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示踪试验求解岩溶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 被引量:43
1
作者 鲁程鹏 束龙仓 +3 位作者 苑利波 张蓉蓉 黄币娟 王彬彬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17-721,共5页
示踪试验作为重要的水文地质试验,长久以来以探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测定地下水流速为主要目标。针对岩溶地区地下水流速较快的特点,提出了一套基于对流稀释作用的数学模型,利用电导率与溶质浓度的正相关关系,可方便准确地计算示踪试验... 示踪试验作为重要的水文地质试验,长久以来以探明地下水的水力联系、测定地下水流速为主要目标。针对岩溶地区地下水流速较快的特点,提出了一套基于对流稀释作用的数学模型,利用电导率与溶质浓度的正相关关系,可方便准确地计算示踪试验投源井的天然径流量和地下水中示踪剂的背景浓度。根据后寨地下河流域陈旗典型试验区的计算成果,投源井的天然径流量为0.241 4 m3/min,辅以必要的水文地质调查,即可估算地下水流速以及含水层的渗透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示踪试验 天然径流量 对流稀释 水文地质参数
下载PDF
基于物理试验的岩溶区PSSK转化关系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季叶飞 束龙仓 +1 位作者 董贵明 黄币娟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1-94,103,共5页
为深入了解岩溶地区不同水源转化机理,文章以Basic Hydrology System为平台设计了4组小尺度物理试验。分别对裸露型岩溶区裂隙管道地下径流衰减规律,覆盖型岩溶区土壤达西流、裂隙管道水流转化规律,地表径流、土壤达西流、裂隙管道地下... 为深入了解岩溶地区不同水源转化机理,文章以Basic Hydrology System为平台设计了4组小尺度物理试验。分别对裸露型岩溶区裂隙管道地下径流衰减规律,覆盖型岩溶区土壤达西流、裂隙管道水流转化规律,地表径流、土壤达西流、裂隙管道地下径流三者在覆盖型岩溶区和不同覆盖厚度条件下的转化关系进行了物理模拟。通过试验数据并结合指数衰减方程,得到了裸露型岩溶区流量衰减系数与降雨强度的关系;覆盖型岩溶区以及不同覆盖厚度条件下PSSK(precipitation-surface water-soil water-karst water,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岩溶水)转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物理试验 PSSK Basic HYDROLOGY SYSTEM
下载PDF
基于改进支持向量回归的岩溶天窗水位预测模型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恩 束龙仓 +1 位作者 刘丽红 黄币娟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23,共4页
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影响变量进行特征提取,选择通用性较强的径向基核函数,应用遗传算法对影响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的2个重要参数惩罚因子C和核函数参数γ进行优化,建立了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并以提取特征作为模型输入应用于... 利用主成分分析对影响变量进行特征提取,选择通用性较强的径向基核函数,应用遗传算法对影响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的2个重要参数惩罚因子C和核函数参数γ进行优化,建立了基于遗传算法优化的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并以提取特征作为模型输入应用于后寨地下河流域平山天窗水位预测.预测结果表明,与传统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相比,优化后的模型具有更高的精度和更强的泛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持向量回归 主成分分析 遗传算法 地下河 天窗水位预测
下载PDF
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教学环节设计与实践——以成都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为例
4
作者 廖兵 韩智勇 +6 位作者 刘静 史瑞 徐芬 谢燕华 杜海英 黄币娟 胡启立 《大学教育》 2023年第11期128-131,共4页
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是综合性较强的实习实践课程,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与解决问题、综合分析与表达、团队协作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论文系统总结了生产实习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生产实习的教学环节进行设计与实践,探索以学生为... 环境工程专业生产实习是综合性较强的实习实践课程,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与解决问题、综合分析与表达、团队协作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论文系统总结了生产实习存在的突出问题,对生产实习的教学环节进行设计与实践,探索以学生为核心的“学习—实践—总结—反馈—再学习”的实习实践新模式,丰富实习内容与方式,完善全过程考核评价体系,完善课程反馈体系,为推进实习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支撑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生产实习 教学环节 考核评价体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地面沉降易损性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姚晶 束龙仓 +2 位作者 朱兴贤 武健强 黄币娟 《工程勘察》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6-41,共6页
