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住宅局部热水供应系统设计探讨
1
作者 钟于涛 黄梓城 王家良 《给水排水》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98-102,共5页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一2019)明确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应设热水循环系统,热水配水点出热水时间:公共建筑不应大于10s,居住建筑不应大于15s。局部热水供应系统未明确热水等待时间,通过模拟不同长度的热水管道,计算住宅局部热水...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标准》(GB50015一2019)明确集中热水供应系统应设热水循环系统,热水配水点出热水时间:公共建筑不应大于10s,居住建筑不应大于15s。局部热水供应系统未明确热水等待时间,通过模拟不同长度的热水管道,计算住宅局部热水供应系统的热水等待时间,结果表明:当最远处热水用水点距离水加热装置的管道长度大于5m时,设置热水循环泵及循环管可达到热水等待时间不大于15s的效果,提高用水舒适性的同时节约水资源。热水循环泵的设置位置根据项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热水循环泵可通过延时开关、温度传感器等自控元件就地控制或远程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住宅 局部热水供应系统 热水等待时间 热水循环装置 节约水资源
下载PDF
维得利珠单抗对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81例疗效和安全性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唐健 黄钊鹏 +5 位作者 邓钧 黄梓城 刁娜 杨洪生 晁康 高翔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17-121,共5页
目的评估维得利珠单抗(VDZ)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11月1日至2022年10月30日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接受VDZ治疗并完成14周随访的81例UC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病程、UC... 目的评估维得利珠单抗(VDZ)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20年11月1日至2022年10月30日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消化内科接受VDZ治疗并完成14周随访的81例UC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病程、UC疾病活动度等。VDZ疗效评价包括主要和次要疗效评价指标,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为VDZ治疗14周后临床缓解率,次要疗效评价指标包括治疗14周后临床应答率、无激素缓解率、内镜缓解率,以及治疗52周后临床应答率、临床缓解率、无激素缓解率、继发性失应答率。记录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以治疗14周后是否达到临床缓解为因变量,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VDZ临床缓解的危险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明确VDZ诱导临床缓解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卡方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1例UC患者中,年龄为40.0岁(29.0岁,53.5岁),病程为42.5个月(22.5个月,94.7个月);轻度活动期患者占21.0%(17/81),中度活动期患者占64.2%(52/81),重度活动期患者占14.8%(12/81)。治疗14周后,梅奥评分总分由基线水平7.0分(6.0分,9.0分)降至1.0分(0.0分,3.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87,P<0.001);临床应答率为84.0%(68/81),临床缓解率为69.1%(56/81);合并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17例患者中,10例患者达到无激素缓解;内镜缓解率为34.8%(23/66)。43例患者继续随访至治疗52周,UC患者的梅奥评分总分由基线水平7.0分(6.0分,9.0分)降至0.0分(0.0分,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5,P<0.001);临床应答率为69.8%(30/43),临床缓解率为65.1%(28/43);合并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13例患者中,10例患者达到无激素缓解;继发性失应答率为15.2%(5/3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既往使用糖皮质激素是VDZ治疗14周后临床缓解的危险因素(χ^(2)=5.88,P=0.0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使用糖皮质激素是VDZ治疗14周后临床缓解的独立危险因素(OR=3.429,95%置信区间1.235~9.517,P=0.014)。随访期间,12.3%(10/81)的患者新发艰难梭菌感染,除1例未达临床应答即停止VDZ治疗,其余9例均在接受抗艰难梭菌治疗后继续VDZ治疗。结论VDZ治疗我国UC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既往无糖皮质激素使用史的患者可能更易在治疗14周后达到临床缓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炎 溃疡性 维得利珠单抗 疗效 安全性
原文传递
以反复肠梗阻为表现的原发性小肠结外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一例
3
作者 黄梓城 张驰乾 +1 位作者 王超 郭勤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英文)》 2023年第3期310-312,共3页
