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成人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后路手术加速康复外科实施流程专家共识 被引量:23
1
作者 郑博隆 张志成 +19 位作者 高杰 孙维 郭航 董补怀 高子军 黄大耿 李静 郑林宏 闫航 孟浩 蔡思逸 贺宝荣 郝定均 刘浩 杨惠林 孙宇 李淳德 沈建雄 孙天胜 邱贵兴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年第12期939-949,共11页
急性成人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后路手术是脊柱损伤常见的手术之一。将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应用于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后路手术能优化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手术并发症。为了规范ERAS临床路径在急性成人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 急性成人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后路手术是脊柱损伤常见的手术之一。将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应用于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后路手术能优化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手术并发症。为了规范ERAS临床路径在急性成人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后路手术中的应用,在《成人急性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循证临床诊疗指南》的基础上,结合胸腰段脊柱脊髓损伤后路手术的特点,经过全国专家组反复讨论,达成了相关实施流程的专家共识,供脊柱外科医师在临床工作中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 胸腰段 脊柱损伤 脊髓损伤 加速康复外科
下载PDF
成人寰椎骨折的治疗策略 被引量:8
2
作者 黄大耿 贺宝荣 +4 位作者 郝定均 刘团江 吴起宁 王晓东 郭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99-405,共7页
目的 :探讨成人寰椎骨折的治疗策略。方法 :2013年5月~2015年12月我科共收治成人单纯寰椎骨折患者58例,男31例,女27例;年龄18~72岁(45.3±14.0岁)。7例稳定寰椎骨折患者采用硬颈围固定;22例不伴横韧带断裂的不稳定寰椎骨折患者,采... 目的 :探讨成人寰椎骨折的治疗策略。方法 :2013年5月~2015年12月我科共收治成人单纯寰椎骨折患者58例,男31例,女27例;年龄18~72岁(45.3±14.0岁)。7例稳定寰椎骨折患者采用硬颈围固定;22例不伴横韧带断裂的不稳定寰椎骨折患者,采用头颈胸支具固定20例,halo支具固定2例;29例伴横韧带断裂的不稳定寰椎骨折患者,采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融合术20例,后路寰椎单椎节内固定术9例。对患者进行常规随访,记录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治疗相关并发症。采用CT评估骨折愈合情况和植骨融合情况,采用颈椎动力位X线片评估寰枢椎稳定性。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24个月(14.3±4.0个月)。随访CT示,采用硬颈围固定的7例稳定寰椎骨折及采用头颈胸支具或halo架固定的22例不伴横韧带断裂的不稳定寰椎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20例行后路寰枢椎内固定融合术的伴有横韧带断裂的不稳定寰椎骨折有18例获得骨性融合,2例未融合但内固定仍牢靠。颈椎动力位X线片示9例行后路寰椎单椎节内固定术的患者均无寰枢椎失稳征象。治疗前ASIA分级D级4例,E级54例;末次随访ASIA分级均为E级(Z=-2.000,P=0.046)。治疗前VAS评分为4~8分(6.6±1.0分),末次随访为0~2分(0.4±0.7分)(Z=-6.682,P<0.001)。保守治疗者有2例枕部发生皮肤压疮;手术者术中均无神经血管损伤,术后2例发生切口感染。结论:对于稳定的寰椎骨折,采用硬颈围固定即可;对于不伴横韧带断裂的不稳定寰椎骨折,采用头颈胸支具或halo架固定可取得良好疗效;对于伴有横韧带断裂的不稳定寰椎骨折,采用后路寰枢椎内固定融合术或后路寰椎单椎节内固定术均可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骨折 治疗策略 寰椎横韧带
下载PDF
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6
3
作者 潘军伟 郝定均 +3 位作者 黄大耿 贺宝荣 方向义 许正伟 《脊柱外科杂志》 2014年第3期129-132,共4页
目的探讨后路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2012年12月,行后路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寰枢椎失稳患者,有效随访资料36例,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21-66岁,平均42.3岁;有... 目的探讨后路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9年12月-2012年12月,行后路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的寰枢椎失稳患者,有效随访资料36例,其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21-66岁,平均42.3岁;有脊髓损伤症状者28例,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9.3±1.8;有颈枕区疼痛症状者30例,颈枕区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3.9±1.1;36例患者颈椎障碍功能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术前27.6±8.3;有发作性眩晕症状者6例;寰枢椎脱位26例,术前均行颅骨牵引术并达到复位。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为80-600 mL,平均295 mL;手术时间95-210 min,平均157 min。术后随访个6-42个月,平均21个月,35例术后6月获得融合,影像学检查可见连续骨小梁,植骨融合率97.2%。末次随访JOA评分改善至13.7±2.0,平均改善率58%;术后VAS评分1.8±0.9;NDI降低至12.9±6.4。JOA评分、VAS评分和NDI评分术前与术后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未出现椎动脉、脊髓神经损伤或脑脊液漏等并发症。随访期间未发现椎板钩脱位、松动,6例有发作性眩晕患者眩晕症状消失。结论寰椎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技术手术操作简单、风险低,手术时间短,有良好临床的效果,可作为治疗寰枢椎失稳的一种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枢椎 寰枢关节 关节不稳定性 内固定器 脊柱融合术
