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694例青年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及病因分析 被引量:13
1
作者 黄梁江 李大勇 +3 位作者 何永培 邓春初 熊永洁 张苏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22-326,共5页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出血部位及病因分型。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同济医院收治的694例年龄≤45岁的青年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青少年组(<35岁)和青成年组(35~45岁),并对其发病特点及病因进行... 目的探讨青年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特点、出血部位及病因分型。方法回顾2010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同济医院收治的694例年龄≤45岁的青年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青少年组(<35岁)和青成年组(35~45岁),并对其发病特点及病因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5年中,青年脑出血患者占同期收治的脑出血患者总数的比例波动在24.4%~30.5%之间,男女比例为1.91。主要症状为头痛(59.5%)、偏瘫(46.5%)、意识障碍(29.5%)、失语(10.1%)。危险因素有高血压(53.9%)、吸烟(40.4%)、饮酒(29.4%)、高血脂(26.1%)、家族史(17.3%)、糖尿病(5.9%)。出血部位以深部半球(58.6%)和脑叶(37.9%)为主,小脑和脑干分别占4.3%、4.9%,青少年组(<35岁)在脑叶出血的比例上明显高于青成年组(35~45岁)(P<0.01),随年龄增长,脑叶出血的比例逐渐下降。病因有高血压合并动脉硬化(37.9%)、血管畸形(19.3%)、烟雾病(13.4%)、动脉瘤(8.8%)、肿瘤卒中(3.2%)、血液及凝血异常(2.0%)、其他及不明原因(19.9%),不同年龄段的病因组成存在显著差异,青少年组在颅内血管畸形的发生率上高于青成年组(P<0.01),且年龄每减少10岁,血管畸形的发生率增加2.44倍。结论青年脑出血越来越常见,其临床症状轻,病因仍以高血压为主,但脑血管畸形占比明显升高,出血部位在脑叶的比例高,年龄越轻,这种趋势越显著。同时,烟雾病是青年脑出血人群需要重视的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年 脑出血 危险因素 出血部位 病因
下载PDF
自身免疫性脑炎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黄梁江 朱纪玲 +3 位作者 严雅维 刘茂 熊永洁 张苏明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0年第1期29-33,共5页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脑炎(AE)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40例AE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该病的发病特点,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5类AE患者,共40例(男19,女21),年龄2~68岁,高峰期16~30岁,...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脑炎(AE)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40例AE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该病的发病特点,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纳入5类AE患者,共40例(男19,女21),年龄2~68岁,高峰期16~30岁,中位确诊时间达24. 5 d,合并肿瘤者5例(12. 5%),主要临床症状包括精神行为异常(55%)、痫性发作(65%)、头痛(35%)、认知功能下降(32. 5%)、意识模糊(27. 5%)等。治疗方面,14例仅使用小剂量激素,10例采用单纯激素冲击,16例采用激素冲击+丙种球蛋白/免疫抑制剂的联合方案。血清和脑脊液致病抗体滴度均与初始病情严重程度有关(P=0. 014、0. 043)。出院时,26例(65%)患者短期预后良好。随访结束时,30例(75%)患者长期预后良好。脑脊液异常、进ICU、脑脊液抗体滴度升高是短期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24、0. 037、0. 047),而年龄> 60岁、认知功能下降、气管插管是影响长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27、0. 026、0. 017)。结论:AE以青少年为主,临床表现多样,致病抗体滴度与初始病情严重程度有关。脑脊液抗体滴度是反映短期预后的重要因素,与长期预后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炎 自身免疫性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临床特点 长期预后
下载PDF
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康复治疗新进展 被引量:25
3
作者 黄梁江 史巍巍 陆敏 《中国康复》 2022年第4期252-256,共5页
