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G及其突变体对膀胱癌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分子机制研究
1
作者 刘玉林 黄晓楠 +1 位作者 向玉 陈俊霞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1期1317-1322,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ANG)及其突变体对膀胱癌血管生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构建ANG突变质粒(BIU87-ANG^(H13R)、BIU87-ANG^(H114R)),与BIU87-ANG组成实验组,BIU87-C1为对照组。采用pEGFP-C1-ANG^(H13R)、pEGFP-C1-ANG^(H114R)、pEGFP-...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素(ANG)及其突变体对膀胱癌血管生成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构建ANG突变质粒(BIU87-ANG^(H13R)、BIU87-ANG^(H114R)),与BIU87-ANG组成实验组,BIU87-C1为对照组。采用pEGFP-C1-ANG^(H13R)、pEGFP-C1-ANG^(H114R)、pEGFP-C1-ANG及pEGFP-C1稳定转染膀胱癌BIU87细胞,构建稳定转染细胞系;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中的相关靶蛋白;采用鸡胚尿囊绒毛膜(CAM)血管生成实验和小管形成实验检测ANG及其突变体对膀胱癌血管生成的影响;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过表达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时核糖体RNA(rRNA)的转录活性。结果稳定转染ANG及其突变体的膀胱癌BIU87细胞系构建成功;当ANG及突变体过表达时,磷酸化PI3K、磷酸化GSK3(α/β)、磷酸化AKT、磷酸化mTOR、磷酸化PTEN水平增加;CAM血管生成实验和小管形成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BIU87-ANG^(H13R)、BIU87-ANG^(H114R)、BIU87-ANG)CAM血管生成及小管形成均明显多于对照组(BIU87-C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结果表明过表达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抑制rRNA的转录活性。结论ANG及其突变体可能通过PI3K/AKT/mTOR信号通路促进膀胱癌肿瘤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成素 突变体 膀胱癌 血管
下载PDF
三种方式置入植入物修复腰椎爆裂性骨折后的骨性融合及矫正度和功能恢复 被引量:10
2
作者 黄晓楠 张勇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22期3498-3503,共6页
背景:目前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外科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脊柱前路、脊柱后路和脊柱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处理。然而何种处理方式最佳,它们的适应证如何,目前还存在争议。目的:评价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及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和前... 背景:目前腰椎爆裂性骨折的外科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脊柱前路、脊柱后路和脊柱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处理。然而何种处理方式最佳,它们的适应证如何,目前还存在争议。目的:评价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及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和前2种方法联合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腰椎爆裂性骨折79例。根据患者情况,分别采用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57例;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治疗12例;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加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治疗10例。采用ASIA标准评定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观察治疗前后伤椎Cobb角以及矫正度丢失、骨性融合率、内固定失效率及治疗过程的操作时间和出血量。结果与结论:79例随访>19个月。除5例完全性截瘫患者神经功能无恢复,其余63例不全瘫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ASIA分级)均恢复1级或1级以上。3种入路置入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后患者伤椎Cobb角以及神经功能的恢复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患者腰椎矫正度丢失明显高于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或脊柱前后联合入路治疗(P<0.05)。脊柱后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患者操作时间、出血量较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或脊柱前后联合入路治疗明显减少(P<0.05)。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有5例患者发生内固定断裂。3种入路置入植入物内固定治疗在骨性融合率和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3种入路置入植入物内固定均能有效治疗腰椎爆裂性骨折,临床疗效满意;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易出现内固定断裂和治疗后矫正度丢失;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和脊柱前路内固定器系统内固定加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联合治疗后矫正度丢失较少。因此应个体化选择治疗入路,以期获得最佳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脊柱植入物 前路 后路 前后联合 腰椎 爆裂性骨折 内固定器