下载PDF
双能量CT虚拟去钙技术评价骨质疏松症的价值 被引量:7
4
作者 刘正华 张玉婷 +1 位作者 黄大耿 姜永宏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56-560,578,共6页
目的评估双能量CT(DECT)虚拟去钙(VNCa)技术定量评价骨质疏松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55例慢性腰腿痛病人,其中男29例,女26例,平均年龄(49.8±12.1)岁。所有病人均行腰椎DECT扫描并采集定量CT(QCT)数据。通过修改双能量分析软... 目的评估双能量CT(DECT)虚拟去钙(VNCa)技术定量评价骨质疏松症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55例慢性腰腿痛病人,其中男29例,女26例,平均年龄(49.8±12.1)岁。所有病人均行腰椎DECT扫描并采集定量CT(QCT)数据。通过修改双能量分析软件中虚拟平扫的配置文件,定量测量对比剂CT值(CM)、常规CT值(rCT)、钙浓度(CaD)及脂肪分数(FF);利用QCT pro定量分析系统测量椎体的骨密度(BMD)。依据金标准BMD<80 mg/cm^(3),将纳入的全部椎体(318个)分为骨质疏松组(OP,87个)和非骨质疏松组(NOP,231个)。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2名医师测量数据结果的一致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2组间DECT定量参数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BMD与DECT定量参数的相关性,并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将由该模型计算得到的BMD表示为回归BMD(rBMD),得出决定系数r^(2)和rBMD的方程。以QCT的BMD值作为金标准,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rBMD、CM、CaD、FF的诊断效能。结果2名医生测量BMD和DECT定量参数的一致性较好(均ICC>0.75)。OP组的CM、rCT、CaD均低于NOP组,而FF高于NOP组(均P<0.05)。CM、rCT、CaD、FF值与BMD均具有相关性(r分别为0.885、0.947、0.877、-0.492,均P<0.05)。将CM、CaD、FF纳入回归模型计算得出:r^(2)=0.915,rBMD=54.82-0.19×CM+20.03×CaD-1.24×FF。当rBMD的阈值为81.94 mg/cm^(3)时诊断效能最高,其敏感度、特异度、AUC分别为90.04%、91.95%、0.966(0.940~0.983)。结论DECT的VNCa技术可作为一种BMD测量的补充方法,从骨矿物质及脂肪含量方面定量评价骨质疏松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能量CT 骨质疏松 骨密度 定量CT
下载PDF
急性颈脊髓损伤的最佳手术时机 被引量:16
5
作者 郝定均 黄大耿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93-295,共3页
急性颈髓损伤常见于颈椎外伤,可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据估计,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每100万人口中约有750人遭受创伤性脊髓损伤[1];而1/3的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是由颈椎外伤造成的[2]。由此造成的患者严重残疾和经济负担已成为一个... 急性颈髓损伤常见于颈椎外伤,可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据估计,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每100万人口中约有750人遭受创伤性脊髓损伤[1];而1/3的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是由颈椎外伤造成的[2]。由此造成的患者严重残疾和经济负担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脊髓组织极易受损伤,且其自我修复能力非常有限,其治疗至今仍是医学领域最大的挑战之一。目前学界普遍认可手术减压和固定重建稳定是治疗颈髓损伤的重要手段,但何时手术才是最佳的手术时机仍存在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佳手术时机 颈脊髓损伤 手术减压 颈椎外伤 脊髓组织 自我修复能力 完全性瘫痪 功能恢复 脊柱外科医生 晚期手术
下载PDF
MSCTA术前评估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 被引量:1
6
作者 刘正华 姜永宏 +2 位作者 屈巍 黄大耿 强永乾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9-213,共5页
