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被引量:64
1
作者 王海波 黄宜杰 +2 位作者 吴强 路雯 刘奕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74-577,共4页
目的:观察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新药替格瑞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并将其与氯吡格雷的疗效进行对比,以获取关于替格瑞洛在国内临床应用方面的前瞻性临床数据。方法:接受替格瑞洛治疗的157例STEMI患者为研... 目的:观察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新药替格瑞洛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临床疗效,并将其与氯吡格雷的疗效进行对比,以获取关于替格瑞洛在国内临床应用方面的前瞻性临床数据。方法:接受替格瑞洛治疗的157例STEMI患者为研究组,给予替格瑞洛+阿司匹林治疗;150例氯吡格雷治疗的STEMI患者为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治疗。治疗1个月、3个月、6个月时,对两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血栓再形成发生率以及血常规等疗效相关的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研究组1、3、6个月时的MACE事件累积发生率较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半径、左心室射血分数、血小板水平、ST段回落情况等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在不良反应方面,研究组患者的呼吸困难、出血事件发生率稍高,但并不影响治疗且不需采取特殊处理。结论:替格瑞洛在改善STEMI患者的血小板水平、心功能等方面的疗效与氯吡格雷基本相近,关于其国外所报道的临床疗效优势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替格瑞洛 氯吡格雷 抗血小板凝集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下载PDF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冠脉慢血流-无血流现象的预测因素 被引量:24
2
作者 李振勇 路雯 +6 位作者 冯春光 王海波 王临光 吴强 黄宜杰 宗雪峰 李旭东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18年第12期1173-1176,共4页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发生慢血流-无血流现象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其对慢-无复流现象的预测价值。方法 278例ST段抬高的AMI病人入院确诊后即行急诊PCI术,依据PCI造影结果按TIMI分级分为慢-无...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发生慢血流-无血流现象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其对慢-无复流现象的预测价值。方法 278例ST段抬高的AMI病人入院确诊后即行急诊PCI术,依据PCI造影结果按TIMI分级分为慢-无血流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2组病人的一般情况、PCI术中情况、急诊及PCI术后1周的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慢-无血流的影响因素。结果所有病人中,40例(14. 4%) PCI后出现了慢-无血流现象,238例(85. 6%)血流正常。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病人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和肌钙蛋白(cardiac troponin I,c Tn-I)差异有统计意义(P<0. 01);病人心肌梗死面积、梗死相关动脉(IRA)术前血流TIMI分级、门球时间、梗死后心功能分级、心肌梗死前心绞痛(梗死前的缺血预适应)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 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s-CRP和c Tn-I水平、心肌梗死面积、门球时间、心功能分级、梗死前心绞痛及IRA术前血流TIMI分级与AMI病人急诊PCI术后慢-无血流现象的发生明显相关。结论血清hs-CRP和c Tn-I浓度、心肌梗死面积、门球时间、心功能分级、IRA术前血流TIMI分级、梗死前心绞痛是AMI病人急诊PCI术发生慢-无血流现象的预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冠脉慢血流-无血流现象 预测因素
下载PDF
比伐卢定与替罗非班联合肝素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的抗凝疗效及安全性比较 被引量:12
3
作者 朱可 付强 +3 位作者 王临光 吴强 黄宜杰 张倩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965-1966,共2页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用心导管技术来扩张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以改善心肌血供的一种治疗方法,创伤和相对风险较小〔1,2〕。PCI手术前后需给予患者抗栓药治疗。以往临床常用药物首选是肝素,其起效快,抗凝效果明显,但存在抗凝...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用心导管技术来扩张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以改善心肌血供的一种治疗方法,创伤和相对风险较小〔1,2〕。PCI手术前后需给予患者抗栓药治疗。以往临床常用药物首选是肝素,其起效快,抗凝效果明显,但存在抗凝效果不可预测、患者出血风险大等不足〔3〕。比伐卢定是国内新上市的新型抗凝药,能特异性、可逆性地直接与凝血酶结合,有研究发现与肝素比较,其抗凝效果更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伐卢定 替罗非班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
