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0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井冈蜜柚主产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 被引量:1
1
作者 林小兵 王斌强 +5 位作者 成艳红 周利军 黄尚书 武琳 欠如 何绍浪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8-200,共13页
为探明井冈蜜柚园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状况,采集江西省吉安市4个主产区18个具有代表性的井冈蜜柚园土壤样品,测定其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Cd、Pb、As、Hg和Cr)含量,采用单因子、地累积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PN)评价其污染程度,并... 为探明井冈蜜柚园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风险状况,采集江西省吉安市4个主产区18个具有代表性的井冈蜜柚园土壤样品,测定其土壤理化性质和重金属(Cd、Pb、As、Hg和Cr)含量,采用单因子、地累积和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PN)评价其污染程度,并采用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评价其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肥力呈中下水平,酸化严重,碱解氮较缺乏。0—20 cm土壤Cd、Pb、As、Hg和Cr平均含量为0.23、63.81、13.95、0.10和167.28 mg·kg^(-1),为背景值的2.30、1.99、1.35、1.25和3.49倍;20—40 cm平均含量为0.26、62.40、13.51、0.10和167.87 mg·kg^(-1),为背景值的2.60、1.94、1.31、1.25和3.50倍;不同深度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小。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地累积指数均表明研究区土壤Cr、Pb和Cd累积程度较为严重,其中Cd有11.11%的属于重度污染。以标准值为参比,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主要呈轻度污染,属低生态危害程度;以背景值为参比,研究区土壤主要为中、重度污染,属中等、强危害程度。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重金属Cr与Pb、As具有较好的同源性。冗余分析表明,土壤pH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井冈蜜柚土壤重金属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总体上,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较轻,但部分果园存在土壤重金属超标和Cd、Cr和Pb的累积程度较严重的问题,果农和有关部门需引起重视,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其生态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冈蜜柚园 重金属 污染特征 环境因子 潜在生态风险
下载PDF
南方典型稻田土壤-水稻系统环境质量评价
2
作者 林小兵 陈国钧 +6 位作者 周利军 黄尚书 何绍浪 王斌强 武琳 欠如 万长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6973-6979,共7页
为研究南方典型区域稻田土壤-水稻系统中重金属含量,采集江西省进贤县、金溪县、渝水区、高安市、安福县和兴国县6个水稻主产区典型田块土壤、水稻和灌溉水,重点分析土壤和水稻铅、镉、砷和汞含量及其土壤养分,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 为研究南方典型区域稻田土壤-水稻系统中重金属含量,采集江西省进贤县、金溪县、渝水区、高安市、安福县和兴国县6个水稻主产区典型田块土壤、水稻和灌溉水,重点分析土壤和水稻铅、镉、砷和汞含量及其土壤养分,并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和内梅罗综合指数对土壤-水稻系统中重金属含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稻田土壤pH、有机质、总氮、总磷、总钾、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总均值分别为5.48、32.99 g/kg、2.06 g/kg、0.54 g/kg、16.04 g/kg、156.71 mg/kg、14.00 mg/kg和94.98 mg/kg。研究区土壤铅、镉、砷和汞含量总均值分别为35.46、0.18、7.21、0.17 mg/kg,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1,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为0.56,土壤环境质量等级为清洁;但渝水土壤镉含量为0.37 mg/kg,超过限量标准(0.30 mg/kg),土壤环境质量属于警戒状态。研究区糙米铅、镉、砷和汞的含量总均值分别为0.06、0.17、0.24、0.0086 mg/kg,单因子污染指数均小于1,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均值为0.77,糙米环境质量等级为警戒限;但兴国和渝水糙米镉含量分别为0.22、0.35mg/kg,均超过限量标准(0.20 mg/kg),环境质量等级分别为警戒限和轻度污染。相关性表明,糙米镉与土壤镉和铅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砷呈显著负相关;糙米砷与土壤砷和有效磷呈显著正相关。总之,重金属镉是调查区域水稻安全性最主要的潜在污染元素,需重点关注兴国和渝水两地水稻食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土壤养分 重金属 环境质量 评价
