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预见性护理联合右美托咪定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镇静镇痛的可行性研究
1
作者 赖小丽 赵先晓 +2 位作者 黄华艳 梁影 梁少珍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6期0199-0202,共4页
分析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镇静镇痛采取预见性护理联合右美托咪定干预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神经外科2021年7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00例颅内动脉瘤行介入栓塞术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以随机分组的形式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采取预见性护理... 分析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镇静镇痛采取预见性护理联合右美托咪定干预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神经外科2021年7月—2022年12月收治的100例颅内动脉瘤行介入栓塞术患者进行分组研究,以随机分组的形式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采取预见性护理联合右美托咪定镇静镇痛护理,对照组仅予以右美托咪定镇静镇痛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意外拔管发生率、撤机后2h心率与血氧饱和度、血压控制达标率、术后6h镇静评分及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意外拔管率低于对照组、血压控制达标率高于对照组,p<0.05;经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撤机后2h心率与血氧饱和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h、12h评分高于对照组,术后24h,两组患者镇静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手术治疗的患者术后镇静镇痛护理中,行预见性护理联合右美托咪定可促进术后体征稳定,达到稳定的镇静效果,提升术后恢复的安全性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该护理措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见性护理 右美托咪定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镇静镇痛
下载PDF
广西油茶传粉膜翅目昆虫调查 被引量:7
2
作者 黄华艳 罗辑 +2 位作者 蒋学建 赵程劼 李桂华 《福建林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9-83,共5页
在2012年10—12月油茶盛花期,选取广西区内有代表性的5个油茶种植试验点,对油茶传粉膜翅目昆虫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广西区内油茶传粉膜翅目昆虫有8科13属25种,大多为蜜蜂科和胡蜂科昆虫,共有19种,值得加以保护和利用的主要有地蜂、中华... 在2012年10—12月油茶盛花期,选取广西区内有代表性的5个油茶种植试验点,对油茶传粉膜翅目昆虫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广西区内油茶传粉膜翅目昆虫有8科13属25种,大多为蜜蜂科和胡蜂科昆虫,共有19种,值得加以保护和利用的主要有地蜂、中华蜜蜂和墨胸胡蜂。样地群落多样性,桂北地区较低,桂中南较高。为增加传粉昆虫多样性,增加油茶产量,可在林下保留一定的开花植物招引访花昆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传粉昆虫 膜翅目 多样性
下载PDF
桉树人工林昆虫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7
3
作者 黄华艳 赵程劼 +1 位作者 蒋学建 李德伟 《广西林业科学》 2011年第4期292-295,299,共5页
2008-2010年连续3年对广西桉树人工林的昆虫多样性调查,获取的昆虫标本隶属18目82科134种。昆虫群落多样性在桉树造林后1年内下降,2—3年后恢复甚至超过造林前的水平;桉树人工林内不同功能昆虫亚群落的结构比较合理,天敌昆虫种类比... 2008-2010年连续3年对广西桉树人工林的昆虫多样性调查,获取的昆虫标本隶属18目82科134种。昆虫群落多样性在桉树造林后1年内下降,2—3年后恢复甚至超过造林前的水平;桉树人工林内不同功能昆虫亚群落的结构比较合理,天敌昆虫种类比较丰富,对植食性昆虫的种群增长发挥重要的自然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人工林 昆虫 多样性
下载PDF
银杉落针病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黄华艳 吴耀军 蓝肖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5,共3页
