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凤祝访谈
1
作者 黄凤祝 董波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51-56,共6页
教育背景: 1967-1971年在非律宾国立大学攻读物理学; 1971—1973年获得德国卡尔·杜伊斯堡奖学金,在南德塑胶中心学习塑料加工专业;
关键词 教育背景 国立大学 塑料加工 物理学 奖学金 学习
下载PDF
从《单行道》的记忆说起——论本雅明的救赎文学 被引量:2
2
作者 黄凤祝 刘丽荣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4期11-20,共10页
瓦尔特.本雅明的《单行道》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开端,《巴黎拱廊》则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结束。本文主要是从这两部著作来考察本雅明的文学理论。布莱希特主张写作应当以丑恶的、新的事物为出发点。本雅明的救赎文学,就是从资本主义腐朽... 瓦尔特.本雅明的《单行道》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开端,《巴黎拱廊》则是对资本主义批判的结束。本文主要是从这两部著作来考察本雅明的文学理论。布莱希特主张写作应当以丑恶的、新的事物为出发点。本雅明的救赎文学,就是从资本主义腐朽的一面着手,用文学的震撼,来激发社会的道德力量,揭露资本主义的黑暗,等待弥赛亚时代的降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行道》 弥赛亚时代 《巴黎拱廊》 记忆
下载PDF
诗人的使命——关于荷尔德林的诗《在可爱的蓝里》 被引量:2
3
作者 黄凤祝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7-23,43,共8页
在荷尔德林后期的诗歌创作中,希腊神话和圣经被融为一体。他寻求建立一种人的宗教,用理性的神话取代暴力革命,实现平等、自由与博爱的理想。在诗作《在可爱的蓝里》,荷尔德林专注于诗人的使命。在上帝缺席的时代,诗人是耶稣的使者,在黑... 在荷尔德林后期的诗歌创作中,希腊神话和圣经被融为一体。他寻求建立一种人的宗教,用理性的神话取代暴力革命,实现平等、自由与博爱的理想。在诗作《在可爱的蓝里》,荷尔德林专注于诗人的使命。在上帝缺席的时代,诗人是耶稣的使者,在黑暗中为世人的救赎奔跑。荷尔德林希望通过实现人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使天地神人和谐地生活在一起,消除人类被逐出伊甸园以来人神之间的断裂与隔阂,重建心物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荷尔德林 诗意地栖居 人神断裂 拯救 感性 理性
下载PDF
从后现代重返现代——第十三届卡塞尔文献展艺术创作理念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黄凤祝 《艺术探索》 2012年第5期49-53,5,共5页
五年一度的卡塞尔文献展是全球最大规模的艺术盛事,也是探讨当代艺术发展趋势的论坛。第十三届卡塞尔文献展提出:用理性创新是艺术对艺术家的要。整个展览始终没有摆脱西方现代性的规范。重新界定人与物的关系,是本届文献展的主线。策... 五年一度的卡塞尔文献展是全球最大规模的艺术盛事,也是探讨当代艺术发展趋势的论坛。第十三届卡塞尔文献展提出:用理性创新是艺术对艺术家的要。整个展览始终没有摆脱西方现代性的规范。重新界定人与物的关系,是本届文献展的主线。策展人试图打破传统艺术的界限,同时强调在多元的创作形式下,追求统一的艺术理念。这使展览从后现代思想和感觉的多元性,回返元叙事的现代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塞尔文献展 现代性 后现代 无待 艺术的异 形式内涵
下载PDF
查拉图斯特拉工程与道德的本质——论欧洲基因技术与克隆道德 被引量:2
5
作者 黄凤祝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22,64,共10页
基因技术增加了人类治愈由于身体和生物学原因所致疾病的可能性,但是并无助于社会心理问题或文化问题的解决,例如人类的道德教化问题。人类的道德行为与创造性是以自由为前提的。没有自由,人就不能进行创造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朝向生... 基因技术增加了人类治愈由于身体和生物学原因所致疾病的可能性,但是并无助于社会心理问题或文化问题的解决,例如人类的道德教化问题。人类的道德行为与创造性是以自由为前提的。没有自由,人就不能进行创造并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朝向生物机器人的人的技术化是基因技术的幻象,这种生物机器人将人所处的环境和同伴相分离,因为除非将人杀死,否则人的意志不能被取消。人类求生之意志(生物系统之保存)是人类一切愿望的来源。倘若基因技术不能规定这一意志和人类独立的精神能力,那么通过基因技术实现人类的道德教化也无从设想。"新人"在此只能表明生物学意义上的新特质,而不是道德或精神上的新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的本质 人道主义 基因工程 道德 生物机器人