下载PDF
有机肥全量替代化肥对茶园土壤机械稳定团聚体无机氮分布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黄尚书 江新凤 +6 位作者 朱同 林小兵 何绍浪 王斌强 吴艳 雷礼文 孙永明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1-151,共11页
为明确有机肥全量替代化肥对茶园土壤氮素肥力的影响机制。依托5 a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试验,选取单施化肥(CF)和全量施用有机肥(OF)为处理,研究了以单施化肥(CF)对照,有机肥全量替代化肥对雨季和旱季茶园土壤理化性质、机械稳定性团聚体... 为明确有机肥全量替代化肥对茶园土壤氮素肥力的影响机制。依托5 a茶园有机肥替代化肥试验,选取单施化肥(CF)和全量施用有机肥(OF)为处理,研究了以单施化肥(CF)对照,有机肥全量替代化肥对雨季和旱季茶园土壤理化性质、机械稳定性团聚体组成、团聚体无机氮分布特征的影响,并分析了团聚体无机氮分布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CF处理相比,OF处理提高了雨季和旱季表层(0~20 cm)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及全氮含量,2个处理雨季土壤pH值差异不显著(P>0.05);在雨季,OF处理下茶园表层土壤阳离子交换量、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低于或显著(P<0.05)低于CF处理,旱季则表现为OF处理显著高于CF处理(P<0.05),分别高27.02%,58.97%,266.84%。不同处理对0.25~2.00 mm和<0.25 mm团聚体质量百分比和GWD有显著影响(P<0.05);与CF处理相比,OF处理提高了0.25~2.00 mm团聚体质量百分比和GWD,降低了<0.25 mm团聚体质量百分比;季节对<0.25 mm团聚体质量百分比有显著影响(P<0.05)。不同处理团聚体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表现为:<0.25 mm团聚体最高,0.25~2.00 mm团聚体次之,>2.00 mm团聚体最低;雨季OF处理各级团聚体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低于或显著低于(P<0.05)CF处理,而旱季OF处理显著高于CF处理(P<0.05);与雨季相比,旱季显著降低了CF处理下各级团聚体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P<0.05),增加或显著(P<0.05)增加了OF处理下>2.00 mm团聚体铵态氮含量和各级团聚体硝态氮含量;不同处理下团聚体铵态氮和硝态氮储量占比均表现为0.25~2.00 mm团聚体最高(51.70%,51.14%),>2.00 mm团聚体次之(34.59%,35.51%),<0.25 mm团聚体最低(13.71%,13.34%);与CF处理相比,OF处理显著降低了雨季和旱季<0.25 mm团聚体铵态氮储量占比和旱季<0.25 mm团聚体硝态氮储量占比(P<0.05),显著提高了雨季0.25~2.00 mm团聚体铵态氮储量占比和旱季0.25~2.00 mm团聚体硝态氮储量占比(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茶园土壤团聚体铵态氮含量主要受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和全氮含量的影响,茶园土壤团聚体硝态氮含量主要受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和全氮含量的影响;进一步RDA分析表明,土壤pH值和阳离子交换量是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无机氮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综上,茶园有机肥全量替代化肥有利于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协调雨季和旱季土壤氮素供应,促进大团聚体的形成和土壤无机氮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有机肥全量替代化肥 机械稳定性团聚体 无机氮分布特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植物修复模式对离子型稀土堆浸尾矿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黄尚书 方巍 +4 位作者 高磊 田园 孙耿 吕雪莹 揭雨成 《湖南农业科学》 2023年第4期55-60,共6页
为了明确植物修复模式对离子型稀土堆浸尾矿土壤入渗特征的影响,以未治理的堆浸尾矿为对照(CK),设置堆浸尾矿种植皇竹草(T1)和堆浸尾矿种植脐橙(T2)2种植物修复模式,利用圆盘入渗仪观测各处理的土壤入渗特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为了明确植物修复模式对离子型稀土堆浸尾矿土壤入渗特征的影响,以未治理的堆浸尾矿为对照(CK),设置堆浸尾矿种植皇竹草(T1)和堆浸尾矿种植脐橙(T2)2种植物修复模式,利用圆盘入渗仪观测各处理的土壤入渗特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不同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容重、土壤含水量、砂粒和黏粒含量差异显著(P <0.05),2种植物修复堆浸尾矿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黏粒含量显著高于未治理堆浸尾矿(P <0.05),而砂粒含量显著低于未治理堆浸尾矿(P <0.05);(2)与未治理堆浸尾矿相比,植物修复模式使土壤初始入渗率、稳定入渗率和累积入渗量下降82.0%~93.5%,稳定入渗时间约减少15 min;(3)初始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与砂粒含量呈极显著指数正相关关系(P <0.01),稳定入渗时间与有机质含量和黏粒含量呈极显著幂函数负相关(P<0.01)。综上所述,赣南离子型稀土堆浸尾矿保水能力极差,采用植物修复模式可有效恢复土壤涵养水分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修复 离子型稀土 堆浸尾矿 治理模式 土壤有机质 土壤质地
