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民族文学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正是其译介出去的难点,也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徐穆实的代表译作The Last Quarter of the Moon(《额尔古纳河右岸》)为研究对象,从对民族特有词语的翻译、对话形式转换和语...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民族文学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正是其译介出去的难点,也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徐穆实的代表译作The Last Quarter of the Moon(《额尔古纳河右岸》)为研究对象,从对民族特有词语的翻译、对话形式转换和语段添减等方面入手,通过原文与译文的对比,来探究徐穆实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思想。徐穆实充分尊重原文,尽可能保证对原文准确地翻译,同时他的翻译又有着独特的个人色彩,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原文的可信度和可读性。徐穆实通过两方面的兼顾与平衡,证明中国文学走出去并不是非要削足适履以迎合西方人的价值观,而是要在充分尊重和保留原作的特色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以尽可能保证作品的可信度和真实性,以独特而又可信的方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展开更多
文摘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民族文学有其独特性,这种独特性正是其译介出去的难点,也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徐穆实的代表译作The Last Quarter of the Moon(《额尔古纳河右岸》)为研究对象,从对民族特有词语的翻译、对话形式转换和语段添减等方面入手,通过原文与译文的对比,来探究徐穆实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思想。徐穆实充分尊重原文,尽可能保证对原文准确地翻译,同时他的翻译又有着独特的个人色彩,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原文的可信度和可读性。徐穆实通过两方面的兼顾与平衡,证明中国文学走出去并不是非要削足适履以迎合西方人的价值观,而是要在充分尊重和保留原作的特色的基础上适当调整,以尽可能保证作品的可信度和真实性,以独特而又可信的方式走出国门,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