下载PDF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血栓抽吸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王海波 路雯 +4 位作者 黄宜杰 刘奕 王临光 吴强 娄明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3年第4期226-229,共4页
目的分析血栓抽吸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从徐州市中心医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STEMI患者中,选取对照组40例(未行血栓抽吸,经球囊预扩张或其他处理后直接放置支架)、试验A组40例(抽出血栓组)和试验B组40... 目的分析血栓抽吸对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从徐州市中心医院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STEMI患者中,选取对照组40例(未行血栓抽吸,经球囊预扩张或其他处理后直接放置支架)、试验A组40例(抽出血栓组)和试验B组40例(未抽出血栓组),回顾分析术后各组患者血运,心脏功能相关参数的改善情况,以及术后1个月内各组患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反应事件(MACE,包括急性亚急性支架血栓形成、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和死亡)的发生率。结果三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A组和试验B组与对照组相比,PCI术后的ST段回落率、TIMI血流分级、TMP心肌灌注分级参数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7)。试验A组与试验B组相比,PCI术后的ST回落率、TIMI血流分级、TMP心肌灌注分级、LVEF、LVEDD参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三组均未出现血管痉挛、血管内皮撕裂等与器械相关的不良反应。在术后用药期间也未见与药物相关的典型不良反应。结论 PCI术中配合血栓抽吸相对于直接PCI术而言,对STEMI患者的心肌灌注和血运的改善更加显著。在血栓抽吸的具体疗效方面,以抽出血栓后的临床疗效最为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抽吸 ST段抬高 心肌梗死 PCI治疗
下载PDF
氯吡格雷弱代谢患者改服替格瑞洛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5
作者 李旭东 路雯 +5 位作者 李明哲 刘奕 吴强 王临光 黄宜杰 付强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63-1166,共4页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弱代谢患者改服替格瑞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本院心内科2014年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住院行PCI术后存在氯吡格雷弱代谢的1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每组各68例。两组...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弱代谢患者改服替格瑞洛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以本院心内科2014年2月至2014年12月期间住院行PCI术后存在氯吡格雷弱代谢的13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每组各68例。两组患者分别予以替格瑞洛(90 mg,2次/天)或氯吡格雷(150 mg,1次/天)治疗。治疗3天后予以复查血栓弹力图,并对血小板抑制率进行评价。随访半年,观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天后替格瑞洛组ADP抑制率高于氯吡格雷组,ADP诱导的血小板-纤维蛋白凝块强度(MAADP)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随访期间均无严重出血事件、心血管死亡事件发生。氯吡格雷组出现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1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结论替格瑞洛应用于氯吡格雷弱代谢患者中起效迅速,抗血小板效果良好,严重并发症小,与氯吡格雷具有同样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格瑞洛 氯吡格雷弱代谢 血栓弹力图 血小板抑制率
下载PDF
压力导丝在冠心病弥漫性长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李旭东 路雯 +3 位作者 李明哲 吴强 王临光 黄宜杰 《临床荟萃》 CAS 2015年第7期755-757,共3页
目的探讨压力导丝测定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在冠心病弥漫性长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7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明确存在弥漫性长病变的冠心病患者,对照组35例(40处病变),依术者临床经验选择常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药... 目的探讨压力导丝测定心肌血流储备分数(FFR)在冠心病弥漫性长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取7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CAG)明确存在弥漫性长病变的冠心病患者,对照组35例(40处病变),依术者临床经验选择常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或药物治疗;观察组37例(43处病变),通过压力导丝回撤技术测定FFR,观察FFR曲线是否存在明显压力"跳跃",对出现"跳跃"处的病变行介入治疗,对未见明显"跳跃"的病变行药物治疗。结果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植入药物支架33个,观察组植入药物支架19个,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年观察期中,观察组心绞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FR指导下PCI治疗冠心病弥漫性病变安全有效,减少了支架植入数量,且具有良好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压力导丝 血流储备分数