下载PDF
急性胆道感染患者PTCD或ERCP术后胆汁细菌培养的变化及特点分析
5
作者 黄尚书 罗莉芸 苏秀梅 《中国医药科学》 2023年第11期193-196,共4页
目的研究分析胆总管结石患者合并胆道感染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或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术中、术后胆汁细菌培养的变化及分布等特点。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胆道结石、胆道梗... 目的研究分析胆总管结石患者合并胆道感染后,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或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术中、术后胆汁细菌培养的变化及分布等特点。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胆道结石、胆道梗阻合并感染的患者,行ERCP 130例、PTCD 20例,分别术前进行血培养,以及取术中、术后48 h的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共收集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血培养阳性率为17.33%,患者术中、术后48 h胆汁培养阳性率分别为59.33%、18.67%,患者胆汁培养阳性率随时间下降。术前血培养阳性患者所感染细菌与术中、术后48 h胆汁培养阳性患者结果一致,检出的细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等细菌、大肠埃希菌等阴性杆菌。结论胆道梗阻合并感染患者要尽早行ERCP取石引流或者PTCD引流解除胆道梗阻,感染主要细菌为阴性杆菌。胆汁细菌培养的结果明显高于血培养,对指导抗生素的使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术 急性胆道感染 细菌培养 胆道梗阻
下载PDF
江西省粉葛产业高质量发展分析
6
作者 何绍浪 邹涵芳 +10 位作者 王斌强 吴波 黄尚书 林小兵 陈慧 葛菲 成艳红 丁立军 舒娟 陈凯 欠如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100-105,共6页
介绍了江西省粉葛产业的生产规模、种植模式、加工产品等发展现状,分析了影响该省粉葛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品种较为单一、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不合理、地膜残留较为严重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等问题,提出了加大粉葛种业研发力度、优... 介绍了江西省粉葛产业的生产规模、种植模式、加工产品等发展现状,分析了影响该省粉葛产业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品种较为单一、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不合理、地膜残留较为严重以及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等问题,提出了加大粉葛种业研发力度、优化施肥方式、科学使用回收地膜、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对策建议,以期为江西省粉葛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葛产业 高质量发展 困境 对策建议 江西省
下载PDF
镉胁迫对粉葛幼苗生长、生理特性及镉富集的影响
7
作者 林小兵 周利军 +7 位作者 吴多基 尧娟 王斌强 何绍浪 黄尚书 武琳 欠如 吴建富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84-893,共10页
【目的】镉污染严重威胁农业生态与人类健康,探究作物对镉的累积效应及生理机制对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意义重大。以赣葛1号为材料,探讨镉胁迫下粉葛幼苗的生长、镉富集特性、耐受性及生理响应。【方法】本研究采用水培试验,检测分析了不同... 【目的】镉污染严重威胁农业生态与人类健康,探究作物对镉的累积效应及生理机制对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意义重大。以赣葛1号为材料,探讨镉胁迫下粉葛幼苗的生长、镉富集特性、耐受性及生理响应。【方法】本研究采用水培试验,检测分析了不同浓度镉(0,10,25,50,100 mg/L)胁迫对粉葛幼苗镉含量、叶片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指标的影响。【结果】介质中镉对粉葛幼苗的生长具有“低促高抑”的作用,叶片(叶长、叶宽)日增长率随介质中镉浓度增加呈先增后降趋势,在25 mg/L浓度时达最大。总体上,随着镉浓度的升高,粉葛叶片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趋势,其中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增加了174.90%~200.13%;过氧化氢酶、丙二醛和可溶性糖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粉葛根系、叶片中镉含量均随着镉浓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根系和叶片富集系数分别为24.42~28.36和5.24~8.39;相关性表明粉葛幼苗根系、叶片中镉含量与介质中镉含量均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01)。【结论】粉葛是一种潜在的镉忍耐植物,具备较强的镉富集能力,并通过调节抗氧化系统和根系固持来缓解镉毒害。该研究结果为寻找合适的植物修复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镉胁迫 粉葛 生理特性 过氧化物酶 富集特征
下载PDF
等碳量不同有机物料添加对红壤团聚体组分分布及有机碳、氮含量的影响
8
作者 吴艳 宋惠洁 +6 位作者 胡丹丹 徐小林 胡志华 冀建华 黄尚书 建清 柳开楼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56-564,共9页
