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创联合自体CIK细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 被引量:3
1
作者 黄丽惜 周启明 夏建川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466-1468,共3页
目的观察经微创治疗(肝动脉化疗栓塞和射频消融)后联合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回输后的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的变化及肿瘤的复发率、生存率,评价微创联合自体CIK细胞治疗... 目的观察经微创治疗(肝动脉化疗栓塞和射频消融)后联合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治疗原发性肝癌患者回输后的不良反应、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的变化及肿瘤的复发率、生存率,评价微创联合自体CIK细胞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原发性肝癌患者85例(均为微创治疗术后,经影像学检查显示病灶无活性且无远处转移),随机选55例为研究组,其余30例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进行CIK细胞治疗,对照组患者不进行CIK细胞治疗;CIK细胞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抽研究组患者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水平变化;研究组和对照组每2~3个月行肿瘤影像学检查,了解肿瘤变化情况。结果自体CIK细胞回输后,部分患者(11/55)出现轻微寒战、发热等症状,持续约2~6h,大部分可自行缓解,无其他不良反应。CIK细胞治疗后CD3^+,CD4^+,CD56^+(NK)效应细胞的比例和CD4^+/CD8^+比值显著上升(P〈0.05);CD8^+和CD3^+CD56^+效应细胞比例下降(P〈0.05)。研究组2年的复发率为14.55%,较对照组36.67%降低(χ^2=5.47,P〈0.05);研究组2年的生存率为87.27%,较对照组66.67%升高(χ^2=5.15,P〈0.05)。结论微创联合自体CIK细胞治疗原发性肝癌安全有效,对提高肝癌患者的免疫功能,降低肿瘤的复发率和提高生存率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K细胞 肝肿瘤 T淋巴细胞亚群 NK细胞 免疫功能
下载PDF
负载自体肿瘤细胞裂解物的DC疫苗联合CIK治疗晚期肾癌的临床观察——附10例报告 被引量:51
2
作者 王欢 周芳坚 +7 位作者 王其京 秦自科 黄丽惜 刘卓炜 韩辉 李永强 陈诗萍 夏建川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25-630,共6页
背景与目的:肾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但晚期肾癌术后复发率高,加上肾癌对化疗和放疗不敏感,因此,晚期肾癌预后不佳,需要寻找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通过负载自体肿瘤细胞裂解物的树突细胞(dendriticcells,DC)疫苗联合细胞因子... 背景与目的:肾癌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手术,但晚期肾癌术后复发率高,加上肾癌对化疗和放疗不敏感,因此,晚期肾癌预后不佳,需要寻找新的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研究通过负载自体肿瘤细胞裂解物的树突细胞(dendriticcells,DC)疫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killercells,CIK)治疗10例晚期肾癌,观察近期的临床疗效,免疫学反应及副作用。方法:分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经GM-CSF和IL-4诱导产生DC细胞,并负载自体肿瘤细胞裂解物;T淋巴细胞经IFN-γ、IL-2、CD3单抗、IL-1α体外诱导产生CIK细胞。所有患者在切除原发病灶后,接受每周一次的皮内DC疫苗注射治疗,至少8次治疗;CIK细胞过继细胞免疫治疗,每2周一次,至少接受4次治疗。临床疗效和免疫学反应分别通过影象学检查,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和迟发性超敏(delayed-typehypersensitivity,DTH)反应进行评估。结果:(1)4例有可评价病灶的患者中1例部分缓解(PR),2例疾病稳定(SD),1例进展(PD);6例没有可评价病灶的患者中1例PD,1例失访,另外4例未见疾病进展。随访时间6~20个月(中位时间11个月)。(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个月后患者CD3+、CD4+、CD4+/CD8+、CD56+明显升高(P<0.05)。(3)包括PR患者在内的6例患者DTH反应呈现阳性。(4)除一过性的发热、畏寒外没有其它不良反应出现。结论:负载自体肿瘤细胞裂解物的DC疫苗联合CIK细胞治疗晚期肾癌有一定的近期临床疗效,能诱导出特异的抗肾癌免疫反应,并且有良好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树突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免疫治疗 肿瘤裂解物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经综合微创治疗后联合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灌注的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30