下载PDF
后内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Pilon骨折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黄晓楠 郝磊 +1 位作者 沈明杰 范猛 《创伤外科杂志》 2015年第2期141-144,共4页
目的评估后内侧切口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4月-2013年4月我院139例后踝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的影像学资料,其中29例诊断为后Pilon骨折,并采用后内侧切口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且资料完整。男性19例,女性1... 目的评估后内侧切口治疗后Pilo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4月-2013年4月我院139例后踝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的影像学资料,其中29例诊断为后Pilon骨折,并采用后内侧切口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且资料完整。男性19例,女性10例;年龄21-74岁,平均46.3岁。损伤原因包括坠落伤12例,平地扭伤10例,道路交通伤7例;均伴外踝骨折及关节软骨面塌陷;所有患者足踝部肿胀、畸形及活动受限。受伤至手术时间1-11d,平均5.3d;术后定期随访切口及骨折愈合情况,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29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47个月,平均24.6个月。所有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术后2d X线片显示,解剖复位(胫骨远端关节面无台阶,踝穴正常)26例,复位良好(胫骨远端关节面移位〈1mm,踝穴增宽〈1mm)3例,解剖复位率89.7%;29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2-21周,平均15.2周。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为81-100分,平均89.5分,其中优21例,良8例,优良率100%。结论后Pilon骨折采用后内切口可完全暴露整个后内侧骨折块,有利于骨折复位和固定,临床疗效满意,应作为治疗后Pilon骨折的首选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踝关节 骨折 内固定 手术
下载PDF
髓外浆细胞瘤2例 被引量:4
4
作者 黄晓楠 陈红 +1 位作者 谢燕 金木兰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5期314-314,共1页
例1男性,41岁。体检B超发现左肾占位。CT检查示左肾占位,考虑肾癌可能性大。X线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实验室检查:Hb92g/L,WBC6.5×10^9/L、,Pu、169×10^9/L。术中见肿瘤位... 例1男性,41岁。体检B超发现左肾占位。CT检查示左肾占位,考虑肾癌可能性大。X线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查体:一般情况良好,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实验室检查:Hb92g/L,WBC6.5×10^9/L、,Pu、169×10^9/L。术中见肿瘤位于左肾上极,局限于肾包膜内,肾上极与胰尾关系密切,轻俊粘连,腹腔及肝、脾未触及肿瘤。 例2女性,54岁。右下腹间断性疼痛。妇科超声示子订多发肌瘤,子宫上方可见13.4cm×12.9cm×9.3cm大小不均质中低回声区,边界尚清晰,形态欠规整,内部可见少量血流信号,提示下腹腔实性占位,性质及来源待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浆细胞瘤 髓外 临床病理
下载PDF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治疗:注入高黏度与低黏度骨水泥的对比 被引量:26
5
作者 黄晓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4年第16期2461-2467,共7页
背景:有研究认为高黏度骨水泥可以减少经皮椎体成形治疗中的骨水泥渗漏,但相比低黏度骨水泥是否具有临床优势,目前还存在争论。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治疗中使用高黏度骨水泥或低黏度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骨水泥渗漏率和... 背景:有研究认为高黏度骨水泥可以减少经皮椎体成形治疗中的骨水泥渗漏,但相比低黏度骨水泥是否具有临床优势,目前还存在争论。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成形治疗中使用高黏度骨水泥或低黏度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骨水泥渗漏率和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患者随机抽签分为两组,分别采用高黏度骨水泥与低黏度骨水泥修复,比较两组患者骨水泥静脉渗漏率、椎间盘渗漏率、腰痛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末次随访腰痛目测类比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两组间末次随访腰痛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骨水泥椎间盘渗漏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高黏度骨水泥组骨水泥静脉渗漏率低于低黏度骨水泥组(P=0)。提示经皮椎体成形治疗中使用高黏度骨水泥可降低骨水泥渗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骨生物材料 椎体成形术 骨水泥 骨水泥渗漏 椎体骨折 骨质疏松
