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干扰素联合小柴胡冲剂治疗慢性乙肝40例疗效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黄和冲 《苏州医学院学报》 2001年第5期561-562,共2页
用干扰素加小柴胡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40例并与单用干扰素组对照。结果 ,治疗组减轻干扰素不良反应、降低ALT及肝纤维化指标与干扰素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或 0 .0 1) ;HBeAg、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 5 7.5 %、6 0 % ,与... 用干扰素加小柴胡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40例并与单用干扰素组对照。结果 ,治疗组减轻干扰素不良反应、降低ALT及肝纤维化指标与干扰素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或 0 .0 1) ;HBeAg、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 5 7.5 %、6 0 % ,与干扰素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果表明 ,干扰素联合小柴胡冲剂 ,能改善肝功能及胶原代谢功能 ,抑制病毒复制 ,减轻用药反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A-干扰素 小柴胡冲剂 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下载PDF
输入性恶性疟疾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童学成 黄和冲 徐天敏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1年第8期72-73,共2页
疟疾是疟原虫经蚊叮咬而传播的疾病,本病在全球致死的寄生虫病中居第一位,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劳务输出、旅游等人群来往频繁,国内输入性疟疾病例数增加。2010年4~5月,我科收治了8例输入性恶性疟疾患者,经积极治... 疟疾是疟原虫经蚊叮咬而传播的疾病,本病在全球致死的寄生虫病中居第一位,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劳务输出、旅游等人群来往频繁,国内输入性疟疾病例数增加。2010年4~5月,我科收治了8例输入性恶性疟疾患者,经积极治疗,全部临床治愈。现将相关资料及治疗体会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性恶性疟疾 临床分析 积极治疗 输入性疟疾 寄生虫病 对外开放 劳务输出 疟疾患者
下载PDF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徐天敏 卫峥 +1 位作者 黄和冲 陈国春 《临床荟萃》 CAS 2009年第4期287-289,共3页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的疗效及影响抗病毒疗效的因素。方法将85例丙氨酸转氨酶(ALT)>2×正常值上限(ULN)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成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给予P...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的疗效及影响抗病毒疗效的因素。方法将85例丙氨酸转氨酶(ALT)>2×正常值上限(ULN)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成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给予PEG-IFNα-2a 180μg皮下注射,每周1次,疗程12个月,3个月无治疗应答者停药,观察治疗结束时及治疗结束后6、12、18、24个月时ALT水平,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载量对治疗应答的影响。结果①HBeAg阳性组患者治疗结束时的完全应答率及停药后6、12、18、24个月的完全应答率与HBeAg阴性组患者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两组患者治疗前ALT>5×ULN者治疗结束时的完全应答率与ALT>(2~5)×ULN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③治疗前HBV DNA载量水平(低、中、高3个组),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患者治疗结束时的完全应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PEG-IFNα-2a对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均有较好的治疗应答,血清ALT>5×ULN的患者,PEG-IFNα-2a治疗的疗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乙型 慢性 干扰素Α-2A 聚乙二醇类
下载PDF
垂体后叶素联合立止血、洛赛克治疗肝炎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薛焕俊 苏瑞福 +2 位作者 吴国祥 黄和冲 白敬羽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7年第1期72-73,共2页
应用垂体后叶素联合立止血与洛赛克治疗肝炎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9例,随机用垂体后叶素患者20例,垂体后叶素加洛赛克患者15例作对照,比较三组止血有效率及复发率,观察组有效率为86%、复发率显著降低,仅为3%。
关键词 立止血 洛赛克 上消化道出血 中医药疗法
下载PDF
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慢性肝炎32例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姚玲娣 徐天敏 +3 位作者 马春明 黄和冲 陈国春 张建中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09年第3期420-421,424,共3页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替比夫定组32例和拉米夫定组30例。拉米夫定组给予拉米夫定100mg,每天1次口服,替比夫定组给予替比夫定600mg,每天1次口服,两组的基础护肝治...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6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替比夫定组32例和拉米夫定组30例。拉米夫定组给予拉米夫定100mg,每天1次口服,替比夫定组给予替比夫定600mg,每天1次口服,两组的基础护肝治疗相同,共治疗52周。结果替比夫定组对病毒的抑制起效迅速,2~8周时即出现HBVDNA的显著下降,起效明显优于拉米夫定组。替比夫定组血清HBVDNA的阴转率(HBVDNA≤1.0×10^3copies/mL)52周时为90.6%,拉米夫定组70.0%(P〈0.05)。结论应用替比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比拉米夫定更迅速、有更好的治疗应答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型肝炎 替比夫定 拉米夫定 HBEAG阳性
