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0T MRI在早期直肠癌诊断及术前T分期中的应用 被引量:14
1
作者 陈建初 李子平 +4 位作者 刘红艳 黄奕妆 陈圣欢 黄海连 卢俊英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年第11期104-107,共4页
目的探究3.0T MRI在早期直肠癌诊断及术前T分期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9月于我院经肠镜活检为直肠癌、且术前行全腹部MRI平扫+增强检查的病人120例,检查后一周内行外科手术及病理学检查,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分析3.0 T MR... 目的探究3.0T MRI在早期直肠癌诊断及术前T分期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9月于我院经肠镜活检为直肠癌、且术前行全腹部MRI平扫+增强检查的病人120例,检查后一周内行外科手术及病理学检查,以手术病理为金标准,分析3.0 T MRI在早期直肠癌诊断及术前T分期中的价值。结果120例直肠癌患者中,MRI T分期显示:T1期8例,T2期37例,T3期54例,T4期21例,病理T分期显示:T1期8例,T2期35例,T3期56例,T4期21例,经Kappa检验分析显示,两者具有较高一致性(Kappa=0.710,P=0.000),总的诊断正确率为86.67%(104/120);直肠癌术前MRI T分期诊断正确率T3期为92.45%、最高,T1期最低、为75%,诊断特异性为T3期最高(98.35%),诊断T4期的敏感性、阴性预测率为100%;3.0T MRI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显示肿瘤下缘与肛缘的距离分别为(4.20±0.51)cm、(4.21±0.45)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3.0T MRI可准确诊断早期直肠癌及T分期,对术前评估及指导手术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癌 T分期 MRI
下载PDF
孤立性纤维瘤的影像学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陈建初 李子平 +4 位作者 刘红艳 黄奕妆 王承光 黄海连 赖碧玉 《当代医学》 2015年第1期6-8,共3页
目的探讨多部位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SFT)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SFT的CT/MR及手术病理资料。其中8例患者均行螺旋CT平扫并增强、多平面重建(MPR)、冠状... 目的探讨多部位孤立性纤维瘤(solitary fibrous tumors,SFT)的影像学表现,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SFT的CT/MR及手术病理资料。其中8例患者均行螺旋CT平扫并增强、多平面重建(MPR)、冠状、矢状重建,2例CT平扫及MRI平扫并增强。分析获取图像,探讨SFT的CT/MR表现。结果 8例位于胸膜腔内,1例骑跨胸腹部后纵隔,1例位于上颈部及颅内,形成勾通性肿块。胸膜来源的SFT常以宽基底附于胸膜,肿瘤与正常胸膜间夹角常为钝角,肿块较小(小于10 cm)推压肺组织,与肺组织尚可分界;肿块较大(大于或等于10 cm)时,与肺组织分界较模糊,提示有侵犯可能;胸膜来源的SFT的CT平扫表现为均匀或略不均匀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病灶表现为不均匀强化,呈地图样强化,病灶较大时可见不规则坏死区。胸膜外(纵隔、头颈部)SFT表现为巨大软组织肿块,生长较缓慢,常生长于相对薄弱间隙内,推压或侵犯邻近器官。MRI平扫T1WI为等信号,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FS-T2WI呈不均匀混杂高信号,D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周缘强化略明显。结论 SFT好发于胸膜腔内,表现为孤立的软组织肿块,宽基底、界线较清楚、邻近肺组织受推压、血供丰富,无肺门、纵隔、腋窝淋巴结肿大;纵隔及头颈部可为胸膜外SFT的发病部位,肿块生长于肌间隙或薄弱间隙,血供丰富,明显强化。病灶大于10 cm、强化不均匀(伴坏死)、侵犯周围组织提示恶性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纤维瘤 胸膜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鼻咽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与常规放射治疗剂量对比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冯正富 汤锐明 +3 位作者 宋慧胜 王馨 黄岩 黄奕妆 《中国当代医药》 2013年第15期97-98,共2页