下载PDF
微创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SanderⅡ型跟骨骨折:跟骨形态及功能的恢复 被引量:25
6
作者 黄晓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6期4223-4228,共6页
背景: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约75%跟骨骨折呈现为移位的关节内骨折,如何处理此类跟骨关节内骨折,目前学术界仍存在争议。目的:观察关节镜辅助下经皮微创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SanderⅡ型跟骨骨折的解剖形态及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5... 背景: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约75%跟骨骨折呈现为移位的关节内骨折,如何处理此类跟骨关节内骨折,目前学术界仍存在争议。目的:观察关节镜辅助下经皮微创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SanderⅡ型跟骨骨折的解剖形态及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采用关节镜辅助下经皮微创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SanderⅡ型跟骨骨折患者61例(61足)。所有患者要求治疗后3周、6周、12周、1年、以后每年来院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1次。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评定踝关节功能结果;同时记录有无皮肤坏死、切口感染等并发症;通过X射线片评估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及跟骨宽度。结果与结论:6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60个月,无皮肤坏死、血肿,无切口愈合问题以及深部感染等并发症。住院天数6-25 d,平均(12.7±6.9)d。至末次随访时,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评分为88-100分,平均(93.6±3.1)分,优良率100%;患者治疗后恢复工作时间为8-14周,平均(10.7±2.9)周。所有患者踝关节或距下关节活动度受限小于10°。修复术后即刻X射线片检查,显示关节面解剖复位56例(92%),非解剖复位5例(8%)。末次随访时,Bohler角为23°-30°,平均(28.4±4.9)°;Gissane角112°-124°,平均(119.9±7.8)°;跟骨高度39-45 mm,平均(43.4±4.2)mm;跟骨宽度27-32 mm,平均(30.4±2.5)mm;骨折愈合时间12-20周,平均(16.7±4.2)周。末次随访时患者治疗后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高度及跟骨宽度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P<0.05)。提示关节镜辅助下经皮微创螺钉置入内固定修复SanderⅡ型跟骨骨折,可以恢复跟骨解剖形态,取得满意的临床功能,而无切口愈合不良、感染等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骨植入物 跟骨骨折 微创 闭合复位 经皮固定
下载PDF
老年桡骨远端AOC型骨折修复: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的生物学优势 被引量:15
7
作者 黄晓楠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5期5684-5690,共7页
背景: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是老年人群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如何处理此类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目前学术界仍存在争议。目的:观察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修复桡骨远端AO C型骨折的临床效果、影像学结果和并发症。方法: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采用... 背景: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是老年人群最常见的骨折之一,如何处理此类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目前学术界仍存在争议。目的:观察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修复桡骨远端AO C型骨折的临床效果、影像学结果和并发症。方法: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修复桡骨远端AO C型骨折患者122例(122腕),骨折根据AO分型:C1型16例,C2型63例,C3型43例。所有患者要求治疗后3,6,12周、1年、以后每年来院进行临床和影像学评估1次。采用改良Mc Bride评分系统评定腕关节功能。同时记录手术时间、住院天数、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功能及并发症发生率。拍摄腕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进行影像学评估,以观察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及关节面台阶(根据Knirck等分类标准)。结果与结论:122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28个月。手术时间(19.1±11.2)min,透视时间(7.8±2.6)s,出血量(45.7±14.8)m L,住院天数(2.7±1.9)d,骨折愈合时间(3.1±0.7)个月。至末次随访时,改良Mc Bride评分为1-23分,平均6.7分,优良率62%;掌倾角10°-15°,平均(11.7±2.6)°;尺偏角18°-26°,平均(21.3±5.7)°;桡骨高度10-16 mm,平均(12.9±2.8)mm。关节面台阶根据Knirck等分类标准:1级108例;2级14例。共8例患者(6.6%)出现术后并发症,其中钉道感染6例,桡神经感觉支神经炎2例。提示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桡骨远端AO C型骨折创伤较小,住院天数较短,并发症轻微,骨折愈合较快,尤其适用于老年性桡骨远端AO C型骨折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物 骨植入物 桡骨远端骨折 AO分型 骨折固定术 闭合复位 外固定器 外固定支架 影像学 并发症 关节功能