3
作者 周启明 吴沛宏 +5 位作者 赵明 王其京 黄丽惜 李永强 陈诗萍 夏建川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414-1418,共5页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微创治疗在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而肿瘤免疫治疗也已成为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微创治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killer,CIK)细胞免疫治疗对防止肝癌复发... 背景与目的:近年来,微创治疗在原发性肝癌的临床应用中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而肿瘤免疫治疗也已成为肿瘤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本研究旨在探讨微创治疗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killer,CIK)细胞免疫治疗对防止肝癌复发的作用。方法:原发性肝癌患者85例(均为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射频消融术后,经影像学检查显示病灶无活性且无远处转移),随机选45例为研究组,其余40例为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在微创治疗后联合CIK细胞经肝动脉回输,对照组患者不进行CIK细胞回输;CIK细胞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抽研究组患者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水平变化;研究组和对照组每2~3个月进行CT检查,了解肿瘤变化情况。结果:CIK细胞回输后CD3+、CD4+、CD56+(NK)效应细胞的比例和CD4+/CD8+比值显著上升,由最初的(68.6±11.0)%、(31.0±9.0)%、(15.6±7.8)%和1.1±0.5上升至(70.7±10.1)%(P<0.05)、(33.5±8.0)%(P<0.05)、(18.4±9.4)%(P<0.05)和1.3±0.6(P<0.05);CD8+和CD3+CD56+效应细胞比例下降,由回输前的(31.1±7.8)%和(6.4±3.5)%下降至回输后的(28.6±8.3)%(P<0.05)和(5.2±3.3)%(P<0.05)。研究组1年和18个月的复发率分别为8.89%和15.56%,而对照组为30.00%和40.00%(χ2值分别为4.87和6.41,P<0.05)。结论:微创治疗后联合CIK细胞免疫治疗可提高肝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对降低肝癌的复发率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细胞) T淋巴细胞亚群 NK细胞 免疫功能
下载PDF
377A型DNA测序仪的保养及常见故障的排除
4
作者 黄丽惜 《现代医学仪器与应用》 2001年第3期34-35,共2页
提出ABI PRISM3 77A型DNA测序仪日常保养的注意事项以及使用过程中常见的故障排除方法,探讨仪器的维护措施,提高实验效率。
关键词 377A型DNA测序仪 仪器保养 故障排除
下载PDF
广东鼻咽癌高危家族成员发病危险性的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10
5
作者 贾卫华 许宗利 +5 位作者 冯炳健 黄丽惜 余杏娟 冯启胜 张锋 曾益新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767-770,共4页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具有家族聚集现象,目前相关的研究多局限于高发家系报告或小样本量的病例对照研究。鼻咽癌高危人群中的高危家族成员发病风险性到底有多高,目前还没有一个量化的指标衡量。本研究在高发区广东进行大样本高发家系收集的... 背景与目的鼻咽癌具有家族聚集现象,目前相关的研究多局限于高发家系报告或小样本量的病例对照研究。鼻咽癌高危人群中的高危家族成员发病风险性到底有多高,目前还没有一个量化的指标衡量。本研究在高发区广东进行大样本高发家系收集的基础上,对其家族成员鼻咽癌发病风险性进行定量估算,为遗传流行病学研究及临床遗传咨询提供资料。方法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共收集广东籍鼻咽癌高发家系113个,使用标化发病比(SIR)进行一级亲属发病危险性的估算。结果鼻咽癌高发家系中一级亲属的SIR值为37.55,其中,兄弟、姐妹、父亲、母亲的SIR值分别为50.72、79.64、7.12和33.58。结论鼻咽癌高危家族成员的发病危险性是一般人群的7.12倍至79.64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遗传易感性 先证者 标化发病比
