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典名方射干麻黄汤古代文献分析和考证
1
作者 李懿涵 梁绿圆 +6 位作者 曹佳蕾 唐箐 李静雯 黄憧羿 陈金雨 魏炳琦 马丙祥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12期152-160,共9页
射干麻黄汤又称紫菀散,可宣肺平喘、止咳祛痰,是治疗寒饮郁肺、痰结咽喉的咳逆上气专用方,收录于2023年9月下发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汉族医药》。历代医家对其进行传承和发扬,流传至今。运用文献计量法对该方的源流,药物的... 射干麻黄汤又称紫菀散,可宣肺平喘、止咳祛痰,是治疗寒饮郁肺、痰结咽喉的咳逆上气专用方,收录于2023年9月下发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汉族医药》。历代医家对其进行传承和发扬,流传至今。运用文献计量法对该方的源流,药物的剂量、基原、炮制,以及方剂煎煮法等关键信息进行全面考证,建议射干麻黄汤现代用量:射干41.4 g,麻黄、生姜各55.2 g,细辛、紫菀、款冬花各41.4 g,五味子51.3 g,清半夏34.5 g,大枣21 g。上9味,加水2400 mL,先煮麻黄两遍,撇去上沫,煎至600 mL,每服200 mL,1日分3次温服。古今应用范围广泛,古以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为主治症状,可用于治疗肺痿上气、急症喉风之呛咳而气息不平者、肺痈初起、外寒包内热嗽喘胸高等。现广泛应用于各大疾病的治疗,包括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涉及病证广泛,其中呼吸系统疾病应用次数最多(占总系统99.36%),其中以哮喘为多(113次),其次为小儿变异性哮喘(61次)。这些疾病若中医病机属于“寒饮郁肺”,皆能运用具有温化寒饮、下气祛痰的射干麻黄汤进行治疗,效果显著。综上,射干麻黄汤临床应用广泛、疗效显著,具有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名方 射干麻黄汤 古今应用 关键信息 文献考证
下载PDF
经典名方茵陈蒿汤的关键信息考证
2
作者 贺晴 梁绿圆 +6 位作者 曹佳蕾 边玉露 魏炳琦 黄憧羿 万和伽 马丙祥 史文丽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8-165,共8页
茵陈蒿汤临床疗效确切,自东汉《伤寒论》至今广为流传记载,是一首被历代医家推崇的清热、利湿、退黄经典名方,收录于202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汉族医药)》。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茵陈蒿汤相关古... 茵陈蒿汤临床疗效确切,自东汉《伤寒论》至今广为流传记载,是一首被历代医家推崇的清热、利湿、退黄经典名方,收录于2023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汉族医药)》。笔者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搜集茵陈蒿汤相关古籍文献数据共801条,筛选出有效数据36条,涉及中医古籍36部。从茵陈蒿汤的方源方名、组成、功效、方义分析、药物基原、剂量、制法用法、主治及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梳理分析。笔者建议茵陈蒿汤现代用量及用法为茵陈82.8 g、栀子12.6 g、大黄27.2 g,煎服方法为茵陈先加水2 400 mL煮至约1 200 mL,再加入栀子和大黄煮取600 mL,去除药渣,每次温服200 mL,每日服用3次。茵陈蒿汤的功效为清热利湿退黄,主治病症以湿热发黄为主。方中茵陈蒿为君,主利湿退黄;栀子为臣,主清泄三焦利小便;大黄为佐,主泄热退黄。该方现代应用遍布肝胆系统、皮肤系统、内分泌系统、消化系统等,具体在黄疸、黄疸型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更有优势。通过对茵陈蒿汤古籍文献的挖掘梳理,确定其关键信息,以期为经典名方的临床应用及新药研发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茵陈蒿汤 经典名方 文献考证 古今应用 关键信息
原文传递
经典名方金铃子散关键信息考证与现代研究进展
3