下载PDF
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王彦炯 王临光 +3 位作者 吴强 黄宜杰 付强 王保毅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85-85,共1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患者中的作用。方法2004年1月以来共1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均经急诊PCI治疗,再通梗死相关血管,其中恢复TIMIⅢ级血流8例,Ⅱ级血流4例,均给予IABP辅助治疗。I...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在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患者中的作用。方法2004年1月以来共1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均经急诊PCI治疗,再通梗死相关血管,其中恢复TIMIⅢ级血流8例,Ⅱ级血流4例,均给予IABP辅助治疗。IABP使用时间24-72 h,平均36 h。结果12例患者2例死亡,住院总病死率16.7%,出院时彩超、ECT测EF值,平均50.1%,住院期间无再梗死。结论IABP支持下急诊行冠脉介入治疗,可显著提高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患者的生存率,改善其预后心功能,尤其对再灌注慢血流患者、休克患者,更应及时应用IABP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死相关血管 急性心肌梗死 冠脉介入治疗 总病死率 再梗死 心源性休克 心功能 再灌注
下载PDF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发急性亚急性血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海波 付强 +2 位作者 吴强 王临光 黄宜杰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27-128,共2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并发急性亚急性血栓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自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明确诊断为冠心病行冠脉血运重建术的患者中,共计12例并发急性亚急性血栓(急性血栓术后24 h内发生,亚急性血栓术后24 h到30 d内发生),占所有行...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并发急性亚急性血栓的原因及处理。方法自1999年1月至2004年12月明确诊断为冠心病行冠脉血运重建术的患者中,共计12例并发急性亚急性血栓(急性血栓术后24 h内发生,亚急性血栓术后24 h到30 d内发生),占所有行冠脉血运重建术的患者(共1 235例)的0.97%。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51-82岁,其中单支病变1例,双支病变3例,三支病变8例。造影显示血栓处病变,右冠2例,回旋支1例,前降支9例。处理方法:单纯球囊扩张,尿激酶冠脉内溶栓、静脉溶栓,血管内远端保护装置抽吸血栓,使用血小板G P IIb/IIIa受体拮抗剂,再次植入支架,部分患者上述方法交替使用。结果9例患者经上述处理后,胸痛缓解,ST段回落,术后造影/IMI血流3级,1-2周出院:3例患者出现急性血栓后,抢救无效死亡。7例患者在处理血栓后心肌灌注欠佳,心功能恢复较差。5例患者在处理血栓后仍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约占42%。结论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是冠脉血运重建术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有诸多因素:①操作过程中出现冠脉夹层,残余狭窄>35%,支架贴壁不良、尺寸不符,球囊直径过大(与血管内径比大于1.0)。②局部危险因素,复杂病变及斑块的特性,富含脂质的粥样斑块对于促发血栓形成是低脂质斑块的6倍;支架本身的结构、特性。③循环危险因素,血脂水平,激素代谢状态,血小板和白细胞功能,纤维蛋白的溶解,止血机制等多种因素,均能参与循环高凝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急性血栓 血运重建术 介入治疗 脂质斑块 复杂病变 单支病变 双支病变 三支病变 冠脉夹层 心肌灌注
下载PDF
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桡动脉痉挛的发生及其预测因素 被引量:14
9
作者 朱可 张娜 +1 位作者 付强 黄宜杰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6年第2期138-140,164,共4页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桡动脉痉挛的发生及其预测因素。方法将徐州市中心医院行桡动脉介入治疗的21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根据其术中有无桡动脉痉挛(radial artery spasm,RAS)分为RAS组(n=60)和非RAS...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桡动脉痉挛的发生及其预测因素。方法将徐州市中心医院行桡动脉介入治疗的21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根据其术中有无桡动脉痉挛(radial artery spasm,RAS)分为RAS组(n=60)和非RAS组(n=150)。利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患者术中出现RAS的影响因素。结果 210例患者中,60例发生RAS,与非RAS组患者比较,RAS组患者年龄较小,女性比例高,既往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和吸烟史发病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桡动脉路径异常、导管交换次数、桡动脉直径与导管外径比值、桡动脉直径与身高比值为患者发生RAS的独立因素(P均<0.05)。结论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女性患者、有吸烟史、桡动脉解剖异常、多次导管交换、桡动脉直径与身高或桡动脉直径与导管外径比值过低,更易发生桡动脉痉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桡动脉痉挛 介入治疗 预测因素性
