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剂量干扰素联合化疗药物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对肝癌患者T细胞亚群的影响 被引量:8
1
作者 黄得校 陈勇 +3 位作者 曾庆乐 赵剑波 吴熙中 李彦豪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0期3185-3188,共4页
目的探讨大剂量干扰素(IFN)联合化疗药物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IFN—TACE)能否增强肝癌(HCC)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以及其安全性。方法60例中晚期HCC患者,其中IFN—TACE组30例患者行IFN—TACE治疗,术中IFNα-2b剂量≥500WIU,TAC... 目的探讨大剂量干扰素(IFN)联合化疗药物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IFN—TACE)能否增强肝癌(HCC)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以及其安全性。方法60例中晚期HCC患者,其中IFN—TACE组30例患者行IFN—TACE治疗,术中IFNα-2b剂量≥500WIU,TACE组30例行单纯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于术前1d与术后1周,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包括CD3^+、CD4^+、CD8^+、NK细胞百分数及CD4^+/CD8^+比值)。并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手术前后白细胞、肝功能的变化。结果60例患者的手术成功率为100%。IFN—TACE组患者术中IFNα-2b剂量为900~3000WIU,平均(1927±496.73)WIU。IFN—TACE组术后CD3^+、CD4^+、NK细胞所占百分数及CD^4+/CD8^+比值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前后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CE组患者术后CD3^+、CD4^+、NK细胞所占百分数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手术前后CD8^+及CD4^+/CD8^+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细胞亚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FN—TACE组术后CD3^+、CD4^+、NK细胞所占百分数及CD4^+/CD8^+比值均明显高于TACE组术后值(P〈0.01),而两组术后的CD8^+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IFN—TACE治疗能增强HCC患者细胞免疫功能,而单纯TACE治疗使HCC患者细胞免疫力进一步降低。与单纯TACE治疗比较,IFN—TACE治疗同样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T淋巴细胞亚群 细胞免疫
下载PDF
7.0 T MRI体外标记Gd-DTPA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耿宽 贾岩龙 +4 位作者 黄得校 易美芝 杨忠现 林艳 吴仁华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3年第6期431-436,共6页
目的研究MRI对比剂钆-二乙烯三胺五乙酸(Gd-DTPA)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5)的可行性及标记之后体外MR成像示踪的可能性。材料与方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SD大鼠双侧股骨骨髓中获取,培养、传代并纯化细胞,采用临床通用Gd-DTPA增强剂标... 目的研究MRI对比剂钆-二乙烯三胺五乙酸(Gd-DTPA)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5)的可行性及标记之后体外MR成像示踪的可能性。材料与方法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由SD大鼠双侧股骨骨髓中获取,培养、传代并纯化细胞,采用临床通用Gd-DTPA增强剂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标记情况,并用台盼蓝染色方法及噻唑蓝(MTT)法测定标记细胞的活力及增殖能力;对标记的细胞进行体外7.0 T MR成像。结果透射电子显微镜可清晰观察到Gd-DTPA颗粒大部分存在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浆中,少许贴附于细胞膜上。台盼蓝染色方法证实标记之后细胞的存活率没有受到影响,MTT法证实标记之后对BMSCs增殖能力没有影响。体外试管扫描示标记细胞呈高T1WI信号强度,并且持续时间较久。结论 Gd-DTPA标记细胞之后,BMSCs的活性及增殖能力没有受到影响,并且透射电镜结果证实Gd-DTPA颗粒存在于细胞胞浆内,在细胞胞膜上也有Gd-DTPA颗粒存在。标记的BMSCs在体外检测到明显的MRI信号强度改变。Gd-DTPA可以作为一种示踪剂用来MRI示踪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质干细胞 磁共振成像 染色与标记 钆DTPA 动物 实验
下载PDF
Dyna-CT引导非血管介入诊疗的价值 被引量:6
3
作者 刘碧玉 刘战胜 +1 位作者 黄得校 林意群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98-501,共4页
目的:探讨与数字平板DSA结合的旋转断层重建技术(Dyna-CT)在非血管介入诊疗过程中的引导价值。方法:对127例非血管介入诊疗的病人进行重建Dyna-CT检查。通过多平面重建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Dyna-CT图像。其中男85例,女42例,年龄14~79岁,... 目的:探讨与数字平板DSA结合的旋转断层重建技术(Dyna-CT)在非血管介入诊疗过程中的引导价值。方法:对127例非血管介入诊疗的病人进行重建Dyna-CT检查。通过多平面重建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Dyna-CT图像。其中男85例,女42例,年龄14~79岁,平均48.5岁。结合透视完成骨关节和软组织的穿刺和治疗,腔道系统(气管或食道)的支架置入术。根据检查部位分为:骨关节57例(脊柱36例,颌面部11例,肩关节6例,髋关节4例),软组织41例(肝脏28例,盆腔6例,腹膜后肿块5例,肾脏2例),腔道29例(气管20例,食道9例)。结果:127例Dyna-CT图像,能成功引导介入手术的104例,成功率为82%。23例失败,占18%。失败原因为:病变与周围组织密度相差太小11例,病人屏气不好造成移动伪影9例,碘油及支架的高密度伪影3例。其中骨关节部位成功54例,占95%。软组织成功26例,成功率为63%。腔道系统成功24例,成功率为83%。经统计学处理3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36),表明Dyna-CT在骨关节系统成功率较高。结论:Dyna-CT可以建立断面图像,更好的满足临床非血管介入诊疗过程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摄影术 介入性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下载PDF