下载PDF
鼻咽癌全基因组杂合性缺失分析 被引量:8
6
作者 邵建永 王辉云 +7 位作者 黄晓明 黄丽惜 余杏娟 冯启胜 黄平 冯丙键 李锦添 曾益新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225-1232,共8页
目的:分析鼻咽癌(nasopharyngealcarcinoma,NPC)全基因组染色体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定位NPC发生高频率LOH的区域,为定位NPC相关基因提供分子遗传学依据。方法:用PCR微卫星多态性分析(335个位点)技术检测98例NPC肿瘤... 目的:分析鼻咽癌(nasopharyngealcarcinoma,NPC)全基因组染色体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定位NPC发生高频率LOH的区域,为定位NPC相关基因提供分子遗传学依据。方法:用PCR微卫星多态性分析(335个位点)技术检测98例NPC肿瘤基因组DNA等位基因缺失。结果:在22对染色体中,19对染色体在所选取位点中有至少1个位点LOH频率≥30%,3对染色体(15号、20号和22号)无LOH频率大于30%的位点;在335个位点中,4个位点LOH频率≥60%,其中3个在3号染色体,1个在9号染色体;5个位点LOH频率介于50%~59%,其中3个在3号染色体,5号和11号染色体各1个位点;22个位点LOH频率介于40%~49%,52个位点LOH频率介于30%~39%;252个位点LOH频率低于30%,提示为背景缺失;LOH频率≥30%的位点主要集中于12个染色体臂,分布于:1p36-34,3p24-26,3p14-21,3q25-27,4q35-31,5q15-21和5q32-33,8p22-23,9p21-23和9q33-34,11p12-14,11q13-23,13q13-14和13q31-32,14q11-13,14q23-24,14q32。本研究新报道在染色体区带1p,5q和19q等发生高频率LOH,LOH精细图谱提示这些区域内可能存在与NPC相关的TSG。结论:NPC肿瘤细胞在多染色体区带发生高频率LOH是常见的分子事件,提示在这些缺失区,可能存在与NPC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肿瘤抑制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染色体 杂合性缺失 肿瘤抑制基因
下载PDF
胃癌7号染色体长臂的杂合性缺失分析 被引量:3
7
作者 李锦添 买世娟 +6 位作者 冯炳健 冯启胜 黄丽惜 余杏娟 潘志忠 詹友庆 夏建川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7号染色体长臂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以初步确定7号染色体长臂上与胃癌相关基因连锁最密切的微卫星多态位点及LOH的临床意义。方法:在70例原发性胃癌中应用多重PCR技术扩增覆盖整个7号染... 目的:检测胃癌患者7号染色体长臂微卫星位点的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以初步确定7号染色体长臂上与胃癌相关基因连锁最密切的微卫星多态位点及LOH的临床意义。方法:在70例原发性胃癌中应用多重PCR技术扩增覆盖整个7号染色体长臂的9个微卫星位点(平均遗传距离为10cm),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PCR产物,用GeneScan、Genotyper软件进行分析。结果:9个微卫星位点的LOH均可发生于原发性胃癌,总的LOH频率为34.3%(24/70),其中D7S486和D7S798位点的LOH频率较高,分别为24.0%(12/50)和19.2%(5/26);总的LOH频率随临床分期而显著增高(P=0.046),D7S486位点的LOH频率在淋巴结转移者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5)。结论:在7号染色体长臂D7S486和D7S798位点附近,可能存在与胃癌发展相关的抑癌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7号染色体长臂 杂合性缺失 肿瘤抑制基因
下载PDF
喘可治注射液增强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赵靖靖 王其京 +9 位作者 潘科 许铮弟 李永强 何佳 柯妙娜 黄丽惜 陈诗萍 吕琳 马海清 夏建川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年第2期106-109,127,共5页