目的评估MSCTA在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术前检查的必要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接受手术治疗的30例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其中16例术前仅接受常规CT及MR检查(常规组),14例于常规CT及MR检查外接受枕颈部MSCTA检查(CTA组)。对CTA组扫描数据... 目的评估MSCTA在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术前检查的必要性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接受手术治疗的30例复杂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其中16例术前仅接受常规CT及MR检查(常规组),14例于常规CT及MR检查外接受枕颈部MSCTA检查(CTA组)。对CTA组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评估骨骼畸形、椎动脉V3段走行、变异及静脉丛的异常分布情况,拟定个体化手术治疗方案;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差异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CTA组骨骼畸形、椎动脉V3段变异呈明显个体化特点,平均手术时间(182.86±27.37)min,术中出血量(165.71±42.19)ml,无明显并发症,随访治疗效果满意。常规组平均手术时间(205.31±29.86)min,术中出血量(246.25±155.22)ml,1例患者术中左侧椎动脉损伤,术后出现小脑梗死,积极处理后随访好转。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78,P=0.071),CT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组(t=2.136,P=0.042)。结论 MSCTA是一种研究颅颈交界区骨骼血管解剖及变异的可靠方法,术前有必要行头颈部MSCTA检查,有利于减少并发症,降低手术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颈交界区 畸形 椎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水
下载PDF
3D打印导板辅助椎动脉高跨患者C2椎弓根螺钉置入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田野 张嘉男 +4 位作者 陈浩 丁柯元 刘团江 黄大耿 郝定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23-330,共8页
目的:探讨在椎动脉高跨患者中3D打印导板辅助置入C2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上颈椎后路内固定术的72例C2椎动脉高跨患者。根据辅助C2椎弓根螺钉置入方式的不同分为导板组(n=36例)和徒... 目的:探讨在椎动脉高跨患者中3D打印导板辅助置入C2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行上颈椎后路内固定术的72例C2椎动脉高跨患者。根据辅助C2椎弓根螺钉置入方式的不同分为导板组(n=36例)和徒手组(n=3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C2椎弓根螺钉置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时间、术中出血量、置钉相关并发症、手术技术费用、住院时间以及术前、术后3d、术后6个月VAS评分、JOA评分。根据术后颈椎CT并按照Kawaguchi等提出的螺钉分级标准评估C2椎弓根螺钉置入准确率,并计算术前模拟置钉与术后实际置钉进钉角度在矢状面与横断面上的偏差。结果:导板组置钉时间、手术时间、透视时间明显优于徒手组(P<0.05),手术技术费用徒手组明显低于导板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3d、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和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导板组和徒手组分别置入C2椎弓根螺钉42枚、43枚;置钉准确率(0级+1级)分别为95.2%、72.1%。两组螺钉矢状面偏离角度分别为0.52°±0.42°、2.21°±0.69°,横断面偏离角度分别为0.51°±0.36°、2.16°±0.77°。导板组在置钉准确率、螺钉偏差角度均优于徒手组(P<0.05)。并发症情况:两组患者中共发生椎动脉损伤4例,其中导板组0例,徒手组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发生螺钉松动、断钉断棒。结论:在椎动脉高跨患者中,3D打印导板和徒手技术辅助置钉可达到相似的临床疗效,但在置钉准确性和安全性方面,导板技术更占优势,同时它能显著缩短置钉时间、透视时间,降低手术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高跨 3D打印导板 徒手技术 C2椎弓根螺钉 准确性
下载PDF
应用超声骨刀与高速磨钻治疗黄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惠浩 郝定均 +5 位作者 黄大耿 葛朝元 赵勤鹏 孙宏慧 李涛 杨小卫 《广西医学》 CAS 2020年第8期941-944,共4页
目的比较应用超声骨刀与高速磨钻治疗黄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9例黄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超声骨刀组29例和高速磨钻组30例。超声骨刀组采用超声骨刀进行截骨减压,高速磨钻组采用常规高速磨钻进行截... 目的比较应用超声骨刀与高速磨钻治疗黄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9例黄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超声骨刀组29例和高速磨钻组30例。超声骨刀组采用超声骨刀进行截骨减压,高速磨钻组采用常规高速磨钻进行截骨减压。比较两组患者椎管后壁切除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中均无脊髓、神经根及硬膜囊损伤,术后随访期间均获得骨性融合,均无脑脊液漏及内固定松动、断裂、移位等并发症发生。超声骨刀组椎管后壁切除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短于或低于高速磨钻组(均P<0.05)。两组的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JOA评分均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P<0.05),分组与时间无交互效应(P>0.05)。结论超声骨刀与高速磨钻应用于胸椎管背侧减压术均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黄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与应用高速磨钻相比,应用超声骨刀能可以显著地缩短手术时间,并减少术中出血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管狭窄症 黄韧带骨化 超声骨刀 高速磨钻 胸椎管背侧减压术
