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论“行当”
被引量:3
- 1
-
-
作者
黄克保
-
出处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36-41,共6页
-
文摘
一、生旦净丑——戏曲 特有的表演体制 角色分行当,是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这是戏曲表演的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反映。 行当,史称部色(王骥德《曲律》),脚色(李渔《闲情偶寄》和李斗《扬州画舫录》)或角色(黄幡绰等《梨园原》),有时脚色行当连称,通称行当,简称行。
-
关键词
行当
《扬州画舫录》
形象塑造
戏曲表演
《曲律》
王骥德
程式性
脚色
《闲情偶寄》
李渔
-
分类号
J
[艺术]
-
-
题名论“行当”(续)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黄克保
-
出处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104-116,共13页
-
文摘
南戏和北杂剧创立的行当体制,成为后世戏曲表演行当的滥觞;特别是树立了生、旦或正末、正旦在各行脚色中的主体地位,更是为戏曲舞台上塑造正面人物形象开拓了道路,这在戏曲表演的发展历史上是一次飞跃。 但是,这个行当体制的局限也是非常明显的。局限之一,是除去突出了生旦或正末正旦的主体地位外。
-
关键词
行当
戏曲表演
人物形象
北杂剧
戏曲舞台
脚色
正旦
南戏
《扬州画舫录》
昆山腔
-
分类号
J
[艺术]
-
-
题名形神兼备——戏曲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追求(下)
- 3
-
-
作者
黄克保
-
出处
《戏曲艺术》
1988年第4期34-39,共6页
-
文摘
三、寓意追求形神兼备,意味着排除艺术上的客观主义。艺术的生命在于真实,但艺术的真实并不是对生活作纯客观的摹写,它总要同时表达创作主体对客观生活的感受和评价,无思想、无倾向的艺术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
关键词
舞台形象
美学追求
穆桂英
客观生活
郝寿臣
黄润甫
副末
贵妃醉酒
破洪州
久演不衰
-
分类号
I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形神兼备——戏曲创造舞台形象的美学追求(上)
- 4
-
-
作者
黄克保
-
出处
《戏曲艺术》
1988年第3期25-30,共6页
-
文摘
形与神的关系,是造型艺术的一对互为对象的基本范畴。推重形似呢?还是崇尚神似?历来是在理论界引起广泛兴趣的命题。对这个命题,我国古代美学理论中有着丰富的遗产,各家论述的对象不同,侧重点也就不尽一致。比如经常被人们引用的苏东坡的“作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这两句话,清人邹一桂就对之有不同的看法,他说:“
-
关键词
舞台形象
美学追求
邹一桂
刘唐
声音造型
程式性
形与神
摺扇
春草闯堂
白罗衫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革命英雄主义的颂歌——京剧《红灯记》观摩学习笔记
- 5
-
-
作者
黄克保
-
出处
《中国戏剧》
1964年第7期-,共6页
-
文摘
中国京剧院一团演出的《经灯记》,以强烈的激情、磅礴的气势和艺术上的大胆革新精神,塑造了革命的三代人的光辉形象,概括了工人阶级为了人类解放的事业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彻底革命精神,谱出了一首革命英雄主义的颂歌。这是一出具有革命气派的新京剧。京剧《红灯记》是根据同名沪剧改编的。它写的是共产党员、铁路工人李玉和一家租孙三人,为了保卫党的一份重要的密电码,与日本帝国主义者展开的一场尖锐、严酷的斗争。沪剧原作不论在人物形象的刻划和主题思想的表达上,都有一定的深度。
-
关键词
导演
鸡山
京剧
平剧
戏曲
英雄人物
京剧艺术
主题思想
中心思想
李玉
革命英雄主义
三代人
剧本
舞台
正面人物
颂歌
乐曲
-
分类号
G6
[文化科学—教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