随着人们平均寿命的提高,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作为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全球第四大致残原因[1],OA甚至会引起脑卒中的发病率升高[2]。目前的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除了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和手术外,尚... 随着人们平均寿命的提高,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作为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全球第四大致残原因[1],OA甚至会引起脑卒中的发病率升高[2]。目前的治疗以对症处理为主,除了非甾体抗炎镇痛药和手术外,尚缺乏十分有效的干预手段[3]。尤其是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病情常反复发作,严重时可导致关节畸形和肢体活动障碍[4],对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骨性关节炎 物理治疗 间充质干细胞 矫形器
下载PDF
误诊为脑炎的神经系统梅毒5例报道及文献回顾 被引量:8
4
作者 黄梁江 熊永洁 +1 位作者 黄晓江 张苏明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7年第2期118-121,共4页
目的:分析首诊时被误诊为"脑炎"的神经系统梅毒的临床特征,探讨神经梅毒的发病特点和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被误诊为脑炎的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验以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回顾。结果:5例患者中有男性3... 目的:分析首诊时被误诊为"脑炎"的神经系统梅毒的临床特征,探讨神经梅毒的发病特点和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被误诊为脑炎的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验以及影像学资料,并结合文献回顾。结果:5例患者中有男性3例,女性2例;年龄35~78岁;均未合并HIV感染;其中4例在就诊时否认梅毒感染病史。首发症状为精神行为异常或认知功能障碍,脑脊液检查可发现蛋白量和(或)白细胞数升高,头颅磁共振主要提示颞叶病变,可伴有脑萎缩和脑积水。血清和脑脊液梅毒检测阳性。经规范治疗后,3例反应较好,2例预后不佳。结论:神经梅毒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脑脊液及影像学特征不典型,早期易误诊,尽早行血清和脑脊液梅毒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梅毒 脑炎 误诊 文献回顾
下载PDF
110例出血型烟雾病的血肿特点及RNF213基因突变的烟雾病一家系报道 被引量:4
5
作者 黄梁江 何永培 +3 位作者 毛志娟 易曦燕 盛鑫 张苏明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00-104,共5页
目的分析出血型烟雾病的血肿特点及发病特征,并报道一个汉族烟雾病家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1日至2017年6月1日期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诊治的110例出血型烟雾病患者。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出血部位、形态特点... 目的分析出血型烟雾病的血肿特点及发病特征,并报道一个汉族烟雾病家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1日至2017年6月1日期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诊治的110例出血型烟雾病患者。收集其一般临床资料、出血部位、形态特点及再出血情况,探究这一特殊病因导致的脑出血的特点。同时,报道一个伴环指蛋白(ring finger protein,RNF)213基因突变的汉族烟雾病家系的发病情况。结果 110例出血型烟雾病患者中,男性50例,女性60例,男女比例为1∶1.2。平均年龄为(38.65±7.85)岁。主要症状为头痛、意识障碍,部分患者有偏瘫。出血部位在基底节区的有82例(74.5%),脑叶出血有33例(30.0%),81例(73.6%)出血破入脑室/蛛网膜下腔,有67例(60.9%)血肿形态不规则,15例(13.6%)合并有动脉瘤。发生反复出血的有21例(19.1%),其中6例属于急性期再发出血,另外15例在恢复期发生再出血。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血肿形态不规则与反复出血的发生有关(t=2.149,P=0.034;χ2=4.379,P=0.047)。在该烟雾病家系中,4代共7人发病,基因检测发现RNF213p.R4810K(rs112735431:G>A)突变,其发病形式以脑室出血及脑梗死为主,其中3人发生猝死,发病年龄早,症状呈反复发作特点,搭桥手术后发作频率降低。结论出血型烟雾病具有典型的血肿特点,再出血风险较高,年龄大、血肿形态不规则是再出血的高危因素。识别特殊的血肿特点有助于烟雾病的早期诊治。另在一家族性烟雾病中发现了RNF213p.R4810K突变,丰富了中国烟雾病家系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雾病 脑出血 血肿特点 家系 环指蛋白213基因 R4810K突变
下载PDF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发展历程及展望 被引量:9