目的通过喘可治注射液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的表型及细胞因子分泌情况的影响,探讨喘可治注射液对CIK免疫活性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分离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体外培养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 目的通过喘可治注射液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的表型及细胞因子分泌情况的影响,探讨喘可治注射液对CIK免疫活性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分离健康志愿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体外培养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在培养过程中同时加入喘可治注射液。LDH法检测不同浓度喘可治注射液培养条件下的CIK细胞的抗肿瘤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CIK细胞表型及细胞内因子的分泌情况变化。Annexin V/PI凋亡试剂盒检测CIK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喘可治注射液能提高CD3+CD56+双阳性的CIK细胞的比例,增强其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促进具有抗肿瘤效应的Th1型的细胞内因子IFN-γ、TNF-α的分泌,而对CD4+CD25+抑制性细胞和Th2型的细胞因子IL-4的分泌影响不大。喘可治注射液对CIK细胞的凋亡没有明显作用。结论喘可治注射液可上调CIK细胞分泌Th1型的细胞因子,增强CIK细胞的抗肿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喘可治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抗肿瘤活性
下载PDF
高表达MUC1的人食管癌裸鼠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9
作者 邓勇军 戎铁华 +6 位作者 周军 宋海峰 王其京 黄丽惜 陈诗萍 李永强 夏建川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693-697,共5页
背景与目的:Mucin-1(MUC1)粘蛋白是一种肿瘤相关抗原,是肿瘤免疫治疗良好的分子靶点之一。本研究建立高表达MUC1的人食管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为研究以MUC1为靶点的食管癌的生物治疗提供体内模型。方法:以体外培养的高表达MUC1的人食... 背景与目的:Mucin-1(MUC1)粘蛋白是一种肿瘤相关抗原,是肿瘤免疫治疗良好的分子靶点之一。本研究建立高表达MUC1的人食管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为研究以MUC1为靶点的食管癌的生物治疗提供体内模型。方法:以体外培养的高表达MUC1的人食管癌细胞株EC-109接种于4~5周龄的BALB/c裸小鼠皮下,观察移植瘤生长情况,对移植瘤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移植瘤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antigens,PCNA),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移植瘤细胞的细胞周期及MUC1的表达。结果:裸鼠皮下移植瘤成瘤率为86.0%,移植瘤具有与人恶性肿瘤相似的组织学和生物学特点,其平均PCNA标记指数为(63.5±3.6)%、S期细胞百分比(S-phase fraction,SPF)平均值为(37.6±3.7)%、MUC1的平均表达率为97.5%。结论:高表达MUC1的人食管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具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可用于研究人食管癌的生物学特点,同时为以MUC1为靶点的食管癌的免疫治疗研究提供了良好的体内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裸鼠 移植瘤模型 MUC1
下载PDF
肝癌1号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升平 张昌卿 +13 位作者 王辉云 冯启胜 余杏娟 黄平 黄丽惜 冯凯涛 陈敏山 郭荣平 林小军 张亚奇 李锦清 李国辉 曾益新 gzsums.edu.cn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674-677,共4页
目的:研究肝癌1号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及微卫星多态性技术,对65例肝癌1号染色体上28个微卫星标志位点杂合性缺失进行检测。结果:65例肝癌中63例为杂合子,57例至少在... 目的:研究肝癌1号染色体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PCR及微卫星多态性技术,对65例肝癌1号染色体上28个微卫星标志位点杂合性缺失进行检测。结果:65例肝癌中63例为杂合子,57例至少在1个微卫星标志位点上发生LOH,1号染色体LOH率为91%(57/63),1p76%(48/63),1q88%(5/59);1p36.32-p36.33和1q12~42区域内各微卫星标志LOH均在30%以上。微卫星标志LOH与性别、年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肿瘤大小、包膜、血清AFP浓度、Edmonson分型均无关。D1S468和D1S2797LOH与肝癌根治术后3年内转移和复发有关,有D1S468(1p36.33)LOH者术后转移、复发率较无D1S468LOH者高(分别为82%和38%,P<0.05);有D1S2797(1p32)LOH者术后转移、复发率较无D1S2797LOH者高(分别为75%和37%,P<0.05)。1p、1q及各微卫星标志位点LOH均与肝癌术后生存率无关。结论:肝癌中存在1p36.32-p36.33和1q12~42的高频LOH,其中后者为首次报道;1p36.33和1p32区域内可能存在与肝癌转移、复发有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1号染色体 染合性缺失 等位基因