下载PDF
爱和艺术的可见性与不可见性——论歌德的《亲和力》和本雅明对“无性美学”的批判 被引量:1
6
作者 黄凤祝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0-27,共8页
在《亲和力》这部歌德的晚期作品中,诗人探求的是"情爱美学",重在"无性美学"的理念。他试图从性的欲望中逃脱出来,寻求一种"无性的圣洁"。情爱和性欲作为决定婚姻选择的亲和力,成为引导命运的一种力量。... 在《亲和力》这部歌德的晚期作品中,诗人探求的是"情爱美学",重在"无性美学"的理念。他试图从性的欲望中逃脱出来,寻求一种"无性的圣洁"。情爱和性欲作为决定婚姻选择的亲和力,成为引导命运的一种力量。在现实世界中,歌德的"情爱"无法逃脱"爱欲"的支配,注定是失败者。在虚构的世界中,歌德试图与这一"命运"进行抗争。本文尝试从歌德《亲和力》的创作以及本雅明对歌德的文学批评入手,通过对作品"实在内涵"的分析,探求其"真实内涵",即作品中"不可见"的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和力 真实内涵 实在内涵 可见性 不可见性
下载PDF
中国艺术的未来:真实的感受 被引量:1
7
作者 黄凤祝 《艺术探索》 2011年第6期59-64,143,共6页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对美的感知与表达,同时被艺术的形式和内涵所规范。真正的艺术家应具有其独特的、不可重复的创作形式和内涵。然而,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许多当代中国艺术家丧失了个体艺术创作的独特性。本文从艺术的功能、美感的接受...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对美的感知与表达,同时被艺术的形式和内涵所规范。真正的艺术家应具有其独特的、不可重复的创作形式和内涵。然而,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许多当代中国艺术家丧失了个体艺术创作的独特性。本文从艺术的功能、美感的接受等方面,对艺术美与艺术创作进行阐述。并结合德国艺术家基弗、里希特的作品与中国传统绘画比较,论证笔者的艺术观,探讨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以及中国艺术的未来走向和规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美 理念美 艺术美 美学的还原 写实主义 形式 内涵
下载PDF
论现代书法与意象 被引量:2
8
作者 黄凤祝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7-10,共4页
绘画有抽象和具象的相对之别,唯书法艺术不能。书法艺术不可能绝对具象化,也不可能绝对抽象化。书法艺术必然是意象的艺术。意象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也是事物的抽象形式。用意象这一概念,作为美学的最高概念,可以解决书法艺术中许多... 绘画有抽象和具象的相对之别,唯书法艺术不能。书法艺术不可能绝对具象化,也不可能绝对抽象化。书法艺术必然是意象的艺术。意象是事物本质的具体表现,也是事物的抽象形式。用意象这一概念,作为美学的最高概念,可以解决书法艺术中许多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书法艺术的意象之意,一是要有汉字所要表达之意,二是要有实物美学之意,三是要有印象节奏之意。从意象出发,为现代书法的发展开启了无尽的可能性。现代书法融合了传统、现代、个性,解决了西方"具象"与"抽象"的概念冲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书法 意象 具象 抽象
下载PDF
《测量世界》对后现代性的探讨
9
作者 黄凤祝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3-30,共8页
