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再论深度翻译的理论和方法 被引量:40
1
作者 黄小芃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72-76,共5页
美国哲学家阿皮亚1993年提出深度翻译(Thick Translation)理论,至今已有20年。自2005年起深度翻译理论在中国翻译和译学界产生影响。但该理论引入国内的时间并不长,对其研究不免存在着盲点和缺陷。笔者从这两方面入手,探讨阿皮亚其人其... 美国哲学家阿皮亚1993年提出深度翻译(Thick Translation)理论,至今已有20年。自2005年起深度翻译理论在中国翻译和译学界产生影响。但该理论引入国内的时间并不长,对其研究不免存在着盲点和缺陷。笔者从这两方面入手,探讨阿皮亚其人其学、他提出的深度翻译的概念、提倡深度翻译之目的、定义深度翻译的缘由、深度翻译的方法、阐释人类学及其深度描写理论与翻译的相通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度翻译 深度描写 阐释人类学
下载PDF
隋释彦琮《辩正论》的佛教思想及与翻译思想的关系 被引量:2
2
作者 黄小芃 《天府新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1-146,共6页
《辩正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系统的翻译专论,其主要佛教思想是:凡圣之别;遵循佛法;佛经翻译之目的与信佛之目的一致,都是自觉觉他的大小乘佛教的精神;合格佛经译者的两个首要条件与佛教信徒必备的两个条件——皈依佛法、严守戒律基本... 《辩正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系统的翻译专论,其主要佛教思想是:凡圣之别;遵循佛法;佛经翻译之目的与信佛之目的一致,都是自觉觉他的大小乘佛教的精神;合格佛经译者的两个首要条件与佛教信徒必备的两个条件——皈依佛法、严守戒律基本一致;佛法的三期说之像法观念;佛典翻译的佛教性质是佛教说法教化的德用范围。佛教思想与翻译思想的关系是佛教思想贯穿了整个《辩正论》,也是论文佛典翻译理论的主要和关键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彦琮 辩正论 佛教思想 翻译思想 佛法 业力
下载PDF
隋释彦琮《辩正论》“八备”与翻译 被引量:3
3
作者 黄小芃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7-131,共5页
隋释彦琮所作《辩正论》被学界公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系统的翻译专论。文中的"八备"为古代佛典译者应具备的八个条件,是历代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近代之后逐步出现了各种译文。笔者发现,原文的"法"、"志愿益人&q... 隋释彦琮所作《辩正论》被学界公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篇系统的翻译专论。文中的"八备"为古代佛典译者应具备的八个条件,是历代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近代之后逐步出现了各种译文。笔者发现,原文的"法"、"志愿益人"、"践觉场"、"牢戒足"、"不染讥恶"、"不苦闇滞"、"道术"和"不坠彼学"都是翻译"八备"的关键词语和难点,也是各家翻译的分歧所在。上述关键点有的是佛教术语,有的涉及汉语字词的训诂,有的要注意具体语境的考察和紧贴语境。此外,"八备"言简意赅,无论今译还是英译都要准确达意,不遗漏原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释彦琮 辩正论 八备 践觉场
下载PDF
《法句经序》汉外翻译的隐化 被引量:2
4
作者 黄小芃 《国际汉学》 CSSCI 2020年第4期153-160,202,203,共10页
《法句经序》是中国3世纪的优秀佛教作品,是中国最早的翻译理论文章。自19世纪末迄今,英国人毕尔用英语、法国东方学家列维用法语、中国香港学者余丹用英语在不同年份翻译了《法句经序》。本文对《法句经序》这三个最有代表性的译本,从... 《法句经序》是中国3世纪的优秀佛教作品,是中国最早的翻译理论文章。自19世纪末迄今,英国人毕尔用英语、法国东方学家列维用法语、中国香港学者余丹用英语在不同年份翻译了《法句经序》。本文对《法句经序》这三个最有代表性的译本,从译者身份、翻译策略和隐化分析三方面进行翻译学研究。他们的翻译虽都采取了相同的隐化策略,但其不同的译者身份:纯粹的牧师或纯粹的学者这样的单一翻译身份,译者加今天和过去译学者的复合身份,使他们译文的隐化量和隐化分布结构不同。确定不同译本的隐化量和隐化分布可以看到《法句经序》历时译者的隐化互补。不同译本的隐化量和隐化分布的分析和确定还可以落实不同译者的隐化交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句经序》 毕尔 列维 余丹 隐化策略 隐化互补 隐化交叉