下载PDF
术中输注红细胞对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杨秀华 黄丽惜 《现代医院》 2014年第3期15-17,共3页
目的 探讨消化道肿瘤患者术中输入红细胞对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对118例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前、术后一周外周血NK细胞及T细胞含量进行测定;其中42例患者行术中输入异体悬浮红细胞2~4U(A组),39例患者术中输入异... 目的 探讨消化道肿瘤患者术中输入红细胞对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对118例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前、术后一周外周血NK细胞及T细胞含量进行测定;其中42例患者行术中输入异体悬浮红细胞2~4U(A组),39例患者术中输入异体少白细胞红细胞2~4U(B组),37例未行术中输血(C组),对三组进行术前及术后外周血T细胞及NK细胞含量的比较.结果 A组和B组术后T细胞含量分别为(59.23±7.74)%和(62.12±6.43)%,明显低于C组(65.25±6.12)%(p<0.05);A组和B组与C组相比术后T细胞含量均有所降低,其中A组比B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A组术后NK细胞含量降低为(11.23±5.74)%,明显低于B组(15.12±4.43)%和C组(16.22±4.12)%,A组术后与其它组相比NK细胞含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中输入异体红细胞可导致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免疫功能降低,临床上应减少术中红细胞输注,选择少白红细胞可以减轻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白细胞红细胞 消化道肿瘤 输血 免疫功能
下载PDF
原发性胃癌染色体7q31的最小共同缺失区域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锦添 付莉 +7 位作者 夏建川 冯炳健 买世娟 余杏娟 黄丽惜 冯启胜 潘志忠 詹友庆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306-1311,共6页
背景与目的:先前的研究显示7号染色体长臂(7q)在原发性胃癌有高频缺失;位于7q31的D7S486是7q上最高频的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位点,且该位点的LOH频率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推测D7S486位点附近可能存在胃癌相关的... 背景与目的:先前的研究显示7号染色体长臂(7q)在原发性胃癌有高频缺失;位于7q31的D7S486是7q上最高频的杂合性缺失(lossofheterozygosity,LOH)位点,且该位点的LOH频率与肿瘤的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推测D7S486位点附近可能存在胃癌相关的抑癌基因(tumorsuppressorgene,TSG)。为能在更小的区域内找寻胃癌相关的TSGs,本研究通过检测原发性胃癌在7q31区域内微卫星标记位点的LOH情况,确定胃癌的最小共同缺失区域,并分析它们在胃癌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以D7S486位点为中心,在位于其上下的7q31区域内选取平均遗传距离约0.5厘摩(centimorgan,cM)的12个微卫星标记。显微切割78例原发性胃癌和相应的正常胃粘膜组织,分别提取DNA;进行多重PCR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PCR产物,以GeneScan、Genotyper软件分析各微卫星位点的LOH情况。根据LOH结果作图,确定胃癌在7q31内的最小共同缺失区域,并与临床病理指标联系,分析区域缺失在胃癌发病中的可能作用。结果:12个微卫星标记位点均可在原发性胃癌中出现LOH,总的LOH频率为41.7%(40/72)。LOH的最高频位点是D7S486(位于7q31.2),为30.4.%(17/56);次高频位点是D7S650(位于7q31.3),为21.1%(8/38)。原发性胃癌在7q31内有两个最小共同缺失区域,分别为D7S2543~D7S486和D7S480~D7S650(长度均约为90kb)。D7S2543~D7S486区域缺失的频率与胃癌患者的临床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1和P=0.03);D7S480~D7S650区域缺失的频率与胃癌患者的临床分期显著相关(P=0.03),且该区域缺失仅出现于临床Ⅲ/Ⅳ期、T3/T4期或淋巴结转移的患者。结论:原发性胃癌在染色体7q31上存在两个最小共同缺失区域,分别为D7S2543~D7S486和D7S480~D7S650;在这两个区域内可能存在胃癌发展密切相关的抑癌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染色体7q31 杂合性缺失