《测量世界》是德国青年作家克尔曼的成名之作。在这部小说中,克尔曼把德国启蒙时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作为叙事的素材,构建了一个精英成长与老化的漫画世界。克尔曼通过高斯对欧几里得空间概念的怀疑,指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不切实际。... 《测量世界》是德国青年作家克尔曼的成名之作。在这部小说中,克尔曼把德国启蒙时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作为叙事的素材,构建了一个精英成长与老化的漫画世界。克尔曼通过高斯对欧几里得空间概念的怀疑,指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不切实际。围绕德意志化和年华老去的主题,克尔曼继续了战后德国知识分子围绕"后现代性"问题的争论:启蒙产生了现代主义,也带来了后现代的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时间 理性 不确定性 现代 后现代
下载PDF
论迪伦马特对理性社会非理性行动的批判
10
作者 黄凤祝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8-24,30,共8页
本文尝试从迪伦马特的喜悲剧《物理学家》(Die Physiker,1962)切入,研究其创作精神和戏剧理论。作者认为,迪伦马特的戏剧.承续了希腊戏剧的精神,开创了现代意义的喜悲剧的世界。
关键词 喜悲剧 物理学家 非理性 理性
下载PDF
谈艺术的怡情功能
11
作者 黄凤祝 《武陵学刊》 2018年第1期106-111,共6页
怡情是艺术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明朝以前,文人绘画是一种闲情和游戏,也是一种性情的陶冶和德性的训练。明朝中期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本来为自娱的文人书法与绘画作品变成了商品,文人画家还原为画工与艺匠。艺术的学习应该是自由的,不... 怡情是艺术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明朝以前,文人绘画是一种闲情和游戏,也是一种性情的陶冶和德性的训练。明朝中期以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本来为自娱的文人书法与绘画作品变成了商品,文人画家还原为画工与艺匠。艺术的学习应该是自由的,不能强加于人和带有功利性,要注重启发和理解,以陶冶性情、激发创造力、促使人反思。当代某些艺术家,把艺术创作称为"玩艺术",把自我变成美学,把艺术当成工具,追求艺术的精神暴力,艺术成为了获取名利的工具。用"玩"来对待艺术创作,显示了艺术家真心的失落。艺术创作失去真心,艺术也就不复存在。艺术的怡情效应,才是推动艺术发展的真正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怡情 功能 文人画 商品经济
下载PDF
论文明的冲突与文明的对话——从梁漱溟的观点评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
12
作者 黄凤祝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66-73,85,共9页
每一种文化都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把自己的历史置于人类历史舞台的中央。与其他文明相比,西方文明可能更是如此。这也是不同文明间冲突的根源。哲学家福山(FrancisFukuyama)提出的历史终结论,视西方政治体系为绝对真理,无可选择地凌... 每一种文化都把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把自己的历史置于人类历史舞台的中央。与其他文明相比,西方文明可能更是如此。这也是不同文明间冲突的根源。哲学家福山(FrancisFukuyama)提出的历史终结论,视西方政治体系为绝对真理,无可选择地凌驾于不同的文化体系之上。这种观点令人质疑,同时也是非常危险的。以“物理”或理智的行动,传教式地殖入所谓“比较高层次的文明”,无助于化解文明的冲突,相反会强化文明间的对立。只有通过“情理”的对话,即以同一层次的对话达到相互的理解,作为解决争端的基础,才能实现不同文明的和平共处和彼此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明的冲突 文明的对话 历史的终结 理智 情理
下载PDF
超越绝对意识
13
作者 黄凤祝 《哲学分析》 2013年第1期48-57,198,共10页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可以取代神学,引导人们走向超越的绝对意识(上帝)。在现象学研究中,他主张排除自然的假设和一切超验的信仰,即排除绝对的超验者(上帝)。人们不必通过教会和神学,而是通过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就可以找到通往上帝的道路。... 胡塞尔认为,现象学可以取代神学,引导人们走向超越的绝对意识(上帝)。在现象学研究中,他主张排除自然的假设和一切超验的信仰,即排除绝对的超验者(上帝)。人们不必通过教会和神学,而是通过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就可以找到通往上帝的道路。胡塞尔的认知方法,始终停留在"格物致知"的基本范式上,即从心外寻求知识的绝对性。这种认知方法,是心物断裂的形而上学方法。王阳明以心物合一来寻求知识的绝对性,用其致良知的方法,可以走出胡塞尔现象学中无法解脱的阴影(上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胡塞尔 王阳明 心物断裂 心物合一