目的对比研究鼻咽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与常规放射治疗剂量情况。方法在60例鼻咽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3D组)的治疗计划中,按三维计划要求,进行靶区勾画、照射野设计、剂量计算、剂量优化等,同时在同样患者、同样的照射野下再按常... 目的对比研究鼻咽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与常规放射治疗剂量情况。方法在60例鼻咽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3D组)的治疗计划中,按三维计划要求,进行靶区勾画、照射野设计、剂量计算、剂量优化等,同时在同样患者、同样的照射野下再按常规放射治疗(CFRT)(2D组)的方法计算剂量(没有剂量优化)。对比三维适形放射治疗与常规二维放射治疗的剂量差别。结果 60例鼻咽癌患者中,3D组的处方剂量平均比2D组高7.2%(加15度楔形板)和5.0%(不加楔形板),95%等剂量曲线包含的靶体积3D组CFRT高50.2%(98.2%vs65.4%)。在3D-CRT计划中加用楔形板剂量分布比不加楔形板更合理。结论 3D-CRT的剂量分布明显比CFRT更符合临床放射剂量学的要求。加用楔板能进一步优化鼻咽癌的剂量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癌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 常规放射治疗 剂量对比
下载PDF
子宫癌肉瘤3.0T磁共振表现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建初 黄海连 +2 位作者 黄奕妆 刘红艳 卢俊英 《临床医学工程》 2012年第3期334-335,共2页
目的子宫癌肉瘤也称做子宫同源性恶性苗勒氏管混合瘤,发病率低、预后差,本研究旨在探讨子宫癌肉瘤的3.0T核磁共振成像表现。方法收集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5例有完整临床资料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癌肉瘤患者的MRI图像。结果 5... 目的子宫癌肉瘤也称做子宫同源性恶性苗勒氏管混合瘤,发病率低、预后差,本研究旨在探讨子宫癌肉瘤的3.0T核磁共振成像表现。方法收集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5例有完整临床资料及手术病理证实的子宫癌肉瘤患者的MRI图像。结果 5例子宫癌肉瘤患者中核磁共振成像有两种表现:2例表现为宫腔内非均质肿块,另外3例表现类似于子宫内膜癌(内膜增厚,宫腔增宽)。结论 3.0T磁共振能清楚显示宫腔内肿块以及内膜增厚,但把内膜癌型癌肉瘤从子宫内膜癌区分出来是比较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肿瘤 癌肉瘤 3.0T MRI
下载PDF
肌肉内血管瘤的MRI诊断 被引量:4
5
作者 刘林 梁长虹 +2 位作者 周世柱 黄飚 黄奕妆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0年第2期98-100,共3页
探讨肌肉内血管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肌肉内血管瘤的MRI表现 结果:15例MRI检查见软组织肿块,T_1WI呈等信或稍高信号T_2WI旱高信号,其中10例信号不均匀,5例可见肿瘤内流空血管影;13例注射Gd-DTPA后扫... 探讨肌肉内血管瘤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15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肌肉内血管瘤的MRI表现 结果:15例MRI检查见软组织肿块,T_1WI呈等信或稍高信号T_2WI旱高信号,其中10例信号不均匀,5例可见肿瘤内流空血管影;13例注射Gd-DTPA后扫描肿瘤呈明显强化 结论:MRI可以帮助确诊肌肉内血管瘤,对确定手术范围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 血管瘤 MRI 诊断
下载PDF
不同参数对降低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刘红艳 杨栋梁 +3 位作者 黄俊毅 曾庆千 黄奕妆 卢俊英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3年第4期258-261,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扫描参数:kV,mA,心跳采集次数及扫描范围对降低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剂量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424例患者,均行320排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男性231例,女性193例,平均年龄60.4±12.2岁。其中16例患者心律不齐,2例... 目的探讨不同扫描参数:kV,mA,心跳采集次数及扫描范围对降低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剂量的影响。方法连续收集424例患者,均行320排CT前瞻性心电门控冠状动脉成像,男性231例,女性193例,平均年龄60.4±12.2岁。其中16例患者心律不齐,2例患者频发早搏。心率≤65 bpm 222例、65~75 bpm 191例、≥75 bpm11例。120 kV扫描61例,100 kV扫描363例。体重指数为<20 kg/m^2、20~25 kg/m^2、<25 kg/m^2时分别选用250~300 mA、300~400 mA、400~450 mA。