下载PDF
非编码RNA在椎间盘退变中的作用机制及应用前景 被引量:3
9
作者 姜超 张永远 +3 位作者 黄大耿 王晓晖 尹思 郝定均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46-1054,共9页
目前,腰痛在人群中非常常见且病因多样,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致残、降低预期寿命,同时也加重了经济社会负担,而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约占40%[1、2]。椎间盘退变是在椎间盘自然老... 目前,腰痛在人群中非常常见且病因多样,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致残、降低预期寿命,同时也加重了经济社会负担,而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引起腰痛的主要原因,约占40%[1、2]。椎间盘退变是在椎间盘自然老化、退化时所发生的一系列生理及病理过程,是导致脊柱退行性病变的病理基础,可引起椎间盘突出、脊柱失稳、椎间盘源性腰痛等一系列脊柱外科的常见疾病。研究表明,在<30岁群体中40%的个体存在不同程度的椎间盘退变,而在>50岁的群体中这一比例则高达90%[3]。由于社会老龄化加速及生活、工作方式的改变,椎间盘退变相关疾病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并且呈现出低龄化趋势,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4]。目前针对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治疗方法众多,但这些治疗方法仅可以部分改善症状,不能从根本上延缓或逆转椎间盘退变病理过程。因此,在分子水平研究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细胞水平阻止或逆转其病理改变,修复椎间盘结构,恢复其生物学功能,是目前国际骨科乃至医学界发展的重大挑战及研究的热点[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编码RNA 椎间盘源性腰痛 椎间盘退变 脊柱外科 分子生物学技术 椎间盘突出 自然老化 病理过程
下载PDF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余成诚 郝定均 +2 位作者 黄大耿 冯航 赵松川 《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6年第4期347-350,共4页
近年来,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CDA)已得到广泛应用。随着CDA患者的增多及随访时间的延长,CDA术后并发症的报道也随之增多。CDA的术后并发症可以分为手术入路导致的并发症、减压导致的并发症和假体相关并发症... 近年来,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CDA)已得到广泛应用。随着CDA患者的增多及随访时间的延长,CDA术后并发症的报道也随之增多。CDA的术后并发症可以分为手术入路导致的并发症、减压导致的并发症和假体相关并发症。三者中与假体相关的并发症是CDA所特有的并发症,包括假体松动及移位、假体下沉、异位骨化与自发融合、置换节段后突畸形、节段活动度丧失。临床医师应加深对这些并发症的认识,手术时应小心仔细,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置换术 并发症
下载PDF
超声骨刀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3
11
作者 惠浩 郝定均 +4 位作者 黄大耿 孙宏慧 赵勤鹏 葛朝元 韩龙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年第33期10-11,14,共3页
目的比较超声骨刀和高速磨钻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全椎板切除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脊柱外科诊断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并行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术的38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超声骨刀组(A组)18例,高速磨钻组(B组)20例.... 目的比较超声骨刀和高速磨钻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全椎板切除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于我院脊柱外科诊断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并行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术的38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超声骨刀组(A组)18例,高速磨钻组(B组)2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1周的JOA评分及JOA评分改善率.结果A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B组,术后引流量显著少于B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术后1周,两组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两组术前、术后1周的JOA评分及JOA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相对于高速磨钻,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全椎板切除术中应用超声骨刀可在不降低有效性的同时,极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引流量,提高手术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骨刀 高速磨钻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椎板切除术 手术时间 术中出血量
下载PDF