下载PDF
四川遂宁地区学龄前儿童全血锌参考值范围调查 被引量:3
8
作者 黄晓楠 刘玉林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7年第7期961-963,共3页
目的探讨四川遂宁地区学龄前儿童全血锌参考值范围。方法采用BH5300s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9 032例(男4 331例,女4 701例)在遂宁市中心医院进行锌含量检测的学龄前儿童(0~6岁),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四川省遂宁地区学龄前儿童... 目的探讨四川遂宁地区学龄前儿童全血锌参考值范围。方法采用BH5300s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9 032例(男4 331例,女4 701例)在遂宁市中心医院进行锌含量检测的学龄前儿童(0~6岁),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四川省遂宁地区学龄前儿童全血锌量元素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是34.13~108.10μmol/L。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学龄前儿童锌参考值范围与厂商提供的参考值范围有一定差距,但体现了本地区的实际学龄前儿童锌参考值范围,为本地学龄前儿童锌缺乏的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龄前儿童 参考值范围
下载PDF
海藻酸钙/聚组氨酸微胶囊的毒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黄晓楠 杨达云 +3 位作者 王士斌 刘源岗 吴文果 蓝琪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08年第1期5-8,共4页
为了考察海藻酸钙/聚组氨酸微胶囊的毒性特征,我们利用MTT比色法和小鼠尾静脉注射法,分别考察了该微胶囊的细胞毒性和急性全身毒性。结果表明:微胶囊浓度≤1.0mg/mL时,材料对L929细胞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微胶囊浸提液即使在高浸提比(10.... 为了考察海藻酸钙/聚组氨酸微胶囊的毒性特征,我们利用MTT比色法和小鼠尾静脉注射法,分别考察了该微胶囊的细胞毒性和急性全身毒性。结果表明:微胶囊浓度≤1.0mg/mL时,材料对L929细胞生长无明显抑制作用;微胶囊浸提液即使在高浸提比(10.0mg/mL)下,浸提产物也无细胞毒性作用。急性全身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微胶囊浸提液不引起急性全身毒性反应,表明微胶囊浸提液无有毒的沥滤物和降解产物产生。说明海藻酸钙/聚组氨酸微胶囊无明显毒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 聚组氨酸 细胞毒性 急性全身毒性 MTT比色法
下载PDF
关节镜辅助下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晓楠 李美莲 +2 位作者 范猛 沈明杰 郝磊 《创伤外科杂志》 2017年第11期857-859,共3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临床疗效、影像学结果和并发症。方法 2009年5月—2015年5月,采用关节镜辅助下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患者51例(51手),其中男性40例,女性11例;年龄(38.7±12.4)岁;体重...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的临床疗效、影像学结果和并发症。方法 2009年5月—2015年5月,采用关节镜辅助下经皮螺钉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患者51例(51手),其中男性40例,女性11例;年龄(38.7±12.4)岁;体重指数(23.7±8.1)kg/m2。记录并评估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第一腕掌关节有效活动度评分(Kapandji Score)、握力、捏力、关节面复位及内固定移位情况等。结果 5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3.8±9.9)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5.9±1.8)周;第一腕掌关节有效活动度评分为(9.8±0.2)分;握力为(46.7±4.2)kg;捏力为(8.7±2.4)kg。所有患者均恢复创伤前工作状态,随访期间1例(2.0%)患者出现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但不影响日常工作。术后即刻X线片检查,所有关节面均获得解剖复位,随访检查示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无一例患者出现关节退变及内固定移位。结论采用关节镜辅助下经皮内固定治疗Bennett骨折,能够获得解剖复位,临床疗效和影像学结果满意,并发症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NNETT骨折 关节镜 复位 固定
下载PDF