下载PDF
译者与学者 被引量:1
5
作者 黄小芃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04-106,112,共4页
学者有学问,有理想,有道德,是引领时代前进的旗手,也是鉴别时代的试金石。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佛经翻译,一开始就贯穿着学者求真的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译者。做学问成学者是对译者的要求,翻译实践始终由学者诉诸理... 学者有学问,有理想,有道德,是引领时代前进的旗手,也是鉴别时代的试金石。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佛经翻译,一开始就贯穿着学者求真的精神,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译者。做学问成学者是对译者的要求,翻译实践始终由学者诉诸理论,译文效果也由学者评估,学者的学问保证了翻译的质量。提倡学者的精神,坚持学者的要求对中国翻译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者 求真 评估 理论 学问
下载PDF
翻译:文化的对话——简评《啊,拓荒者》的三个译本 被引量:1
6
作者 黄小芃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233-236,共4页
翻译不仅要读懂原文 (sourcelanguage)的字面意思 ,译好原文至少对原文所涉及的学问不能陌生 ,要理解其文化内涵。要实现文化之间的交流 ,对作品涉及的文化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文学翻译要研究翻译的对象 ,在译文中体现研究的学问。
关键词 翻译 学问 文化
下载PDF
关于隋释彦琮生平的几个问题
7
作者 黄小芃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24-29,共6页
隋释彦琮是中国译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佛典译论家、翻译家,中国第一篇系统的翻译专论《辩正论》的作者。关于他的生平、翻译活动等情况历史上虽有记载,却语焉不详。经考证,彦琮生卒年为公元557—610年,即生活于六至七世纪之交的北... 隋释彦琮是中国译学理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佛典译论家、翻译家,中国第一篇系统的翻译专论《辩正论》的作者。关于他的生平、翻译活动等情况历史上虽有记载,却语焉不详。经考证,彦琮生卒年为公元557—610年,即生活于六至七世纪之交的北朝和隋朝,其生前的大部分时间是在隋朝度过的;其出生地"赵郡柏人",就是如今的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除了学界公认的高僧身份和佛典翻译及理论成就外,在隋朝他还担任"学士"官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释彦琮 生平 佛典翻译 “学士”
下载PDF
也谈林语堂的翻译——与杨柳副教授商榷 被引量:1
8
作者 黄小芃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7期62-65,共4页
翻译家研究应该包括对其翻译实践、理论、影响及其翻译与创作的关系等方面的课题研究。而我们对林语堂的翻译也应该这样研究,否则就不是林语堂翻译研究。
关键词 翻译家研究 林语堂翻译研究
下载PDF
西方译论与中国文化——西方翻译研究学者笔下的中国文化话语举隅及评述
9
作者 黄小芃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91-95,共5页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并没有忽略中国的翻译传统,对克服欧美中心主义,消解中国文化相对于欧美文化的边缘状态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这固然可喜,但西方翻译学者笔下的中国文化话语总有些变形或欠缺,或有西方色彩,摆脱不了西方视角。文章举例...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并没有忽略中国的翻译传统,对克服欧美中心主义,消解中国文化相对于欧美文化的边缘状态有十分积极的作用。这固然可喜,但西方翻译学者笔下的中国文化话语总有些变形或欠缺,或有西方色彩,摆脱不了西方视角。文章举例指出并说明这些问题的原因,表明中国文化应有的立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文化 中国文化 西方视角