冠状动脉图像质量采用双盲5分评分法(1分为不能诊断,5分为图像质量优),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结果100 kV组有效辐射剂量较120 kV组明显降低约55.1%。在100 kV组中,由450 mA每递减50 mA时,有效辐射剂量平均递减约18.67%,图像质量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70);1次心跳采集有效辐射剂量比较2次、3次心跳采集辐射剂量分别降低约60.7%、78.0%;14 cm较16 cm覆盖采集有效辐射剂量降低约15.4%。结论 320排CT冠脉成像选择100 kV、适应性mA、1次心跳采集及14 cm覆盖采集能明显降低有效辐射剂量,同时保证了图像质量满足临床诊断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参数 辐射剂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肌肉内血管瘤的影像学分析(附11例报告) 被引量:7
7
作者 刘林 黄奕妆 +1 位作者 周世柱 王水娣 《放射学实践》 2000年第4期271-274,共4页
目的 :探讨肌肉内血管瘤影像学表现与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 1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肌肉内血管瘤的B超、CT和MRI表现。结果 :7例B超检查见肌肉内软组织肿块 ,2例呈均匀低回声灶 ,3例呈网状低回声灶 ,2例呈混合性回声灶 ;形态规则... 目的 :探讨肌肉内血管瘤影像学表现与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总结 11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肌肉内血管瘤的B超、CT和MRI表现。结果 :7例B超检查见肌肉内软组织肿块 ,2例呈均匀低回声灶 ,3例呈网状低回声灶 ,2例呈混合性回声灶 ;形态规则、边界清楚 4例 ;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楚 3例。 7例CT检查见肌肉内肿块影 ,3例呈等密度 ,4例呈混合密度 ,2例可见斑点状钙化 ;边界清晰者 3例 ,不清晰者 4例 ;增强扫描肿块见明显强化 ,3例呈均匀强化 ,4例呈不均匀强化。 6例MRI检查见软组织肿块 ,T1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 ,T2 WI呈高信号 ,4例信号不均匀 ,2例可见肿块内流空血管影 ;形态规则、边界清晰 3例 ,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晰 3例 ;4例注射Gd DTPA后扫描肿块呈明显强化。结论 :影像学检查发现肌肉内软组织肿块应考虑血管瘤的可能。B超和CT对诊断有一定的帮助。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方位成像的技术特点 ,对明确诊断和确定手术范围有重要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肉内血管瘤 影像学诊断 病例报告 B超 CT MRI
下载PDF
纵隔巨淋巴结增生影像学表现 被引量:1
8
作者 黄奕妆 刘林 +2 位作者 曾少华 邓树芳 周世柱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5年第4期223-225,共3页
目的探讨纵隔巨淋巴结增生的临床、病理、影像学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巨淋巴结增生的胸片、CT、MRI等检查与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例中4例误诊,其中2例误诊为神经源性肿瘤,1例误诊为支气管淋... 目的探讨纵隔巨淋巴结增生的临床、病理、影像学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对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纵隔巨淋巴结增生的胸片、CT、MRI等检查与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5例中4例误诊,其中2例误诊为神经源性肿瘤,1例误诊为支气管淋巴结核,1例误诊为胸腺瘤,1例确诊。2例位于左中下纵隔,半弧形;1例位于左后上纵隔,蚕豆形;2例位于右中上纵隔,为类圆形,分叶;边缘均光滑。3例肿块内有钙化影;CT增强扫描3例呈中等密度均匀强化,1例呈均匀明显强化。病理结果:4例属浆细胞型,1例属血管型。结论纵隔巨淋巴结增生影像学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症状,可以提示该病可能,确诊常赖于手术和病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纵隔 巨淋巴结增生 X线平片
下载PDF
输尿管狭窄或阻塞病变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1
9
作者 黄奕妆 冉幕光 +2 位作者 管祥林 曾少华 周世柱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05年第A06期14-16,共3页
