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煮字人生——林青霞、黄心村二人谈
1
作者 林青霞 黄心村 +1 位作者 张真瑞(整理) 宋宝平(整理) 《扬子江文学评论》 2024年第4期48-54,共7页
二○二三年二月十日,中国香港大学文学院和比较文学系合办的“煮字人生:林青霞、黄心村二人谈”讲座,在中国香港大学百周年校园李兆基会议中心大会堂(The Grand Hall)隆重举行,场内超过八百位的听众、坐满三个直播室的观众以及场外众多... 二○二三年二月十日,中国香港大学文学院和比较文学系合办的“煮字人生:林青霞、黄心村二人谈”讲座,在中国香港大学百周年校园李兆基会议中心大会堂(The Grand Hall)隆重举行,场内超过八百位的听众、坐满三个直播室的观众以及场外众多的等候观众,将现场挤得水泄不通。对谈伊始,黄心村播放了一段珍贵录像,记录了1998年林青霞和张国荣走上港大比较文学系的讲堂,与当年比较文学系系主任阿巴斯(Ackbar Abbas)对谈的盛况。时隔25年之后,林青霞再次应黄心村之邀来到了港大的讲坛,所以黄心村说“青霞和港大文学院的因缘是前定的,25年前就定下的,然后我和她认识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是命中注定要认识的”,由此开始了她们的对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青霞 挤得水泄不通 李兆基 张国荣 阿巴斯 直播室 香港大学 比较文学系
下载PDF
论林徽因的诗 被引量:4
2
作者 黄心村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88年第3期101-122,共22页
二十年代初,“一代才女”林徽因在英伦曾与潇洒飘逸的江南才子徐志摩有过一段萍水之缘,志摩后来也曾执着不怠地苦心追寻过这一颗闪烁的“明星”。但这对“金童玉女”旋即分道扬镳。在爱情的最后归宿上,年轻的女诗人选择了梁任公之后梁思... 二十年代初,“一代才女”林徽因在英伦曾与潇洒飘逸的江南才子徐志摩有过一段萍水之缘,志摩后来也曾执着不怠地苦心追寻过这一颗闪烁的“明星”。但这对“金童玉女”旋即分道扬镳。在爱情的最后归宿上,年轻的女诗人选择了梁任公之后梁思成,开始了紧紧追随她建筑学家的丈夫的清苦的学者生涯。那些美丽哀怨的诗行,不过是一些点缀,零星地散落在她平淡无奇但又独特的一生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徽因 女诗人 诗歌形式 徐志摩 格律诗派 法国象征主义 四十年代 诗行 意象派 散文化
下载PDF
收听电影:1970年代中国的听觉政治 被引量:7
3
作者 黄心村 钱文亮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7-68,共12页
1970年代的中国,包括文化大革命的后半段和改革开放的最初几年,具有潜流汹涌和渐变的特征。文革早期(1966—1969)的破坏在毛泽东进入晚年的1970年代平息下来,生活表面上恢复了正常:学生们回到了学校,其他人则回到了他们的工作单位。... 1970年代的中国,包括文化大革命的后半段和改革开放的最初几年,具有潜流汹涌和渐变的特征。文革早期(1966—1969)的破坏在毛泽东进入晚年的1970年代平息下来,生活表面上恢复了正常:学生们回到了学校,其他人则回到了他们的工作单位。美国总统尼克松1972年2月访问中国,启动了被称为"乒乓外交"的一个新秩序,并导致了中美关系在1974年的最终正常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0年代 中国 政治 听觉 电影 收听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
原文传递
张爱玲与世界主义的人文视野
4
作者 黄心村 黄子平 +1 位作者 王风 吴晓东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25-136,共12页
时间:2022年6月30日主讲人:黄心村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主持人:吴晓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与谈人:黄子平中山大学(珠海)中文系教授王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晓东: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北京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的“文研讲座”。谢... 时间:2022年6月30日主讲人:黄心村香港大学比较文学系教授主持人:吴晓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与谈人:黄子平中山大学(珠海)中文系教授王风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吴晓东: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北京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的“文研讲座”。谢谢文研院韩笑老师的邀请,很荣幸担任这场讲座的主持人。我先简单介绍一下主讲人黄心村教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子平 吴晓东 中文系教授 人文视野 世界主义 张爱玲 香港大学 比较文学系
原文传递
梦在红楼,写在隔世——张爱玲的离散叙述 被引量:1
5
作者 黄心村 《书城》 2010年第11期74-82,共9页