6
作者 黄梁江 张苏明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20年第2期73-74,共2页
近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中最主要的是支架辅助的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现已成为一种新的脑卒中急性期治疗方式,并获得了国内外指南的一致推荐。但所有技术的推进和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其发展过程经历了... 近年来,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内治疗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中最主要的是支架辅助的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现已成为一种新的脑卒中急性期治疗方式,并获得了国内外指南的一致推荐。但所有技术的推进和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其发展过程经历了从失败到成功的曲折历程,熟悉血管内治疗的发展历程,准确掌握其当前阶段的临床适用范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而血管内治疗的未来将何去何从,亦值得我们每一位认真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性卒中 血管内治疗 发展历程 展望
下载PDF
干细胞的临床研究与转化 被引量:5
7
作者 黄梁江 陈红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0年第2期104-108,共5页
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在再生医学等多个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国外已注册的干细胞临床研究已达5000余项。从2015年开始,国家卫健委对干细胞的临床研究和应用进行了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先后出台了《干... 干细胞是一种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细胞,在再生医学等多个领域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国外已注册的干细胞临床研究已达5000余项。从2015年开始,国家卫健委对干细胞的临床研究和应用进行了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先后出台了《干细胞临床研究管理办法(试行)》[1]、《干细胞制剂质量控制及临床前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干细胞临床试验研究基地管理办法(试行)》以及《关于开展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备案工作的通知》文件,不仅对干细胞研究基地进行了规范和要求,强化了伦理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独立审查制度,同时规定,所有临床应用的干细胞研究必须向国家卫生计生委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备案后方可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 临床研究 转化医学
下载PDF
误诊为缺血性卒中并溶栓治疗的高颈段硬脊膜动静脉瘘1例报道
8
作者 黄梁江 黄晓江 张苏明 《中国卒中杂志》 2020年第7期790-794,共5页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60岁,右利手。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麻木2小时”于2017年7月8日入当地医院。患者于2017年7月8日15:00左右打完麻将回家时突发右侧肢体无力,表现为右手开门拧钥匙困难,伴有颈部、后背部及右侧肋部疼痛,合并小便失禁... 病例介绍患者女性,60岁,右利手。因“突发右侧肢体无力、麻木2小时”于2017年7月8日入当地医院。患者于2017年7月8日15:00左右打完麻将回家时突发右侧肢体无力,表现为右手开门拧钥匙困难,伴有颈部、后背部及右侧肋部疼痛,合并小便失禁。送至当地医院急查头颅CT提示“脑白质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脊膜动静脉瘘 颈段脊髓 卒中 溶栓治疗 时间分辨动态增强血管成像技术
下载PDF
激光散斑成像监测C57小鼠皮质血流及光化学缺血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方瑜 邱占东 +4 位作者 闵哲 熊永洁 胡文涛 黄梁江 张苏明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4年第1期16-19,共4页
目的:探索激光散斑成像(LSI)技术在监测C57BL/6小鼠脑皮质血流中的应用,初步观察光化学脑梗死模型的脑皮质血流改变。方法:采用8只8~10周雄性C57BL/6小鼠,麻醉后切开头皮置于LSI系统下观察脑皮质血流变化。5只8~10周雄性C57BL... 目的:探索激光散斑成像(LSI)技术在监测C57BL/6小鼠脑皮质血流中的应用,初步观察光化学脑梗死模型的脑皮质血流改变。方法:采用8只8~10周雄性C57BL/6小鼠,麻醉后切开头皮置于LSI系统下观察脑皮质血流变化。5只8~10周雄性C57BL/6小鼠制作光化学梗死灶模型,分别在光化学造模前及造模后24h观察脑皮质血流变化,同时5只8~10周雄性C57BL/6小鼠假手术作为假手术组。结果:8只C57小鼠可以在不损伤颅骨的条件下实现较长时间的脑血流成像检查,具有较高成像质量,可以辨别脑皮质小血管血流变化。5只小鼠光化学造模取得成功,利用LSI可以观察到24h后脑皮质梗死区血流量变化,部分小血管血流减少或消失。尼氏染色显示手术组小鼠皮质脑梗死形成。结论:LSI可以观察C57小鼠脑皮质血流变化,具有较高的空间及时间分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散斑成像 脑梗死 脑血流
