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脑损伤术后早期深低温保存自体颅骨修补颅骨缺损对患者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黄宝辰 王巧玲 孙鹏 《创伤外科杂志》 2020年第4期261-263,共3页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接受深低温保存自体颅骨修补时机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2015年3月—2017年3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因颅脑损伤接受开颅手术去骨瓣减压并-196℃深低温保存自体颅骨骨瓣患... 目的分析颅脑损伤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接受深低温保存自体颅骨修补时机对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对照研究2015年3月—2017年3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因颅脑损伤接受开颅手术去骨瓣减压并-196℃深低温保存自体颅骨骨瓣患者216例,男性137例,女性79例;年龄18~60岁,平均44.4岁。依据开颅手术后颅骨修补时间间隔分为早期组(67例)和晚期组(149例)。早期组男性45例,女性22例;年龄18~59岁,平均43.3岁。晚期组男性92例,女性57例;年龄19~60岁,平均45.0岁。早期组为去骨瓣术后12周内接受深低温保存自体颅骨修补术;晚期组为去骨瓣术12周后接受深低温保存自体颅骨修补术。比较两组患者颅骨修补术后12个月颅骨修补感染、骨瓣吸收等相关并发症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差异。结果早期组和晚期组患者共发生感染8例,感染率为3.7%。手术区域及颅内感染发生分别为早期组2例、晚期组6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5)。晚期组术后皮下积液发生例数多于早期组,但差异无统计意义(17例vs.3例,P=0.008);早期组骨瓣不愈合/吸收发生例数少于晚期组(7例vs.41例,P=0.003)。术后12个月早期组Barthel指数(BI)高于晚期组(79.85±7.43)分vs.(70.18±8.16)分,t=2.623,P=0.004。术后12个月早期组GOS评分高于晚期组(3.98±0.94)分vs.(3.22±0.87)分,t=1.834,P=0.041。结论早期深低温保存自体颅骨修补术可以改善颅脑损伤开颅去骨瓣术后患者神经功能恢复,降低颅骨修补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颅骨修补 深低温 神经功能 并发症
下载PDF
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中实施临床路径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黄宝辰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年第6期164-166,共3页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中实施临床路径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均为2014年6月—2016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共107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53例,采用常规模式,研究组患者54例,采用临床路径,比较...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中实施临床路径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均为2014年6月—2016年6月来我院就诊的颅内动脉瘤患者,共107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53例,采用常规模式,研究组患者54例,采用临床路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研究组的卧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5.26±1.03)天和(11.34±2.06)天,对照组时间更短,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发生便秘、感染、压疮和呕吐并发症发生率为33.3%,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4.2%,研究组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患者治疗中实施临床路径能促进患者快速治愈,同时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临床路径 效果
下载PDF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牛纪杰 孟祥富 +4 位作者 聂秀涛 黄宝辰 胡庆雷 陈维杰 张玉海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1期20-23,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经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61例经MVD手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术后复发的独立危... 目的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经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61例经MVD手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总复发率为14.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血管压迫程度、责任血管类型、术前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tomographic angiography,MRTA)检查是否有血管压迫、术中是否使用神经内镜辅助及Teflon棉片使用方法与术后复发具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血管压迫程度(无压迫和重度压迫)、静脉及无血管压迫、术前MRTA检查无明显血管压迫是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Teflon棉絮包绕法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术前MRTA检查结果有利于判断预后;术中采用Teflon棉絮包绕法分离神经血管接触可减少术后复发;对无明显责任血管压迫者,建议行三叉神经感觉根切断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原发性 微血管减压术 复发 术后 危险因素
下载PDF
术前全身炎症反应指数对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面积脑梗死行去骨瓣减压术预后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黄宝辰 李蕾 +3 位作者 张爱文 孙健 樊明超 张欣 《中国综合临床》 2022年第5期441-447,共7页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 SIRI)与大面积脑梗死(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MCI)患者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并... 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 SIRI)与大面积脑梗死(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 MCI)患者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并接受开颅去骨瓣减压术的50例MCI患者临床资料。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ˉ±s表示, 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 Q), 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IRI与MCI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 建立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分析SIRI预测价值和最佳截止值。结果 50例开颅去骨瓣减压术的MCI患者, 预后良好组12例(24%, 12/50);预后不良组38例(76%, 12/50), 其中住院期间死亡9例(18%, 9/50)。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54±11)岁与(63±9)岁, t=2.72, P=0.015]、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23.91±2.64)kg/m^(2)与(26.72±3.28)kg/m^(2), t=3.01, P=0.006)]、中性粒细胞计数[7.08(5.12, 7.38)×10^(9)/L与10.59(8.91, 14.64)×10^(9)/L, Z=5.72, P<0.001)、白细胞计数[(9.09±2.80)×10^(9)/L与(13.20±3.49)×10^(9)/L, t=4.16, P<0.001]、SIRI[2.49(1.78, 4.75)与8.34(5.17, 13.61), Z=3.84, P<0.001)、哥拉斯哥昏迷评分[12(9, 14)与8(6, 10), Z=3.36, P=0.002)和淋巴细胞计数[1.58(0.91, 1.91)×10^(9)/L与0.77(0.59, 1.02)×10^(9)/L, Z=3.30, P=0.001),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优势半球梗死患者预后较非优势半球梗死患者差[22例(91.67%, 22/24)与16例(61.54%, 16/26), χ^(2)=6.21, P=0.013]。预后良好组ICU住院时间显著短于预后不良组[2(1, 5)d与8(3, 19)d, Z=2.78, P=0.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IRI及哥拉斯哥昏迷评分与患者临床预后相关(SIRI:OR:2.378, 95%CI:1.131~5.003, P=0.022;入院哥拉斯哥昏迷评分:OR:0.548, 95%CI:0.307~0.980, P=0.043)。SIRI预测不良预后的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0.871(95%CI:0.765~0.976, P<0.001), 敏感度为78.9%, 特异度为88.3%, 最佳截止值为4.96。哥拉斯哥昏迷评分预测MCI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不良预后的敏感度为89.5%, 特异度为58.3%, AUC为0.791(95%CI:0.638~0.943, P=0.003), 最佳截断值为11.5。结论术前SIRI是MCI患者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临床转归的有效预测指标, SIRI值>4.96预示临床结局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开颅去骨瓣减压术 全身炎症反应指数 预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