原发于胃肠道的结外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边缘区淋巴瘤好发于胃部,亦可发生于食管、小肠、结肠和直肠等,而原发于小肠的MALT淋巴瘤较为罕见,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本文报道1例以肠梗阻症状为首发,内镜下表现为节段性溃疡病... 原发于胃肠道的结外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边缘区淋巴瘤好发于胃部,亦可发生于食管、小肠、结肠和直肠等,而原发于小肠的MALT淋巴瘤较为罕见,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本文报道1例以肠梗阻症状为首发,内镜下表现为节段性溃疡病变的原发性小肠MALT淋巴瘤,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梗阻 节段性溃疡病变 原发性小肠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原文传递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治疗活动期克罗恩病的真实世界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5
4
作者 唐健 邓钧 +8 位作者 黄梓城 黄钊鹏 郭慧丽 刁娜 杨洪生 晁康 郭勤 胡品津 高翔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英文)》 2022年第3期217-222,共6页
目的评估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VDZ)治疗活动期克罗恩病(C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5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活动期C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VDZ治疗,第0、2和6周以及随后每8周给药1... 目的评估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VDZ)治疗活动期克罗恩病(C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20年11月至2022年5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活动期CD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用VDZ治疗,第0、2和6周以及随后每8周给药1次,每次300 mg。采用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评估临床应答及缓解情况,采用简化克罗恩病内镜评分(SES-CD)评估内镜应答及缓解情况,记录治疗期间所有不良反应以评价安全性。主要终点为治疗后22周的临床缓解率,次要终点包括治疗后22周的临床应答率、治疗后52周的临床应答率和临床缓解率、治疗后(22±8)周的内镜应答率和缓解率。将既往使用过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IFX)和阿达木单克隆抗体(ADA)的31例患者设为非Bio-naive组,既往未使用过生物制剂的14例患者设为Bio-naive组,比较两组患者主要终点和部分次要终点的差异。结果治疗后22周,45例患者的CDAI从基线(261.4±98.3)分下降至(166.6±93.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P<0.01),其中64.4%(29/45)的患者达到临床应答,46.7%(21/45)的患者达到临床缓解。Bio-naive组与非Bio-naive组患者在治疗后22周的临床应答率[71.4%(10/14)比61.3%(19/31),χ^(2)=0.4,P=0.4]、临床缓解率[42.9%(6/14)比48.4%(15/31),χ^(2)=0.1,P=0.8]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52周,33例患者的CDAI从基线(306.9±130.7)分下降至(126.6±92.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5,P<0.01),其中39.4%(13/33)的患者达到临床应答,33.3%(11/33)的患者达到临床缓解,但41.4%(12/29)的患者出现继发性失应答。治疗后(22±8)周,25例基线内镜下处于活动期患者的SES-CD评分从基线的13.0(7.0,19.0)分下降至8.0(2.5,18.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6,P<0.05),其中40.0%(10/25)的患者达到内镜应答,20.0%(5/25)的患者达到内镜缓解。45例患者在VDZ治疗期间新发面部皮疹1例(2.2%),新发关节疼痛2例(4.4%),没有新发活动性结核和乙肝病毒感染。结论VDZ单药对轻中度CD为主的人群具有较好的诱导缓解作用,安全性较好。既往IFX或ADA的使用未能影响VDZ疗效,但仍有部分患者会发生继发性失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活动期 维得利珠单克隆抗体 真实世界 疗效 安全性
原文传递
特发性肠系膜静脉肌内膜增生症一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唐健 刘晓凡 +2 位作者 黄艳 黄梓城 高翔 《中华消化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350-351,共2页
报道1例以腹痛、反复肠梗阻为主要表现的青年患者,由于急性肠梗阻加重最终行外科手术治疗,并通过手术病理明确为罕见的肠道疾病,即特发性肠系膜静脉肌内膜增生症.
关键词 特发性 肠系膜 静脉 增生症 肠梗阻 内膜
原文传递
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治疗时机对克罗恩病透壁愈合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黄梓城 程文捷 +7 位作者 唐健 覃斯 梁焯华 晁康 黎苗 高翔 刘广健 郭勤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英文)》 2022年第4期312-316,共5页
目的探讨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IFX)治疗时机对克罗恩病(CD)透壁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1至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接受IFX治疗的活动性成人CD患者。所有患者在基线及IFX治疗后第14周行肠道超声检查... 目的探讨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IFX)治疗时机对克罗恩病(CD)透壁愈合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连续纳入2019年1至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接受IFX治疗的活动性成人CD患者。所有患者在基线及IFX治疗后第14周行肠道超声检查。根据确诊至IFX治疗的时间,分为早期治疗组(≤12个月)和晚期治疗组(>12个月),比较两组在第14周的透壁愈合率和黏膜愈合率。透壁愈合定义为所有肠段的肠壁厚度(BWT)≤3 mm,且层次清晰、血流正常和无肠系膜脂肪增生。黏膜愈合定义为简化的CD内镜评分≤2分且无肠道溃疡。结果共纳入54例患者,早期治疗组28例,晚期治疗组26例。两组患者的基线BWT[6.0(5.3,7.0)mm比7.0(5.0,8.0)mm,Z=-0.668,P=0.504]和简化CD内镜评分[(12.86±9.26)分比(12.89±7.46)分,t=-0.012,P=0.991]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第14周时,早期治疗组的BWT下降程度[3.0(1.3,3.0)mm比1.0(0,2.0)mm,Z=-2.922,P=0.003]、透壁愈合率[39.3%(11/28)比11.5%(3/26),χ^(2)=5.405,P=0.020]和黏膜愈合率[52.2%(12/23)比20.8%(5/24),χ^(2)=4.997,P=0.025]均高于晚期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CD确诊后晚期启动IFX治疗相比,早期治疗的患者更易获得透壁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罗恩病 肠道超声 透壁愈合 英夫利西单克隆抗体 早期治疗