由散斑壳菌Lophoder mium sp.引起的落针病是银杉的一种重要叶部病害,导致针叶大量提早脱落,影响树木生长甚至濒于死亡。百菌清、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对病原菌子囊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强,以营林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防治方法能... 由散斑壳菌Lophoder mium sp.引起的落针病是银杉的一种重要叶部病害,导致针叶大量提早脱落,影响树木生长甚至濒于死亡。百菌清、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等杀菌剂对病原菌子囊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较强,以营林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防治方法能控制该病的发生与流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杉 落针病 生物学特性 防治效果
下载PDF
银杉重大害虫-思茅松毛虫的生物学特性及综合治理技术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黄华艳 杨忠武 +3 位作者 吴耀军 秦元丽 蓝肖 《广西林业科学》 2005年第4期175-178,共4页
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为我国一级保护植物,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hii)是为害其生长的重大害虫。对该虫在广西花坪自然保护区生物学特性的观察研究表明:1年发生2代,以3至4龄幼虫越冬。根据该虫取食量、银杉的生长状况和年... 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为我国一级保护植物,思茅松毛虫(Dendrolimus kikuchii)是为害其生长的重大害虫。对该虫在广西花坪自然保护区生物学特性的观察研究表明:1年发生2代,以3至4龄幼虫越冬。根据该虫取食量、银杉的生长状况和年生长量,制定划分虫灾级别指数,提出综合治理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杉 思茅松毛虫 生物学特性 虫害 花坪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柳窿桉芽器官离体培养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黄华艳 吴耀军 《广西林业科学》 2003年第1期27-28,共2页
用 10年生柳窿桉优株伐倒后的萌条为外植体 ,建立“以芽繁芽”的组培快繁体系。丛生芽培养基为MS +BA1mg/L +NAA 0 2mg/L ,繁殖率可达 5 3倍 ;继代培养采用MS +BA 1mg/L +NAA 0 2mg/L和MS +BA 0 5mg/L +NAA 0 5mg/L交替使用 ,可促... 用 10年生柳窿桉优株伐倒后的萌条为外植体 ,建立“以芽繁芽”的组培快繁体系。丛生芽培养基为MS +BA1mg/L +NAA 0 2mg/L ,繁殖率可达 5 3倍 ;继代培养采用MS +BA 1mg/L +NAA 0 2mg/L和MS +BA 0 5mg/L +NAA 0 5mg/L交替使用 ,可促进芽的增殖和芽生长 ;经过壮芽培养可提高生根率 ,壮芽培养基为无激素MS培养基 ;生根培养基为 1/ 2MS +IBA 0 5mg/L ,生根率达 10 0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柳窿桉 萌条 “以芽繁芽” 芽器官 离体培养 组织培养
下载PDF
金绒锦天牛生物学特性及综合治理技术 被引量:4
7
作者 黄华艳 奚福生 陈江平 《广西林业科学》 2005年第3期148-149,共2页
金绒锦天牛在广西南宁一年1代,以幼虫在蛀道内越冬,次年4月化蛹,5~6月羽化产卵;寄主植物主要为台湾海桐,局部边树培育区危害率60%,死亡率42%;提出营林管理、保护啄木鸟、及时准确应用化学药剂等综合治理措施.
关键词 金绒锦天牛 生物学特性 综合治理 台湾海桐
下载PDF
广西杉木主要有害生物种类与分布调查 被引量:1
8
作者 黄华艳 常明山 +2 位作者 赵程劼 廖旺姣 吴耀军 《广西林业科学》 2022年第1期119-121,共3页
为掌握广西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主要有害生物种类和分布情况,采用线路踏查和标准地调查为主,定点监测、不定期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为辅的调查方法,对广西杉木人工林和苗圃等地的主要有害生物种类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广西杉木... 为掌握广西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主要有害生物种类和分布情况,采用线路踏查和标准地调查为主,定点监测、不定期调查和室内饲养观察为辅的调查方法,对广西杉木人工林和苗圃等地的主要有害生物种类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广西杉木主要有害生物种类有37种;其中,害虫26种,分别隶属于等翅目(Isoptera)(5种)、直翅目(Orthoptera)(1种)、同翅目(Homoptera)(1种)、鞘翅目(Coleoptera)(14种)和鳞翅目(Lepidopter)(5种),主要危害枝干和根部;病害7种,发病部位为枝干和叶片;有害动植物4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保护 杉木 主要有害生物 种类 分布 广西