输尿管狭窄或阻塞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疾病。其原因很多,有结石、炎症、肿瘤、先天畸形、腹膜后纤维化及医源性狭窄(如盆腔内手术误扎或误伤输尿管)等。多数病例临床症状不显著,待到症状明显时,肾功能已严重受损或丧失。为提高其诊断和... 输尿管狭窄或阻塞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疾病。其原因很多,有结石、炎症、肿瘤、先天畸形、腹膜后纤维化及医源性狭窄(如盆腔内手术误扎或误伤输尿管)等。多数病例临床症状不显著,待到症状明显时,肾功能已严重受损或丧失。为提高其诊断和鉴别诊断准确率,特将我们所遇不同原因输尿管狭窄或阻塞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体会报告于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尿管狭窄 影像学诊断 腹膜后纤维化 病例临床症状 先天畸形 输尿管囊肿 输尿管癌 鉴别诊断 输尿管
下载PDF
阑尾脓肿的CT一病理学研究
10
作者 黄奕妆 周世柱 《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 2001年第3期173-174,190,共3页
目的 评价阑尾脓肿的CT诊断价值 .方法 分析了 2 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阑尾脓肿的CT特征 .结果13例CT为右下腹局限性、不规则混杂密度肿块 ,边界不清 .3例为右下腹混合性密度肿块并盲肠和部分升结肠壁明显增厚 ,边界清晰 .4例为盲肠... 目的 评价阑尾脓肿的CT诊断价值 .方法 分析了 2 0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阑尾脓肿的CT特征 .结果13例CT为右下腹局限性、不规则混杂密度肿块 ,边界不清 .3例为右下腹混合性密度肿块并盲肠和部分升结肠壁明显增厚 ,边界清晰 .4例为盲肠周围脂肪内斑片状或网状模糊密度增高影 .增强扫描 2 0例均见明显不规则强化 ,16例呈不规则环状强化 ,4例呈斑片状强化 .结论 阑尾脓肿的CT表现为右下腹混合性肿块 ,结合临床 ,大多数病例可以获得正确诊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阑尾脓肿 计算断层成像术 CT诊断 病理学
下载PDF
高场磁共振在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及复杂肛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1
11
作者 曾庆千 黄奕妆 +1 位作者 雷苑麟 赖碧玉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7年第5期86-87,F0003,共3页
目的:主要对高场磁共振在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及复杂肛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在清远市人民医院已经通过病理诊断确诊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的患者,共有60例,在手术前运用高场磁共振体部心脏... 目的:主要对高场磁共振在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及复杂肛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12月在清远市人民医院已经通过病理诊断确诊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肛瘘的患者,共有60例,在手术前运用高场磁共振体部心脏相控阵线圈对所有患者进行冠状位、轴位以及矢状位等多种序列检查以及一般检查,对比高场磁共振检查与一般检查的结果。结果:对比一般检查与高场磁共振检查的结果,一般检查中有20例患者被确诊为复杂性肛瘘,而高场磁共振检查确诊为复杂性肛瘘患者为38例,一般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48.78%。手术前一般检查以及高场磁共振扫描在肛瘘内口位置诊断的准确率比较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一般检查与高场磁共振扫描在肛瘘主管、肛门直肠周围脓腔以及肛瘘支管诊断的准确率来对比,一般检查明显低于高场磁共振扫描的诊断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高场磁共振检查对肛门直肠周围脓肿及复杂肛瘘进行诊断能够有效确定脓肿与肛瘘的数目、具体位置、累及范围以及与周围结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场磁共振 肛门直肠周围脓肿 肛瘘
下载PDF
数字乳腺断层结合合成二维图像在乳腺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探讨
12
作者 张鹏 周会 +5 位作者 孙小会 刘红艳 黄奕妆 邓树芳 唐美群 吴文英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22年第9期1629-1633,共5页