下载PDF
四氧嘧啶制作大鼠糖尿病模型——剂量探讨与方法改进 被引量:50
13
作者 叶燕丽 王辉云 +2 位作者 王莲桂 黄丽惜 冯启胜 《实验动物科学与管理》 2001年第2期53-53,55,共2页
关键词 大鼠 动物模型 糖尿病 四氧嘧啶 剂量
下载PDF
抑制SOCS1联合OK-432刺激的DC疫苗抗肿瘤效应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宋海峰 周军 +5 位作者 潘科 王其京 王慧 黄丽惜 李永强 夏建川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685-691,共7页
背景与目的: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1,SOCS1)在肿瘤免疫负反馈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下调其表达可以有效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本研究应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下调SOCS1基因表达联合OK-... 背景与目的: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suppressor of cytokine signaling1,SOCS1)在肿瘤免疫负反馈调节中起重要作用,下调其表达可以有效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本研究应用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下调SOCS1基因表达联合OK-432刺激成熟的树突细胞(dendritic cell,DC)体外诱导特异性抗肿瘤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利用特异性小干扰RNA(siRNA)下调DC中SOCS1的表达,同时用肝癌HepG2细胞裂解物负载DC,OK-432刺激DC成熟,观察DC的形态特征,流式细胞仪检测刺激前后DC的表型变化,奥马蓝(AlamarBlue)法检测成熟DC对自身淋巴细胞的激活和增殖作用,LDH法检测其对HepG2、EC109细胞和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DC体外诱导培养成功,设计的siRNA片段能有效下调iDC中SOCS1的表达,OK-432刺激DC成熟,CD80、CD83、CD86、HLA-DR等DC表面抗原明显表达上调,而负载肝癌抗原对DC表型无明显影响;SOCS1的下调可以促进DC成熟,负载肝癌抗原的DC能有效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增殖,T细胞增殖率为(110.7±22.2)%,同时产生针对HepG2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活性为(54.0±13.2)%。而针对EC109细胞和K562细胞的杀伤率仅为(10.0±30.7)%和(14.5±15.5)%。结论:RNAi下调SOCS1表达,OK432刺激负载肝癌全细胞抗原的成熟DC可以产生高效而特异性的抗肝癌的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免疫学 SOCSI OK-432 树突细胞
下载PDF
广东家族性鼻咽癌复合分离分析的研究:主基因传递的证据(英文)
15
作者 贾卫华 倪鹏生 +6 位作者 黄平 余杏娟 黄丽惜 张锋 张爱兰 沈福民 曾益新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S2期223-228,共6页
鼻咽癌具有显著的地理差异和种族差异.该病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高发.虽然家族聚集现象已被多次报道,且遗传易感性被认为是鼻咽癌发病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但是它的遗传模式目前还不清楚.为了研究广东家族性鼻咽癌的遗传模式... 鼻咽癌具有显著的地理差异和种族差异.该病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高发.虽然家族聚集现象已被多次报道,且遗传易感性被认为是鼻咽癌发病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但是它的遗传模式目前还不清楚.为了研究广东家族性鼻咽癌的遗传模式,作者采用了SAGE软件的REGD程序进行了复合分离分析.文章对136个高危家系进行了研究;这些家系中均具有两个或以上鼻咽癌患者.先征者来自于在中山医科大学肿瘤中心诊治的患者.结果提示该研究群体的遗传模式复合常染色体显性或共显性遗传模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模式的拟合最佳.该结果增加了主基因存在的证据,为家族性鼻咽癌的连锁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复合分离分析
下载PDF
原发性肝癌全基因组杂合性缺失的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升平 王辉云 +11 位作者 张昌卿 冯启胜 余杏娟 陈敏山 黄丽惜 黄平 郭荣平 林小军 张亚奇 李锦清 李国辉 曾益新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577-581,共5页
