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莺歌海盆地烃源岩特征及天然气生成演化模式 被引量:75
1
作者 黄保家 肖贤明 董伟良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6-30,共5页
莺歌海盆地存在中新统和渐新统两套重要烃源岩。其中 ,中新统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成烃母质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又有浮游植物的贡献 ,被认为是区内底辟浅层气田的主要烃源岩。盆地内高的地温条件和中新统源岩富含偏腐殖混合型—腐... 莺歌海盆地存在中新统和渐新统两套重要烃源岩。其中 ,中新统海相烃源岩有机质丰度中等、成烃母质以陆源高等植物为主又有浮游植物的贡献 ,被认为是区内底辟浅层气田的主要烃源岩。盆地内高的地温条件和中新统源岩富含偏腐殖混合型—腐殖型有机质决定了其以生气为主的特点 ,通过热模拟实验并结合已知气田天然气主要成分的共生关系、分布特征和地质条件 ,深入探讨了该区烃气、氮气和二氧化碳等生成的先后顺序及其相互关系 ,建立了中新统烃源岩天然气生成演化模式 ,以期为本区的天然气勘探提供有价值的地球化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中新世 气源岩 气态烃 二氧化碳 共生 气藏形成 烃源岩 溶化模式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乐东气田天然气地化特征和成藏史 被引量:29
2
作者 黄保家 李绪深 +1 位作者 易平 肖贤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24-529,共6页
莺歌海盆地乐东气田储层流体存在明显的非均质性,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二氧化碳和氮气.热成因烃气来源于中新统梅山组-三亚组泥岩,氮气是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在成熟 - 高成熟阶段的生成物,无机二氧化碳气可能来自深埋沉积地层中碳酸盐矿... 莺歌海盆地乐东气田储层流体存在明显的非均质性,天然气主要成分为甲烷、二氧化碳和氮气.热成因烃气来源于中新统梅山组-三亚组泥岩,氮气是烃源岩中的有机质在成熟 - 高成熟阶段的生成物,无机二氧化碳气可能来自深埋沉积地层中碳酸盐矿物热分解及其与粘土矿物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或许有部分前第三系碳酸盐岩热解成因二氧化碳和少量幔源二氧化碳加入.依据化学组成和碳同位素资料初步确定乐东气田至少存在3期天然气的注入,依次是生物气、热成因富烃气和无机二氧化碳,天然气的成藏时间大约距今1.2~0.1 Ma.沟通烃源岩的底辟断裂为天然气向上运移提供了良好的通道,由于高压流体的幕式排放诱发底辟断裂周期性开启和封闭,从而造就了莺歌海盆地底辟带气田的多源混合 - 幕式成藏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地球化学特征 幕式成藏 成藏时间 乐东气田 莺歌海盆地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海相生物气特征及生化成气模式 被引量:20
3
作者 黄保家 肖贤明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462-468,共7页
莺歌海盆地浅层第四系—上新统存在丰富的生物气资源 ,已发现生物气的组成以甲烷和氮为主、干燥系数高达 0 .99,甲烷碳同位素轻 (- 6 5 .5 7‰~ - 6 3.14‰ )尤其是氢同位素偏重 (- 172 .1‰~ - 10 8.5‰ )是该区生物气的重要特点。... 莺歌海盆地浅层第四系—上新统存在丰富的生物气资源 ,已发现生物气的组成以甲烷和氮为主、干燥系数高达 0 .99,甲烷碳同位素轻 (- 6 5 .5 7‰~ - 6 3.14‰ )尤其是氢同位素偏重 (- 172 .1‰~ - 10 8.5‰ )是该区生物气的重要特点。研究表明 ,该区第四系—上新统海相沉积有机质是生物气的基质 ,这套源岩的平均有机碳含量约 0 .4% ,有机质中细菌可利用基质以粗纤维、半纤维素和蛋白质为主 ,特别是有机质生化代谢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氨基酸、乙酸含量异常高 ,揭示其正处在活跃的生化成气时期 ;根据模拟实验结果结合本区的地质条件 ,初步确定生物气生成的主带在 35~ 6 5℃之间、生化成气下限深度约为 85℃ (对应井深约 2 0 0 0m ,实际埋深 190 0m左右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海相生物气 生物气模式 甲烷 碳同位素 有机质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东方1—1气田天然气来源与运聚模式 被引量:15
