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宋代建制镇由军事向经济性质的转变——以澉浦镇为中心的考察
1
作者 王旭 黄彬琦 《宋史研究论丛》 CSSCI 2018年第2期67-79,共13页
澉浦镇在唐、五代时为军事性质,北宋中前期完成向经济性质的转变,在性质“改造”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两方面措施:其一是在经济方面,将镇的农业税纳入乡村行政系统,统归地方政府管理,剥夺其经济权;其二是在行政管理方面,将镇官的任免权收... 澉浦镇在唐、五代时为军事性质,北宋中前期完成向经济性质的转变,在性质“改造”过程中,政府采取了两方面措施:其一是在经济方面,将镇的农业税纳入乡村行政系统,统归地方政府管理,剥夺其经济权;其二是在行政管理方面,将镇官的任免权收归中央,并将其首领由镇将改为镇监,削弱镇官的军事权和行政权。南宋中前期,镇的经济机能进一步强化,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户口大量增加;镇域扩大、镇界形成及税收空间的确定;内、外两层经济空间结构的形成;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宗教场所的建设;商税增加;镇官的行政权力有所扩大;嘉定以后开始派遣独立的镇监官。南宋后期,受到南北关系变化的影响,澉浦镇由经济性质反转为军事性质。以澉浦镇为切入点,本文还对建制镇性质转变的普遍趋势与个体差异、性质转变与县下“准政区”的演变趋势及与政府“行政力”的关系三方面问题进行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江南市镇 澉浦镇 军镇
下载PDF
唐宋时期瓜洲沙洲变迁与沿江政区响应
2
作者 黄彬琦 王旭 《中国地方志》 2023年第3期107-117,M0007,共12页
中唐以来扬州、润州江面上的瓜洲规模逐渐扩大,最终同江北扬州相连,扬州滨江土地的增加与长江江面的收束使该地区政区变化频繁。江中沙洲时期,瓜洲分属于扬州、润州,并岸后以江为界,全属扬州。唐末以来扬州滨江区域逐渐发展,北宋初年通... 中唐以来扬州、润州江面上的瓜洲规模逐渐扩大,最终同江北扬州相连,扬州滨江土地的增加与长江江面的收束使该地区政区变化频繁。江中沙洲时期,瓜洲分属于扬州、润州,并岸后以江为界,全属扬州。唐末以来扬州滨江区域逐渐发展,北宋初年通过割县与升州,扬州一分为二,长江两岸形成昇、润、扬、真四州两两相对的地域结构。南宋时期,瓜洲在某些时段遥隶镇江,以江为界与跨江遥隶代表着滨水区域两种不同的地域结构,后者重视对长江水域的控制,因此在宋廷构建江防体系与元军围困扬州的过程中凸显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洲 瓜洲 滨水区域 地域结构 政区
原文传递
南宋瓜洲筑城考
3
作者 黄彬琦 《中国地方志》 2020年第5期67-77,126,共12页
位于扬州的瓜洲,在南宋时代,受到南北政治军事形势的影响,多次筑城。绍兴年间,宋廷虽有筑城之议,但由于张浚的反对,并未筑城,倒是金军攻下瓜洲后,利用南北战事而留下的小垒有展筑之举。孝宗即位后,瓜洲筑城之举频繁,在隆兴初、乾道四年(... 位于扬州的瓜洲,在南宋时代,受到南北政治军事形势的影响,多次筑城。绍兴年间,宋廷虽有筑城之议,但由于张浚的反对,并未筑城,倒是金军攻下瓜洲后,利用南北战事而留下的小垒有展筑之举。孝宗即位后,瓜洲筑城之举频繁,在隆兴初、乾道四年(1168)、淳熙四年(1177)有过3次筑城。这一时期瓜洲城的形制为南北两城,南城临江且城墙呈拱型,所以称“簸箕城”,但因江涛侵蚀,屡遭废坏。理宗时南北战事再起,为了抵抗蒙军,淮东一带又有陆续的筑城,瓜洲城在宝祐四年(1256)修筑,此次筑城更多地体现在增筑。但在南宋末年战事中,瓜洲城起到的作用较小,一是由于蒙军采取顺江而下的攻势,二是因守城军官弃城遁走,瓜洲城遂归蒙古所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瓜洲城 城墙 南宋 南北关系
原文传递
明清时期邵伯镇的发展
4
作者 王旭 黄彬琦 陈航杰 《运河学研究》 2022年第1期141-153,共13页
明清时期,邵伯地区的水文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黄河夺淮入海使邵伯地区由水量不足转向水量过多,该地水利工程的功能也相应改变,为此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以防范洪涝。同时,邵伯作为地方政治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邵伯镇驻扎了许多行政机构,... 明清时期,邵伯地区的水文环境发生了较大改变,黄河夺淮入海使邵伯地区由水量不足转向水量过多,该地水利工程的功能也相应改变,为此政府采取了多项措施以防范洪涝。同时,邵伯作为地方政治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邵伯镇驻扎了许多行政机构,如邵伯巡检司等。邵伯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但由于洪涝等自然灾害与战争等人为因素影响,在特定时期其经济发展有所停滞甚至倒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伯镇 水环境 市镇 行政机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