目的:探讨DBT合成二维图像(S2D)能否取代FFDM图像。方法:收集我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术前均同时行FFDM和DBT检查,具有术后病理结果的100例乳腺疾病患者(120个病灶)。一次检查获得三种图像:FFDM图像、DBT薄层图像、S2D图像(重组DBT... 目的:探讨DBT合成二维图像(S2D)能否取代FFDM图像。方法:收集我院2020年11月至2021年10月术前均同时行FFDM和DBT检查,具有术后病理结果的100例乳腺疾病患者(120个病灶)。一次检查获得三种图像:FFDM图像、DBT薄层图像、S2D图像(重组DBT薄层数据得到类似FFDM图像),并将其分成四组图像:FFDM、S2D、DBT+FFDM、DBT+S2D;对每一个病灶进行BI-RADS分类,根据分类结果判断良恶性,0-4A类判为良性,4B类及以上判为恶性。记录FFDM和DBT的平均腺体剂量。采用卡方检验比较四组图像在BI-RADS分类中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价四组图像鉴别病灶良、恶性的能力,以病理结果作为判定病灶良恶性的标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FFDM和DBT平均腺体剂量的差异。结果:78个良性病灶、42个恶性病灶。FFDM与S2D、DBT+FFDM与DBT+S2D的BI-RADS分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BT+S2D与S2D的BI-RADS分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BT+FFDM、DBT+S2D鉴别病灶良、恶性的ROC曲线下面积均为0.96,敏感度、特异度均为88.1%、94.9%,优于FFDM和S2D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17和0.821)。FFDM和DBT的单个体位平均腺体剂量分别为(0.92±0.17)mGy、(1.50±0.27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为1.97,P<0.05)。结论:S2D图像可代替FFDM图像,DBT+S2D的检查模式能够在确保安全的辐射剂量下,提高乳腺病变的诊断效能,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病变 全屏数字化乳腺X线成像 合成二维图像
下载PDF
阳性亲淋巴对比剂增强MR淋巴造影对淋巴结成像的实验验证 被引量:1
13
作者 彭旭红 杨栋梁 +4 位作者 雷苑麟 杨素平 黄奕妆 赖碧玉 曾庆千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19年第4期461-464,共4页
目的研究大分子阳性亲淋巴对比剂二氨基乙基乙二醇醚-DTPA酰胺共聚物钆配合物(Gd-poly-DTPA-EOEA)增强MR淋巴造影对肿瘤转移、炎性增生淋巴结显像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共14只新西兰大白兔,其中7只于后肢注射完全型免疫佐剂,建立... 目的研究大分子阳性亲淋巴对比剂二氨基乙基乙二醇醚-DTPA酰胺共聚物钆配合物(Gd-poly-DTPA-EOEA)增强MR淋巴造影对肿瘤转移、炎性增生淋巴结显像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共14只新西兰大白兔,其中7只于后肢注射完全型免疫佐剂,建立腘窝淋巴结的炎性增生组模型,另7只于后肢肌肉内接种VX2瘤,建议腘窝淋巴结肿瘤转移模型,对侧正常腘窝淋巴结作为对照。实验兔在接种前后行2次MR淋巴造影检查。图像3D重建后,选取兔腘窝淋巴结中直径最大者测量其各观察时间点的信噪比。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比较每一观察时间点的正常对照侧、炎性增生侧、肿瘤转移侧淋巴结之间的信噪比差异,并与病理检查结果相对照。结果1只兔接种肿瘤未成功,其他接种均良好。全部模型兔均完成二次MR淋巴造影检查。在MR淋巴造影图像上,炎性增生组在各扫描时间点,炎性侧与对照侧腘窝淋巴结信噪比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转移组在各扫描时间点,肿瘤侧与对照侧腘窝淋巴结信噪比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比较炎性侧和肿瘤侧腘窝淋巴结,在各扫描时间点,炎性侧与肿瘤侧腘窝淋巴结信噪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基于大分子阳性亲淋巴对比剂Gd-poly-DTPA-EOEA增强的MR淋巴造影是特异性地鉴别良、恶性淋巴结的敏感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对比剂 淋巴造影术 肿瘤转移 炎症
下载PDF
205例腮腺肿物CT征象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海连 刘红艳 +2 位作者 关秀红 黄奕妆 卢俊英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19年第10期2190-2194,共5页