4
作者 赵必强 肖贤明 +1 位作者 胡忠良 黄保家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6-161,共6页
莺歌海盆地东方 1—1气田以其埋藏浅、天然气成份变化大、气藏位于底辟构造带等特征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长期以来对其气源、充注历史等问题存在不少疑问。该研究应用生烃动力学与碳同位素动力学方法通过对典型烃源岩的研究,建立起了烃源... 莺歌海盆地东方 1—1气田以其埋藏浅、天然气成份变化大、气藏位于底辟构造带等特征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长期以来对其气源、充注历史等问题存在不少疑问。该研究应用生烃动力学与碳同位素动力学方法通过对典型烃源岩的研究,建立起了烃源岩在地质条件下的生气模式与碳同位素分馏模式。结合天然气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认为:东方 1—1气田烃类气体主要来源于梅山组烃源岩,非烃气体来源于三亚组或更深部含钙地层;天然气藏形成相当晚,与底辟作用有关,烃类气体主要充注时间在 1. 3Ma以后,CO2气体主要充注时间在 0. 1Ma左右;天然气成份的非均一性主要受控于底辟断裂活动所控制的幕式充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莺歌海盆地 烃源岩 碳同位素 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非烃气体 断裂活动 天然气藏 气田 烃类气体 生烃动力学
下载PDF
崖南凹陷烃源岩生烃及碳同位素动力学应用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绪深 肖贤明 +1 位作者 黄保家 李里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9-11,共3页
针对目前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天然气系统勘探存在的地球化学问题,采用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生烃动力学及碳同位素动力学研究方法,以崖城组烃源岩干酪根热解生烃实验获得的气体产率和碳同位素数据为基础,建立了生烃动力学和碳同位素动力学模型... 针对目前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天然气系统勘探存在的地球化学问题,采用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生烃动力学及碳同位素动力学研究方法,以崖城组烃源岩干酪根热解生烃实验获得的气体产率和碳同位素数据为基础,建立了生烃动力学和碳同位素动力学模型,初步圈定崖13-1气田天然气主要来自崖南凹陷斜坡带崖城组含煤地层,烃源岩埋深在4300~6000 m之间,目前正处在主生气阶段;崖城组热解气碳同位素动力学研究表明,崖13-1气田天然气成藏时间较晚,属于'累积'集气成藏,成熟度在1.5%~2.3%之间,显然为烃源岩气窗阶段充注,因此有利于气藏形成与保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实验 生烃动力学 碳同位素动力学 烃源岩 崖南凹陷 气藏形成 碳同位素 力学应用 凹陷 崖13-1气田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浅层气藏二氧化碳分布特征及其原因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志龙 黄保家 +2 位作者 高岗 童传新 刘江涛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140-1147,共8页
从CO2的成因、充注期次以及不同底辟发育特征等出发,对不同类型底辟之上的CO2分布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浅层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壳源碳酸盐岩的高温分解,其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流体组成、充注期次的不同以及底辟活动强度... 从CO2的成因、充注期次以及不同底辟发育特征等出发,对不同类型底辟之上的CO2分布特征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浅层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壳源碳酸盐岩的高温分解,其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流体组成、充注期次的不同以及底辟活动强度的差异。在低幅度弱能量底辟带,二氧化碳主要富集在烃类气储层的下部。在高幅度中等能量底辟带,二氧化碳呈现明显的分块分层特征:在断裂的同一侧,浅层富烃,深层富二氧化碳;断裂上盘相对富烃,断裂下盘相对富二氧化碳;同一气层内部,靠近断裂富二氧化碳,远离断裂富烃。在喷口型强能量底辟带,二氧化碳的分布没有明显的规律性。研究还表明,CO2分布深度与水中CO2溶解度有关,深层地层水中的CO2溶解度很大,游离态的CO2大量出现的可能性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CO2分布特征 流体底辟 浅层气藏 莺歌海盆地