BMP-14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肌腱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黄晓楠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7年第2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14(BMP-14)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肌腱细胞分化条件,为获取肌腱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提供方法。方法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对象,取BMSCs分离培养。建立2个培养组,分别为实验组(BMP-14诱导培养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14(BMP-14)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肌腱细胞分化条件,为获取肌腱组织工程种子细胞提供方法。方法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对象,取BMSCs分离培养。建立2个培养组,分别为实验组(BMP-14诱导培养组)和对照组(自然分化组)。I型胶原免疫组化、甲苯胺蓝染色,分别使用RT-PCR法检测在不同时间点培养BMSCs的I型胶原蛋白和蛋白聚糖m RNA的表达。结果实验组BMSCs爬片免疫组化染色中可见蛋白聚糖及I型胶原蛋白染色阳性,对照组呈阴性。RT-PCR结果显示经BMP-14诱导后BMSCs中蛋白聚糖I型胶原蛋白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BMP-14可诱导BMSCs向肌腱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肌腱细胞 BMP-14
下载PDF
“微时代”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思路 被引量:1
12
作者 黄晓楠 陈雯 《武夷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107-109,共3页
分析高校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微信发展高校科技期刊的新思路。从发布期刊信息、发挥数字化发行优势、建立专题群组稿、推广期刊内容、远程审稿、在线校对稿件、深入互动等几方面内容,探讨利用微信的特色功能应用于高校科技期刊... 分析高校科技期刊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微信发展高校科技期刊的新思路。从发布期刊信息、发挥数字化发行优势、建立专题群组稿、推广期刊内容、远程审稿、在线校对稿件、深入互动等几方面内容,探讨利用微信的特色功能应用于高校科技期刊中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校科技期刊 微信 编辑 网络 读者
下载PDF
颈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成人创伤性寰枢椎脱位近期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黄晓楠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3年第25期17-19,共3页
目的:探讨颈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成人创伤性寰枢椎脱位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骨科收治的外伤性寰枢椎脱位的患者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33~48岁,平均41.2岁,神经损伤20例,ASIA分级:B级5例,... 目的:探讨颈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成人创伤性寰枢椎脱位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本院骨科收治的外伤性寰枢椎脱位的患者32例,其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33~48岁,平均41.2岁,神经损伤20例,ASIA分级:B级5例,C级9例,D级6例。术前均行X线及CT扫描检查,入院后立即给予颅骨牵引。手术采用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固定,寰椎后弓及枢椎椎板间植骨融合,观察近期临床疗效。结果:32例手术顺利。随访时间13~33个月,平均随访19个月,无一例失访。术后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临床疗效:优22例,良10例。20例神经损伤患者得到明显恢复,术后ASIA分级:B级1例,C级2例,D级5例,E级12例。植骨达骨性融合,无钉棒松动、断裂。术后6个月JOA评分与术前评分对比,显著提高(t=3.179,P〈0.05)。结论:颈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治疗成人创伤性寰枢椎脱位固定牢固可靠,植骨融合率高,有助于寰枢椎稳定性重建和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性寰枢椎脱位 椎弓根钉棒系统内规定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手术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的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晓楠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年第4期134-135,共2页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针对性手术治疗,综合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骨折愈合时间较短,切口愈合效果显著,均为一期愈合,经X线...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采取针对性手术治疗,综合评价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本组2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骨折愈合时间较短,切口愈合效果显著,均为一期愈合,经X线片检查显示骨折均愈合,无不良反应出现;术后恢复较快,完全负重时间为5.6~7.9周,平均(6.12±0.47)周;中前足功能评分88~100分,平均(94.2±1.26)分;VAS评分0~3分,平均(0.65±0.41)分。结论在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的治疗过程中,及早采取相应的手术治疗可取得良好的疗效,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五跖骨基底部骨折 手术 固定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的临床检验价值
15
