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索颅内压(ICP)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HICH)微创术中及术后治疗中的指导价值和优势。方法:抽取73例HICH的病例,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治疗组(ICP监测组)。对照组34例,术中使用立体定向软通道技术对血肿进行穿刺,抽吸术前计算血肿量的1/...目的:探索颅内压(ICP)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HICH)微创术中及术后治疗中的指导价值和优势。方法:抽取73例HICH的病例,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治疗组(ICP监测组)。对照组34例,术中使用立体定向软通道技术对血肿进行穿刺,抽吸术前计算血肿量的1/3~1/2后停止,术后常规血肿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组39例,血肿穿刺前放置ICP监测,然后对血肿进行控制性抽吸,设定目标ICP为15 mm Hg,达到目标ICP则停止抽吸,术后根据ICP监测数值控制性血肿腔内注射尿激酶2~5万单位等治疗方案。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血肿排空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评判ICP控制在HICH的价值。结果:通过治疗组观察发现,要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的ICP,术中抽吸初始血肿量的1/5左右即可;术后再出血:治疗组0例,对照组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血肿排空用时:治疗组(7.36±2.06)d,对照组(10.00±2.5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住院时间:治疗组(19.45±5.942)d,对照组(25.52±9.88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ICP监测联合定向软通道微创手术治疗HICH,改变既往术中经验性抽吸血肿和术后推注药物的观念,提出控制性引流和注药的理念,抽吸初始血肿量的1/5左右(约4~10 m L),即可降低ICP至目标值,还可明显减少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并为临床上提供灵敏、客观的指标和依据,提高疗效,减少继发性损伤,改善预后。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索颅内压(ICP)监测在高血压脑出血(HICH)微创术中及术后治疗中的指导价值和优势。方法:抽取73例HICH的病例,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治疗组(ICP监测组)。对照组34例,术中使用立体定向软通道技术对血肿进行穿刺,抽吸术前计算血肿量的1/3~1/2后停止,术后常规血肿腔内注射尿激酶;治疗组39例,血肿穿刺前放置ICP监测,然后对血肿进行控制性抽吸,设定目标ICP为15 mm Hg,达到目标ICP则停止抽吸,术后根据ICP监测数值控制性血肿腔内注射尿激酶2~5万单位等治疗方案。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血肿排空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评判ICP控制在HICH的价值。结果:通过治疗组观察发现,要达到预期治疗效果的ICP,术中抽吸初始血肿量的1/5左右即可;术后再出血:治疗组0例,对照组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血肿排空用时:治疗组(7.36±2.06)d,对照组(10.00±2.5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住院时间:治疗组(19.45±5.942)d,对照组(25.52±9.88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持续ICP监测联合定向软通道微创手术治疗HICH,改变既往术中经验性抽吸血肿和术后推注药物的观念,提出控制性引流和注药的理念,抽吸初始血肿量的1/5左右(约4~10 m L),即可降低ICP至目标值,还可明显减少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发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并为临床上提供灵敏、客观的指标和依据,提高疗效,减少继发性损伤,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