目的:分析205例腮腺肿物CT征象特点,提高对不同类型腮腺病变影像学认识。资料与方法:收集清远市人民医院205例临床表现为腮腺肿物、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腮腺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及CT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行螺旋CT扫描,回顾性... 目的:分析205例腮腺肿物CT征象特点,提高对不同类型腮腺病变影像学认识。资料与方法:收集清远市人民医院205例临床表现为腮腺肿物、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腮腺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及CT影像学资料,所有病例术前均行螺旋CT扫描,回顾性分析各类病变的CT征象。结果:腮腺肿物可分为肿瘤及非肿瘤性病变,肿瘤性病变(87.8%)远较非肿瘤性病变(12.2%)常见,肿瘤性病变又以良性肿瘤中的混合瘤及腺淋巴瘤多见,恶性肿瘤以淋巴瘤及黏液表皮样癌多见。非肿瘤性病变以反应性淋巴结增生及各类囊肿多见。结论:CT检查为腮腺肿物中肿瘤及非肿瘤、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提供一定价值的依据,部分少见病变缺乏特征性影像学征象,确诊仍需组织病理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物 腮腺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100 kV对不同体质量者图像质量、噪声及剂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红艳 曾庆千 +3 位作者 杨栋梁 黄俊毅 卢俊英 黄奕妆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189-1192,共4页
目的探讨100 kV对不同体质量者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图像质量、噪声及剂量的影响。方法连续搜集采用100 kV进行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者472例,男254例,女218例,平均年龄(60.5±12.2)岁。其中15例心律不齐,4例频发早搏。心率&... 目的探讨100 kV对不同体质量者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图像质量、噪声及剂量的影响。方法连续搜集采用100 kV进行320排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者472例,男254例,女218例,平均年龄(60.5±12.2)岁。其中15例心律不齐,4例频发早搏。心率<65次/min者,曝光70%~80%R-R时间窗;心率>65次/min者,曝光30%~80%R-R时间窗。按体重指数(BMI)<20 kg/m2、20 kg/m2≤BMI≤25 kg/m2、25 kg/m2<BMI≤30 kg/m2分为3组。图像质量采用双盲5分评分法(1分为不能诊断,5分为图像质量优),并计算有效辐射剂量(ED)。以感兴趣区(ROI)大小为2 cm×2 cm进行升主动脉根部层面噪声标准差(SD)的测量。评价每组间图像质量、SD及ED的差异。结果图像质量评分4分以上占90.25%(426/472)。3组图像质量评分、SD及ED分别为(4.71±0.65)分、(4.60±0.78)分、(4.62±0.80)分;(26.13±6.59)HU、(30.25±7.15)HU、(33.94±7.44)HU;(4.80±2.67)mSv、(4.70±3.04)mSv、(4.20±2.81)mSv。3组间比较S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图像质量评分及E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20排CT在25 kg/m2<BMI≤30 kg/m2时采用100 kV行CTCA,图像质量能够满足临床诊断需求。使用70%~80%R-R时间窗曝光,可进一步有效减少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图像质量噪声辐射剂量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原文传递
MR ESWAN序列对高血压患者脑微出血的定量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6
作者 彭旭红 雷苑麟 +4 位作者 赖碧玉 杨素平 黄奕妆 蒋方旭 陈建初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43-1146,共4页
目的探讨MR ESWAN序列对高血压患者脑微出血(CMBs)的定量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22例有CMBs的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组;纳入年龄、性别与研究组患者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50名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皮质、白质、内囊/外囊、基底节、丘脑、脑干、... 目的探讨MR ESWAN序列对高血压患者脑微出血(CMBs)的定量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22例有CMBs的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组;纳入年龄、性别与研究组患者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50名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皮质、白质、内囊/外囊、基底节、丘脑、脑干、小脑七个脑区的相位(PV)值。