下载PDF
艾滋病患者高效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及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陈国春 卫峥 +2 位作者 马波 黄和冲 崔曼曼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3414-3417,3421,共5页
目的探究艾滋病患者行高效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及预后关系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艾滋病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统计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测定基线CD_4^+T淋巴... 目的探究艾滋病患者行高效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及预后关系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艾滋病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统计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测定基线CD_4^+T淋巴细胞、白蛋白、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及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等,动态观察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外周血中CD_4^+T淋巴细胞含量,评价免疫重建情况;分析预后相关因素;评价CRP基线水平对预后的预测效果。结果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年龄较大,临床分期为3期和4期,CD_4^+T淋巴细胞<100个/μL、白蛋白<35g/L、血红蛋白<100g/L、白细胞<4.0×10~9/L及CRP≥5mg/L的患者显著增加(P<0.05);较大年龄、临床分期、CD_4^+T淋巴细胞基线值、低血红蛋白、低白细胞及高CRP均为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CD_4^+T淋巴细胞基线值、治疗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CD_4^+T淋巴细胞显著减少(P<0.05);CRP最佳截断为5mg/L,对不良预后预测的敏感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率及阴性预测率高于70.00%。结论艾滋病患者CD_4^+T淋巴细胞的基线水平与抗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效果有一定的相关性;CRP基线水平对患者的预后效果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CD4+T淋巴细胞 C-反应蛋白 高效抗病毒治疗 免疫重建 预后
原文传递
藻酸双酯钠与门冬氨酸钾镁治疗慢活肝高胆红素血症的比较 被引量:6
7
作者 苏瑞福 刘业云 +2 位作者 邹华忠 黄和冲 赵维东 《新药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6期371-372,共2页
用藻酸双酯钠(PSS)100mg,门冬氨酸钾镁(K-Mg-ASP)40mL,静滴,qd,分别治疗男性慢性活动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37例和36例(年龄35±11a)。7-10d为一个疗程。结果:PSS组退黄疸、降丙氨酸转氨酶(ALT)总有效率为89%,84%,降至正常天数为36&#... 用藻酸双酯钠(PSS)100mg,门冬氨酸钾镁(K-Mg-ASP)40mL,静滴,qd,分别治疗男性慢性活动性肝炎高胆红素血症37例和36例(年龄35±11a)。7-10d为一个疗程。结果:PSS组退黄疸、降丙氨酸转氨酶(ALT)总有效率为89%,84%,降至正常天数为36±13d,33±10d;K-Mg-ASP组为70%。61%,47±15d,45±12d。提示PSS组疗效优于K-Mg-ASP组,统计学处理差异显著(P<0.05—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多糖类 血胆红素过多 肝炎
原文传递
原发性肝癌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 被引量:3
8
作者 徐天敏 卫峥 +2 位作者 张建中 黄和冲 王永忠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203-1204,共2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方法79例PHC经CT或B超引导下肝脏穿刺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MIF和VEGF水平。结果PHC组血清中MIF和VEGF浓度分别为(56.2...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患者血清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方法79例PHC经CT或B超引导下肝脏穿刺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MIF和VEGF水平。结果PHC组血清中MIF和VEGF浓度分别为(56.2±18.1)ng/ml和(531.9±102.7)pg/m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29.6±12.3)ng/ml和(223.2±72.6)pg/ml(P<0.01);在PHC组中Ⅰ期、Ⅱ期和Ⅲ期MIF浓度分别为(54.8±11.2)ng/ml、(81.1±28.5)ng/ml和(97.6±25.6)ng/ml;VEGF浓度分别为(527.6±132.7)pg/ml、(546.5±107.4)pg/ml和(579.4±81.3)pg/ml;组间比较亦有明显差异(P<0.05);PHC组中MIF与VEGF表达呈正相关(r=0.745)。结论MIF和VEGF参与了PHC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可作为监测PHC进展、转移的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移动抑制因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