作者 黄晓楠 刘玉林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12期0336-0338,共3页
本次研究主要是针对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检测价值进行分析和探究。方法:随机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总计数量是有三十九名,将此三十九名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检验的临床... 本次研究主要是针对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堆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检测价值进行分析和探究。方法:随机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总计数量是有三十九名,将此三十九名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本次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检验的临床纳入资料,同时选取同一时间段当中的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参照组的纳入研究资料,两组人员都是进行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检验。对健康人群和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入院和出院当时凝血功能、血清胱抑素C指标、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其对比入院时的APTT、TT、血清胱抑素C、FIB、PT指标,其在出院后的指标是明显有降低的情况,P<0.05;而急性脑梗死患者上述指标与对照组健康人群的数据对比方面,明显是较高的,而且P<0.05。结论:在临床上相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来说,需要积极的开展血清胱抑素C及凝血功能检验,此项检验能够便于将疾病的进展情况进行有效的诊断,让医生能够对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所以此项检验是非常值得在临床上应当进一步推广应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血清胱抑素C 凝血功能 临床检验
下载PDF
基于镇域视角的连片特困区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耦合态势比较研究——以重庆武隆县仙女山镇和石柱县黄水镇为例 被引量:15
16
作者 秦远好 刘德秀 +2 位作者 秦翰 黄晓楠 王志章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79-89,共11页
运用系统论和协同论构建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系与耦合态势模型,探索连片特困地区内的旅游扶贫名镇重庆武隆县仙女山镇和石柱县黄水镇2004-2013年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系统的耦合发展态势,结果发现仙女山镇旅游扶贫系统的... 运用系统论和协同论构建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系统的综合评价体系与耦合态势模型,探索连片特困地区内的旅游扶贫名镇重庆武隆县仙女山镇和石柱县黄水镇2004-2013年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系统的耦合发展态势,结果发现仙女山镇旅游扶贫系统的演化曲线为直线型,黄水镇则为倒U型,旅游扶贫受生态环境退化的约束限制更为明显;生态保护系统的演化曲线均为倒U型,生态环境呈退化态势,且黄水镇退化更为突出.仙女山镇旅游扶贫与生态保护系统的耦合发展由低水平协调阶段上升到改善磨合阶段,呈跳跃式耦合发展态势;黄水镇则由低水平协调阶段渐次上升到改善磨合和拮抗阶段,呈渐进式耦合发展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扶贫 生态保护 耦合态势 连片特困地区
下载PDF
8种病原体所致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流行病学分析 被引量:15
17
作者 朱华强 黄晓楠 +4 位作者 蒋文强 陈曦 吴茜 胥明勇 杨俊宇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6年第21期3046-3048,3051,共4页
目的了解绵阳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人群病原学流行现状,分析预测病原流行趋势及特点。方法对2014年3月1日至2015年2月28日绵阳地区某三甲医院住院儿科收治的急性呼吸道感染1 099例患儿血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ⅡF)检测8种常见的呼... 目的了解绵阳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人群病原学流行现状,分析预测病原流行趋势及特点。方法对2014年3月1日至2015年2月28日绵阳地区某三甲医院住院儿科收治的急性呼吸道感染1 099例患儿血清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ⅡF)检测8种常见的呼吸道病原体特异性IgM抗体,包括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A(FluA)、流感病毒B(FluB)、副流感病毒(PFlu)、肺炎支原体(MP)、肺炎衣原体(CP)和嗜肺军团菌(LP),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099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至少一种呼吸道病原体或病毒阳性检出率为53.3%,其中,FluB阳性检出率最高,为36.9%;其次是FluA为28.3%;阳性检出率最低的是ADV为2.7%。单一感染阳性检出率为13.3%,两种及以上混合感染阳性检出率为40.0%,提示混合感染比较普遍。混合感染之二重感染模式中,FLuA+FLuB阳性检出率最高,为15.2%;其次是RSV+MP,3.73%;第三是RSV+FluB,1.91%。三重感染模式中,FLuA+FLuB+LP阳性检出率最高,为1.91%;其次是RSV+FLuA+FLuB和FLuA+FLuB+MP,均为1.09%。各年龄组内比较,FluB阳性率均为最高,其次是FluA。组间比较,3~〈6岁组的FluB阳性率为最高,达73.8%;其次是FluA,为57.3%。季节间比较,冬季阳性检出率最高,达59.6%;其次是秋季,为57.6%。FluB和FluA在冬、秋季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夏、春季(P〈0.05)。结论 FluB、FluA、MP和RSV是本地区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混合感染流行情形比较普遍,且以FluB+FluA的二重感染模式最为多见;病原体的感染有季节流行趋势,病原体的检出率与年龄和地域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呼吸道感染 流行病学 病原体 儿童