地面沉降易损性为承灾体易于受到地面沉降的破坏与损害的程度。根据易损性指标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可定量化等基本选取依据和地面沉降的损失特征,选择单位面积GDP、建筑密度、人口密度、耕地密度和沉降速率五个易损性指标,另外选取... 地面沉降易损性为承灾体易于受到地面沉降的破坏与损害的程度。根据易损性指标的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可定量化等基本选取依据和地面沉降的损失特征,选择单位面积GDP、建筑密度、人口密度、耕地密度和沉降速率五个易损性指标,另外选取一个修正性指标抗损失能力对易损评价结果进行修正。利用贡献率方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地面沉降易损性定量表达为各指标的互权重与指标的归一化值的乘积。本文以江苏省锡西—澄南地区为例,对此评价方法进行了应用。运用GIS对研究区进行易损性划分,最终将研究区的易损性划分为高易损性区、中易损性区和低易损性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损性评价 指标体系 评价方法 锡西—澄南地区
下载PDF
全面禁采以来锡西澄南地区地面沉降动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陈荣波 束龙仓 +4 位作者 朱兴贤 武健强 黄币娟 陈宇 姚晶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80-86,共7页
锡西澄南地区在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研究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是地面沉降的典型地区之一。本文在已有的长期地下水水位、地面沉降监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条件就全面禁采以来锡西澄南地区的地面沉降特征的诸多方面作进一步的探索分析... 锡西澄南地区在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研究中具有一定代表性,是地面沉降的典型地区之一。本文在已有的长期地下水水位、地面沉降监测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条件就全面禁采以来锡西澄南地区的地面沉降特征的诸多方面作进一步的探索分析。分析结果显示:目前锡西澄南地区出现南北沉降差异;差异特征与相应区域的地下水补给条件密切相关;北部Ⅱ承压层沉降为预防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禁采 地面沉降 锡西澄南地区 苏锡常地区
下载PDF
四川典型新旧磷石膏磷、氟浸出机制 被引量:6
7
作者 谢燕华 韩学威 +6 位作者 王波 罗婷 唐勇 吴桐 姜飞 朱雪千 黄币娟 《应用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2455-2459,2464,共6页
探究四川省某地区磷石膏的浸出液离子成分、浸出液中磷的赋存形态,考察了环境因子对不同年龄磷石膏中磷、氟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磷石膏浸出液是一种成分较为复杂的强酸性液体,主要含有SO4^2-、Ca^2+、SO4^3-、F^-、Mg^2+、Al^3+、Zn^2... 探究四川省某地区磷石膏的浸出液离子成分、浸出液中磷的赋存形态,考察了环境因子对不同年龄磷石膏中磷、氟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磷石膏浸出液是一种成分较为复杂的强酸性液体,主要含有SO4^2-、Ca^2+、SO4^3-、F^-、Mg^2+、Al^3+、Zn^2+等阴阳离子;磷石膏浸出液中大部分磷以可溶性无机磷形态赋存,而颗粒态磷和有机磷较少;高温、低pH值环境、大粒径和较短的堆放时间均有利于磷和氟的释放;磷石膏的磷、氟释放量与水土比成正相关关系,在1500∶1时接近平衡释放量;新磷石膏中磷和氟的释放量始终高于旧磷石膏。该研究可为磷石膏堆场的污染控制和有效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石膏 浸出
下载PDF
海藻酸钠负载硫化零价铁对水体中Cr(Ⅵ)的还原去除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旭 杨欣楠 +4 位作者 黄币娟 刘壮 牟诗萌 程敏 谢燕华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908-2916,共9页
本研究以微米零价铁(ZVI)为核心,对ZVI进行硫化改性和海藻酸钠(SA)负载,成功制备一种高效去除Cr(Ⅵ)的功能性材料(SZVI-SA).考察了材料制备过程中螯合剂种类、质量分数、S/Fe等参数对Cr(Ⅵ)去除的影响.采用SEM-EDS、TEM、XRD和XPS等对... 本研究以微米零价铁(ZVI)为核心,对ZVI进行硫化改性和海藻酸钠(SA)负载,成功制备一种高效去除Cr(Ⅵ)的功能性材料(SZVI-SA).考察了材料制备过程中螯合剂种类、质量分数、S/Fe等参数对Cr(Ⅵ)去除的影响.采用SEM-EDS、TEM、XRD和XPS等对材料进行表征分析,讨论去除机制.实验结果表明,选择7%的Fe^(3+)为海藻酸钠螯合剂,S/Fe=3.5、干燥温度70℃作为材料制备的较优条件;SZVI-SA对Cr(Ⅵ)的去除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速率主要受Cr(Ⅵ)与SZVI-SA结合位点之间的化学反应速率控制.表征结果表明,SZVI-SA有效成分为Fe S,比表面积较大为97.83 m^(2)·g^(-1),以微孔为主,孔隙较多.SZVI-SA对Cr(Ⅵ)的还原去除率可达92%,同时能有效地去除反应后溶液中的Cr(Ⅲ)和Fe(Ⅲ).SZVI-SA与Cr(Ⅵ)的反应机制主要为氧化还原反应,主要还原活性物质为Fe^(2+)、S_(2)-和S_(2)^(2-);反应后生成的Fe(Ⅲ)和Cr(Ⅲ)最终以Fe(OH)_(3)、Cr(OH)_(3)和Cr2O_(3)的形式沉淀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价铬[Cr(Ⅵ)] 海藻酸钠 硫化零价铁 还原 机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