下载PDF
学习外语的年龄关键期问题
10
作者 黄小芃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12-214,共3页
开始学习外语的年龄与外语学习最后能否成功 ,二者之间的关系直到今天还没有定论。
关键词 关键词 年龄 外语学习 母语
下载PDF
加速全球化语境下汉译英翻译策略分析——以李克强副总理一篇2010年演讲的几个句子英译为例
11
作者 黄小芃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1期104-108,共5页
全球化从15和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起就开始了,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联合国秘书长加利1992年宣告人类从此进入了"加速全球化"的时代。在这全球化及其加速时代,最常见翻译策略就是归化和异化。从句法、... 全球化从15和16世纪的地理大发现起就开始了,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联合国秘书长加利1992年宣告人类从此进入了"加速全球化"的时代。在这全球化及其加速时代,最常见翻译策略就是归化和异化。从句法、词汇和文化层面分析7个汉译英的案例,分析译者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译者的翻译策略有时要彻底归化,有时要异化,有时兼而有之,视目标语读者的认知需求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归化翻译策略 异化翻译策略
下载PDF
批评者眼中的译者
12
作者 黄小芃 赵平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69-71,共3页
本文以隋代释彦琮和近现代著名人物及其所论述的译者为主例,尝试用解构的方法简单探讨了翻译理论中两对主客体范畴结构消解问题。认为主客体并非截然分离,双方界限常常消解,双方相互影响;客体是主体的映射,而翻译客体标准对译者主体也... 本文以隋代释彦琮和近现代著名人物及其所论述的译者为主例,尝试用解构的方法简单探讨了翻译理论中两对主客体范畴结构消解问题。认为主客体并非截然分离,双方界限常常消解,双方相互影响;客体是主体的映射,而翻译客体标准对译者主体也产生影响。隋代高僧彦琮提出的"八备"是中国最早关于译者的系统论述,为了更清楚地认识隋代批评者眼中译者的真面貌,支持本文的主题,笔者也比较详细地梳理了"八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备 批评者 译者 主体 客体 解构
下载PDF
简要介绍北美五种外语教学法
13
作者 黄小芃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9期45-47,共3页
本文介绍北美五种流行的外语教学方法 ,回顾教学环境中进行的相关研究结果。
关键词 北美洲国家 外语教学法 学习环境 语言形式教学 交流式教学
下载PDF
翻译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意识的蒙昧和觉醒
14
作者 黄小芃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10年第3期77-81,共5页
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几乎没有对翻译的专门研究,把翻译作为研究对象的意识缺乏,因而也没有学科意识。中国翻译学的对象和学科意识逐步乃至完全觉醒在现当代,翻译学作为独立学科建立在20至21世纪之间。西方翻译研究在古代也几乎没有对象意... 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几乎没有对翻译的专门研究,把翻译作为研究对象的意识缺乏,因而也没有学科意识。中国翻译学的对象和学科意识逐步乃至完全觉醒在现当代,翻译学作为独立学科建立在20至21世纪之间。西方翻译研究在古代也几乎没有对象意识,到了近现代研究对象意识开始觉醒,20世纪50年代左右研究对象和学科意识全面觉醒,70年代才建立独立的翻译研究学科。8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蓬勃发展,90年文化转向,纳入文化研究的方法和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学 翻译研究 研究对象意识 学科意识
下载PDF
新的地平线从何而来?