下载PDF
我国野生植物保护的现状和前景 被引量:15
9
作者 黄华艳 《广西林业科学》 2003年第2期107-110,共4页
我国野生植物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逐步扭转了野生植物资源急剧减少的趋势 ,保护和抢救了一批珍稀濒危物种 ;但是 ,我国的野生种质资源保护处于初级阶段 ,保护体系尚不完善 ,缺少整体布局和规划 ,在保护管理工作中遇到许多问题和困... 我国野生植物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逐步扭转了野生植物资源急剧减少的趋势 ,保护和抢救了一批珍稀濒危物种 ;但是 ,我国的野生种质资源保护处于初级阶段 ,保护体系尚不完善 ,缺少整体布局和规划 ,在保护管理工作中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 ,野生植物保护现状不容乐观。针对野生植物的资源特点 ,保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弊端 ,对野生植物保护管理工作实行大胆改革 ,积极创造条件开发一些消耗资源少且经济价值高的门路 ,发挥野生植物资源的经济价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野生植物 植物保护 现状 保护管理工作 资源特点
下载PDF
松材线虫病及传播媒介松褐天牛——防治病虫害系列科普文章之二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华艳 吴耀军 奚福生 《广西林业》 2015年第7期48-48,共1页
松材线虫病是松树的一种毁灭性流行病,为国际国内重要的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属于危及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疫情。1982年,在江苏南京首次发现松材线虫病,以后在我国境内不断扩散蔓延,相继在汀苏、安徽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
关键词 松材线虫病 科普文章 松褐天牛 传播媒介 病虫害 检疫性有害生物 防治 国家生态安全
下载PDF
银杉人工林病虫害种类调查初报
11
作者 黄华艳 蓝肖 +3 位作者 吴耀军 杨忠武 张定享 刘宏 《广西林业科学》 2006年第3期143-146,共4页
调查发现危害花坪自然保护区银杉(Cathaya argyrophylla)人工林的病害有3种,虫害17种,隶属5目13科。初步确定主要病虫害种类为:落针病、煤烟病、思茅松毛虫、木虱等。
关键词 银杉 人工林 病虫害
下载PDF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黄华艳 徐张闻笛 +2 位作者 夏立亮 虞永峰 陆舜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11-618,共8页
亚洲人群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发生率显著高于西方人群。近年来,以针对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及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 亚洲人群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发生率显著高于西方人群。近年来,以针对程序性死亡因子1(programmed cell death 1,PD-1)及程序性死亡因子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 1,PD-L1)抗体药物为代表的免疫治疗已成为晚期NSCLC临床治疗方案之一,开启肺癌免疫治疗新时代;然而既往研究报道EGFR突变型晚期NSCLC患者未能从免疫治疗单药中获益,不同EGFR突变型的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响应也存在差异。最新临床研究ORIENT-31中期分析结果显示,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和抗血管生成药物显著改善了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耐药的晚期NSCLC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为此类EGFR突变型患者提供了新的临床治疗策略。EGFR突变型肿瘤组织微环境呈免疫抑制的状态,通过靶向肿瘤免疫抑制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靶点,促进EGFR突变型肿瘤对免疫治疗的响应,获得增效的新免疫联合治疗策略,可以丰富EGFR突变型晚期NSCLC患者在靶向治疗耐药后的临床治疗选择,进一步改善此类患者的生存预后。该文就EGFR突变型晚期NSCLC免疫治疗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不同EGFR突变型免疫治疗效果差异、EGFR突变型NSCLC免疫联合治疗的增敏机制和潜在联合治疗方案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突变型