目的 研究肝癌全基因组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 (LOH)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 382对微卫星标志 ,对 6 5例肝癌 2 2条常染色体等位基因LOH进行检测。结果 全组平均杂合子 6 8.1%。LOH >30 %的有 1q、3p、4q、8p、13q、16q和 17p。HBsA... 目的 研究肝癌全基因组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 (LOH)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 382对微卫星标志 ,对 6 5例肝癌 2 2条常染色体等位基因LOH进行检测。结果 全组平均杂合子 6 8.1%。LOH >30 %的有 1q、3p、4q、8p、13q、16q和 17p。HBsAg阳性者D4S2 96 4LOH(6 6 % )较HBsAg阴性者(30 % )高 (P <0 .0 5 ) ;D3S36 81和D17S938LOH者术后复发率 (91%、83% )较无LOH者 (5 2 %、6 5 % )高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和P <0 .0 5 ) ;D17S938LOH者术后 1、2、3年生存率分别为 5 0 %、35 %、2 5 % ,无LOH者则分别为 75 %、6 7%、5 8% ,两者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我国肝癌LOH与国外报道有类似之处 ,但 3p高频率缺失属首次报道。HBV感染导致肝硬化、肝癌可能与D4S2 96 4(4q12 13)位点上抑癌基因的丢失有关。D3S36 81(3p12 )和D17S938(17p13)位点上可能存在与肝癌复发及预后有关的肿瘤抑制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全基因组杂合性缺失 微卫星标志
原文传递
华南地区鼻咽癌13号和14号染色体长臂发生高频率等位基因杂合性缺失 被引量:1
17
作者 邵建永 李宇红 +8 位作者 吴秋良 梁小曼 余杏娟 黄丽惜 侯景辉 黄晓明 曾益新 Ingemar Ernberg Li-Fu HU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2年第4期571-575,共5页
目的分析鼻咽癌(NPC)13号染色体长臂(13q)和14号染色体长臂(14q)上21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杂合子丢失(LOH),并分析这些位点的LOH与NPC临床病理及EBV感染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为基础的微卫星多态性分析技术结合基因扫描和基因绘图... 目的分析鼻咽癌(NPC)13号染色体长臂(13q)和14号染色体长臂(14q)上21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杂合子丢失(LOH),并分析这些位点的LOH与NPC临床病理及EBV感染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为基础的微卫星多态性分析技术结合基因扫描和基因绘图技术对60例NPC进行LOH分析.结果 13q染色体发生一个或多个位点LOH频率为78%,高频率LOH(大于30%)位点集中于13q12.3-q14.3和13q32附近.14q染色体发生至少一个位点LOH的频率为80%,高频率丢失位点集中于14q11-q13、14q21-q24和14q32附近.13q31-q32位点的LOH与低滴度血清EBV EA/IgA有关;14q染色体的LOH与NPC细胞的分化差有关.结论华南地区鼻咽癌在13q和14q染色体发生高频率的LOH,这些缺失区可能存在多个在NPC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肿瘤抑制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率等位基因 华南地区 杂合性缺失 染色体 鼻咽癌
原文传递
SARS冠状病毒spike基因DNA疫苗的初步研究
18
作者 李疆 覃海德 +9 位作者 刘鹏 张经纬 冯炳健 冯启胜 陈丽珍 潘志刚 黄丽惜 张如华 余杏娟 曾益新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97-301,共5页
目的 构建SARS病毒spike基因片段真核表达质粒DNA疫苗;检测spike基因片段的免疫原性;筛选SARS病毒疫苗构建的理想靶抗原。方法 采用RT PCR从SARS冠状病毒北京0 1(BJ0 1)株cDNA获取了spike基因cDNA的全长D12、编码N末端氨基酸的cDNA片... 目的 构建SARS病毒spike基因片段真核表达质粒DNA疫苗;检测spike基因片段的免疫原性;筛选SARS病毒疫苗构建的理想靶抗原。方法 采用RT PCR从SARS冠状病毒北京0 1(BJ0 1)株cDNA获取了spike基因cDNA的全长D12、编码N末端氨基酸的cDNA片段D14和编码C末端氨基酸的cDNA片段D2 3;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cDNA3 /D12、pcDNA3 D14、pcDNA3 D2 /3;用3种重组质粒和pcDNA3空质粒载体(对照)DNA皮下注射免疫Wistar大鼠;ELISA检测免疫后大鼠血清S蛋白特异性抗体IgG的产生;同位素51 Cr实验检测特异性CTL应答;ELISPOT检测单细胞水平IFN -γ分泌。