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兴”起一个世界——论早期儒家诗教中的“兴”
- 1
-
-
作者
黄少微
-
机构
清华大学国学院
-
出处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4-160,共7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思想史视域下的郑玄天命观研究”(22FZXB037)
国家资助博士后研究人员计划(GZB20240388)。
-
文摘
“兴”是儒家诗教的重要观念。从古典诗教的视域出发,并借鉴现象学方法,可探明此观念所内含的生活经验及其独特意义。“比”“兴”都指向对物的陈述,但“兴”有更丰富的特征。古典思想以感物的方式来呈现物及其对人的意义,“兴”在陈述物时,也指向物我相关的事。借助胡塞尔现象学和海德格尔关于物的感知理论和存在思考,可知“比”只揭示物的一面,“兴”则敞开一个更丰富的世界,这一世界及其中的物均向我呈现其意义。由此可知,孔子所言诗教的三层意义实有内在关联:事父、事君的人伦之理多从对鸟兽草木之物的感知中获得,而这尤其是通过“兴”来实现。“兴”这种对物之意义的独特感知方式,使得“兴于诗”之诗教成为早期儒家教化谱系的开端。
-
关键词
兴
早期儒家
感物
世界
诗教
-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红楼梦》帘意象探微
被引量:1
- 2
-
-
作者
黄少微
-
机构
中山大学大学哲学系
-
出处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96-103,共8页
-
文摘
帘子作为寻常之物,在《红楼梦》一书中却有着独特的象征意义。它既出现在人物的生活起居之中,也屡现于红楼主人所赋的诗文之中;既是一种普通的装潢之物,也是人物的种种欲望在现实中的凝结。具体而言,红楼之帘,凝结了屏退、传达与自我保全这三种欲望情感。探析帘意象在《红楼梦》中内在的象征意蕴,对于深入理解红楼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别具一格的价值意义。
-
关键词
《红楼梦》帘
意象
欲望
-
Keywords
A Dream in Red Mansions
Curtain
Image
Desire
-
分类号
I207.411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朱子诗经学中的文王之化与淫诗说
- 3
-
-
作者
黄少微
-
机构
中山大学哲学系
-
出处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50-155,共6页
-
文摘
朱子以文王之化解说"二南",又以淫诗说审视"郑卫之风",其背后均通向圣人之学。具体而言,朱子通过"生有圣德"、后人追述称王、以"理"解"天"回应文王受命说等方式,在其诗经学体系中塑造了文王的圣人形象,并作为学之典范,且认为文王之化使"二南"之人均得性情之正。相较之下,未被文王之化的"郑卫",旧俗未革,故多淫诗。朱子分别从作者定位、"止乎礼义"之义及雅郑邪正之辨等方面审视淫诗于学者之影响,其批驳之旨乃为使读者保持对淫诗的警省,从而得以端正性情,并通向圣人之学。
-
关键词
朱子诗经学
文王之化
淫诗说
圣人之学
-
分类号
B244.7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西汉天命思想的演变——从郊祀礼的沿革来看
- 4
-
-
作者
黄少微
-
机构
中山大学哲学系
-
出处
《船山学刊》
2022年第2期78-86,共9页
-
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8批面上资助项目“郑玄的政治哲学研究——以其天下观念为中心”(2020M683151)
。
-
文摘
从汉初至王莽的郊祀礼改革,是一个“天”从众神林立中脱离并被逐步确立至尊地位的过程,也是一个天命思想日益被重视的过程。汉初东西异制,风俗各异,神祇众多,此时“逐鹿说”更广为接受。武帝改革郊祀礼,依托泰畤统一了东方诸神。匡衡以“天地以王者为主”的思想改革郊祀礼,将分散于各地的泰畤、后土祠及雍五畤移至长安城内,试图把“王亲祭天”的郊祀礼提升为最高规格的礼。王莽改革,在祭祀仪节中明确将“天”确立为至尊之神,并将“王在王城亲祭天”确立为最高规格的礼,这也成为王者向天下宣告统治合法性的主要方式之一。
-
关键词
郊祀礼
“天”
天命
-
分类号
K892.9
[历史地理—民俗学]
K234.1
[历史地理—中国史]
-
-
题名《诗经·关雎》的文本结构及其礼法意蕴
- 5
-
-
作者
黄少微
-
机构
中山大学哲学系
-
出处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86-91,共6页
-
文摘
通过文本的详细解读,指出《诗经·关雎》的文本结构与礼法的建构紧密相连。首章以雎鸠象征阴阳结合的欲望冲动起兴;君子虽有感于此,终止步于琴瑟钟鼓所代表的礼乐世界。而参差不齐的荇菜经人类的挑选后终从自然的杂乱走向庙堂庶物的齐整,象征一个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过程,同时也隐现着礼乐化身的淑女形象。这一过程对君子当有深切的触动,其情感也从爱欲中的混乱,转向礼乐下的节制温和,终以礼乐与窈窕淑女相待,《关雎》文本的礼乐精神由此走向极致。新出土古代文献《孔子诗论》所言"《关雎》之改"及"色喻于礼",也暗示文本中的情感应经历了一个转变,终止步于礼乐。
-
关键词
《诗经》
《关雎》
诗教
文本结构
意象
情感逻辑
-
Keywords
Book of Poetry
"Guan Ju"
Poetic education
text structure
image
emotion logic
-
分类号