下载PDF
桉树枝瘿姬小蜂危害对桉树缩合单宁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4
13
作者 吴耀军 常明山 +4 位作者 李德伟 罗基同 秦元丽 黄华艳 叶建仁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共4页
为了评估桉树枝瘿姬小蜂产卵对桉树缩合单宁含量的影响,对8个桉树主要栽培无性系幼树单株单梢低虫口接种桉树枝瘿姬小蜂,诱导桉树生化反应,测定了接种前后桉树叶片、叶柄、嫩茎缩合单宁的含量。结果表明:桉树叶片缩合单宁含量明显高于... 为了评估桉树枝瘿姬小蜂产卵对桉树缩合单宁含量的影响,对8个桉树主要栽培无性系幼树单株单梢低虫口接种桉树枝瘿姬小蜂,诱导桉树生化反应,测定了接种前后桉树叶片、叶柄、嫩茎缩合单宁的含量。结果表明:桉树叶片缩合单宁含量明显高于叶柄和嫩茎(p<0.01);接种前,感虫无性系与抗虫无性系叶片缩合单宁含量差异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比较接种前后,叶片缩合单宁含量大幅度升高(p<0.01),叶柄和嫩茎含量变化均不显著;接种后,感虫无性系与抗虫无性系叶片缩合单宁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缩合单宁 桉树枝瘿姬小蜂
下载PDF
桉树枝瘿姬小蜂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0
14
作者 吴耀军 李德伟 +2 位作者 常明山 黄华艳 陈尚文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3,10,共4页
通过林间和室内试验观察,对桉树枝瘿姬小蜂Leptocybe invasa Fisher & La Salle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该虫在广西1 a发生5~6代,世代重叠。以幼虫在虫瘿内越冬,2月下旬成虫羽化出孔,主要出孔时间为8:00—14:00,占全天的87%以上。... 通过林间和室内试验观察,对桉树枝瘿姬小蜂Leptocybe invasa Fisher & La Salle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该虫在广西1 a发生5~6代,世代重叠。以幼虫在虫瘿内越冬,2月下旬成虫羽化出孔,主要出孔时间为8:00—14:00,占全天的87%以上。每雌平均怀卵量173粒,自然状态下平均产卵量为139粒。分析了害虫发生与桉树树种及无性系以及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桉树枝瘿姬小蜂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茶皂素及茶多酚对2种植物病原菌的联合毒力 被引量:10
15
作者 邹东霞 廖旺姣 +1 位作者 黄华艳 蒋学建 《西部林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1-44,58,共5页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茶皂素及茶多酚对八角炭疽病菌及桉树梢枯病菌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茶皂素和茶多酚对2种植物病原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茶皂素的抑制作用均比茶多酚强。对八角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EC_(50)...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茶皂素及茶多酚对八角炭疽病菌及桉树梢枯病菌的联合毒力。结果表明,茶皂素和茶多酚对2种植物病原菌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茶皂素的抑制作用均比茶多酚强。对八角炭疽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EC_(50)值分别为3.72mg/mL及28.35mg/mL;对桉树梢枯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EC_(50)值分别为10.02mg/mL和104.35mg/mL。茶皂素与茶多酚按照1︰1、1︰4、2︰3的比例混配后抑制八角炭疽病菌的CTC值分别为471、318、246,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以1︰1混配后增效作用最显著;两者按照1︰1、2︰3、4︰1的比例混配后抑制桉树梢枯病菌的CTC值分别为406、141、234,也表现为增效作用,其中以1︰1混配后增效作用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角炭疽病菌 桉树梢枯病菌 茶皂素 茶多酚 共毒系数 桉树
下载PDF
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解剖特征与寄主叶片生理指标的变化 被引量:5
16
作者 吴耀军 常明山 +3 位作者 盛双 邹东霞 蒋学建 黄华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3期7576-7585,共10页