下载PDF
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多支血管病变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宜杰 傅强 +3 位作者 吴强 王临光 路雯 王海波 《江苏医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259-1260,共2页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和DES+金属裸支架(BMS)治疗冠脉多支血管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冠脉造影证实≥2支血管病变的冠心病患者297例,置入DES(DES组)174例,置入DES+BMS(DES+BMS组)123例。对比分析两组基线临床及造影资料,术后随... 目的探讨药物洗脱支架(DES)和DES+金属裸支架(BMS)治疗冠脉多支血管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经冠脉造影证实≥2支血管病变的冠心病患者297例,置入DES(DES组)174例,置入DES+BMS(DES+BMS组)123例。对比分析两组基线临床及造影资料,术后随访1~3.5年主要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DES组患者心肌梗死、糖尿病史比例高于DES+BMS组(P<0.05);与DES+BMS组相比,DES组术中靶病变血管直径较小、长度较长(P<0.05);术后总MACE发生和靶病变血运重建(TLR)率DES组显著低于DES+BMS组(P<0.01);两组间心脏性死亡及非致死心梗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治疗多支血管病变采用DES优于DES+BMS,可获得较高的收益与风险比,长期疗效及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洗脱支架 金属裸支架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下载PDF
长QT综合征和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为东 蒋树中 +2 位作者 付强 吴强 黄宜杰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05-105,共1页
目的分析长QT综合征(LQTS)和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研究其诊断方法、治疗进展,强调患者临床特点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总结16例已确诊为长QT综合征和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患者,男2例,女14例,年龄9-78岁... 目的分析长QT综合征(LQTS)和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TdP)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研究其诊断方法、治疗进展,强调患者临床特点的重要性。方法回顾总结16例已确诊为长QT综合征和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患者,男2例,女14例,年龄9-78岁,平均年龄(39±22.7)岁,最早发病年龄为3岁。对每例患者均进行详细的临床资料及心电图资料收集。结果①一般临床情况:10例诊断为原发性LQTS,6例诊断为继发性LQTS。4例有明确家族史,4例情绪激动或活动后诱发、2例劳累后诱发、2例休息或睡眠时发作,12例有晕厥、4例有黑朦症状。②心电图表现:QT时间>0.48 s 11例, QT时间0.46-0.47 s 3例,QT时间≤0.45 s 2例。③治疗情况:10例原发性LQTS患者均接受β-阻滞剂治疗、部分接受苯妥英钠和美西律治疗,3例植入起搏器。6例继发性LQTS患者中,3例因房室传导阻滞而行起搏器植入术,其余注意治疗原发病、纠正病因(如补钾等)。所有患者经治疗后未再出现TdP复发。结论LQTS主要是由于编码心肌细胞离子通道蛋白的基因突变引起钠、钾离子通道功能障碍所致。折返和早期后除极(EAD)两种机制在TdP发病中均起作用。LQTS诊断主要依靠家族史,不明原因的晕厥和心电图QTc延长,其中更重要的是心电图和家系调查.已有很有效的治疗措施,如β-阻滞剂、LCSD、心脏起搏、ICD治疗等,如果漏诊或误诊而未接受正确治疗则可能发生致命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阻滞剂 植入起搏器 早期后除极 心脏起搏 钾离子通道功能 房室传导阻滞 患者临床特点 美西律 黑朦 起搏器植入术
下载PDF
老年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评价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诚 赵世华 +9 位作者 蒋世良 丁建东 马根山 张毅刚 李世杰 王临光 蒋树中 王彦炯 黄宜杰 付强 《当代医学》 2009年第35期643-645,共3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治疗老年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导管封堵治疗的32例老年ASD患者的临床和介入治疗资料。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为100%(32/32例);TTE测量ASD平均大小17.4±5.3mm,封堵器平均大小2... 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治疗老年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导管封堵治疗的32例老年ASD患者的临床和介入治疗资料。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为100%(32/32例);TTE测量ASD平均大小17.4±5.3mm,封堵器平均大小22.4±6.7mm;19例采用Amplatzer房间隔封堵器,13例采用国产封堵器;术前平均肺动脉收缩压36.0±9.3mmHg(1mmHg=0.133kPa),肺循环血流量/体循环血流量(Qp/Qs)平均为1.9±0.7。ASD的完全堵闭率即刻为93.8%(30/32例),术后24h为96.9%,术后6个月仍有1例(3.1%)残余分流,为双孔型缺损。并发症发生率6.3%(2/32例),其中操作相关并发症1例(3.1%),为心包填塞(疑肺静脉破裂),无操作相关死亡。术后发生血管迷走反应1例。术后心律失常5例(15.6%),均为房颤。平均随访18.9±12.5个月(9~60个月),无封堵器移位、脱落或金属骨架断裂,无晚发心脏穿孔或心包填塞。结论经导管封堵治疗老年ASD安全、有效,在适应证的范围内可替代外科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术 经导管封堵术 老年