由于土壤理化性质不同,不同肥力的红壤上适宜的有机物料种类可能存在差异。为精准分类指导不同肥力红壤选择适宜的有机物料种类,选择长期进行花生、油菜轮作的红壤旱地,采集0~20和>20~40 cm深度土壤样品,分别代表高肥力和低肥力土壤... 由于土壤理化性质不同,不同肥力的红壤上适宜的有机物料种类可能存在差异。为精准分类指导不同肥力红壤选择适宜的有机物料种类,选择长期进行花生、油菜轮作的红壤旱地,采集0~20和>20~40 cm深度土壤样品,分别代表高肥力和低肥力土壤,设置不施有机碳(C0)以及施用油菜秸秆碳(OSC)、水稻秸秆碳(RSC)、玉米秸秆碳(MSC)、猪粪碳(PMC)处理,其中各有机物料处理的碳投入量相同,进行连续90 d的避光培养,测定不同处理团聚体组分及有机碳、氮含量,分析有机物料投入C/N比与团聚体组分C/N比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与C0对照相比,各有机物料处理均显著提高了>2 mm团聚体比例。在高肥力土壤中,OSC、RSC、MSC和PMC处理>2 mm团聚体组分比例分别增加217.89%、283.97%、286.63%和210.63%,低肥力土壤中上述处理的增幅分别为72.25%、84.45%、72.11%和46.47%。(2)有机物料投入后,>2、>0.25~2、≥0.053~0.25和<0.053 mm团聚体组分有机碳含量均显著提升,但不同肥力土壤中各有机物料处理下团聚体组分有机碳的增幅差异较大,以>2 mm团聚体组分有机碳为例,高肥力土壤表现为RSC和MSC处理较高,而低肥力土壤则表现为OSC处理较高。(3)高肥力和低肥力土壤中添加不同有机物料均显著增加了>0.25~2和<0.053 mm团聚体组分全氮含量,且各处理均大体呈现出PMC处理最高的趋势。(4)在高肥力和低肥力土壤中添加不同有机物料均增加了团聚体组分C/N比,但高肥力和低肥力土壤中存在明显分异。以>0.25~2 mm团聚体组分C/N比为例,高肥力土壤表现为OSC、RSC和MSC处理较高;而低肥力土壤则表现为RSC和MSC处理较高,且大体呈现出PMC处理下土壤团聚体组分C/N比显著低于其他有机物料处理的趋势。(5)高肥力土壤中,提高有机物料C/N比可显著增加土壤>2和>0.25~2 mm团聚体组分C/N比;而低肥力土壤中,仅>0.25~2 mm团聚体组分C/N比与有机物料投入C/N比呈显著正相关。结合拟合方程的斜率分析发现,当投入有机物料的C/N比增加时,高肥力土壤中>0.25~2 mm团聚体组分C/N比的增幅明显小于低肥力土壤。与猪粪相比,秸秆类有机物料对团聚体碳、氮积累的促进效果较好。建议参考土壤肥力水平精准调控投入有机物料的C/N比,以期合理提升土壤团聚体组分的C/N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物料种类 土壤肥力水平 团聚体组分 C/N比
下载PDF
长期施肥对旱地红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林小兵 柳开楼 +4 位作者 黄尚书 何绍浪 徐小林 周琦娜 钟义军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9-128,共10页
为探究南方长期不同施肥对双季玉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影响,依托江西进贤35 a旱地红壤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和新鲜猪粪配施(NPKM)、单施新鲜猪粪(OM)4个处理,测定双季玉米成熟期0~20 cm,20~4... 为探究南方长期不同施肥对双季玉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的影响,依托江西进贤35 a旱地红壤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化肥和新鲜猪粪配施(NPKM)、单施新鲜猪粪(OM)4个处理,测定双季玉米成熟期0~20 cm,20~40 cm土层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并分析了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长期施肥(NPK、NPKM和OM)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春玉米时期,0~40 cm土层各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较CK分别提升了67.05%~159.15%,3.33%~62.37%;过氧化氢酶、磷酸单脂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0.22%~79.71%,9.82%~59.51%,8.73%~82.37%,66.67%~538.89%;秋玉米时期,0~40 cm土层各施肥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较CK分别提升了36.30%~136.72%,17.09%~47.29%;过氧化氢酶、磷酸单脂酶、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别提高了7.41%~74.55%,22.69%~57.39%,18.85%~58.98%,51.70%~216.67%,其中,以NPKM处理的提升效果最佳。总体上,0~20 cm土层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高于20~40 cm,秋玉米时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酶活性高于春玉米时期。NPKM和OM处理还可以显著提高土壤pH值、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碱解氮和速效钾等养分,长期增施有机肥后土壤磷素累积明显,而NPK处理则加速了土壤酸化。各施肥处理均可以显著提高玉米产量(P<0.05),较CK比增加了1.04~15.07倍。综上,有机无机配施(NPKM)是提升土壤养分、微生物生物量、酶活性和产量的最佳培肥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长期施肥 旱地红壤 微生物生物量 酶活性
下载PDF
生物炭连续施用对旱地红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10
作者 林小兵 成艳红 +5 位作者 王斌强 何绍浪 黄尚书 周际海 蔡晓斌 欠如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8-35,共8页