结果 pcDNA3 /D2 3疫苗免疫组大鼠血清有S蛋白阳性抗体IgG产生、抗体滴度>10 0 0 ;脾淋巴细胞可诱导特异的CTL应答和IFN γ分泌,pcDNA3 /D2 3疫苗组与其它组之间统计分析P <0 .0 5。结论SARS冠状病毒S蛋白的C末端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是疫苗构建的理想候选靶抗原,本研究结果为SARS病毒的疫苗研究提供了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ike基因 SARS冠状病毒S蛋白 PCDNA3 步研究 SARS病毒 Wistar大鼠 cDNA片段 质粒DNA疫苗 ELISA检测 ELISPOT 抗体IGG CTL应答 IFN-γ 基因cDNA RT-PCR 真核表达质粒 基因片段 免疫原性 疫苗构建 大鼠血清 单细胞水平 脾淋巴细胞
原文传递
具有家族史鼻咽癌4p15.1-4q12区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分析
19
作者 刘启才 方嬿 +3 位作者 李晓艳 冯启胜 黄丽惜 曾益新 《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9-191,共3页
目的确定有家族史鼻咽癌患者4p15.1-4q12区域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的分布和频率,为进一步缩小该区域内易感基因的范围提供新的线索和依据。方法收集具有家族史的鼻咽癌患者石蜡包埋的活检组织标本,采... 目的确定有家族史鼻咽癌患者4p15.1-4q12区域等位基因杂合性丢失(loss of heterozygosity,LOH)的分布和频率,为进一步缩小该区域内易感基因的范围提供新的线索和依据。方法收集具有家族史的鼻咽癌患者石蜡包埋的活检组织标本,采用显微切割的方法在肿瘤组织石蜡切片上分离肿瘤细胞和正常淋巴细胞,选定7个定位于4p15.1-4q12区域内的高密度微卫星位点,多重PCR扩增和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后,Genescan软件对各位点LOH进行分析。结果25例具家族史鼻咽癌患者中,23例在4p15.1-4q12区至少存在一个微卫星位点的LOH(92%)。其中D4S2382位点LOH的频率最高,达到56%;D4S350和D4S1547位点LOH频率均约为50%。最小共同缺失区位于位点D4S350和D4S1547之间。结论鼻咽癌4p15.1—4q12区域内的易感基因可能位于微卫星位点D4S350和D4S1547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染色体4p15.1-4q12 杂合性丢失
原文传递
树突状细胞与肾癌融合细胞疫苗诱导抗肿瘤免疫 被引量:1
20
作者 周军 夏建川 +5 位作者 王欢 王其京 黄丽惜 李永强 陈诗萍 周芳坚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11-414,共4页
目的探讨自体树突状细胞(DC)与肾癌融合细胞疫苗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方法利用肿瘤细胞纯化技术,从手术切除的肾癌组织中分离出高纯度的肾癌细胞,用10%胎牛血清(FCS)的RPMI-1640进行原代培养。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在含重... 目的探讨自体树突状细胞(DC)与肾癌融合细胞疫苗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方法利用肿瘤细胞纯化技术,从手术切除的肾癌组织中分离出高纯度的肾癌细胞,用10%胎牛血清(FCS)的RPMI-1640进行原代培养。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s),在含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白细胞介素4(rhIL-4)的培养条件下,诱导分化为DC。用细胞融合技术将DC与肾癌细胞融合制备DC与肾癌融合细胞疫苗。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肾癌细胞、DC和融合细胞的表型;用噻唑盐(MTT)比色法检测融合细胞刺激自体T细胞的增殖能力,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的细胞毒实验检测融合细胞刺激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的杀瘤活性。结果DC高表达主要组织相融性复合体(MHC)Ⅰ类分子、MHCⅡ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CD86,CD80);原代肾癌细胞高表达一种高分子量的糖蛋白(MUC-1);自体DC与肾癌融合细胞疫苗同时表达肾癌细胞和DC细胞的表面抗原,并能有效刺激自体T细胞增殖,诱导产生的CTLs对自体肾癌细胞具有显著的杀伤活性。结论自体DC与肾癌融合细胞疫苗能诱导特异性抗自体肾癌细胞的免疫应答,为自体DC与肾癌融合细胞疫苗在治疗肾癌的临床应用中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肿瘤 树突状细胞 细胞融合 肿瘤免疫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