下载PDF
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中慢/无复流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路雯 付强 +4 位作者 王彦炯 吴强 王临光 黄宜杰 王海波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29-129,共1页
目的观察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前、术中应用替罗非班后对慢/无复流的影响。方法47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随机在术前或术中使用替罗非班的情况分为A(替罗非班)组:PCI术前术中使用替罗非班,起始剂量为10μg/kg... 目的观察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前、术中应用替罗非班后对慢/无复流的影响。方法47例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随机在术前或术中使用替罗非班的情况分为A(替罗非班)组:PCI术前术中使用替罗非班,起始剂量为10μg/kg,静脉推注大于3 min,并以0.15μg·kg-1·min-1的速度维持静脉滴注36 h;B(对照)组:术前术中未使用替罗非班。所有患者术前均口服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商品名:波立维)300 mg。入选患者均符合美国心脏学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并于发病后12 h内或仍有症状者超过12 h行急诊PCI术开通梗死相关血管.慢/无复流标准:冠脉造影诊断中排除病变部位急性闭塞、血栓、严重夹层、高度狭窄心外膜血管痉挛等因素后冠脉前向血流急性减少,TIMI≤1级为无复流,TIMIⅡ级为慢复流。结果替罗非班组:19例患者,年龄(67±7)岁,其中男性11例,女性8例:高血压12例;糖尿病11例;高脂血症17例;植入支架21枚;对照组:28例患者,年龄(65±8)岁,其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高血压15例;糖尿病13例;高脂血症20例;植入支架31枚;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替罗非班组:1例慢/无复流;发生率5.25%;对照组:4例慢/无复流发生率1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术中或术前使用替罗非班可显著降低慢/无复流现象的发生从而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的心功能、预后,降低围手术期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复流现象 急性心肌梗死 ST段抬高 替罗非班 梗死相关血管 美国心脏学会 波立维 冠脉造影 急性闭塞 受体拮抗剂
下载PDF
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宜杰 付强 +2 位作者 王彦炯 李明哲 侍作胜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2期118-119,共2页
315例确诊的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根据PCI术中是否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RA)分为RA组和NRA组,对比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心脏性死亡、休克、心力衰竭等不良事件发生率。PCI术后30d彩超测定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 315例确诊的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根据PCI术中是否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RA)分为RA组和NRA组,对比观察两组住院期间心脏性死亡、休克、心力衰竭等不良事件发生率。PCI术后30d彩超测定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RA组PCI时间窗显著早于NRA组,梗死相关动脉(IRA)开通距发病6 h内者占65%。与NRA组比较,RA有较高的ST段回落率,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及心脏性死亡率较低;术后30 d时RA组具较低的LVESD及较高的LVEF值。提示STEMI直接PCI术中RA更多发生于IRA开通较早者,RA可能提示更早期和充分的心肌再灌注,近期临床预后优于无RA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再灌注 心肌梗死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PCI术中联合应用替格瑞洛与替罗非班的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32
15
作者 李旭东 黄宜杰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7期74-76,共3页