下载PDF
废墟中的天使——关于基弗装置艺术与歌剧的理念
14
作者 黄凤祝 《艺苑》 2009年第9期4-5,共2页
一座用易碎材料建造的石塔矗立在废墟上。倾斜的墙体,重叠着被重力拉向地面。苍白的月光,泼洒在石粉、灰烬和尘埃覆盖的舞台上,影子行走得很长远。世界被抛出的破晓笼盖着,如果还有太阳的话,它会随时再升起来。在灰烬中,在废墟上... 一座用易碎材料建造的石塔矗立在废墟上。倾斜的墙体,重叠着被重力拉向地面。苍白的月光,泼洒在石粉、灰烬和尘埃覆盖的舞台上,影子行走得很长远。世界被抛出的破晓笼盖着,如果还有太阳的话,它会随时再升起来。在灰烬中,在废墟上,在历史的终结处,新的生命正在成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装置艺术 废墟 歌剧 天使
下载PDF
作为希望现象的奇迹和暴力——论比昂逊与《超越人力》
15
作者 黄凤祝 《艺苑》 2011年第1期60-63,共4页
《超越人力》(Beyond Our Power)第一部(1883)和第二部(1895)是比昂逊(Bjφrnstjerne Bjφrnson,1832-1910)两部有争议的戏剧,也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在《超越人力》第一部中,商牧师(AdolfSang)为帮助病人脱离病痛,用信仰和祈祷来启动奇... 《超越人力》(Beyond Our Power)第一部(1883)和第二部(1895)是比昂逊(Bjφrnstjerne Bjφrnson,1832-1910)两部有争议的戏剧,也是他最重要的作品。在《超越人力》第一部中,商牧师(AdolfSang)为帮助病人脱离病痛,用信仰和祈祷来启动奇迹。比昂逊对迷信奇迹提出了批判。他认为,基督教的信仰不应建立在迷信没有法则的奇迹上,而应建立在信仰上帝的律法和进化上。在《超越人力》第二部中,商氏孪生兄妹艾理亚斯(EliasSang)和拉契儿(RachelSang)的故事展现了现代阶级斗争。剧本中,比昂逊表露出对拉契儿慈善主义的同情以及对艾理亚斯暴力主张的批判。由此,他要告诉读者和观众的是:在奇迹不能出现的年代,痛苦带给人们的总是绝望,而绝望启发暴力,并期待以暴力来创造奇迹。于是,社会暴力带来了革命,使一部分人改变了命运,然而,却无法彻底改变社会大众的生活状态,使其摆脱贫困或痛苦。因此,奇迹和暴力改变不了社会,只有慈善事业和社会进化才能带来人类的幸福。通过《超越人力》,比昂逊将自由主义、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斗争搬上舞台,使资本家、工人、革命者和尼采的主人道德一一出笼,从而,和盘托出他对"主义"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越人力》 奇迹 暴力
下载PDF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三三六” 主动学习模式的创新研究
16
作者 黄凤祝 《小作家选刊》 2023年第8期86-89,共4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以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部分教师未能革新教学理念,依然按照传统的“灌输式”方法开展教学。基于此,本文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导向,先简述了“三三六”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颁布以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部分教师未能革新教学理念,依然按照传统的“灌输式”方法开展教学。基于此,本文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为导向,先简述了“三三六”主动学习模式的基本概念,然后提出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多个方面探索了“三三六”主动学习模式的实践路径,包括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设计交流活动和课前预习活动、采用跨学科教学模式、融合多样化阅读、设置问题、完善评价体系等,以期为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三三六” 主动学习
