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充分硅油填充术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1
作者 王一帆 黄梓敬 +6 位作者 柳俊涛 黄定国 郑德志 林培敏 谢海霞 李美玲 陈伟奇 《临床眼科杂志》 2024年第5期385-392,共8页
目的探讨应用前后段联合手术,后囊切开联合下方周边虹膜造孔、充分硅油填充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解剖复位率、视力恢复、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等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研究纳入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诊... 目的探讨应用前后段联合手术,后囊切开联合下方周边虹膜造孔、充分硅油填充治疗复发性视网膜脱离的解剖复位率、视力恢复、手术相关并发症情况等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系列病例研究。研究纳入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诊治的,既往有明确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病史并曾行1次或多次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术后视网膜仍有脱离的患者25例(25只眼)。其中男性14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2.92±13.94)岁,既往平均行(1.44±0.71)次手术(范围1~3次)。本次术前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C_(1)级3只眼,C_(2)级9只眼,C_(3)级11只眼,D_(1)级2只眼;上方裂孔5只眼,下方裂孔18只眼,上下方均有裂孔2只眼;合并脉络膜脱离2只眼。应用晶状体后囊膜切开、下方周边虹膜造孔,充分硅油填充治疗。收集并分析术前、术后3个月、已取油患者取油后2个月及末次随访的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视网膜情况、眼内硅油状态、手术并发症及其处理等。结果所有患者出院时视网膜平伏,硅油完全退回玻璃体腔。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视网膜平伏,平均眼压(14.24±6.28)mmHg。平均随访时长(20.64±12.20)个月,期间所有研究眼玻璃体腔裂隙灯前置镜下及欧堡眼底照相均未观察到油水界面,提示硅油充填相对充分。其中17只眼已取出眼内硅油,平均硅油填充时间(7.26±2.02)个月,在取出眼内硅油前行角膜内皮镜检查,角膜内皮丢失率18.57%。8只眼未取出眼内硅油,平均随访时长(24.38±12.07)个月,其中高度近视黄斑萎缩明显、视力较差3只眼;广泛视网膜及脉络膜疤痕、眼压≤8mmHg3只眼;拒绝再次手术取油2只眼,至末次随访,17只眼已取出眼内硅油均保持视网膜完全贴附,8只眼未取出硅油均保持视网膜复位,未发现硅油乳化迹象。末次随访最佳矫正视力logMAR(1.21±0.60)较术前logMAR(1.66±0.66)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并发症为术后早期高眼压(15只眼,60%),10只眼经过单纯降眼压药物处理控制良好,5只眼用药下眼压控制不良,行前房穿刺放出少量房水(2只眼)或硅油(3只眼),所有患者出院时眼压均控制在21 mmHg以下。结论对于复发性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除、后囊膜切开联合下方周边虹膜造孔、充分硅油填充的治疗安全有效,操作简单,可以实现硅油在眼内的相对充分填充,对裂孔处于后极部及下方的患者尤为重要。尽管术后早期高眼压发生率较高,但均可控制。该手术方式是复发视网膜脱离复位手术的一种有效的改良和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视网膜脱离 硅油充分填充 后囊切开 下方周边虹膜造孔
下载PDF
不同植被恢复阶段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对干湿交替的响应 被引量:1
2
作者 刘骏 薛莉 +4 位作者 岳辉 葛志强 许文斌 黄梓敬 胡亚林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31-1339,共9页
我国已普遍开展南方红壤退化问题的恢复工作,因治理时间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恢复阶段。通过室内培养实验探讨不同恢复阶段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对干湿交替的响应。研究选取了裸地、10年恢复林、20年恢复林、30年恢复林及天然林为... 我国已普遍开展南方红壤退化问题的恢复工作,因治理时间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植被恢复阶段。通过室内培养实验探讨不同恢复阶段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特征及对干湿交替的响应。研究选取了裸地、10年恢复林、20年恢复林、30年恢复林及天然林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1)随着恢复年限提高,CO_2的排放量逐渐升高,干湿交替显著增加了裸地CO_2排放量,却降低了其它4种林分土壤排放量;(2)除30年恢复林,其它4林分土壤累积CH_4通量在实验最后都表现出净吸收,干湿交替对裸地、10年恢复林土壤CH_4的吸收影响不大,促使天然林与20年恢复林土壤CH_4由吸收转为排放,30年林由排放转为吸收;(3)实验中只有天然林土壤的N_2O表现出净排放,其它均为净吸收,而干湿交替处理中林分土壤都表现为净吸收。本研究结果为精确科学地评价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区恢复的生态效应、森林土壤碳通量模型估算提供很好的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室气体 植被恢复 红壤 水土流失