CT血管造影、经颅多普勒超声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65
12
作者 谢瑱 常小妮 +1 位作者 黄大耿 惠浩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年第12期27-29,共3页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84例经DSA检查确诊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均行TCD、CTA检查;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TCD、CTA与DSA检查评估...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CTA)、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6年4月-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84例经DSA检查确诊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均行TCD、CTA检查;应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TCD、CTA与DSA检查评估颈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以DSA为金标准,分析TCD、CTA检查对颈动脉狭窄程度≥70%的诊断效能。结果TCD、CTA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分别为(65.32±21.18)%、(63.48±20.89)%,均与DSA检查结果(63.11±19.62)%呈正相关(r=0.913、0.986,P<0.05)。CTA诊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70%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分别为93.75%、96.39%、95.24%、95.24%、95.24%、0.903,均明显高于TCD的81.25%、84.34%、82.99%、78.79%、85.37%、0.7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诊断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狭窄上,CTA优于TCD,有望成为替代DSA检查的更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颈动脉狭窄 CT血管造影 经颅多普勒超声
下载PDF
全脑CT灌注成像结合头颈部CT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的价值研究 被引量:41
13
作者 惠浩 葛朝元 +1 位作者 黄大耿 谢瑱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8年第12期7-10,共4页
目的研究全脑CT灌注成像(CTP)结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94例疑似AIS患者依次进行CT平扫、CTP和CTA检查,计算CTP联合CTA诊断AIS灵敏度和特异度,测量CTP参数CBF、CBV、MMT和TTP,评价脑... 目的研究全脑CT灌注成像(CTP)结合头颈部CT血管成像(CTA)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294例疑似AIS患者依次进行CT平扫、CTP和CTA检查,计算CTP联合CTA诊断AIS灵敏度和特异度,测量CTP参数CBF、CBV、MMT和TTP,评价脑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然后分析不同病变程度脑组织CBF、CBV、MMT和TTP变化情况及其与脑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共294例患者中最终确诊为AIS者253例(86.05%),CTP联合CTA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37%和92.68%;CTP检查发现明显灌注异常者207例,其中梗死灶194处、半暗带182处,两者同时存在173处,且梗死区CBF、CBV低于对照区和半暗带,MTT、TTP高于对照区和半暗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暗带CBF低于对照区,MTT和TTP高于对照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颈内动脉和颅内动脉狭窄程度与CBF、CBV无明显相关性(P>0.05),与MTT呈负相关性(P<0.05),与TTP呈正相关性(P<0.05),但相关程度均较低。结论 CTP检查可有效评估脑组织血流动力学变化和缺血严重程度,并准确区分梗死区和半暗带,CTA则可准确检测脑动脉血管狭窄部位和程度,两种方法联合应用不仅可对AIS进行准确诊断,同时还可评估病情及疗效,为临床选择合理治疗方案提供影像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诊断 CT灌注成像 CT血管成像
下载PDF
大鼠脊髓损伤模型中NKCC1调控脊髓损伤的机制及其干预因素研究
14
作者 惠浩 郝定均 +4 位作者 闫亮 黄大耿 孙宏慧 赵勤鹏 葛朝元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年第27期1-3,共3页
目的构建大鼠脊髓损伤(SCI)模型,观察NKCC1亚基调控脊髓水肿的机制以及其选择性抑制剂布美他尼(BT)干预后对SCI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SCI组、SCI+BT组,各20只。构建大鼠SCI模型。于造模后分别... 目的构建大鼠脊髓损伤(SCI)模型,观察NKCC1亚基调控脊髓水肿的机制以及其选择性抑制剂布美他尼(BT)干预后对SCI的影响。方法将60只SD大鼠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SCI组、SCI+BT组,各20只。构建大鼠SCI模型。于造模后分别通过脊髓含水量测定、脊髓功能评分及Western blot方法分析大鼠脊髓水肿情况、脊髓功能及NKCC1、cleaved-Caspase 3含量变化。结果 SCI损伤后,与Sham组相比,SCI组的脊髓组织含水量明显更高,Basso Beattie and Bresnahan(BBB)评分显著降低,NKCC1、cleaved-Caspase 3含量均显著增加,表明造模成功。SCI损伤48 h后,BT+SCI组脊髓含水量显著低于SCI组(P<0.05);BT+SCI组BBB评分显著高于S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T+SCI组NKCC1、cleaved-Caspase 3含量显著低于SCI组(P<0.05)。结论 BT可以显著改善SCI情况,这种改善可能与BT降低损伤后脊髓水肿、减少脊髓细胞的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NKCC1 布美他尼 BBB评分 cleaved-Caspase3