下载PDF
莺-琼盆地高温超压对有机质热演化的影响 被引量:15
7
作者 易平 黄保家 +1 位作者 义文 王飞宇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2-35,共4页
剖析影响莺 琼盆地10口高温高压井的实测镜质体反射率数据的因素,结合热模拟实验结果,探讨高温、超压对第三系腐植型有机质热演化与生烃的影响。认为:高地热场为腐植型有机质向天然气转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带存... 剖析影响莺 琼盆地10口高温高压井的实测镜质体反射率数据的因素,结合热模拟实验结果,探讨高温、超压对第三系腐植型有机质热演化与生烃的影响。认为:高地热场为腐植型有机质向天然气转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莺歌海盆地泥底辟带存在短暂的深源热流体上侵,可能使浅层沉积中的有机质转化成低成熟原油;超高压对有机质热演化的抑制作用是次要的,即便有少许抑制作用,也往往被高温效应掩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 超高压 有机质热演化 成烃作用 莺-琼盆地
下载PDF
东方1-1气田天然气组成的不均一性与幕式充注 被引量:38
8
作者 董伟良 黄保家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5-18,共4页
莺歌海盆地东方11气田天然气的主要组成(烃气、CO2和N2)在侧向上和垂向上的变化很大。烃类气(生物气除外)主要来自成熟—高成熟的中新统烃源岩;无机成因CO2可能主要是气源岩进入高成熟晚期以后,其中的钙质成分热分解... 莺歌海盆地东方11气田天然气的主要组成(烃气、CO2和N2)在侧向上和垂向上的变化很大。烃类气(生物气除外)主要来自成熟—高成熟的中新统烃源岩;无机成因CO2可能主要是气源岩进入高成熟晚期以后,其中的钙质成分热分解或与粘土矿物反应的产物;N2则为有机成因且较无机CO2生成早。天然气组成的不均一性和同位素变化表明,该气田储集层之间存在泥岩隔层,各断块之间互不连通,甚至同一断块的个别单元储集层在横向上亦局部存在非渗透带。据此,结合流体包裹体信息及烃源岩的生气演化史,认为该区地质历史时期中至少发生过4期天然气充注:第一期充注为生物气,第二期、第三期充注以CH4、N2热成因气为主,第四期充注以无机CO2为主并伴生高熟烃气。这一幕式充注过程与由于盆地深部超压释放引起的底辟活动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田 天然气 油气运移 成因 成分 充注
下载PDF
汉滨区野生猕猴桃资源开发利用探讨 被引量:2
9
作者 黄保家 王宝娥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第20期153-153,共1页
通过对汉滨区猕猴桃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野生猕猴桃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和措施,以为秦巴山区野生猕猴桃资源开发利用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 野生猕猴桃 资源 利用 陕西安康 汉滨区
下载PDF
检出于沉积物和凝析油的一种生物标志物及其地球化学意义
10
作者 周毅 盛国英 +6 位作者 耿安松 陈军红 傅家谟 张启明 黄保家 潘贤庄 李里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88-191,共4页
在莺┐琼盆地沉积物和凝析油中首次检出了一种未知化合物(标记为“E”),该化合物很可能是新生物标志物,指示热带海洋水生低等生物的输入。
关键词 沉积物 凝析油 生物标志物 石油勘探 地球化学
下载PDF
生物气的生成演化模式 被引量:42
11
作者 关德师 戚厚发 +3 位作者 钱贻伯 张辉 张祥 黄保家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31-36,共6页