下载PDF
昆明小鼠iPS细胞传代培养方法的优化研究
10
作者 黄晓江 胡文涛 +2 位作者 盛鑫 黄梁江 张苏明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 2013年第5期326-328,共3页
目的:探索不同胰蛋白酶序贯传代方法对小鼠诱导多潜能干(iPS)细胞培养的影响。方法:利用不同胰蛋白酶序贯方法消化小鼠iPS细胞(实验组),与传统的单一胰蛋白酶传代方法(对照组)进行比较,利用流式细胞学计数技术比较2组消化后的细胞中iPS... 目的:探索不同胰蛋白酶序贯传代方法对小鼠诱导多潜能干(iPS)细胞培养的影响。方法:利用不同胰蛋白酶序贯方法消化小鼠iPS细胞(实验组),与传统的单一胰蛋白酶传代方法(对照组)进行比较,利用流式细胞学计数技术比较2组消化后的细胞中iPS细胞的比例。结果:iPS细胞所占比例在实验组、对照组分别为60.25%、47.06%,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用不同胰蛋白酶序贯消化方法对小鼠iPS细胞进行传代培养,可提高小鼠iPS细胞的纯度,有利于小鼠iPS细胞的扩增培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PS细胞 传代培养 胰蛋白酶
下载PDF
感染相关的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朱纪玲 黄梁江 +3 位作者 郑彩凤 宋建新 张苏明 邢铭友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8年第1期8-11,共4页
目的:总结感染后出现的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5例感染后出现的抗NMDAR脑炎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并检索感染性因素相关的NMDAR脑炎的文献资料,分析此类疾病的临床特点。结果:5例(男4,女1)呼吸道感染后出... 目的:总结感染后出现的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5例感染后出现的抗NMDAR脑炎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并检索感染性因素相关的NMDAR脑炎的文献资料,分析此类疾病的临床特点。结果:5例(男4,女1)呼吸道感染后出现的抗NMDAR脑炎患者,平均年龄23.4岁,所有患者均未发现肿瘤,3例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抗体。感染至发病的时间(5.2±2.8)d。主要症状包括发热、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小便障碍,平均确诊时间达(40.6±25.4)d。血清和脑脊液的NMDAR抗体滴度均达到()。脑脊液检查以轻度细胞数升高和/或蛋白升高为主,有4例出现头颅磁共振及脑电图检查异常,2例进重症监护病房。经过免疫治疗后,有3例预后良好,2例预后一般。5例患者病程中均出现反复发作,2年内总复发次数达11次。结论:感染因素可以诱发抗NMDA抗体脑炎,其多在感染后1周内发病。主要症状仍以发热、精神行为异常为主,容易误诊为病毒性脑炎,脑脊液NMDAR抗体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免疫治疗后复发率高、预后欠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炎 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呼吸道感染 免疫治疗 临床特点
下载PDF
感染性与创伤相关性吉兰-巴雷综合征临床病例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朱纪玲 黄梁江 +3 位作者 杨晓旭 熊永洁 宋建新 张苏明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8年第3期192-195,共4页
目的:比较感染性与创伤相关性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揭示创伤相关性吉兰-巴雷综合征的发病特征。方法:收集17例创伤相关性GBS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并将同期收治的34例感染相关性GBS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一般资料、脑脊液检... 目的:比较感染性与创伤相关性吉兰-巴雷综合征(GBS)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揭示创伤相关性吉兰-巴雷综合征的发病特征。方法:收集17例创伤相关性GBS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并将同期收治的34例感染相关性GBS患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一般资料、脑脊液检查、神经节苷酯抗体检测、神经电生理及预后等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7例创伤相关性GBS中男性12例,女性5例,平均年龄(54.7±13.3)岁,创伤至起病的中位潜伏时间为10 d,10例合并呼吸肌麻痹,8例行血清神经节苷酯抗体筛查,其中5人为阳性,13例肌电图提示轴索损害。