下载PDF
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临床诊疗循证指南(2023版) 被引量:2
15
作者 杜钰堃 黄大耿 +57 位作者 田伟 郝定均 西永明 贺宝荣 陈伯华 初同伟 董健 董军 冯皓宇 范顺武 冯世庆 高延征 官众 海涌 贺利军 贺园 蒋电明 姜建元 孔维庆 林斌 刘斌 刘宝戈 李淳德 李放 李锋 吕国华 李利 廖琦 李危石 刘晓光 刘勇 刘忠军 鲁世保 罗飞 李建毅 邱勇 戎利民 申勇 沈慧勇 舒钧 宋跃明 孙天胜 邵将 田纪伟 王岩 王哲 王征 王向阳 夏虹 闫景龙 闫亮 袁文 赵杰 仉建国 朱悦 周许辉 赵明伟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学组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99-308,共10页
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具有较单纯寰椎或枢椎骨折更高的神经损伤发生率和早期病死率。目前,对于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方式选择仍存在争议且缺乏相关规范。非手术治疗存在较高的骨不融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而手术治疗易导... 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具有较单纯寰椎或枢椎骨折更高的神经损伤发生率和早期病死率。目前,对于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的诊断和治疗方式选择仍存在争议且缺乏相关规范。非手术治疗存在较高的骨不融合率和并发症发生率,而手术治疗易导致椎动脉、脊髓和神经根损伤。对于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目前我国尚无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诊疗指南。为给骨科医师提供关于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处理方面最新和最有效的信息,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学组组织相关专家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借鉴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学会(AANS)/神经外科医师大会(CNS)在2013年发布的《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处理指南》,并基于有关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治疗的中英文文献,制订《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临床诊疗循证指南(2023版)》。针对影像学诊断、稳定性判断、治疗原则、治疗方式选择和相关并发症等问题提出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10条推荐建议,为成人急性寰枢椎联合骨折的诊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寰椎 枢椎 颈椎 脊柱骨折 指南
原文传递
椎动脉V3段异常的3D解剖分型及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小卫 郝定均 +7 位作者 贾晓康 刘正华 贺欣 王晓东 许正伟 黄大耿 贺宝荣 闫亮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CSCD 2023年第5期421-426,共6页
目的:对椎动脉V3段异常进行3D解剖分型,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搜集整理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257例枕颈交界区病变且行椎动脉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的患者的影像资料。借助医院影像信息系统的三维成像功能将椎动脉V3段与骨... 目的:对椎动脉V3段异常进行3D解剖分型,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搜集整理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257例枕颈交界区病变且行椎动脉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CTA)的患者的影像资料。借助医院影像信息系统的三维成像功能将椎动脉V3段与骨骼数据进行复合渲染后得到椎动脉V3段-骨骼3D模型,再对异常椎动脉进行分型。结果:本研究共收集了514条椎动脉数据。其中异常椎动脉308条(59.92%,308/514)。根据异常椎动脉发生原因,将308条异常椎动脉分为两型。Ⅰ型为骨质异常导致,占异常椎动脉的27.60%;Ⅱ型为走行异常导致,占异常椎动脉的72.40%。Ⅰ型根据椎动脉被骨质覆盖的程度分为Ⅰa半钩环型、Ⅰb钩环型、Ⅰc全骨质内型。Ⅱ型根据椎动脉在寰椎后弓上下走行的不同分为Ⅱa椎动脉迂曲型、Ⅱb椎动脉位于寰枢椎节段间型、Ⅱc椎动脉在寰椎后弓附近分叉型。结论:基于CTA 3D重建模型建立的椎动脉V3段分型可以为临床提供重要解剖和外科应用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动脉异常 V3段 3D重建模型 分型 计算机体层血管成像
下载PDF
椎体成形术后早期腰背部残余疼痛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53
17