对比分析CMBs PV值与其多个影响因素的相关性,并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检验。结果 122例共发现385个CMBs病灶,其平均PV值为-1.39±0.38。CMBs组的七个脑区的平均PV值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红核与黑质)(PV=-1.39±0.38^-0.31±0.14,P<0.05);基底节CMBs的平均PV值显著低于内/外囊区CMBs的平均PV值(P=0.02);皮层下白质CMBs的平均PV值显著低于脑干、内/外囊等区域CMBs的平均PV值(PV=-1.48±0.44^-1.24±0.31);小脑CMBs的平均PV值显著高于除了脑干之外的其他五个区CMBs的平均PV值(PV=-1.02±0.27^-1.48±0.44)。服用阿司匹林、伴发腔隙性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增加、年龄增长、脑白质变性程度加重均可导致CMBs的平均PV值趋于降低。结论基于磁共振ESWAN序列相位图的PV值测量可为CMBs提供定量诊断信息;CMBs的影像学定量测值可成为高血压患者伴发出血和梗死的一个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微出血 高血压 相位值 T2*加权 磁共振成像
原文传递
3T MR囊内“血管征”对血管周围间隙的定性诊断价值 被引量:1
17
作者 彭旭红 杨栋梁 +4 位作者 卢俊英 曾庆千 黄奕妆 李思欣 关秀红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62-1366,共5页
目的采用3 T MR T2WI、TOF MRA研究在≥5 mm扩张的血管周围间隙(EPVS)及慢性腔隙性梗死(CLI)中'血管征'的出现率,并探讨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10例脑内有≥5 mm的囊性病灶患者,均行T2WI、TOF MRA检查,其中92例分别纳入EPVS... 目的采用3 T MR T2WI、TOF MRA研究在≥5 mm扩张的血管周围间隙(EPVS)及慢性腔隙性梗死(CLI)中'血管征'的出现率,并探讨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10例脑内有≥5 mm的囊性病灶患者,均行T2WI、TOF MRA检查,其中92例分别纳入EPVS组和CLI组,由2名影像医师分别行盲法评估其T2'血管征'、TOF'血管征',并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检验。结果 48例51个病灶纳入EPVS组,49例50个病灶纳入CLI组(其中5例同时合并EPVS和CLI),101个病灶中有79个位于基底节区(78.2%)。EPVS中的T2'血管征'和TOF'血管征'的出现率均明显高于CLI(P<0.001)。与T2'血管征'相比,TOF'血管征'对于诊断EPVS具有更高的特异度(100%)和准确率(84.2%、83.2%)(P<0.001)。结论在EPVS和CLI病灶内,T2'血管征'、TOF'血管征'均为常见征象。该征象对于基底节区EPVS和CLI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TOF'血管征'可作为EPVS诊断的特征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周围间隙 脑梗死 T2加权成像 时间飞逝法 磁共振血管成像
原文传递
探讨磁共振波谱成像对颅内异常强化病灶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18
作者 雷俊杰 刘红艳 +2 位作者 冉慕光 黄奕妆 卢俊英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年第10期77-78,共2页
目的:探讨在颅内异常强化病灶诊断中运用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的价值。方法:选择本科室2013年1月~2017年12月间93例颅内肿瘤患者,均实施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检查,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脑部胶质瘤、脑膜瘤、脑部转移瘤检测实质区、邻近组织... 目的:探讨在颅内异常强化病灶诊断中运用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的价值。方法:选择本科室2013年1月~2017年12月间93例颅内肿瘤患者,均实施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检查,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脑部胶质瘤、脑膜瘤、脑部转移瘤检测实质区、邻近组织水肿区的NAA/Cr、Cho/Cr及NAA/Cho水平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内异常病灶检测中运用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鉴别诊断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肿瘤 诊断 鉴别诊断 磁共振波谱成像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