15
作者 黄小芃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4年第5期51-53,共3页
文章通过对英国文学家一篇散文翻译的比较 ,说明英汉翻译要尽量注意原文的表现形式及形象与内容的统一 。
关键词 英国 散文翻译 英汉翻译 形象语言
下载PDF
再论隋释彦琮《辩正论》的翻译思想 被引量:5
16
作者 黄小芃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S2期183-186,共4页
本文完全根据原作的篇章理路探讨《辩正论》的翻译思想。东晋道安的佛典翻译原则、彦琮自己的佛经翻译标准、佛经译者理论以及佛经译者运用梵语能力论是《辩正论》系统论述的四个主要佛经翻译理论,"十条"和"废译论"... 本文完全根据原作的篇章理路探讨《辩正论》的翻译思想。东晋道安的佛典翻译原则、彦琮自己的佛经翻译标准、佛经译者理论以及佛经译者运用梵语能力论是《辩正论》系统论述的四个主要佛经翻译理论,"十条"和"废译论"不是论述的重点,"八备"是佛经译者理论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辩正论 翻译原则 八备 十条 废译
原文传递
释僧祐《胡汉译经文字音义同异记》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小芃 《中华文化论坛》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5-91,共7页
释僧祐的《胡汉译经文字音义同异记》是中国最早的系统论述中土佛典翻译的专篇论文,比隋朝释彦琮的系统翻译专论出现早100年左右。整篇译论共有七个自然段,从翻译学的视角分析,分属四大部分,各部分具有紧密的逻辑理论联系。它作为专篇... 释僧祐的《胡汉译经文字音义同异记》是中国最早的系统论述中土佛典翻译的专篇论文,比隋朝释彦琮的系统翻译专论出现早100年左右。整篇译论共有七个自然段,从翻译学的视角分析,分属四大部分,各部分具有紧密的逻辑理论联系。它作为专篇论文提出了语言文字的言文意三者之间关系的共性包括文字功能的共性论、佛典译场上译者和成文执笔者的关键作用论、翻译标准等理论和其处于当时前沿的翻译理论水平等方面都还有待于学界进一步认识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僧祐《胡汉译经文字音义同异记》 最早翻译专篇论文 译论的内容结构 系统联系
原文传递
支谦《法句经序》研究的译学新视野 被引量:2
18
作者 黄小芃 《东方翻译》 2015年第5期11-15,共5页
笔者用扩大视野、转变焦点之法研究支谦《法句经序》。《法句经序》是一篇完整的译论,序头和序尾都包含了文论和译论所不可缺少的信息,尤其是序尾论及了会译法以及《法句经》吴译本弥补以前译本漏译缺陷的增订合编与审定做法,是十分... 笔者用扩大视野、转变焦点之法研究支谦《法句经序》。《法句经序》是一篇完整的译论,序头和序尾都包含了文论和译论所不可缺少的信息,尤其是序尾论及了会译法以及《法句经》吴译本弥补以前译本漏译缺陷的增订合编与审定做法,是十分重要的译论。研究《法句经序》不该掐头去尾留干,不顾整个语篇的意义;也不应该只重视序千里某几个醒目的字词,而不顾整个句子的意义。应该重新全面系统地研究《法句经序》,具体分清哪些是文派支谦的主张,哪些是以维祗难为代表的质派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句经序》 支谦 新视野
原文传递
彦琮《辩正论》历史贡献的译学评价依据
19
作者 黄小芃 《译苑新谭》 2018年第1期47-52,共6页
彦琮《辩正论》是中国译学史上第二篇系统的翻译专论。本文从作者生活年代的断代、作者身份分析和其翻译理论内容三个方面探讨这个论断的译学依据。本文用确凿的材料证明《辩正论》作者彦琮生活在北朝末年和隋朝,也推论了《辩正论》本... 彦琮《辩正论》是中国译学史上第二篇系统的翻译专论。本文从作者生活年代的断代、作者身份分析和其翻译理论内容三个方面探讨这个论断的译学依据。本文用确凿的材料证明《辩正论》作者彦琮生活在北朝末年和隋朝,也推论了《辩正论》本身产生的年代。彦琮作为高僧和朝廷官员双重身份以往学界不曾提及,也是本文的亮点。最后,本文详论《辩正论》本身作为翻译理论的具体内容、专门性及其系统性。《辩正论》是一套系统的佛典翻译理论,由佛典翻译原则论、佛典译者论和译典者通梵语论三大理论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彦琮 《辩正论》 生活年代 身份 翻译理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