作者 杨俊松 陈浩 +10 位作者 刘鹏 刘团江 刘继军 张正平 贺宝荣 闫亮 张海平 赵元廷 张嘉男 黄大耿 郝定均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625-634,共10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早期(术后1个月内)患者腰背部残余疼痛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1月期间采用PVP治疗的131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术后早期(术后1个月内)患者腰背部残余疼痛的危险因素,并进一步分析其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5年1月期间采用PVP治疗的131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患者的相关资料。术后1周及1个月评估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VAS评分>4分定义为PVP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不佳。根据疼痛缓解情况,将患者分为满意组和不满意组。所有患者在术后1周,1、3个月和1年进行随访,行X线和MR检查(T1加权像、T2加权像和压脂像)排除新发OVCF,并同时记录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统计两组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手术相关信息、麻醉方式、OVCF数量、单椎体骨水泥注射量、影像学数据和其他合并症信息,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PVP术后腰背部残余疼痛的相关因素。结果接受PVP治疗的1316例胸、腰椎OVCF患者中60例(4.6%)患者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不佳。两组患者VAS评分和ODI在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不满意组患者腰背部存在一定程度的残余疼痛,其程度重于满意组,但在术后12个月随访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骨密度、骨折椎体数量、骨水泥分布情况、单椎体骨水泥注射量及腰背筋膜损伤与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不佳有关(均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骨密度(OR=3.577,P=0.029)、合并腰背筋膜损伤(OR=3.805,P=0.002)、骨折椎体数量(OR=3.440,P<0.001)、骨水泥分布情况(OR=3.009,P=0.013)和合并抑郁症(OR=3.426,P=0.028)与PVP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不佳存在正相关,是其危险因素;单椎体骨水泥注入量(OR=0.079,P<0.001)与PVP术后腰背部疼痛缓解不佳存在负相关,是其保护性因素。结论OVCF患者术前骨密度低、合并腰背筋膜损伤、多椎体骨折、骨水泥注入量不足、分布不理想及合并抑郁症是PVP术后早期腰背部残余疼痛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 骨质疏松性骨折 椎体成形术 手术后并发症 疼痛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分型及其可信度检验和临床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36
18
作者 郝定均 张嘉男 +20 位作者 杨俊松 刘团江 王晓晖 刘鹏 闫亮 赵元廷 赵勤鹏 黄大耿 刘继军 刘世长 黄云飞 拓源 田野 白露露 李恒 张子龙 邹鹏 王鹏涛 李庆达 柴鑫 贺宝荣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0-260,共11页
目的建立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ASOTLF)分型系统,并进行可信度检验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293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患者临床资料... 目的建立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ASOTLF)分型系统,并进行可信度检验及临床应用效果评价。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293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OTL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514例,女779例;年龄57~90岁[(71.4±6.3)岁]。骨密度T值为-5.0~-2.5 SD[(-3.1±-0.4)SD]。根据临床症状和骨折影像学特征,将ASOTLF分为4型:Ⅰ型(隐匿型)、Ⅱ型(压缩型)、Ⅲ型(爆裂型)和Ⅳ型(不稳定型),其中Ⅱ型分为ⅡA型、ⅡB型、ⅡC型3个亚型,Ⅲ型分为ⅢA型、ⅢB型2个亚型。其中Ⅰ型75例(5.8%),ⅡA型500例(38.7%),ⅡB型134例(10.4%),ⅡC型97例(7.5%),ⅢA型442例(34.2%),ⅢB型27例(2.1%),Ⅳ型18例(1.4%)。首先,对3名观察者共计3000次评估分型的可信度进行检测;其次,根据分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Ⅰ型采用后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Ⅱ型采用体位复位+PVP治疗,ⅢA型、ⅢB型分别采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和后路切开复位减压植骨融合钉道强化内固定术治疗,Ⅳ型采用后路(减压)复位植骨融合钉道强化内固定术治疗。比较总体患者及各型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观察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局部Cobb角及椎体后凸角(椎体角),并记录Framkel分级情况和并发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43个月[(29.9±5.1)个月]。观察者间可信度平均总体κ值为0.83,观察者内可信度平均总体κ值为0.88。总体患者术前VAS、ODI分别为(5.8±0.7)分、72.5±6.6,术后1个月分别为(1.8±0.6)分和25.0±6.3,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5±0.6)分和19.5±6.2(P均<0.05)。总体患者术前Cobb角及椎体角分别为13(7,20)°和7(5,10)°,术后1个月分别为8(4,11)°和4(3,6)°,末次随访时分别为9(5,12)°和5(4,8)°(P均<0.05)。各分型末次随访时VAS、ODI、Cobb角及椎体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1例Ⅳ型、5例ⅢB型患者出现脊髓压迫症状,术前Frankel分级为C级1例,D级5例,末次随访时均恢复为E级(P<0.05)。3例Ⅳ型、22例ⅢB型患者出现下肢放射痛、麻木等症状,给予椎管减压、椎体强化内固定术治疗后,末次随访时仅有3例患者存在浅感觉减退,其余患者均完全恢复。结论本研究提出了ASOTLF分型,其可信度较高。根据分型采用相应治疗方法均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说明该分型对于临床治疗方法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脊柱骨折 胸椎 腰椎 骨折分型
