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贫民窟的贫民——《印度纪行》之四
1
作者 黄小惑 《贵阳文史》 2014年第4期60-62,共3页
住在贫民窟里的人,大多数并不是穷人。这并不是一句修辞,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这些人的勤奋努力,以及通常外人假想的“因为生活贫困而精神富足”,那他们更应该被称为手工业人。贫民窟的贫民,通常有几种来源。大多数印度教徒出身都比较低微... 住在贫民窟里的人,大多数并不是穷人。这并不是一句修辞,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这些人的勤奋努力,以及通常外人假想的“因为生活贫困而精神富足”,那他们更应该被称为手工业人。贫民窟的贫民,通常有几种来源。大多数印度教徒出身都比较低微,属于种姓中的最底层。另外也有一些穆斯林,他们许多是在1947年独立后迁徙到这里的。而他们迁徙的原因,要么是想找机会谋生,要么是为了躲避灾难。毕竟,较之印度农村常年的灾荒,以及让人难以置信的贫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底层 印度教徒 生活贫困 印度农村 告诉我 在路上 保障房 声地 坊里 两兄弟
下载PDF
涂鸦的那些事
2
作者 黄小惑 《贵阳文史》 2014年第2期61-63,共3页
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涂鸦中心由费城转移到纽约。纽约数十条贯穿“五区”的地铁线,成了涂鸦艺术家的竞技场所。到了70年代中期,一种生动的涂鸦文化和地下秩序慢慢建立起来。那些涂鸦者,成就了上世纪纽约涂鸦艺术的风起云涌。从曾... 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涂鸦中心由费城转移到纽约。纽约数十条贯穿“五区”的地铁线,成了涂鸦艺术家的竞技场所。到了70年代中期,一种生动的涂鸦文化和地下秩序慢慢建立起来。那些涂鸦者,成就了上世纪纽约涂鸦艺术的风起云涌。从曾活跃在纽约街头的涂鸦画家艾尔伯特身上会发现,无论从哪方面审视——诸如涂鸦个体体验所必备的问题意识、批判精神、艺术想象力与创造性,乃至与之对应的公民教育、艺术教育,以及公共空间的建立等——中国的涂鸦艺术仍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涂鸦文化 涂鸦艺术 艺术想象力 60年代 70年代 问题意识 个体体验 批判精神
下载PDF
早安,孟买——《印度纪行》之一
3
作者 黄小惑 《贵阳文史》 2014年第1期48-50,共3页
2013年7月10日,黄小惑与侯晓文开始了他们的”突突车”印度之旅。一路风尘,30天,5000公里,一台”突突车”,从印度金奈出发,去班加罗尔、去果阿、去孟买、去新德里、去阿拉格,去异乡当两个真正的异乡人、去当傻瓜、去当“突突兄... 2013年7月10日,黄小惑与侯晓文开始了他们的”突突车”印度之旅。一路风尘,30天,5000公里,一台”突突车”,从印度金奈出发,去班加罗尔、去果阿、去孟买、去新德里、去阿拉格,去异乡当两个真正的异乡人、去当傻瓜、去当“突突兄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度 孟买 班加罗尔 异乡人 新德里
下载PDF
初访贫民窟——《印度纪行》之三
4
作者 黄小惑 《贵阳文史》 2014年第3期55-57,共3页
过了这座天桥,你就进入了Dharvi。Dharvi,面积约1平方英里,却居住了100万人,尽管我们时常期望通过眼睛来佐证,可留下深刻第一印象的,往往是声音和味道,t者女口小孩们的尖叫,敲打铁皮的叮当声,挤压塑料瓶的咔咔声,路边焚烧垃... 过了这座天桥,你就进入了Dharvi。Dharvi,面积约1平方英里,却居住了100万人,尽管我们时常期望通过眼睛来佐证,可留下深刻第一印象的,往往是声音和味道,t者女口小孩们的尖叫,敲打铁皮的叮当声,挤压塑料瓶的咔咔声,路边焚烧垃圾的臭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民窟 印度 第一印象 塑料瓶 居住
下载PDF
谈论贫民窟,谈论人们的生活——《印度纪行》之五
5
作者 黄小惑 《贵阳文史》 2014年第5期56-58,共3页
侯晓文与黄小惑,继他们2011年的摩托新疆西藏之旅、2012年的摩托越南之旅后,又于2013年7月10日开始了他们的突突车印度之旅。30天,5000公里,一路风尘,经历颇丰。连载已经进入尾声,最后的一次印度纪行,继续走进贫民窟。
关键词 贫民窟 印度 谈论 生活
下载PDF
引领以望,Dharavi(达尔维)——《印度纪行》之二
6
作者 黄小惑 《贵阳文史》 2014年第2期51-53,共3页
一趟穿越印度全境的旅行,这30天里,印度的样子从陌生变得熟悉,又从熟悉变得陌生。跟印度青年Nkesh回家,我们将穿越Dharavi(达尔维),走进真实的贫民窟。
关键词 印度 贫民窟 熟悉 回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