原文传递
结肠型克罗恩病与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影像特征对比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周杰 李彪 +3 位作者 孔德灿 黄梓城 周智洋 曹务腾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英文)》 2021年第4期308-313,共6页
目的:探讨结肠型克罗恩病(CD)与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及影像特征差异。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20年7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40例结肠型CD与40例UC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肠道造影检查,且临床资料完整。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 目的:探讨结肠型克罗恩病(CD)与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及影像特征差异。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1月至2020年7月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40例结肠型CD与40例UC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肠道造影检查,且临床资料完整。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CT特征的差异,并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特征纳入到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中,筛选可诊断结肠型CD的预测因子。结果:结肠型CD和UC患者在发病年龄[(29.3±10.7)岁比(46.6±13.4)岁,P<0.001]、体质指数[(18.4±2.7)kg/m^(2)比(21.0±4.0)kg/m^(2),P=0.001]、出现血便症状的比例(47.5%比90.0%,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肠型CD较UC更易出现升结肠受累(70.0%比20.0%,P<0.001)。UC患者比结肠型CD患者更常出现病变连续性分布(80.0%比57.5%,P=0.03)及肠壁环周均匀性增厚(77.5%比47.5%,P=0.006),更少见肠周炎性渗出(20.0%比67.5%,P<0.001)及肛瘘(10.0%比57.5%,P<0.001)。结肠型CD患者更多表现为不同部位严重程度不一致(75.0%比45.0%,P=0.006),肠壁厚度多高于UC患者[(9.5±3.4)mm比(8.1±2.2)mm,P=0.024]。多因素回归模型显示,升结肠受累(OR=9.209,95%CI:2.238~37.902,P=0.002)、肠周炎性渗出(OR=9.861,95%CI:2.384~40.786,P=0.002)及肛瘘(OR=19.263,95%CI:3.714~99.905,P<0.001)是诊断结肠型CD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综合CT特征与患者的临床表现,可在一定程度上鉴别结肠型CD与UC,为临床进一步的治疗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型克罗恩病 溃疡性结肠炎 鉴别诊断 临床影像特征
原文传递
克罗恩病上消化道病变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6
8
作者 黎苗 高翔 +10 位作者 赵俊章 杨庆帆 黄梓城 晁康 唐健 陈泓磊 范新娟 李初俊 黄艳 郅敏 胡品津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英文)》 2018年第4期279-283,共5页
目的 分析成人克罗恩病(CD)上消化道病变的发生情况及其与上消化道症状的关系,以评估胃镜检查对CD诊断的价值.方法 连续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就诊的幽门螺旋杆菌(Hp)阴性成年CD确诊患者.所有病例由指定的内... 目的 分析成人克罗恩病(CD)上消化道病变的发生情况及其与上消化道症状的关系,以评估胃镜检查对CD诊断的价值.方法 连续纳入2017年7月至2018年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就诊的幽门螺旋杆菌(Hp)阴性成年CD确诊患者.所有病例由指定的内镜专家和病理学家进行胃镜检查并活检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内镜检查时常规从患者上消化道的6个部位(食管、胃体、胃窦、胃角、十二指肠球部和降段)采集10块标本送检.同时收集患者人口学和临床资科.结果 纳入136例Hp阴性成年CD患者中,58例(42.6%)和83例(61.0%)分别检出可能与CD相关的内镜和病理组织学病变.病理组织学发现非干酪性肉芽肿7例(5.1%),局灶增强性胃炎14例(10.3%),局灶活动性炎31例(22.8%).根据内镜和组织学特征可确定CD病变26例(19.1%),其中无上消化道症状组和有上消化道症状组分别为24例(24/111,21.6%)和2例(2/25,8.0%).结论 无论有或无上消化道症状的成人CD患者中,上消化道病变常见,可确定CD特异的上消化道病变也不少见,推荐对疑诊或确诊的CD患者进行常规胃镜检查和活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病变 胃镜 克罗恩病
原文传递
溃疡性结肠炎合并多形红斑一例 被引量:1
9
作者 郭慧丽 黄梓城 +3 位作者 王超 吴良才 唐健 高翔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中英文)》 2021年第1期102-104,共3页
本文报道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收治的1例溃疡性结肠炎(UC)合并多形红斑病例,希望能够丰富临床医生对UC合并皮肤病变的诊治经验。
关键词 溃疡性结肠炎 多形红斑 肠外表现 皮肤病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