下载PDF
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8
18
作者 郑清友 靳风烁 +3 位作者 李增鹏 杨雨馨 刘光 黄晓楠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030-1032,共3页
目的 研究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S P法) ,检测5 4例BTCC和8例正常膀胱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情况并与肿瘤病理学分级、临床分期和患者复发等情况的关系。... 目的 研究凋亡抑制因子survivin在膀胱移行细胞癌(BTCC)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S P法) ,检测5 4例BTCC和8例正常膀胱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分析其表达情况并与肿瘤病理学分级、临床分期和患者复发等情况的关系。结果 Survivin在正常膀胱组织中不表达,在BTCC中有不同程度表达,其表达随BTCC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的增高而相应增高,复发BTCC表达明显增高。Ⅰ、Ⅱ、Ⅲ级BTCC表达率分别为5 4 5 %、75 0 %、81 8% (P <0 0 5 ) ;浅表性(T1~T2 )、浸润性(T3~T4)BTCC表达率分别为69 6%、87 5 % (P <0 0 5 ) ;未复发、复发BTCC表达率为61 8%、90 0 % (P <0 0 1)。结论 Survivin在BTCC组织中表达上调,survivin随BTCC病理分级、分期增高而表达增高,并与肿瘤复发有关。Survivin有望成为判断分级、分期和监测复发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URVIVIN 膀胱肿瘤 凋亡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乳化法制备海藻酸钙/聚组氨酸微胶囊 被引量:8
19
作者 吴文果 黄晓楠 +2 位作者 王士斌 妮莎 刘源岗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73-677,共5页
采用乳化法制备海藻酸钙微球及海藻酸钙/聚组氨酸载药微胶囊,并考察不同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浓度对微球表面形态、粒径分布、载药性能及微胶囊控制释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酸钠浓度主要影响微球的粒径大小,氯化钙浓度主要影响微... 采用乳化法制备海藻酸钙微球及海藻酸钙/聚组氨酸载药微胶囊,并考察不同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浓度对微球表面形态、粒径分布、载药性能及微胶囊控制释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酸钠浓度主要影响微球的粒径大小,氯化钙浓度主要影响微球的分散程度及粒径分布,微球载药量均随海藻酸钠浓度及氯化钙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所制备的微胶囊均无明显的突释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化法 海藻酸钠 聚组氨酸 微胶囊
下载PDF
RI与ANG相互作用对BALB/C裸鼠人膀胱癌移植瘤生长转移及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玉林 黄晓楠 +3 位作者 赵琪林 胥国强 赵明才 陈俊霞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8年第4期34-38,共5页
目的探讨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RI)与血管生成素(ANG)相互作用对BALB/C裸鼠人膀胱癌(cloladder cancer)移植瘤的生长转移及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构建BALB/C裸鼠人膀胱癌移植瘤模型,通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 目的探讨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RI)与血管生成素(ANG)相互作用对BALB/C裸鼠人膀胱癌(cloladder cancer)移植瘤的生长转移及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构建BALB/C裸鼠人膀胱癌移植瘤模型,通过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法检测相关通路蛋白的表达情况。根据不同的组合分为:BIU-87+ANG,BIU-87+RI,BIU-87+ANG+RI和BIU-87+空质粒组,每组接种6只BALB/C裸鼠。结果接种后一周左右皮下有实体瘤生成,30天后处死BALB/C裸鼠,取出肿瘤并称取其重量。实验组BIU-87+RI和BIU-87+ANG+RI组比对照组的肿瘤重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HE染色观察显示实验组肺部转移结节明显比对照组少,BIU87+ANG组中p-mTOR,p-PI3K,p-Akt和p-GSK3β表达升高,BIU87+RI组和BIU-87+ANG+RI组表达下降。结论 RI与ANG相互作用抑制BALB/C裸鼠人膀胱癌移植瘤的生长转移,同时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中磷酸化蛋白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糖核酸酶抑制因子 血管生成素 移植瘤 信号通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