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类型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
作者 黄亚福 穆臣会 郭氧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8年第24期3649-3651,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6年12月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90例单一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骨水泥型假体43例(观察组),47例采用生物型假...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疗效和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6年12月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90例单一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骨水泥型假体43例(观察组),47例采用生物型假体(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情况、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并对术后1年随访髋关节优良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中发生骨水泥反应4例,术后随访中发生1次溶骨性疾病;对照组术后随访发生2例溶骨性疾病,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前,两组患者的Harris功能及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1年,两组患者的Harris功能及疼痛评分均明显增加,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1年随访优良率比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单一股骨颈骨折高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应用骨水泥型的术中出血、术后引流以及疗效均优于生物假体,但并发症无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 高龄患者 骨水泥型 生物型 假体
下载PDF
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手术效果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黄亚福 《当代医学》 2019年第18期112-113,共2页
目的分析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手术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共42例,为了加强结果的表现力,将这42例患有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患者进行分组调查,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1例,所有患者的病例选取时间均为2015年... 目的分析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的手术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共42例,为了加强结果的表现力,将这42例患有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患者进行分组调查,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1例,所有患者的病例选取时间均为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内外踝内固定+下胫腓螺钉固定手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内外踝内固定+下胫腓螺钉固定结合下胫腓韧带修复手术进行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经过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在临床治疗效果方面要远优于对照组,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面要远低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情况也要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内外踝内固定+下胫腓螺钉固定结合下胫腓韧带修复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骨折 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 手术效果
下载PDF
微创技术应用于膝关节骨创伤治疗的临床研究
3
作者 黄亚福 陈志英 《中外医学研究》 2020年第27期125-127,共3页
目的:分析膝关节骨创伤治疗中关节镜微创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本科室收治的89例膝关节骨创伤患者,按不同手术方案分为两组,即对照组44例,采用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45例,采用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两组于术后评价恢复效果、疼痛程度及... 目的:分析膝关节骨创伤治疗中关节镜微创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本科室收治的89例膝关节骨创伤患者,按不同手术方案分为两组,即对照组44例,采用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45例,采用关节镜微创技术治疗;两组于术后评价恢复效果、疼痛程度及手术参数指标(下地活动时间、疼痛持续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关节恢复优良率97.78%,高于对照组的77.27%,Lysholm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下地活动时间、疼痛持续时间及住院时间优于对照组,术后1、3 d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膝关节骨创伤治疗中关节镜微创技术的应用,手术疼痛轻,关节功能恢复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骨受损 关节镜 微创技术 复位手法
下载PDF
单纤维肌电图用于第7颈神经根切断后运动终板功能变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姜宗圆 朱艺 +4 位作者 陈立 黄亚福 徐雷 徐建光 顾玉东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79-481,I0008,共4页
目的运用刺激性单纤维肌电图(sSFMEG)对肌肉内运动终板功能变化进行细胞水平的研究,来探索第7颈(以下称颈7)神经根切断后的代偿过程和可能机制。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6只。右侧建成颈7神经根切断模型,左侧为正... 目的运用刺激性单纤维肌电图(sSFMEG)对肌肉内运动终板功能变化进行细胞水平的研究,来探索第7颈(以下称颈7)神经根切断后的代偿过程和可能机制。方法3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6组,每组6只。右侧建成颈7神经根切断模型,左侧为正常对照组。用sSFMEG检测术后第1、2、4、6、8、12周内肱三头肌(颈7神经根主要支配肌肉)的颤抖(Jitter)和肌纤维密度(FD)变化。所有数据收集后,用SPSS17.0软件进行均值、标准差计算和方差统计学分析。结果通过对正常sD大鼠418条肱三头肌纤维的检测,正常Jitter值范围为(16.0±19.2)μs(z±3s)。在术后1~6周内,有超过10%的Jitter值超过正常范围,在第2、4、6周时实验侧MCD比对照侧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仅在术后第4周和6周可很少次数遇见阻滞。FD值在术后也逐渐增高,但8周和12周后Jitter值恢复到正常水平,FD值仍继续高于对照侧。结论在sD大鼠可获得稳定、可靠的Jitter和FD值。SFMEG证实颈7神经根切断术后,第1~6周运动终板功能下降,到第12周基本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7颈神经根移位术 单纤维肌电图 颤抖 肌纤维密度
原文传递
大鼠颈7神经根切断后肱三头肌蛋白质组学研究
5
作者 黄亚福 徐雷 +1 位作者 侯辰瑞 徐建光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69-172,共4页
目的用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技术(2-D DIGE)分析大鼠颈7(C7)神经根切断后肱三头肌蛋白质表达变化规律,初步探讨其功能代偿的分子机制。方法建立一侧C7神经根切断大鼠模型,对侧为对照组,分别在C7神经根切断后第1、2、3、6、12周... 目的用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技术(2-D DIGE)分析大鼠颈7(C7)神经根切断后肱三头肌蛋白质表达变化规律,初步探讨其功能代偿的分子机制。方法建立一侧C7神经根切断大鼠模型,对侧为对照组,分别在C7神经根切断后第1、2、3、6、12周取等量的肱三头肌,用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技术分离、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筛选蛋白质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蛋白质点(P〈0.05),再对差异蛋白质点进行胶内酶解,并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或串联质谱技术进行鉴定。结果在大鼠岛神经根切断前和切断后的不同时间点,肱三头肌有38个蛋白质点表达发生了明显变化,其中有27个蛋白质被确切地鉴定,有11个蛋白质与肌纤维的能量代谢相关。在C7切断后第1周,无氧代谢酶表达下调,第3周无氧代谢酶、氧化酶(有氧代谢酶)表达均上调,但在第6~12周发生代谢类型的转变,无氧酶上调、氧化酶下调,同时线粒体蛋白质翻译延长因子表达下调。结论C7神经根切断后肱三头肌功能代偿机制可能与肌纤维类型的转变有关,而这种转变的调节可能发生在能量代谢酶的翻译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周围神经 肱三头肌 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技术
原文传递
改良体位联合保温管理对长时间侧卧位手术患者GCQ评分及并发症的影响
6
作者 陈志英 黄亚福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22期91-93,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体位联合保温管理对长时间侧卧位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在我院采取侧卧位实施手术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室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改良体位联合保温管... 目的探讨改良体位联合保温管理对长时间侧卧位手术患者的效果。方法选择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在我院采取侧卧位实施手术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室干预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改良体位联合保温管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Kolcaba的舒适状况量表(GCQ)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GCQ评分较对照组高[(99.29±12.97)分vs.(91.63±9.05)分,P=0.013],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7.14%vs.35.71%,P=0.009)。结论改良体位联合保温管理用于长时间侧卧位手术患者,更有利于提升其舒适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式体位 侧卧位 术中保温 舒适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