采用人工接蜂、桉树组织石蜡切片和生化组分测定等方法研究了桉树受桉树枝瘿姬小蜂诱导后的生理生化响应机制。结果表明:DH201-2叶柄角质层厚度和油囊数量均较GL-UG9的厚、多,且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角质层厚度=0.00001<0.01,P油... 采用人工接蜂、桉树组织石蜡切片和生化组分测定等方法研究了桉树受桉树枝瘿姬小蜂诱导后的生理生化响应机制。结果表明:DH201-2叶柄角质层厚度和油囊数量均较GL-UG9的厚、多,且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角质层厚度=0.00001<0.01,P油囊数量=0.00209<0.01),但是GL-UG9叶柄表皮细胞厚度和维管束数量均较DH201-2厚、多,差异分别达到显著水平(P=0.015215<0.05)和极显著水平(P=0.002375<0.01),DH201-2茎皮层薄壁细胞厚度、油囊直径、维管束数量较GL-UG9厚、多,差异分别为显著(P皮层薄壁细胞厚度=0.04071<0.05)、极显著(P油囊直径=000016<0.05)、极显著(P维管束数量=0.00000<0.01)。而GL-UG9茎角质层和表皮细胞厚度均较DH201-2厚,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角质层厚度=0.00167,P表皮细胞厚度=0.00000<0.01);桉树枝瘿姬小蜂虫瘿为组织瘿,由内到外可以分为:营养组织层、薄/厚壁组织层、维管束层、皮层、表皮等结构;接种桉树枝瘿姬小蜂成虫后,桉树叶片可溶性总糖、游离氨基酸、叶绿素含量均升高,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但是蛋白质、pH值、类黄酮、总酚的变化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吲哚乙酸氧化酶、过氧化物、过氧化氢酶活力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研究显示桉树枝瘿姬小蜂入侵诱导了桉树一系列的生理生化变化,实验结果为抗桉树枝瘿姬小蜂桉树无性系的选育技术体系构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无性系 桉树枝瘿姬小蜂 虫瘿 解剖特征 生理指标
下载PDF
不同炮制方法对栀子中栀子苷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杨海玲 覃葆 +3 位作者 宋永龙 李勤 黄华艳 吴尤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2期19755-19757,共3页
[目的]比较栀子不同炮制品中栀子苷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栀子中栀子苷的含量。色谱条件为:色谱柱为InertsilODS-2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15∶85,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38 nm,柱温为40℃,进... [目的]比较栀子不同炮制品中栀子苷的含量。[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栀子中栀子苷的含量。色谱条件为:色谱柱为InertsilODS-2C18(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水(15∶85,V/V),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38 nm,柱温为40℃,进样量为20μl。[结果]栀子不同炮制品中栀子苷的含量不同,其排序为生栀子(3.60%)>炒炭品(3.36%)>炒焦品(3.22%)>炒焦品(轻,3.02%)>炒黄品(2.77%)。[结论]不同炮制方法对栀子中栀子苷含量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FRUCTUS GARDENIAE) 炮制 栀子苷 HPLC
下载PDF
土沉香幼苗炭疽病病原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5
18
作者 廖旺姣 邹东霞 +3 位作者 黄华艳 罗辑 赵程劼 吴耀军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4-78,共5页
【目的】分离、鉴定土沉香幼苗炭疽病病原,为有效防治土沉香炭疽病提供病原学基础。【方法】从土沉香苗圃采集炭疽病样本,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以伤口接种法接种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并以形态学结合病原菌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 【目的】分离、鉴定土沉香幼苗炭疽病病原,为有效防治土沉香炭疽病提供病原学基础。【方法】从土沉香苗圃采集炭疽病样本,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分离病原菌,以伤口接种法接种病原菌进行致病性测定,并以形态学结合病原菌核糖体转录间隔区(ITS)、β-微管蛋白(TUB2)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PDH)分子系统学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结果】分离获得的AC01菌株在PDA培养基上25℃暗培养7 d后,其菌落呈圆形,初为白色或灰白色,后期渐变成灰黑色,分生孢子无色,单细胞,圆柱状,光滑,两端钝圆或一端稍尖,平均大小为(17.09±1.11)μm×(5.26±0.55)μm,分生孢子附着胞浅褐色,近椭圆形,边缘光滑完整,平均大小为(6.72±0.77)μm×(5.45±0.68)μm;病原菌ITS、TUB2和GPDH 3个基因联合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AC01菌株与核果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模式菌株聚在同一进化分支上。