为揭示生物炭对于旱地红壤土壤改良的长期影响,通过连续8年的田间小区试验,设置3个试验处理:不施生物炭(CK)、750 kg·hm^(-2)生物炭(C1)和1500 kg·hm^(-2)生物炭(C2)。研究了生物炭连续施用对旱地红壤土壤理化性质、细菌群落... 为揭示生物炭对于旱地红壤土壤改良的长期影响,通过连续8年的田间小区试验,设置3个试验处理:不施生物炭(CK)、750 kg·hm^(-2)生物炭(C1)和1500 kg·hm^(-2)生物炭(C2)。研究了生物炭连续施用对旱地红壤土壤理化性质、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细菌群落结构特征的理化因子。结果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6个门类是所有处理的优势菌群;与CK相比,施用生物炭可以显著提高土壤pH 0.11~0.29个单位、碳氮比7.85%~8.21%和有机质8.70%~11.97%,而显著降低土壤硝态氮含量10.57%~38.63%。主成分分析表明施用生物炭显著改变了细菌群落结构组成(R=0.52,P=0.02);在门水平上,与CK处理相比,C1处理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24.73%,C2处理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显著增加39.03%,而C1处理的绿弯菌门显著低于CK,降幅为18.90%。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硝态氮(R~2=0.77,P<0.01)和pH(R~2=0.54,P<0.05)是细菌群落结构变异的主导性环境因子;细菌群落与环境因素相关性表明,优势菌群受土壤pH、有机质、溶解性有机碳、硝态氮、铵态氮和碳氮比的影响。综上,生物炭施用8年后对土壤环境因子有显著的影响,其中某些关键环境因子的改变驱动了土壤细菌群落的生态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连续施用 细菌 群落结构 理化因子
下载PDF
耕作方式与有机物投入对旱地红壤水稳性团聚体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11
作者 周琦娜 黄尚书 +6 位作者 林小兵 何绍浪 王斌强 罗军元 徐小林 雷礼文 钟义军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76-82,共7页
利用2015年设置的旱地红壤耕作方式与有机肥投入试验,选取旋耕(R)、浅翻耕(S)、深翻耕(D)3个耕作方式为主处理,单施化肥(NM)、化肥和新鲜猪粪配施(PM)、化肥和粉碎水稻秸秆配施(CS)、化肥和新鲜肥田萝卜配施(GS)4个有机物投入种类为副处... 利用2015年设置的旱地红壤耕作方式与有机肥投入试验,选取旋耕(R)、浅翻耕(S)、深翻耕(D)3个耕作方式为主处理,单施化肥(NM)、化肥和新鲜猪粪配施(PM)、化肥和粉碎水稻秸秆配施(CS)、化肥和新鲜肥田萝卜配施(GS)4个有机物投入种类为副处理,分析不同耕作方式与有机物投入对旱地红壤耕层水稳性团聚体及稳定性、土壤有机碳含量和作物产量的影响。连续5 a不同耕作与有机物投入试验结果表明:(1)旱地红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发生改变,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大团聚体含量(R_(0.25))显著提高,浅翻耕和肥田萝卜(SGS)措施提高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效果较好。(2)不同耕作方式与有机物投入协同提高了土壤SOC含量,0~15 cm土层提高了4.52%~20.80%,15~30 cm土层提高了13.05%~20.96%。(3)花生产量提高了10.91%~40.07%,以浅翻耕和肥田萝卜措施(SGS)效果最佳;相关性分析表明花生产量与表层土壤SOC含量、MWD极显著正相关,与R_(0.25)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红壤 团聚体稳定性 土壤有机碳 作物产量
下载PDF
有机肥全量替代化肥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土壤养分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17
12
作者 黄尚书 孙永明 +6 位作者 江新凤 吴艳 林小兵 何绍浪 余跑兰 熊文 雷礼文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3-171,共9页
为促进区域茶园科学合理施肥,以当地茶园推荐的化肥施用量为对照(CK),设置了6个梯度有机肥施用量作为处理,即:3000(FQ1),4500(FQ2),6000(FQ3),7500(FQ4),9000(FQ5),12000 kg/hm^(2)(FQ6),分析了有机肥施用量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土壤养分... 为促进区域茶园科学合理施肥,以当地茶园推荐的化肥施用量为对照(CK),设置了6个梯度有机肥施用量作为处理,即:3000(FQ1),4500(FQ2),6000(FQ3),7500(FQ4),9000(FQ5),12000 kg/hm^(2)(FQ6),分析了有机肥施用量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土壤养分及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对茶叶产量及产量性状存在极显著影响(P<0.01);与CK相比,养分投入量相当(或更少)条件下施用有机肥造成了茶园产量及产量性状不同程度地下降(降幅为4.32%~32.28%),进一步增加有机肥施用量才可获得较好的产量及产量性状。与CK相比,有机肥施用量≥4500 kg/hm^(2)时提高了茶叶水浸出物含量,其中FQ6处理茶叶水浸出物含量得到显著提高(P<0.05);施用有机肥对茶叶茶多酚和氨基酸含量的影响相对较小,仅2019年FQ5和FQ6处理显著提高了茶叶氨基酸含量及2020年FQ1处理显著降低了茶叶茶多酚含量(P<0.05);有机肥施用量对茶叶咖啡碱及酚氨比不存在显著影响(P>0.05),但一定程度提高了茶叶咖啡碱含量并降低了茶叶的酚氨比。