I222.2
[文学—中国文学]
-
-
题名美好生活“止乎礼”——论《小狐狸》的哲学寓意
- 6
-
-
作者
黄少微
-
机构
泉州信息工程学院
-
出处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20年第5期66-69,共4页
-
文摘
童话富含教育深意,横跨洲洋纵穿千年时光,经久不衰地在传递智慧,启示心性。《小狐狸》是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名童话《小王子》中的第21章。本文在分析探讨小王子和小狐狸之间驯养(友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礼”在建立和维护各种关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美好生活来源于“止乎礼”。
-
关键词
《小狐狸》
美好生活
哲学寓意
礼
-
Keywords
The Little Fox
happy life
philosophical moral
rites
-
分类号
I565.078
[文学—其他各国文学]
-
-
题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分析
- 7
-
-
作者
黄少微
-
机构
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钱库小学
-
出处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第13期79-79,共1页
-
文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工业化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物质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同时,道德行为习惯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不仅是因为外界环境的改变,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教学工作为落实到实处,故此为从根本上规避上述问题的产生,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抓好小学生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者的核心教育发展方向。鉴于此,本文立足新课程小学品德教育,针对现阶段小学生行为习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培养策略,以期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了良好基础。
-
关键词
小学阶段
道德法治
良好习惯
培养策略
-
分类号
G622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内地西藏班教育三十年回顾与展望
被引量:1
- 8
-
-
作者
黄少微
曹骁勇
-
机构
西藏大学师范学院
-
出处
《民族论坛》
2014年第2X期110-112,共3页
-
基金
2012年度西藏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专项资金项目"‘多元一体’格局下增强藏民族对中华民族认同感研究"(12BMZ004)成果之一
-
文摘
本文回顾了内地西藏班(校)这一国家特殊民族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及所取得的成绩,运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法,分析了内地西藏班的发展现存问题,提出给内地西藏班学生配备藏汉双语教材和藏汉双语教师,开设汉语、藏语双语课程的"一校两制"模式。
-
关键词
内地西藏班(校)政策
三十年
-
分类号
G759.2
[文化科学—教育学]
-
-
题名乐在其中——重思先秦时期乐之情的哲学意蕴
被引量:1
- 9
-
-
作者
黄少微
-
机构
中山大学哲学系
-
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64-72,共9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四书学与中国思想传统研究”(编号15ZDB005)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8批面上资助项目“郑玄的政治哲学研究——以其天下观念为中心”(编号2020M683151)的阶段性成果。
-
文摘
情感问题是中国哲学研究的重要议题,尤其是关于乐的探讨。本文从先秦经典中与乐之情相关的经验叙述出发,分析先秦思想家、尤其是儒道二家对乐之独特性的共同理解,考察乐情感的发生机制,以重审其哲学意义。《论语》首章“悦乐”之辨表明,相较于喜、悦等短暂性情感,乐是一种同时蕴含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持续性情感,具有更长的时间性。通过对庄子“鱼之乐”故事等的重新分析可知,乐的这种持续性基于乐的非对象性,此时的人或物处于一种去对象化的、更适宜自身天性的生存状态中,突显出乐作为一种原初的、基础性的生存论情感。而借由《乐记》心物关系的阐释可知,此种非对象性的生存状态的实现建基于心与物的交融状态,心既不沉沦于物也不摒弃物,由此而乐在其中。
-
关键词
乐
情感
时间
心物关系
先秦
-
分类号
B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