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共培养后CX43表达及SDF-1α分泌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3
1
作者 张晓慧 孙谕 +2 位作者 王子妍 黄湛平 傅晋翔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788-793,共6页
目的构建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共培养体系,探讨共培养后MSC连接蛋白43(CX43)表达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a分泌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Westernblot、免疫荧光法检测MM细胞系及MM原代细胞CX43的表达... 目的构建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共培养体系,探讨共培养后MSC连接蛋白43(CX43)表达及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DF)-1a分泌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用Westernblot、免疫荧光法检测MM细胞系及MM原代细胞CX43的表达及SDF-1a分泌水平。建立间接及直接共培养体系共培养MM细胞和MSC,然后用CD138磁珠法分离RPMI8226细胞及MSC。用实时定量PCR、Westernblot法检测共培养前后MSCCX43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CX43分布;划痕实验检测共培养后MSC间间隙连接通讯(GJIC)变化;微孔隔离实验检测18a-甘草次酸(18a—GA)对MSC诱导的RPMI8226细胞迁移的影响。ELISA法检测共培养后的MSCSDF—1a分泌水平。结果MM细胞系RPMI8226、U266、1/3MM细胞及MM原代细胞CX43mRNA呈中、低度表达,XG-4、XG-7细胞不表达CX43。骨髓MSC高表达CX43。直接或间接共培养后骨髓MSC的CX43mRNA相对表达量明显提高,分别是单独培养时的1.36倍和2.10倍,Westernblot检测显示共培养后MSCCX43蛋白表达水平也上调,免疫荧光染色显示增高的CX43主要分布在胞质。划痕实验显示在MSC与RPMI8226直接共培养后荧光染料在细胞间扩散距离增加。MSC与RPMI8226细胞直接和间接共培养体系中,MSC培养上清SDF.1et水平分别为(373.02±10.11)和(309.714-10.71)pg/ml,高于共培养前[(237.84±9.23)pg/m1](P〈0.01),该作用可被18a-GA抑制降为(126.01±4.80)和(106.99±3.39)pg/ml。18et—GA可抑制MSC诱导的RPMI8226细胞迁移,其作用前后RPMI8226细胞迁移率分别为(8.00--0.67)%及(4.82:50.19)%。结论MM细胞与MSC直接和间接共培养均可上调MSCCX43表达水平,并促进SDF—let的分泌。间隙连接阻断剂18et—GA可降低共培养体系中SDF—1a的分泌并抑制MSC诱导的MM细胞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间质干细胞 连接蛋白43 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a 细胞运动
原文传递
Cx43表达与多发性骨髓瘤细胞耐药的相关性
2
作者 黄湛平 傅晋翔 +3 位作者 王子妍 李军 周敏 陈萍 《江苏医药》 CAS 2015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连接蛋白43(Cx43)表达对多发性骨髓瘤(MM)RPMI 8226细胞耐药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BMSCs,采用RT-PCR法检测BMSCs、RPMI 8226细胞Cx43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和多重液相蛋白定量技术分别检测BMSCs与RPMI ...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连接蛋白43(Cx43)表达对多发性骨髓瘤(MM)RPMI 8226细胞耐药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BMSCs,采用RT-PCR法检测BMSCs、RPMI 8226细胞Cx43的表达,流式细胞术和多重液相蛋白定量技术分别检测BMSCs与RPMI 8226细胞共培养对RPMI 8226细胞凋亡和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结果 BMSCs及RPMI 8226细胞均表达Cx43。BMSCs与RPMI 8226细胞共培养后,上清液中IL-6、IL-10和TGF-β水平增加,硼替佐咪诱导的RPMI 8226细胞凋亡作用减弱;而细胞间隙连接通讯(GJIC)特异性阻断剂18α甘草次酸(18α-GA)能明显逆转上述观察指标的改变过程。结论 BMSCs与RPMI 8226细胞间可形成功能性GJIC,是BMSCs促进MM细胞生存及介导其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耐药
原文传递
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PRIM8226侧群细胞分选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3
作者 黄湛平 王子妍 傅晋翔 《白血病.淋巴瘤》 CAS 2014年第8期460-464,共5页
目的 检测和分选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株PRIM8226中的侧群细胞(SP细胞)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以Hoechst33342/碘化丙啶(PI)荧光染料双染,维拉帕米拮抗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荧光激活分选法检测并分选MM细胞株PRIM8226 SP细胞,并... 目的 检测和分选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株PRIM8226中的侧群细胞(SP细胞)并鉴定其生物学特性.方法 以Hoechst33342/碘化丙啶(PI)荧光染料双染,维拉帕米拮抗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荧光激活分选法检测并分选MM细胞株PRIM8226 SP细胞,并通过细胞生长曲线、细胞周期、免疫表型、集落形成实验、RT-PCR检测干细胞特异标志物mRNA表达量、裸鼠体内成瘤实验等对SP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探讨.结果 MM细胞株PRIM8226 SP细胞含量为(1.78±0.89)%,采用流式细胞术成功分选SP细胞.生长曲线显示:SP细胞分选初期生长较主群细胞(MP细胞)缓慢,进入稳定增长期后增殖能力与MP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周期分析显示:SP细胞与MP细胞相比,周期多处于Go/G1期[(44.34±3.09)%、(28.49±1.97)%,P<0.05],较少的细胞处于S期[(38.83±3.69)%、(51.49±4.62)%,P< 0.05].在免疫表型研究中,观察到SP和MP细胞的CD138、CD38表达分别为(78.5±8.5)%、(82.0±4.0)%和(72.3±15.7)%、(84.3±1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MM细胞株PRIM8226 SP细胞的单细胞克隆直径、克隆形成数、克隆形成率均高于MP细胞[0.280±0.016和0.118±0.019、1 722±127和358±14、(86.1±3.46)%和(17.9±1.88)%,P<0.05].RT-PCR显示SP细胞干细胞标志性基因的表达高于MP细胞:c-myc[(29.90±3.73)%、(16.84±2.35)%]、KIF4[(29.97±2.89)%、(19.06±1.23)%]、SOX2[(40.00±4.58)%、(16.62±2.09)%]、OCT4[(32.96±1.56)%、(23.27±0.92)%](均P<0.05).裸鼠体内成瘤实验显示SP细胞成瘤能力显著高于MP细胞(最低成瘤数量分别为5×103、5×105个).结论 MM细胞株PRIM8226的SP细胞在静止期细胞比例、集落形成能力、干细胞标记c-myc、KIF4、SOX2、OCT4基因表达量、体内成瘤能力上与MP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SP细胞和MP细胞在体外长期增殖能力、CD38和CD138的表达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肿瘤干细胞 侧群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