与CK相比,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均可缓解茶园土壤酸化状况并显著提高茶园土壤碱解氮含量(P<0.05);除FQ1处理,施用有机肥处理显著提高了茶园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P<0.05);FQ1显著降低了茶园土壤有效磷含量(P<0.05),而FQ5(2019年)和FQ6处理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含量(P<0.05)。氮素盈余量和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分别表现出极显著增加和下降趋势(P<0.01),其中:CK与养分投入量相当条件下施用有机肥(FQ3处理)的氮素盈余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差异不显著(P>0.05);氮素盈余量、氮肥偏生产力与氮肥施用量的关系分别呈线性(y=0.786x-115.04,P<0.01)和幂函数关系(y=635.28x-0.605,P<0.01),即随着肥料氮投入的增加,氮素盈余量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呈增加和下降趋势。基于2019,2020年的茶叶产量反应,应用线性加平台模型拟合每年有机肥最佳施用量为8739.55~9169.95 kg/hm^(2),但造成氮素盈余量过大和氮肥偏生产力较低,并增加了环境污染的风险。综上,茶园施用有机肥虽然降低了产量,但提高了茶叶品质,改善了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同时,从氮素利用角度考虑,茶园施用有机肥时不应过分追求茶叶产量,可适当降低有机肥施用量以控制氮的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有机肥 化肥 产量 品质 土壤养分 氮素利用
下载PDF
水土保持措施对红壤缓坡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3
13
作者 黄尚书 成艳红 +5 位作者 钟义军 欠如 孙永明 武琳 章新亮 许彦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468-476,共9页
基于植物篱和稻草覆盖控制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长期定位试验,以花生常规等高种植为对照(CK),研究红壤缓坡地香根草篱(H)、稻草覆盖(M)、稻草覆盖+香根草篱(HM)3种水保措施下旱、雨季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探讨不同... 基于植物篱和稻草覆盖控制红壤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长期定位试验,以花生常规等高种植为对照(CK),研究红壤缓坡地香根草篱(H)、稻草覆盖(M)、稻草覆盖+香根草篱(HM)3种水保措施下旱、雨季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探讨不同水保措施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稻草覆盖、香根草篱处理均能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p<0.05),其中稻草覆盖和香根草篱相结合效果最佳,且在旱季提升效果优于雨季;而稻草覆盖是提高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的主要影响因素;(2)稻草覆盖和稻草覆盖+香根草篱2种水土保持措施均能显著提高雨季土壤酶活性(p<0.05),其中稻草覆盖起决定作用;各水土保持措施对旱季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较小。(3)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β-葡(萄)糖苷酶和纤维素酶活性与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呈现良好的相关性(p<0.05),对于评价红壤缓坡地水土保持措施土壤环境质量功能、指导实际生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缓坡地 水土保持措施 土壤活性有机碳 土壤酶活性
下载PDF
耕作深度及培肥方式对红壤坡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14
作者 黄尚书 钟义军 +6 位作者 欠如 武琳 何绍浪 成艳红 张昆 吴艳 叶川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2-83,共12页
针对当前红壤坡耕地耕层瘠薄化问题,研究耕作深度及培肥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作物产量及耕层土壤质量的影响。试验以免耕(NT)、耕翻10 cm(P10)、耕翻20 cm(P20)、耕翻30 cm(P30)为主处理,以单施化肥(NPK)和有机无机配施(NPK+OM)为副处... 针对当前红壤坡耕地耕层瘠薄化问题,研究耕作深度及培肥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作物产量及耕层土壤质量的影响。试验以免耕(NT)、耕翻10 cm(P10)、耕翻20 cm(P20)、耕翻30 cm(P30)为主处理,以单施化肥(NPK)和有机无机配施(NPK+OM)为副处理设置裂区试验,进行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观测,并评价不同处理下耕层土壤质量。结果表明:(1)与NT处理相比,P10、P20、P30处理提高了0~3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含量,尤其以P20处理下0~2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的积累效果最佳;P10、P20、P30处理还改善了对应耕作深度土层的土壤物理性质(土壤田间持水量除外),但造成了对应耕作深度下层土壤压实现象;不同耕作深度下花生、红薯产量均以P20处理最高,平均比NT、P10、P30处理高47.96%、33.29%、17.05%。(2)与NPK培肥方式相比,NPK+OM培肥方式有利于维持0~30 cm各土层土壤有机质、速效养分含量的稳定,一定程度改善0~40 cm各土层土壤物理性质,并提高作物产量(提高6.70%);但NPK+OM培肥方式结合耕作深度处理对作物的增产效果并不一致:在P10、P20、P30处理下,NPK+OM结合P20处理的增产效果最佳(增产9.60%)。