经积极免疫治疗后,仅有2人恢复良好,15例患者恢复不佳。与感染性GBS相比,创伤相关性GBS患者的起病年龄(岁)更大(54.7±13.3 vs 44.5±17.1,P=0.036),呼吸机麻痹发生率更高(58.8%vs 11.8%,P=0.001),轴索型损害更常见(76.5%vs 26.5%,P=0.002),进入重症监护室的比率更高(52.9%vs 14.7%,P=0.004),住院时间(d)更长[27(14,38)vs 17(12,21),P=0.030],病情好转率更低(11.8%vs 70.6%,P=0.000)。而神经节苷酯抗体的出现率在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62.5%vs 61.5%,P=0.965)。结论:外伤或手术后能够诱发GBS,与感染性GBS相比,创伤相关性GBS具有起病年龄大,轴索型损害比率高,症状重,预后差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兰-巴雷综合征 创伤 感染 神经节苷酯抗体
下载PDF
视神经脊髓炎合并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1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黄梁江 邓春初 +3 位作者 李大勇 熊永洁 张苏明 黄晓江 《卒中与神经疾病》 2017年第1期18-20,共3页
目的探讨视神经脊髓炎合并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的临床特征。方法报道本院收治的1例视神经脊髓炎合并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并结合文献分析该病的特征。结果患者为21岁女性,表现为腹泻后急性... 目的探讨视神经脊髓炎合并抗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脑炎的临床特征。方法报道本院收治的1例视神经脊髓炎合并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过,并结合文献分析该病的特征。结果患者为21岁女性,表现为腹泻后急性起病的下肢麻木无力、昏睡、视物模糊;MRI示双侧基底节、海马、桥臂、齿状回、延髓背侧多发异常信号,同时伴有颈髓多发条片状长T2异常信号。脑脊液NMDA受体抗体阳性,血清和脑脊液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阳性,合并心动过缓并发症,筛查未发现肿瘤;经激素冲击、丙种球蛋白及免疫抑制剂治疗后症状逐渐好转至痊愈。结论视神经脊髓炎合并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可以在感染后起病,症状和影像学主要表现为两种疾病的叠加,可出现心动过缓并发症,早期积极行免疫治疗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身免疫性脑炎 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 水通道蛋白4 视神经脊髓炎 心动过缓
原文传递
团队学习结合标准化病人在康复医学临床见习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4
作者 李倩 郭风 +1 位作者 黄梁江 陆敏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020-1023,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团队学习(TBL)结合标准化病人(SP)的教学方法在康复医学科临床见习带教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本研究历时2个学年完成,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2014级临床医学8年制学生作为对照组(58名),2015级临床医学8年制学生作为... 目的探讨基于团队学习(TBL)结合标准化病人(SP)的教学方法在康复医学科临床见习带教中的应用价值及意义。方法本研究历时2个学年完成,选取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2014级临床医学8年制学生作为对照组(58名),2015级临床医学8年制学生作为实验组(55名)。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组实行TBL联合SP的教学模式,总学时均为4个学时。教师采用问卷星软件对两组学生进行随堂测试及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见习结束后1周进行期末理论考试,记录学生的成绩,比较TBL联合SP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随堂测试成绩[(88.23±4.56)分]分数较高(P<0.05)。在教学满意度问卷调查方面,实验组对带教老师的评价、团队协作意识、学习主动性、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交流表达能力较对照组好(P<0.05),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也较为优异(P<0.05)。结论TBL联合SP可以有效提升康复医学科临床见习带教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进团队意识、提高知识理解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是康复医学教学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团队学习 标准化病人 康复医学 教学方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