,古北界占25.4%,广布种占17.0%.文中阐明了区内动物资源存在的主要危胁因素及其产生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兽类 牛背梁保护区 现状 陕西
下载PDF
我与羚牛有个約會
15
作者 麻应太 《陕西林业》 2008年第3期48-48,共1页
2007年的盛夏7月,正当都市人难熬酷暑的时候,我们课题组一行来到海拔2886.9米的光头山,进行羚牛夏季集群行为生态野外观察研究。
关键词 羚牛 野外观察 行为生态 都市人 课题组 海拔
下载PDF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血雉种群数量与分布
16
作者 麻应太 蔺俊武 +3 位作者 吴逊涛 邵建斌 解振锋 段文东 《陕西林业科技》 2012年第2期27-30,共4页
2009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路线调查与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牛背梁保护区血雉种群数量与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血雉仅分布于牛背梁保护区境内秦岭主脊以南海拔1 725~2 615m的地带,而以光头山、小甘沟、牛背梁与花门楼... 2009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路线调查与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牛背梁保护区血雉种群数量与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血雉仅分布于牛背梁保护区境内秦岭主脊以南海拔1 725~2 615m的地带,而以光头山、小甘沟、牛背梁与花门楼地区海拔2 115~2 387m的分布最为集中。血雉在区内的分布面积为41.7km2。根据调查数据计算,牛背梁保护区境内血雉的间接数量为1 902只,在整个保护区内的平均分布密度为11.288只/k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雉 种群数量 分布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秦岭
下载PDF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森林旅游活动反思 被引量:4
17
作者 于艳萍 王西峰 麻应太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16-18,共3页
陕西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羚牛及其栖息地。保护区位于秦岭东段主梁上的狭长区域,四周被县辖国营林场、集体林、自留山包围,近年来由于对该区域无序与过度地旅游开发,对保护区主要功能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不断增... 陕西牛背梁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羚牛及其栖息地。保护区位于秦岭东段主梁上的狭长区域,四周被县辖国营林场、集体林、自留山包围,近年来由于对该区域无序与过度地旅游开发,对保护区主要功能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不断增加的森林公园、避暑山庄、自助游线路、商业活动摊点等,使得自然保护区出现"孤岛效应"、生物多样性和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受到干扰和破坏、环境被污染、管理难度增加、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矛盾突出,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对旅游项目的科学审批、加强对旅游活动的监督管理、加强对游客的宣传教育力度、引导游客文明旅游等相应的管理对策与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森林生态旅游 资源开发与管理 管理对策与措施
下载PDF
关于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探讨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西峰 麻应太 王学杰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22-24,28,共4页
在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进程中,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保护区数量不足的问题,而是对现有保护区如何进行有效管理的问题。本文在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成就、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描述的基础上,从如何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的角度就自... 在中国自然保护区建设与发展进程中,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不是保护区数量不足的问题,而是对现有保护区如何进行有效管理的问题。本文在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成就、管理现状与存在问题描述的基础上,从如何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的角度就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工作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管理 科研监测 对策
下载PDF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现状与对策 被引量:6
19
作者 李春宁 麻应太 《陕西林业科技》 2006年第3期97-99,共3页
本文在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现状描述的基础上,就保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 资源保护 现状 对策
下载PDF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区系特征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晓亮 赵德怀 麻应太 《陕西林业科技》 2012年第5期7-14,19,共9页
通过对陕西省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本保护区共有真菌165种,隶属2门4纲10目35科79属,其中以担子菌门层菌纲真菌的种类数量最多,为144种,占保护区大型真菌总种数的87.3%;共有优势科9个含47属111种,分别... 通过对陕西省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调查和研究,结果表明:本保护区共有真菌165种,隶属2门4纲10目35科79属,其中以担子菌门层菌纲真菌的种类数量最多,为144种,占保护区大型真菌总种数的87.3%;共有优势科9个含47属111种,分别占保护区大型真菌总科数的26.5%、总属数的59.5%,总种数的67.3%;本区大型真菌主要集中分布在海拔2 300m以下的区域,共有159种,占保护区大型真菌总种数的96.4%,大型真菌的种类、种群密度以及数量随着海拔升高而递减。从大型真菌在不同植被类型内分布看,大型真菌以分布于阔叶林带的种类较多,达126种,占调查总种数的76.4%,其次为灌丛林和针叶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背梁 大型真菌 研究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