(3)对不同处理下红壤坡耕地耕层土壤质量的评价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深度下耕层土壤质量指数以P20处理最高,两种培肥方式下耕层土壤质量指数表现为NPK+OM培肥方式显著高于NPK培肥方式;进一步分析发现,作物产量与耕层土壤质量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不同耕作深度及培肥方式通过影响耕层土壤质量进而影响作物产量的形成。因此,对于种植典型农作物的红壤坡耕地,耕作深度20 cm在改善耕层土壤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更有利于有机质及速效养分的积累,并使作物获得较高的产量,且与有机无机培肥相结合可进一步获得较好的增产效果,为红壤坡耕地合理耕层构建提供了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坡耕地 耕作深度 培肥方式 土壤理化性质 作物产量
下载PDF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坡地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及交换性盐基离子的影响 被引量:34
15
作者 黄尚书 叶川 +7 位作者 钟义军 成艳红 武琳 欠如 郑伟 孙永明 张昆 章新亮 《土壤与作物》 2016年第2期72-77,共6页
文章以第四纪红粘土母质发育的红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红壤荒坡地(WL)、红壤旱地(UL)、红壤坡地茶园(TG)和红壤坡地果园(OR)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红壤坡地土壤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和交换性盐基离子的分布规律,并初步探讨了土壤CEC和盐基... 文章以第四纪红粘土母质发育的红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红壤荒坡地(WL)、红壤旱地(UL)、红壤坡地茶园(TG)和红壤坡地果园(OR)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红壤坡地土壤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和交换性盐基离子的分布规律,并初步探讨了土壤CEC和盐基离子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CEC介于13.48 cmol·kg^(-1)~16.31 cmol·kg^(-1),保肥能力中等;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EC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粘粒对土壤CEC贡献较大。(2)该区土壤交换性盐基总量(TEB)介于1.73 cmol·kg^(-1)~5.01 cmol·kg^(-1),交换性盐基离子的含量呈现出Ca^(2+)>Mg^(2+)>K+>Na+的规律;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的含量差异显著(p<0.05),以红壤旱地和红壤坡地果园整体较高,红壤坡地茶园最低;除红壤坡地果园外,土壤交换性Ca^(2+)、Mg^(2+)含量均表现为0~10 cm低于10 cm^40 cm土层,而土壤交换性K+、Na+具有一定的表聚性;土壤粘粒对土壤交换性Ca^(2+)、Mg^(2+)含量的贡献较大,而对土壤交换性K+、Na+的影响较小。(3)该区土壤盐基饱和度(BSP)介于4.3%~19.9%,土壤肥力水平较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BSP差异显著(p<0.05);土壤BSP对p H影响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红壤坡地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CEC) 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
下载PDF
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后择期腹腔镜手术治疗高危结石性化脓性胆囊炎40例 被引量:24
16
作者 黄尚书 梁伟新 罗莉芸 《重庆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2期2605-2606,2610,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对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治疗高危结石性化脓性胆囊炎的影响。方法对近年来本院收治的急性结石性化脓性胆囊炎老年患者76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A组(入院后72h内手术)和B组... 目的探讨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对择期行腹腔镜手术治疗高危结石性化脓性胆囊炎的影响。方法对近年来本院收治的急性结石性化脓性胆囊炎老年患者76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A组(入院后72h内手术)和B组(经皮胆囊穿刺引流后保守治疗,再择期手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手术的并发症、中转开腹率及总有效率。结果 A、B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6.11%和1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中转开腹率分别为13.89%和15.00%,A、B两组手术时间、中转开腹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肝胆囊穿刺引流结合LC对急性结石性化脓性胆囊炎的高危老年患者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结石性化脓性胆囊炎 经皮经肝胆囊穿刺置管引流术
下载PDF
耕作深度对红壤坡耕地花生根系生长及活力的影响 被引量:8