下载PDF
阳光城市与现代生态战略——舍尔关于城市现代化的理论
17
作者 刘芳 黄凤祝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96-200,共5页
生化资源的集中与垄断,导致了全球社会城乡分化和两极冲突的日益加剧。没有分散而独立的个体能源供应体系,城市化的进程就无法达至边远地区。在工业全球化的今天,城市化已不再是现代化的动力。在德国社会学家舍尔看来,生化全球化城市是... 生化资源的集中与垄断,导致了全球社会城乡分化和两极冲突的日益加剧。没有分散而独立的个体能源供应体系,城市化的进程就无法达至边远地区。在工业全球化的今天,城市化已不再是现代化的动力。在德国社会学家舍尔看来,生化全球化城市是一个没有出路的理念,唯有阳光经济才能使新的全球性劳动分工成为可能。非中心化能源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有助于人类摆脱生化能源的束缚,营造更多施展能力的空间,促使人类走向后城市时代,即非城市化的社会:城市消亡,城乡的界限不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化资源 阳光经济 非中心化 非城市化
下载PDF
试论《棋王》 被引量:12
18
作者 黄凤祝 《文艺理论研究》 1987年第2期56-58,共3页
一、棋王与隐士苏丁与钟呈祥在“棋王与道家美学”一文中认为:棋王王一生的棋道蕴含着道家哲学的精义。王一生的棋是道家的棋。并把小说中的人物王一生与历史人物阮籍、嵇康、米芾、倪瓒、黄公望与李白并论(见《当代作家评论》第三期一... 一、棋王与隐士苏丁与钟呈祥在“棋王与道家美学”一文中认为:棋王王一生的棋道蕴含着道家哲学的精义。王一生的棋是道家的棋。并把小说中的人物王一生与历史人物阮籍、嵇康、米芾、倪瓒、黄公望与李白并论(见《当代作家评论》第三期一九八五年)。小说中的王一生并不是隐士,也没有具备着当隐士的条件与气质,但是,为什么苏丁与仲呈祥对王一生评价这么高呢?这促使我对《棋王》这部小说深入研究。在《棋王》中阿城写道:“棋是道家的棋”。又说:“汇道禅于一炉”。真的有“道家的棋”吗?那要探讨《棋王》这小说,我们必须先从道家与弹宗的哲学着手。二、禅道与无争什么是道家的哲学思想呢?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又说:“无为而死所不为”。从这两句话中,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道家的中心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美学 禅道 王一生 清心寡欲 黄老之学 禅宗 老子 武侠小说 哲学思想 境界
下载PDF
《精神现象学》自由与意识的辩证进程
19
作者 刘丽荣 黄凤祝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15,共3页
一、自由与精神现象 1805年冬,黑格尔开始写作《精神现象学》,时值拿破仑兵临城下,耶拿大战即将开始。根据传说,拿破仑进城后,黑格尔看到拿破仑骑马在耶拿街道上走过,被这种“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精神”所吸引。这位独揽法国大革命... 一、自由与精神现象 1805年冬,黑格尔开始写作《精神现象学》,时值拿破仑兵临城下,耶拿大战即将开始。根据传说,拿破仑进城后,黑格尔看到拿破仑骑马在耶拿街道上走过,被这种“骑在马背上的世界精神”所吸引。这位独揽法国大革命成果的“民选独裁者和侵略者”,在黑格尔的心目中依然是“自由”的象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现象学》 “自由” 进程 辩证 意识 法国大革命 黑格尔 拿破仑
下载PDF
从张辛欣的在《同一地平线上》谈起——论艺术与生存竞争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凤祝 《小说评论》 1987年第6期40-42,共3页
在《在同一地平线上》这部小说里,张辛欣描述了一对夫妇的离异。这对夫妇,都是从事艺术工作的知识分子,男的致力于国画创作,女的热爱写作,并考入了电影专科学院导演系学习。他们是拼凑在一起的一条两头怪蛇,站在同一地平线上,看到的是... 在《在同一地平线上》这部小说里,张辛欣描述了一对夫妇的离异。这对夫妇,都是从事艺术工作的知识分子,男的致力于国画创作,女的热爱写作,并考入了电影专科学院导演系学习。他们是拼凑在一起的一条两头怪蛇,站在同一地平线上,看到的是同一社会的活动层次——生活竞争。他们的身子虽然捆在一处,可是有两副头脑,感受到的利害关系也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平线 生存竞争 艺术家 知识分子 社会达尔文主义 活动层次 专科学院 艺术工作 艺术观 生活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