生物化学作用具有分带性,可分为好氧带、硫酸盐还原带和碳酸盐还原带(产甲烷带),带与带之间有时并不是可以截然分开的,各带中具有优势的细菌种群,地质条件及营养类型决定细菌的种类及其活性。生物气的产率随温度升高由小到大,达... 生物化学作用具有分带性,可分为好氧带、硫酸盐还原带和碳酸盐还原带(产甲烷带),带与带之间有时并不是可以截然分开的,各带中具有优势的细菌种群,地质条件及营养类型决定细菌的种类及其活性。生物气的产率随温度升高由小到大,达到一个峰值后又变小,这是有机质演化过程中出现的第一个生烃高峰;生物气产率范围值应为40~100m3/t有机质;生物气的成气带在温度小于80~85℃范围内,主生气带在25~65℃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气 成气模式 成气带 主生气带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海底麻坑的形成与泥底辟发育和流体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20
12
作者 邸鹏飞 华谷 +2 位作者 黄保家 何家雄 陈多福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6-36,共11页
麻坑作为海底冷泉流体活动的标志,普遍分布于莺歌海盆地中央坳陷区和莺东斜坡带。莺歌海盆地单个麻坑面积5×8—24×26m2,坑深一般在0.5—6.7m之间,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个别为长条状,最大的面积达300×580m2,坑深为117m。... 麻坑作为海底冷泉流体活动的标志,普遍分布于莺歌海盆地中央坳陷区和莺东斜坡带。莺歌海盆地单个麻坑面积5×8—24×26m2,坑深一般在0.5—6.7m之间,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个别为长条状,最大的面积达300×580m2,坑深为117m。麻坑的形成与泥底辟多期次活动和气藏中天然气等流体的向上运移和喷发有关。麻坑发育区常伴有泥火山形成。地震剖面上有古麻坑(被掩埋的麻坑)的发育,表明历史时期曾发生过冷泉流体的喷发。在同一渗漏通道内由同一泥底辟形成的2次麻坑表明历史时期发生了2次间歇性的泥底辟上侵活动。依据莺歌海盆地麻坑深度,估计向上渗漏导致麻坑形成的深部气藏中的游离气层厚约16—94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坑 泥底辟 莺歌海盆地 游离气渗漏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天然气气源及运移的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14
13
作者 沈平 陈践发 +4 位作者 陶明信 张同伟 张启明 张泉兴 黄保家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1996年第1期9-16,共8页
依据收集的莺歌海盆地20多个天然气样(其储层深度分布在1280m~2664m),分析了该盆地天然气组分及同位素组成。指出:天然气中烃类气以甲烷为主,气体偏干,C_1/∑C_(1-5)多数大于0.95;甲烷碳同位素偏重,δ^(13)C_1为—37‰~—31‰,δ^(13)... 依据收集的莺歌海盆地20多个天然气样(其储层深度分布在1280m~2664m),分析了该盆地天然气组分及同位素组成。指出:天然气中烃类气以甲烷为主,气体偏干,C_1/∑C_(1-5)多数大于0.95;甲烷碳同位素偏重,δ^(13)C_1为—37‰~—31‰,δ^(13)C_2值均大于—28‰,为Ⅲ型母质形成的天然气特征,δ^(13)C_2<δ^(13)C_3<δ^(13)C_4,且三者相互间差值小,天然气演化程度高。根据莺歌海盆地地层埋深与镜质体反射率(R_o),说明这些气体应从下部运移而来。通过对地层埋深与R_o和Ⅲ型母质有关的δ^(13)C_1与R_o的关系,进行天然气垂向运距的计算,追索源岩的可能埋深在3364~3982m或更深部位。其天然气除源于莺歌海盆地莺-黄组外,其下层上第三系梅山组将成为盆地供气的重要来源之一。天然气中氦同位素~3He/~4He值为10^(-7)~10^(-8),主要源于地壳,氩同位素具低比值(^(40)Ar/^(36)Ar为302~326),呈上第三系特征,表明莺歌海盆地的天然气主要源于上第三系深部层位有机母质达到高成熟阶段形成的天然气,并经中-长距运移在浅部储层聚集成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同位素 气体运移 地球化学特征 气源
下载PDF
应用地球化学方法评价断层的封闭性 被引量:23
14
作者 侯读杰 朱俊章 +2 位作者 唐友军 徐新德 黄保家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7-101,共5页
断层的封闭性和连通性研究对于了解断层在油气成藏和石油开发中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断层附近油藏的地球化学特征 ,可以研究排烃期断层的封闭性 .在涠西南凹陷油田的研究工作中 ,通过断层两端油层的化学组成指纹的差异 ,证实了断... 断层的封闭性和连通性研究对于了解断层在油气成藏和石油开发中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根据断层附近油藏的地球化学特征 ,可以研究排烃期断层的封闭性 .在涠西南凹陷油田的研究工作中 ,通过断层两端油层的化学组成指纹的差异 ,证实了断层的存在 ,虽然断距较小 ,但仍影响了油藏的连通 .对欧利坨子地区靠近断层的油藏分析表明 ,本区的深大断裂可以作为油气的有效通道 ,靠近断层油藏成熟度较高 ,且含氮化合物较丰富 .本研究提供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封闭性 地球化学方法 油藏地球化学