17
作者 黄尚书 武琳 +7 位作者 叶川 欠如 成艳红 张昆 吴昌强 周琦娜 杨小华 钟义军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8年第12期9-12,共4页
依托2015年设置的红壤坡耕地耕作深度试验,选取免耕(NT)和梯度耕作深度处理(P10:翻耕10 cm; P20:翻耕20 cm; P30:翻耕30 cm),研究了耕作深度对花生根长及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耕作处理在促进根系生长方面明显优于NT处理,尤其以... 依托2015年设置的红壤坡耕地耕作深度试验,选取免耕(NT)和梯度耕作深度处理(P10:翻耕10 cm; P20:翻耕20 cm; P30:翻耕30 cm),研究了耕作深度对花生根长及根系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耕作处理在促进根系生长方面明显优于NT处理,尤其以P20、P30处理的效果更佳,但根系增长潜力以NT处理最大;(2)与NT处理相比,P10、P20处理有利于提高花生各生育期的根系活力,缓解花生根系衰老效果以P20处理最佳;(3)不同耕作深度通过影响花生根系生长及其关键生育期根系活力,进而影响花生产量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坡耕地 耕作深度 根系生长 根系活力
下载PDF
红壤坡耕地间种垄作玉米//花生的产量表现及其种间竞争力的评定 被引量:5
18
作者 黄尚书 钟义军 +3 位作者 叶川 李小飞 武琳 秦超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17年第7期5-8,共4页
以花生单作和玉米单作为对照,设置玉米//花生平作、垄面花生//垄沟玉米和垄面玉米/垄沟花生3个间作处理,研究了不同间作处理对作物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的影响,分析了不同间作模式下作物的种间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不同间作处理中... 以花生单作和玉米单作为对照,设置玉米//花生平作、垄面花生//垄沟玉米和垄面玉米/垄沟花生3个间作处理,研究了不同间作处理对作物生物产量和经济产量的影响,分析了不同间作模式下作物的种间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不同间作处理中花生的生物产量与经济产量总体上低于花生单作处理的,而玉米则相反;不同间作处理的土地当量比以及花生相对于玉米的种间竞争力均以垄面花生//垄沟玉米处理为最大;在不同间作处理中,以垄面花生//垄沟玉米的经济效益和产投比最高,分别为1843.69元/hm^2和1.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坡耕地 玉米 花生 间种垄作技术 产量 种间竞争力
下载PDF
腹腔镜及腔镜辅助技术在腹部外伤诊治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9
作者 黄尚书 罗莉芸 梁伟新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597-599,共3页
目的总结和分析腹腔镜技术在腹部外伤诊治中的经验和教训。方法对采用腹腔镜或/和腹腔镜辅助技术诊治的42例腹部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部外伤中闭合性腹部外伤26例,锐性开放性刺伤16例。全腹腔镜治疗22例,在结合小... 目的总结和分析腹腔镜技术在腹部外伤诊治中的经验和教训。方法对采用腹腔镜或/和腹腔镜辅助技术诊治的42例腹部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部外伤中闭合性腹部外伤26例,锐性开放性刺伤16例。全腹腔镜治疗22例,在结合小切口腔镜辅助下治疗9例,中转开腹11例。外伤病种包括单纯腹壁穿透伤、小肠破裂、结肠破裂、胃破裂、大网膜或肠系膜血肿、肝脾破裂等。所有患者术后均痊愈出院。结论腹腔镜结合小切口对腹部外伤的诊断和治疗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外伤 腹腔镜术 腔镜辅助技术
下载PDF
近30年江西省茶叶春霜冻害风险分析与区划 被引量:3
20
作者 黄尚书 孙永明 +3 位作者 吴艳 何绍浪 余跑兰 林小兵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2年第7期158-163,共6页
利用江西省26个气象站点1991~2020年的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探讨了江西省各地区茶叶春霜冻害发生天数的年际变化和高发时段,分析了江西省各地区重度、中度和轻度茶叶春霜冻害发生的频率,计算了江西省各地区茶叶冻害风险指数并进行了风险... 利用江西省26个气象站点1991~2020年的日最低气温观测资料,探讨了江西省各地区茶叶春霜冻害发生天数的年际变化和高发时段,分析了江西省各地区重度、中度和轻度茶叶春霜冻害发生的频率,计算了江西省各地区茶叶冻害风险指数并进行了风险区划。结果表明:(1)近30年来,江西省年平均春霜冻害发生日数平均为3.71 d,茶叶春霜冻害天数以-0.847 d/10 a的倾向率显著下降(P<0.05);(2)近30年来,江西省的茶叶春霜冻害主要发生在3月上旬,占总发生天数的48%,3月中、下旬也有相当的比例发生茶春霜冻害,占总发生天数的30.06%~41.61%;(3)近30年来,江西省的茶叶春霜冻害发生频率相对较高,除赣南地区春霜冻害发生频率相对较低外(55.83%),其他地区茶叶春霜冻害发生频率均在75%以上,其中江西省各地区以轻度春霜冻害为主,赣中、赣西北和赣东北这3个地区的中度春霜冻害发生频率相对较高(≥27.92%),此外,赣西北的重度春霜冻害也有较高的发生频率(28.75%);(4)近30年来,江西省春霜冻害风险指数(I)平均为0.36,各地区表现为赣南(0.22)<赣中(0.35)<赣东北(0.38)<赣西北(0.43),根据Kriging法插值结果及经验判断,将江西省春霜冻害风险划分为基本无冻害风险区(I<0.2)、轻度冻害风险区(0.2≤I<0.4)、中度冻害风险区(0.4≤I<0.6)和重度冻害风险区(I≥0.6)。研究可为江西茶产业的合理规划布局提供理论依据,为江西茶树防灾避灾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30年 江西省 茶叶春霜冻害 风险分析与区划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