下载PDF
根系输入对森林土壤碳库及碳循环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3
作者 黄梓敬 徐侠 +2 位作者 张惠光 蔡斌 李良彬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32,共8页
植物根系输入是森林土壤碳库的重要来源。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引起森林地下部分碳通量改变,进而影响森林土壤碳库及碳循环。笔者综述了根系输入对土壤碳累积、土壤活性碳库(包括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和土壤碳库稳定性的影响,... 植物根系输入是森林土壤碳库的重要来源。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引起森林地下部分碳通量改变,进而影响森林土壤碳库及碳循环。笔者综述了根系输入对土壤碳累积、土壤活性碳库(包括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可溶性有机碳)和土壤碳库稳定性的影响,综合分析了森林土壤呼吸、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对根系输入变化的响应。分析发现:(1)根系输入减少可能减弱根际的激发效应,使土壤有机碳(SOC)短期增加,但从长期来看根系输入的缺失会导致SOC的减少;(2)根系分泌的一些物质促进土壤初始团聚体的形成,但其对矿物-有机质结合物稳定性的影响还不完全清楚;(3)根系输入减少会降低土壤呼吸作用;(4)微生物群落结构对根系输入变化的响应主要取决于微生物对底物质量和数量的适应,而这些响应在不同森林生态系统间可能也有差异;另外,酶合成主要取决于与微生物生长相关的资源分配到酶生产中的成本效率。目前,关于根系输入对碳循环,特别是土壤呼吸的研究比较多,但根系输入物组成复杂,微生物与酶对不同根系输入物的响应机制尚不清楚,这些响应在不同森林生态系统中也有差异;此外,根系输入对土壤碳库稳定性的作用常被忽视,根系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对碳循环和土壤碳库稳定性的影响还有很大不确定性。建议加强植物根系、土壤和微生物的相互关系研究,以深入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根系输入 土壤碳库 碳循环
原文传递
南方红壤侵蚀区不同恢复年限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和叶片氮磷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12
4
作者 刘政 田地 +3 位作者 黄梓敬 傅仲豪 刘骏 胡亚林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68-775,共8页
植被恢复是我国水土侵蚀地区的重要治理措施.南方红壤丘陵区是我国第二大水土流失区,但针对该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氮(N)和磷(P)养分动态研究依然不足,尤其关于1 m深土壤N和P养分特征尚未见报道.以南方红壤严重水土侵蚀区不同植被恢... 植被恢复是我国水土侵蚀地区的重要治理措施.南方红壤丘陵区是我国第二大水土流失区,但针对该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氮(N)和磷(P)养分动态研究依然不足,尤其关于1 m深土壤N和P养分特征尚未见报道.以南方红壤严重水土侵蚀区不同植被恢复年限林地(裸地、10年、20年和30年生马尾松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比较植物叶片和1 m深度土壤N和P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结果显示:随着马尾松人工林恢复年限增加,0-10 cm土壤N含量显著提高,但深层(> 10 cm)土壤N含量并无显著差异,与地带性天然次生林相比,马尾松人工林各土层土壤N含量依然显著偏低;随着恢复年限增加,马尾松人工林各层土壤全P含量未显著提高,且裸地、10年、20年生马尾松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各土层土壤全P含量差异不显著;随着恢复年限增加,植物叶片N和P含量呈增加趋势,与未经治理的裸地相比,30年生马尾松人工林叶片N和P含量分别增加42.26%和27.17%,且植物叶片N和P含量与各层土壤N和P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本研究表明南方红壤严重侵蚀区土壤N和P养分对植被恢复的响应存在差异;与土壤P养分相比,土壤N养分能够不断增加.施加磷肥措施促进了红壤水土侵蚀区植被恢复,并促进单一马尾松人工林转变为地带性天然次生林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侵蚀区 植被恢复 土壤养分限制 生态化学计量比 马尾松人工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