下载PDF
琼东南盆地崖13-1气田气源区圈定与成藏运聚模式 被引量:14
15
作者 胡忠良 肖贤明 +1 位作者 黄保家 Tang Yongchun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66-72,共7页
琼东南盆地崖13-1气田成藏运聚模式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应用生烃动力学、碳同位素动力学及流体包裹体方法对该气田有效气源区、气藏充注时间和运聚效率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崖13-1气藏成藏时间较晚,天然气主成藏期出现在2Ma以后;有... 琼东南盆地崖13-1气田成藏运聚模式一直存在不同的认识。应用生烃动力学、碳同位素动力学及流体包裹体方法对该气田有效气源区、气藏充注时间和运聚效率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崖13-1气藏成藏时间较晚,天然气主成藏期出现在2Ma以后;有效气源区是崖南凹陷斜坡带崖城组,现埋深范围4000~5500m;天然气为累积聚集气,目前天然气仍在有效的充注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崖13-1气田天然气成藏运聚模式。此研究方法及建立起的成藏模式对于莺-琼盆地天然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崖13-1气田 有效气源区 碳同位素 生烃动力学 成藏运聚模式 琼东南盆地
下载PDF
南海西部深水区大气田凝析油成因与油气成藏机制——以琼东南盆地陵水17-2气田为例 被引量:32
16
作者 合庭 黄保家 +2 位作者 义文 李兴 田辉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80-388,共9页
基于凝析油及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南海西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陵水17-2大气田凝析油的来源与成因进行剖析,并探讨油气成藏机制。陵水17-2气田凝析油具有密度低、含蜡量低和Pr/Ph值高等特征,凝析油为烃源岩成熟阶段所生... 基于凝析油及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南海西部琼东南盆地深水区陵水17-2大气田凝析油的来源与成因进行剖析,并探讨油气成藏机制。陵水17-2气田凝析油具有密度低、含蜡量低和Pr/Ph值高等特征,凝析油为烃源岩成熟阶段所生,共生天然气以高成熟的煤型气为主。油气均来自渐新统崖城组富陆源有机质烃源岩,凝析油的形成既与源岩性质有关,又与后期"气洗"改造密不可分。油窗阶段生成的轻质油气聚集于储集层中后被晚期大规模注入的高成熟天然气"气洗"发生强烈的蒸发分馏。崖城组具备丰富的气源,底辟断裂构成有利的油气运移通道,油气两期充注成藏。中央峡谷发育的中新统黄流组浊积砂岩岩性圈闭及更靠近烃源灶的古近系构造圈闭是下步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西部 深水区 琼东南盆地 陵水17-2气田 凝析油 成藏机制
下载PDF
琼海凸起不同电阻率油藏原油特征及成藏过程 被引量:4
17
作者 程鹏 张迎朝 +5 位作者 肖贤明 田辉 黄保家 徐新德 周秦 盖海峰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98-401,共4页
对比琼海凸起低电阻率与高电阻率油藏原油特征发现,相对于高电阻率油藏,低电阻率油藏原油的密度和含硫量较低,成熟度稍高,生烃母质含有较多陆源有机质且氧化程度更高,为富含黏土矿物。琼海凸起低电阻率与高电阻率油藏有着不同的成藏过程... 对比琼海凸起低电阻率与高电阻率油藏原油特征发现,相对于高电阻率油藏,低电阻率油藏原油的密度和含硫量较低,成熟度稍高,生烃母质含有较多陆源有机质且氧化程度更高,为富含黏土矿物。琼海凸起低电阻率与高电阻率油藏有着不同的成藏过程:早期生成的以文昌B凹陷文昌组原油为主的混合原油,优先充注到琼海凸起下部充注压力较小的高渗透储集层,形成了高电阻率油藏;随着高电阻率油藏逐渐趋于饱和,晚期大量生成的以文昌A凹陷恩平组原油为主的混合原油,充注到琼海凸起上部充注压力较大的低渗透储集层,形成了低电阻率油藏。琼海凸起广泛发育的低电阻率油藏指示其周缘生烃凹陷具有较大的生烃强度,是今后勘探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海凸起 低电阻率油藏 高电阻率油藏 原油对比 成藏过程
下载PDF