目的观察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联合应用替格瑞洛与替罗非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2例。两组均接受PCI术治疗。对照组入院后即给予阿司匹林300 mg和替格瑞洛... 目的观察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联合应用替格瑞洛与替罗非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8例ACS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和观察组52例。两组均接受PCI术治疗。对照组入院后即给予阿司匹林300 mg和替格瑞洛180 mg口服,术后继续口服阿司匹林100 mg、1次/d,替格瑞洛90 mg、2次/d;观察组在此基础上,PCI术中导丝通过靶病变后,向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0μg/kg,3 min内注射完毕,术中至术后24 h内使用微量泵按0.15μg/(kg·min)持续静脉泵入替罗非班。分别于治疗前及术后24 h检测血小板聚集率(MPA)、肌钙蛋白I(c Tn 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记录用药期间不良反应;术后6个月统计两组发生的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术后24 h两组MPA、c Tn I、CK-MB降低(P均<0.05),观察组以上指标降低更明显(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患者PCI术中联合应用替格瑞洛与替罗非班可明显降低MPA,改善心肌损伤,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替格瑞洛 替罗非班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下载PDF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16
作者 宗雪峰 黄宜杰 +1 位作者 王临光 宗斌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年第20期2996-2997,共2页
目的考察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综合临床疗效,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方法以80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行PCI治疗,并于术前和术后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于治疗后1月、3月、12... 目的考察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综合临床疗效,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参考。方法以80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行PCI治疗,并于术前和术后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治疗。于治疗后1月、3月、12月时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并对用药过程中的不良反应进行统计。结果造影结果显示TIMI血流分级均恢复为2级或以上,术后1 h的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患者的ST抬高段均有明显回落。术后1个月内患者的亚急性血栓发生率仅为1.26%,12个月时患者支架内晚期血栓或血管再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1.26%,1年内血栓的总发生率共计为2.52%。血常规评价结果显示,患者用药1、3、12月时的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平均体积较治疗前均有较大改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PCI治疗急性心梗,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血运状况和梗死相关的血栓再形成,且临床不良反应少,具有高效、安全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氯吡格雷 阿司匹林 PCI
下载PDF
巨大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毅刚 付强 +2 位作者 王临光 黄宜杰 王海波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41-141,共1页
目的总结介入封堵治疗巨大房间隔缺损(ASD)的经验。方法18例继发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患者,缺损大小为24-32 cm,ASD边缘距腔静脉、房室瓣、冠状窦均大于5 mm,右心导管检查,建立股静脉至左上肺静脉的输送轨道。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封堵,X线多... 目的总结介入封堵治疗巨大房间隔缺损(ASD)的经验。方法18例继发孔中央型房间隔缺损患者,缺损大小为24-32 cm,ASD边缘距腔静脉、房室瓣、冠状窦均大于5 mm,右心导管检查,建立股静脉至左上肺静脉的输送轨道。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封堵,X线多角度,TTE多切面观察封堵器的位置、形态、分流及毗邻关系,牵拉试验无异常后,释放封堵器。结果18例患者封堵均获成功。封堵器选择直径为30-38 mm,其中1例患者36 mm封堵器释放不成功。换38 mm封堵器封堵成功。术中1例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应用阿托品1 mg后,症状缓解,继续完成手术。其余患者无术中并发症出现。结论严格把握适应证,术前应在经胸精确测量房间隔缺损;术中,在封堵器释放前多切面观察封堵器的位置,毗邻结构,并行多切面下的牵拉试验。巨大ASD的介入治疗是可行及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大房间隔缺损 封堵器 介入封堵治疗 多切面观察 右心导管检查 窦性心动过缓 房室瓣 介入治疗 冠状窦 左上肺静脉
下载PDF
用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评价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血流储备 被引量:1
18
作者 傅强 王跃涛 +3 位作者 黄宜杰 王彦炯 吴强 鹿存芝 《中华核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50-352,i003,共4页