作者 王怡珍 梁绿圆 +9 位作者 曹佳蕾 刘宜杭 马荣泽 张正绍 唐箐 魏炳琦 黄憧羿 万和伽 马丙祥 史文丽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215-223,共9页
金铃子散是治疗痛证的常用方剂,首见于金朝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该方由川楝子、延胡索2味组成,组方精炼小巧,临床疗效确切,被收录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汉族医药》中。该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金铃子散的方名源... 金铃子散是治疗痛证的常用方剂,首见于金朝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该方由川楝子、延胡索2味组成,组方精炼小巧,临床疗效确切,被收录于《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二批)--汉族医药》中。该文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金铃子散的方名源流、方药组成、药物基原、剂量、煎服法、古今主治功效等方面进行整理。该研究共搜集金铃子散相关古籍文献数据209条,筛选出有效数据49条,涉及中医古籍45部。考证结果发现,金铃子散方名最早见于南宋杨倓的《杨氏家藏方》,金铃子散源流发展为“一源三岐”,主线以金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所载金铃子散顺传至今,3条支线虽方名均为金铃子散,但方药配伍组成、功用主治皆与刘氏金铃子散不同,属金铃子散类方,亦收录并进行论述。金铃子散药物基原与炮制方面建议川楝子使用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的干燥成熟果实,生用净制,可去核。罂粟科植物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的干燥块茎,除去杂质,洗净,干燥。以金代度量衡标准折算现代用法用量,建议川楝子41.3 g、延胡索41.3 g,每次服用12.39 g。2味药制成细末,并以适量酒调药末服用,不宜饮酒者亦可选用温水调服。金铃子散具有疏肝泄热、活血止痛之功,古籍中记载多主治厥热心痛、心腹痛、胁痛、疸、疝等疾病,现代研究发现,金铃子散加减临床应用于消化、妇科、皮肤、生殖系统等疾病的治疗,尤其在治疗胃脘痛、痛经、带状疱疹等方面应用较为普遍。通过对金铃子散古籍文献的挖掘梳理,确定其关键信息,以期为经典名方金铃子散的临床应用、成方制剂及新药研发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铃子散 经典名方 文献考证 古今应用
原文传递
经典名方蠲痹汤的古代文献分析与考证
4
作者 梁绿圆 张进彦 +6 位作者 曹佳蕾 万和伽 黄憧羿 耿萌萌 魏炳琦 马丙祥 贺亚静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4期190-197,共8页
该文展示蠲痹汤及其类方的历史沿革,厘清杨氏蠲痹汤和程氏蠲痹汤的流传脉络,并对程氏蠲痹汤的方义分析、药物基原、炮制、现代剂量及用法等关键信息进行逐一考证。通过系统整理蠲痹汤相关古籍文献,共收集相关文献信息267条,纳入53条有... 该文展示蠲痹汤及其类方的历史沿革,厘清杨氏蠲痹汤和程氏蠲痹汤的流传脉络,并对程氏蠲痹汤的方义分析、药物基原、炮制、现代剂量及用法等关键信息进行逐一考证。通过系统整理蠲痹汤相关古籍文献,共收集相关文献信息267条,纳入53条有效数据。考证发现两首蠲痹汤同出于《备急千金要方》所载的独活寄生汤,结合清代医药度量衡“一钱约等于3.73 g”的标准折算,笔者认为程氏蠲痹汤中选用的药物及用量为羌活、独活、秦艽各3.73 g,当归、桑枝各11.19 g,川芎2.61 g,桂心、炒甘草各1.87 g,海风藤7.46 g,乳香、木香各2.98 g,服用时,以煎煮为宜,加水600 mL,同煎至300 mL,每日3次,饭前服用。蠲痹汤具有祛风除湿,蠲痹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身体烦疼、项背拘急、腰腿沉重等症状,是一首有效的治疗痹证的经典名方。现代研究表明,蠲痹汤可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肩周炎等疾病。上述研究结果为蠲痹汤后期开发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蠲痹汤 源流 独活寄生汤 大秦艽汤 考证 经典名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