储层包裹体古压力的求取及其与成藏关系研究——琼东南盆地崖21-1构造实例剖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胡忠良 肖贤明 黄保家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8-31,共4页
文章通过对琼东南盆地崖21-1构造陵水组砂岩储层中的次生气态烃包裹体和同期盐水包裹体的精细分析并与崖13-1气田包裹体特征进行比较性研究,利用PVTsim软件模拟计算了包裹体的捕获温度和压力,进而探讨储层古压力的演化与天然气充注的关... 文章通过对琼东南盆地崖21-1构造陵水组砂岩储层中的次生气态烃包裹体和同期盐水包裹体的精细分析并与崖13-1气田包裹体特征进行比较性研究,利用PVTsim软件模拟计算了包裹体的捕获温度和压力,进而探讨储层古压力的演化与天然气充注的关系。结果表明,崖21-1构造渐新统陵水组储层大约在上新世早期压力系数已高达1.65(强超压),上新世晚期压力系数已达到1.98,推测超压形成时间大约开始于晚中新世早期,早于崖南凹陷斜坡崖城组烃源岩大量生排气阶段,妨碍了天然气的大量充注,未形成商业性气田。可见,精细地分析高压储层压力的演化及其与烃源灶生排烃高峰的关系,可减少高压成藏系统勘探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南盆地 砂岩 储层特征 包裹体 古压力 成藏关系 天然气
下载PDF
油气组分及同位素组成特征在莺琼盆地油气二次运移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19
作者 陈践发 沈平 +1 位作者 黄保家 张启明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2000年第4期91-94,共4页
油气不同组分的物理化学特性差异及地层中岩石、矿物选择性吸附造成的色层效应使油气在运移过程中其组分和同位素组成发生一定的变化 ,这为利用油气地化特征探讨油气运移提供了理论基础。利用该原理对莺琼盆地崖 13 1气藏天然气甲烷δ1... 油气不同组分的物理化学特性差异及地层中岩石、矿物选择性吸附造成的色层效应使油气在运移过程中其组分和同位素组成发生一定的变化 ,这为利用油气地化特征探讨油气运移提供了理论基础。利用该原理对莺琼盆地崖 13 1气藏天然气甲烷δ13C1值及凝析油族组分 (烷烃、芳烃、胶质 )、C6化合物 (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芳烃 )等的相对含量和碳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该气藏中天然气甲烷及凝析油族组分的δ13C1值由西到东呈现逐渐变轻的趋势 ;凝析油中极性相对弱的组分含量逐渐增加 ,极性相对强的组分含量逐渐降低。这表明崖13 1气藏中的油气应主要来自一号断层西侧的莺歌海盆地 ,其运移方向是由西以东。对莺琼盆地东方 1 1气藏天然气甲烷δ13C1值的研究表明 ,该气藏主要是由下覆烃源岩生成的天然气向上运移到浅层形成的 ,气藏中大部分天然气的垂向运移距离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运移 碳同位素 天然气 原油 化学组分 成藏
下载PDF
北部湾盆地始新统湖相富有机质页岩特征及成因机制 被引量:65
20
作者 黄保家 合庭 +1 位作者 吴国瑄 游君君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5-31,共7页
始新统流沙港组二段发育的中深湖相富有机质页岩是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重要的优质烃源岩,这些富有机质页岩呈深灰色或棕褐色,页理发育,富含非海相沟鞭藻、葡萄藻、光面球藻等藻类化石。有机碳含量在3.07%~10.35%,有机质以偏腐泥的混... 始新统流沙港组二段发育的中深湖相富有机质页岩是北部湾盆地涠西南凹陷重要的优质烃源岩,这些富有机质页岩呈深灰色或棕褐色,页理发育,富含非海相沟鞭藻、葡萄藻、光面球藻等藻类化石。有机碳含量在3.07%~10.35%,有机质以偏腐泥的混合型为主;Pr/Ph为0.65~2.5,富含五环三萜、三环二萜及四环萜烷,而指征陆源高等植物输入的奥利烷含量甚微;C27、C28、C29规则甾烷呈"V"型分布,源于低等藻类的C304-甲基甾烷十分丰富,表明其有机质来源主要为低等水生生物。丰富的藻类化石,尤其是较多非海相沟鞭藻的出现,和相对高丰度的无定形有机显微组成反映流二段富有机质页岩形成于湿润气候条件下的微咸水且水体分层的中深湖缺氧环境中。流二段顶部富有机质页岩发育于高水位体系域的顶面;流二段底部富有机质页岩分布于水进体系域的底面。该区流沙港组二段沉积时湖水较深,沉积速率较慢,湖盆处于欠补偿状态;由于水体分层结构,在表层藻类等水生生物勃发乃至死亡导致湖水有机质输送量增多,而古湖底层缺氧环境使沉积有机质得到有效保存,从而造就了这套湖相富有机质页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有机质页岩 地球化学特征 生物标志物 藻类化石 中深湖相 北部湾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