原发性骨血管肉瘤的影像表现与误诊分析 被引量:9
4
作者 陈朔 陈源锋 +6 位作者 袁兰 许乙凯 谭相良 曹震 黄得校 唐燕燕 吴仁华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2018年第6期472-475,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血管肉瘤的影像表现,旨在提高其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对6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骨血管肉瘤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单发(股骨2例,骶髂关节1例,脊柱1例),2例多发,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无硬化边,无骨膜反... 目的探讨原发性骨血管肉瘤的影像表现,旨在提高其诊断水平。材料与方法对6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骨血管肉瘤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单发(股骨2例,骶髂关节1例,脊柱1例),2例多发,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无硬化边,无骨膜反应,可见软组织肿块,T1WI上表现为不均匀低信号,T2WI上表现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则呈显著不均匀强化。术前曾被误诊为骨巨细胞瘤、纤维骨皮质缺损、非骨化性纤维瘤、结核、转移瘤、骨髓瘤。结论原发性骨血管肉瘤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溶骨性骨质破坏位于骨皮质和(或)髓腔,多边界不清,一般无硬化边,病变骨可有不同程度的膨胀,软组织肿块常见,骨膜反应少见,多中心病灶对诊断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肉瘤 放射摄影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联合经皮穿刺瘤内注射碘油化疗药物乳剂治疗无法切除外生型肝癌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
5
作者 林培超 李红兵 +3 位作者 曾庆乐 郑泽海 黄得校 陈勇 《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230-234,共5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经皮穿刺瘤内注射碘油化疗药物乳剂(CALE)治疗无法切除外生型肝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14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和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5例经影像学或病理学证实且...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经皮穿刺瘤内注射碘油化疗药物乳剂(CALE)治疗无法切除外生型肝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2014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和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5例经影像学或病理学证实且无手术切除指征的外生型肝癌患者,均接受TACE联合经皮瘤内注射CALE治疗,其中男性23例,女性2例;年龄19~70岁,平均(50.3±12.3)岁。肿瘤最大直径为(9.1±3.9)cm。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生存率影响因素分析。结果:25例患者1、2、3、5年生存率分别为78.9%、52.6%、42.1%和12.0%,中位生存期为27个月(95%CI:22.6~43.2)。血管侵犯(HR=22.454,95%CI:3.358~150.127)与局部淋巴结转移(HR=8.144,95%CI:1.436~46.178)是无法切除外生型肝癌患者生存的不良预后因素。结论:TACE联合经皮穿刺瘤内注射CALE治疗无法切除外生型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生型肝癌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经皮穿刺瘤内注射 碘油
下载PDF
经皮穿刺瘤内注入碘油化疗药乳剂治疗原发性肝癌 被引量:9
6
作者 陈勇 赵剑波 +8 位作者 曾庆乐 何晓峰 卢伟 朱桥华 张克伟 黄得校 何凡 毛军杰 李彦豪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992-995,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瘤内注入碘油化疗药乳剂(CAL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组57例患者中肝细胞癌49例,胆管细胞癌8例。共进行了90例次的治疗,即分90个靶区。术前均已行经动脉化疗栓塞术(55例)或化疗灌注术(2例)。所...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瘤内注入碘油化疗药乳剂(CAL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本组57例患者中肝细胞癌49例,胆管细胞癌8例。共进行了90例次的治疗,即分90个靶区。术前均已行经动脉化疗栓塞术(55例)或化疗灌注术(2例)。所有患者动脉造影均表现为少血供或不能插管入供血动脉者。在透视或者cT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入CALE。术后1周内行x线平片或CT和实验室检查。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随访,以后每6个月随访一次。残留灶复发者,行再次治疗。结果5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90例次治疗。均穿刺和注药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靶区大小及CALE的用量为:肿瘤直径〈3cm者40例次,乳剂剂量3.0—7.0ml;3~5cm者43例次,乳剂剂量12.0~20ml;〉5cm者7例次,乳剂剂量为24—40ml。AFP阳性患者43例,治疗后14例降到正常范围。术后1个月CT显示CALE在靶区沉积良好者54例次(60.0%),欠佳者34例次(37.7%)。缺失者2例次。随访2个月~6年,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患者中位生存时间400d。术后的主要副作用有:发热22例次(24.4%),恶心、呕吐等胃肠反应11例次(12.2%),穿刺部位疼痛17例次(18.9%),均自行缓解。结论采用经皮穿刺瘤内注射CALE治疗原发性肝癌是有效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化学栓塞 治疗性 射频消融术 放射学 介入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