【结论】根据形态特征结合基因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确定AC01菌株为核果炭疽菌(C.fructicola),是国内首次在土沉香上发现该菌引起炭疽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沉香 炭疽病 病原菌鉴定 核果炭疽菌
下载PDF
影响农杆菌介导的柑桔基因转化因素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韩美丽 陆荣生 +2 位作者 朱积余 丘小军 黄华艳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1999年第4期491-496,共6页
以柑桔( Citrus) 中的枳壳、甜橙、柠檬、四季桔上胚轴为对象, 进行了农杆菌介导的柑桔衰退病病毒外壳蛋白基因转化影响因素研究, 最终将衰退病病毒外壳蛋白基因转入枳壳。研究结果表明: 以卡那霉素为选择试剂, 且外植体水... 以柑桔( Citrus) 中的枳壳、甜橙、柠檬、四季桔上胚轴为对象, 进行了农杆菌介导的柑桔衰退病病毒外壳蛋白基因转化影响因素研究, 最终将衰退病病毒外壳蛋白基因转入枳壳。研究结果表明: 以卡那霉素为选择试剂, 且外植体水平放置时, 枳壳的选择浓度为50μg/mL, 其它品种为20 ~30μg/mL。外植体与农杆菌的共培养时间3 d 最好, 70 ~100μmol/L的酚类化合物(As) 的添加对外植体Gus 瞬时表达阳性率有明显促进作用。转化所用外植体年龄以20 d 最好, 品种之间抗性芽产生率与Gus 阳性芽产生率明显不同。以质粒DNANcoⅠ酶切产物为探针, 进行了Southern blot 分析, 结果表明外源基因已稳定整合到了枳壳植株的核基因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杆菌 柑桔 基因转化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广西杉木炭疽病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 被引量:3
20
作者 廖旺姣 邹东霞 +2 位作者 罗辑 吴耀军 黄华艳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40-1048,共9页
【目的】明确广西杉木炭疽病的病原种类及生物学特性,为杉木抗病育种及杉木炭疽病的防治技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广西河池、百色、桂林、柳州、贺州和南宁市杉木种子园及林地炭疽病样品,采用常规组织和单孢分离法获得杉木炭... 【目的】明确广西杉木炭疽病的病原种类及生物学特性,为杉木抗病育种及杉木炭疽病的防治技术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广西河池、百色、桂林、柳州、贺州和南宁市杉木种子园及林地炭疽病样品,采用常规组织和单孢分离法获得杉木炭疽病病原菌菌株,通过形态特征结合病原菌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几丁质合成酶(CHS1)、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PDH)、微管蛋白(TUB2)和肌动蛋白(ACT)多基因分子系统学分析,对获得的炭疽病菌菌株进行鉴定;采用平板培养法测定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从杉木炭疽病样品中共分离获得60株炭疽菌属真菌,均具有致病性,但致病力存在差异。通过形态学结合病原菌多位点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确定广西杉木炭疽病病原菌种类为核果炭疽菌(Colletotrichum fructicola)和山茶炭疽菌(C.camelliae)。生物学特性测定结果显示,C.fructicola和C.camelliae菌丝生长及产孢最适温度分别为28和25℃;光照对C.fructicola菌丝生长无明显影响,但有利于C.camealliae菌丝生长,黑暗有利于2种病原菌产孢;pH 4时最适宜2种病原菌菌丝生长,pH 4最适宜C.fructicola产孢,pH 5最适宜C.camealliae产孢;2种病原菌对D-麦芽糖利用最好,乳糖和D-山梨醇最有利于C.fructicola产孢,可溶性淀粉和阿拉伯糖最有利于C.camelliae产孢;蛋白胨和酵母粉均有利于2种病原菌菌丝生长,酵母粉有利于C.fructicolaz产孢,酵母粉和牛肉膏有利于C.camelliae产孢。【结论】广西杉木炭疽病病原为核果炭疽菌(C.fructicola)和山茶炭疽菌(C.camelliae)。温度、pH和碳氮源对2种病原菌菌丝生长及产孢影响明显,光照对2种病原的影响略有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炭疽病 病原菌鉴定 生物学特性 广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