一九九五年初秋的某一天,我在洛杉矶机场候机,手中打发时间的阅读物是张爱玲的《红楼梦魇》。那时刚开始博士论文的研究,正是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懵懂岁月,想这《红楼梦魇》写得实在琐碎,找不到一个切入点。读着读着,心血来潮,想到要给一... 一九九五年初秋的某一天,我在洛杉矶机场候机,手中打发时间的阅读物是张爱玲的《红楼梦魇》。那时刚开始博士论文的研究,正是不知今夕是何年的懵懂岁月,想这《红楼梦魇》写得实在琐碎,找不到一个切入点。读着读着,心血来潮,想到要给一位在长滩教书的老师打个电话。我不是张迷,她却是不折不扣的一个。电话上她说:你知道吗,张爱玲过世了。她说这些日子你都干什么去了,天大的事居然不知道,接着说了一大串,好多细节,什么海葬的时候,她是送行者之一等等之类。我当时已听不进去了,现在更是记不得那诸多关节了,只记得手中的书,已掂不出分量,仿佛是从阴曹地府中凸现的隔世信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红楼梦 曹雪芹 二十世纪 离散 写作 红学研究 自传体小说 七十年 阳台
原文传递
我师落华生:张爱玲的文学课
6
作者 黄心村 《作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1-28,共8页
去年九月,张爱玲百年诞辰前夕,我们策划的“百年爱玲,人文港大”双语文献展正式上线。虚拟博物馆的平台不受疫情限制,几个月来的在线访客遍布五大洲。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收获的街图数据显示,访客大多来自亚洲、北美和欧洲,这是意料之中... 去年九月,张爱玲百年诞辰前夕,我们策划的“百年爱玲,人文港大”双语文献展正式上线。虚拟博物馆的平台不受疫情限制,几个月来的在线访客遍布五大洲。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收获的街图数据显示,访客大多来自亚洲、北美和欧洲,这是意料之中的;意料之外的是,在遥远的南美、中东和非洲也开始有零星的回响。看着被那些圈圈点点弄得有些陌生的世界版图,不禁感叹张爱玲的读者早已超越了传统的华语圈,她在逝世二十五年后的今天终于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文学的大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课 张爱玲 虚拟博物馆 访客 百年诞辰 文献展 数据显示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
原文传递
劫灰烬余:张爱玲的香港大学
7
作者 黄心村 《作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9-24,共6页
张爱玲说她未完成的《爱憎表》是“在出土的破陶器里又捡出这么一大堆陈谷子烂芝麻来”。本文重新梳理张爱玲和她母校香港大学的因缘,算不上是新鲜出土的材料,里面也没有破陶器、陈谷子、烂芝麻。写作的意图是调整焦距,以档案资料为佐证... 张爱玲说她未完成的《爱憎表》是“在出土的破陶器里又捡出这么一大堆陈谷子烂芝麻来”。本文重新梳理张爱玲和她母校香港大学的因缘,算不上是新鲜出土的材料,里面也没有破陶器、陈谷子、烂芝麻。写作的意图是调整焦距,以档案资料为佐证,还原一些模糊的历史影像,厘清一小段战乱时期的人文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档案资料 历史影像 香港大学 因缘 陶器
原文传递
寻找佛朗士:张爱玲的历史课
8
作者 黄心村 《作家》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3-18,共6页
张爱玲笔下的战时香港是个乱世人物画廊,其中最有魅力的形象无疑是研习历史、教授历史、却被打上门来的现代史吞噬的佛朗士老师。《烬余录》里的四小段文字,是充满了温度的画像,笔触诙谐、柔软:他有孩子似的肉红脸,瓷蓝眼睛,伸出来的圆... 张爱玲笔下的战时香港是个乱世人物画廊,其中最有魅力的形象无疑是研习历史、教授历史、却被打上门来的现代史吞噬的佛朗士老师。《烬余录》里的四小段文字,是充满了温度的画像,笔触诙谐、柔软:他有孩子似的肉红脸,瓷蓝眼睛,伸出来的圆下巴,头发已经稀了,颈上系一块黯败的蓝字宁绸作为领带。上课的时候他抽烟抽得像烟囱。尽管说话,嘴唇上永远险伶伶地吊着一支香烟,跷板似的一上一下,可是再也不会落下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物画廊 张爱玲 历史课 蓝眼睛 现代史
原文传递
许地山的最后六年
9
作者 黄心村 《财新周刊》 2022年第28期86-90,共5页
对华语世界里长大的几代人来说,“落华生”这个笔名定会唤醒不少童年记忆。许地山以这个笔名发表于1922年的短篇散文《落花生》,文字浅显、素朴、通透,且充满童趣,自1929年被纳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时代国语教科书》(初中)开始,在华... 对华语世界里长大的几代人来说,“落华生”这个笔名定会唤醒不少童年记忆。许地山以这个笔名发表于1922年的短篇散文《落花生》,文字浅显、素朴、通透,且充满童趣,自1929年被纳入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时代国语教科书》(初中)开始,在华语世界的语文课本里保留至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地山 童年记忆 语文课本 《落花生》 商务印书馆 国语教科书 笔名 华语
原文传递
成名之前:张爱玲的香港大学
10
作者 黄心村 《财新周刊》 2022年第23期87-91,共5页
1977年6月,住在南加州的张爱玲给远在香港的挚友宋淇、宋邝文美夫妇写信,信中有这样一段:“前两天在附近那条街上走,地下又有紫色落花了,大树梢头偶然飘来一丝淡香,夏意很浓。每年夏天,我都想起1939年刚到香港山上的时候,这天简直就是... 1977年6月,住在南加州的张爱玲给远在香港的挚友宋淇、宋邝文美夫妇写信,信中有这样一段:“前两天在附近那条街上走,地下又有紫色落花了,大树梢头偶然飘来一丝淡香,夏意很浓。每年夏天,我都想起1939年刚到香港山上的时候,这天简直就是那时候在炎阳下山道上走着,中间什么事也没发生过,一片空白,十分轻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爱玲 南加州 香港大学 宋淇 成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