目的 用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评价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 (简称冠脉 )血流储备(CFR)。方法 冠脉造影正常的高血压患者 4 7例 ,其中无左心室肥厚 (LVH) 2 5例 ,合并LVH 2 2例 ;正常对照组 17例。分别行静息及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结果... 目的 用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评价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 (简称冠脉 )血流储备(CFR)。方法 冠脉造影正常的高血压患者 4 7例 ,其中无左心室肥厚 (LVH) 2 5例 ,合并LVH 2 2例 ;正常对照组 17例。分别行静息及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结果 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高血压组呈缺血性改变 2 6例 (5 5 3% ) ,对照组 1例 (5 9% ,χ2 =31 12 ,P <0 0 0 1) ;高血压组共 87个节段(2 0 6 % )呈放射性异常分布 ,对照组有 1个节段 (0 7% ,χ2 =32 90 ,P <0 0 0 1)。高血压组自身前后对照 :腺苷注射前心肌灌注显像有 6例 (12 8% )呈缺血性改变 ,共 14个节段 (3 3% ) ;腺苷负荷后 2 6例 (5 5 3% )呈缺血性改变 (χ2 =6 96 ,P <0 0 0 1) ,共 87个节段 (2 0 6 % )呈放射性异常分布 (χ2 =5 9 92 ,P <0 0 0 1)。LVH组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呈缺血性改变 17例 (77 3% ) ,无LVH组 9例(36 0 % ,χ2 =8 0 6 ,P <0 0 1) ,LVH组共 6 7个节段 (33 8% )呈放射性异常分布 ,无LVH组为 2 0个节段 (8 9% ,χ2 =4 0 13,P <0 0 0 1)。结论 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评价高血压患者CFR安全、易行 ;高血压患者CFR明显异常 ,合并LVH者更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灌注显像 腺苷 LVH 高血压患者 缺血性 改变 对照组 结论 合并 目的
下载PDF
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直接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9
作者 黄宜杰 王彦炯 +3 位作者 付强 吴强 王临光 蒋树中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1期127-127,共1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直接PCI术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的临床特征、相关因素及处理结果。方法2002年1月至2005年6月186例STEMI患者行直接PCI术,男125例,女61例,平均年龄(62.8±12.1)岁,于发病(5.8±4.1)h... 目的回顾性分析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直接PCI术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的临床特征、相关因素及处理结果。方法2002年1月至2005年6月186例STEMI患者行直接PCI术,男125例,女61例,平均年龄(62.8±12.1)岁,于发病(5.8±4.1)h内行直接PCI术。结果术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67例(36.1%),其中男性46例,女性21例,性别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现为窦性心动过缓者45例,Ⅰ-Ⅲ度AVB者27例,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38例,非持续性室速16例,持续性室速和室颤11例。发生于导丝通过IRA者28例,球囊扩张病变后发生者26例,成功植入支架后发生者12例,IRA距发病6 h内发生者48例,6 h后发生者19例,发生于右冠闭塞者55例,前降支闭塞者8例,回旋支闭塞者4例,术中无1例患者因再灌注心律失常致死,部分病例未经干预即自行终止发作,其他经药物、电除颤、临时起搏及IABP支持得到纠正。结论STEMI直接PCI术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多见,但致死发生率极低,再灌注心律失常最常发生于发病6 h内,右冠状动脉闭塞的患者更易出现,且多在导丝首次通过病变或球囊扩张后血流建立的30 s内。STEEI行直接PCI中应严密监护心电、压力,准备好必要的药物、除颤器、临时起搏及IABP装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灌注心律失常 PCI术 ST段抬高 发生者 冠状动脉闭塞 持续性室速 回旋支 窦性心动过缓 电除颤 前降支
下载PDF
颈动脉结构功能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关系的探讨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奕 黄宜杰 +4 位作者 王璐璐 蒋树中 张毅刚 李先进 付强 《河北医学》 CAS 2005年第6期485-487,共3页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仪检测颈动脉结构及功能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其严重程度之间相关关系。方法:87例住院患者,根据冠脉造影(CAG)结果分为冠脉单支病变组(A组)、多支病变组(B组),CAG阴性者作为对照组(C组)。全部病例采用超声心动仪检测...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仪检测颈动脉结构及功能改变与冠状动脉病变及其严重程度之间相关关系。方法:87例住院患者,根据冠脉造影(CAG)结果分为冠脉单支病变组(A组)、多支病变组(B组),CAG阴性者作为对照组(C组)。全部病例采用超声心动仪检测双侧颈动脉内径、斑块情况、内膜—中层厚度(IMT)。结果:颈动脉结构及功能改变与年龄显著相关。冠脉狭窄组的斑块发生率、斑块面积和Cuorse积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多支病变组明显高于单支病变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严重程度对冠心病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 冠状动脉 超声心动仪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