原文传递
慢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影像学分型及其信度检验 被引量:18
19
作者 郝定均 杨俊松 +8 位作者 拓源 葛朝元 贺宝荣 刘团江 单乐群 黄大耿 贾帅军 刘鹏 陈浩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7-102,共6页
[目的]针对慢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chronic symptomatic 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fracture,CSOTF),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骨折影像学特点的分型体系,并对其可信度进行了检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6月本... [目的]针对慢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chronic symptomatic 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fracture,CSOTF),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骨折影像学特点的分型体系,并对其可信度进行了检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368例具有完整影像资料的CSOFT患者,影像学检查包括腰椎正侧位及过屈过伸位X线片、CT和MRI。根据影像学上伤椎是否存在失稳、椎管是否合并狭窄和有无后凸畸形三个关键特征,将CSOTF分为I型(动态稳定型)、II型(动态不稳型)、III型(椎管狭窄型)、IV型(后凸畸形型),V型(混合型)。随机抽取40例患者,由10名医生按照上述分型体系对患者进行分型评估,并在初次评估1个月后再进行第二次评估,计算测量者间信度(interobserver reliability)与测量者内信度(intraobserver reliability)。[结果]在368例CSOTF患者中,I型最多,占55.71%;V型最少,占5.99%。对40例CSOTF患者的分型评估,测量者间可信度的总体κ值为0.834,表明CSOTF影像学分型一致性好;测量者内可信度的总体κ值为0.853,表明两轮评估的重复性好。[结论]本研究表明CSOFT影像学分型,分类简单,一致性与重复性好,有利于临床评估与信息沟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 影像 分类 一致性 重复性
原文传递
2018年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流行病学特点 被引量:11
20
作者 郝定均 贺宝荣 +39 位作者 闫亮 都金鹏 亓晓 于石成 张娇娇 郑文静 张荣强 黄大耿 杨俊松 朱铭 欧阳佳伟 赵赫 丁柯元 师浩东 曹阳 张鹰 唐清华 刘元 张子龙 王宇航 田野 陈浩 白露露 李恒 穆晨晨 王宥涵 王晓晖 姜超 林建华 林斌 范顺武 聂林 宋洁富 马迅 邵增务 高延征 官众 宋跃明 马维虎 陈其昕 《中华创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18-627,共10页
目的统计和分析2018年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发病率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我国3个区域、9个省、27个市随机抽取具有收治脊髓损伤患者能力的医院,回顾性调查2018年收治的符合条件的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计算... 目的统计和分析2018年中国创伤性脊髓损伤发病率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我国3个区域、9个省、27个市随机抽取具有收治脊髓损伤患者能力的医院,回顾性调查2018年收治的符合条件的创伤性脊髓损伤患者。计算全国及各区域的发病率。通过病案调查表采集患者的一般资料、致伤原因、损伤水平、损伤程度、合并骨折节段和类型、合并伤、并发症、死亡情况等数据,并根据地理区域、年龄、性别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纳入4 134例患者的医疗记录,其中男女比例为2.99∶1。中国2018 年创伤性脊髓损伤发病率为50. 484人次/100万人(95%CI 50.122~50.846)。东部地区的发病率最高为53. 791人次/100万人(95%CI 53.217~54.365)。主要致伤原因在全国为高处坠落伤(29.58%),西部地区同全国(40.68%),而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为交通伤(31.22%、30.10%)。主要损伤水平在全国为颈髓(64.49%),且中部地区颈髓损伤的比例最高(74.68%),西部地区腰骶髓损伤的比例最高(32.30%)。损伤程度发生率最高的为不完全性四肢瘫(55.20%),且在各个地区的分布规律一致。65.87%的患者合并骨折或脱位,其中西部地区合并比例高达77.95%,而中部地区合并比例仅54.77%。在全国,以头颈部为最主要合并伤(37.87%),东部、中部地区的合并伤分布规律同全国,而西部地区以胸部合并伤(38.57%)的比例最高。32.90%的患者并发呼吸系统并发症。23例(0.56%)患者院内死亡,其中17例(73.91%)因呼吸功能障碍死亡。结论我国创伤性脊髓损伤的高发病率地区是东部,主要致伤原因为高处坠落伤,以颈髓损伤为最主要损伤节段,以不完全性四肢瘫发生率最高,以头颈部损伤为最主要合并伤,以呼吸系统并发症为最主要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脊柱损伤 流行病学研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