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汶川和芦山地震之间地震空区综合研究进展
被引量:
18
1
作者
梁春涛
黄焱羚
+4 位作者
王朝亮
刘志强
杨宜海
吴晶
何富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96-2010,共15页
为了探索汶川与芦山地震之间的地震空区的深部结构,探讨该地区的物质运移方式及动力学模式,评价区域断层的地震活动性,本研究小组于2015年5月至今共开展了2期共约3年的地震观测.前期得到的主要结论包括:(1)地震空区两端应力状态差异显著...
为了探索汶川与芦山地震之间的地震空区的深部结构,探讨该地区的物质运移方式及动力学模式,评价区域断层的地震活动性,本研究小组于2015年5月至今共开展了2期共约3年的地震观测.前期得到的主要结论包括:(1)地震空区两端应力状态差异显著,且存在沿断裂带的横向应力差;(2)接收函数分析发现一个平行于马尔康断裂的Moho面上隆,泊松比较高的条带状结构从地震空区延伸到龙日坝断裂,可能是下地壳撕裂和部分熔融的结果;(3)地震空区以下,上地壳速度相对偏低,在下地壳存在明显的部分熔融体,这可能是地震能量不能积累的原因之一;(4)地震空区完整性震级M_c=0.2以上的地震的活动性仍然很低;基于密集的监测台阵(约70台地震计)的走时定位也初步显示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空区段仍然很平静,但是其东边的断裂带(包括大邑断裂等以及一些隐伏断裂)上地震活动比较活跃.判断这些断裂可能是该区域应力积累的主要断裂,值得进一步关注;(5)提出了地震空区产生的机制:空区北东—南西两端水平应力差导致空区地壳的撕裂,地幔物质上涌,产生部分熔融,空区地壳抬升以塑性形变为主,穿过空区段的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活动性低,地表地形较平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空区
接收函数
应力反演
微震监测
地震活动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密集台阵研究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震空段的地震活动性
被引量:
6
2
作者
黄焱羚
梁春涛
+3 位作者
吴晶
王朝亮
刘志强
江宁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83-1196,共14页
2016年12月—2018年4月间布设于汶川、芦山地震之间地震空段的密集监测台阵(LmsSGA)提供了密集的观测数据.通过拾取地震走时、初始定位,计算地方震级,得到了完备性震级为0级的地震目录.更加完备的地震目录为地震空段及周围地震活动的时...
2016年12月—2018年4月间布设于汶川、芦山地震之间地震空段的密集监测台阵(LmsSGA)提供了密集的观测数据.通过拾取地震走时、初始定位,计算地方震级,得到了完备性震级为0级的地震目录.更加完备的地震目录为地震空段及周围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孕震风险性评估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重定位结果显示地震主要集中于龙门山断裂带深度为5~20 km的孕震层内.地震活动频繁的汶川、芦山主震区,震源的空间分布模式与其早期余震相似,说明两次大地震的区域仍处于缓慢的应力调整阶段.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挤出受宝兴、彭灌杂岩阻挡,在两个杂岩体西北侧地震活动频繁.地震活动性分布显示汶川—茂县、映秀—北川断裂上存在一个清晰的长约30 km,宽约20 km的地震活动“空白”区域,与其下方因部分熔融而产生的低速体分布一致,我们推测熔融体的加温作用是导致空段内极低的地震活动性的主要原因.监测时段内仍观测到降雨变化率和地震数量呈反相关关系,再次证实了汶川—芦山地震间地震空段及邻区内季节性降雨对地震活动性存在一定调节作用.综合分析S波速度模型、历史强震活动及b值,我们推断地震空段东部的彭灌断裂中段及周围部分隐伏断层存在发生强震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地震空段
双差定位
震源时空分布
地震风险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海域沉积物蠕动地貌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3
作者
吴晓川
欧阳黎明
+3 位作者
郭晓中
黄焱羚
黄振华
李伟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63-772,共10页
沉积物蠕动是海底地层倾于发生破坏的前奏和指示,能够演变为大规模的海底滑坡,给海洋工程建设和人类生命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目前发现的沉积物蠕动地貌主要发育在北半球,表现为槽脊相间的海底起伏。沉积物蠕动地貌的主要识别标志为槽...
沉积物蠕动是海底地层倾于发生破坏的前奏和指示,能够演变为大规模的海底滑坡,给海洋工程建设和人类生命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目前发现的沉积物蠕动地貌主要发育在北半球,表现为槽脊相间的海底起伏。沉积物蠕动地貌的主要识别标志为槽脊形态的无规律变化与走向沿水深线延伸且槽脊内部发育剪切面等。地震活动、构造抬升、高沉积速率和地层压力、地层的含气性与水合物分解等均可导致沉积物蠕动地貌的形成。然而,在前人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诸多疑似沉积物蠕动地貌的起伏地形,证明或证伪这些起伏地形是否为沉积物蠕动地貌是目前研究的侧重点。沉积物蠕动的滑移变形速率、蠕动地层底界面及其与下伏构造的关系性、沉积物蠕动的形成过程和演变趋势等研究工作有助于进一步厘定沉积物蠕动地貌及其致灾等级,但这些工作还鲜有涉及。因此,后续沉积物蠕动地貌的研究应加强沉积物蠕动层底界面的刻画与表征,重视沉积物蠕动形成过程和演变趋势的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研究,为深入识别沉积物蠕动和评价其灾害等级提供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蠕动
海底起伏
蠕动底界面
先存构造
分离错动
原文传递
题名
汶川和芦山地震之间地震空区综合研究进展
被引量:
18
1
作者
梁春涛
黄焱羚
王朝亮
刘志强
杨宜海
吴晶
何富君
机构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陕西省地震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996-2010,共1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4059
41374058)资助
文摘
为了探索汶川与芦山地震之间的地震空区的深部结构,探讨该地区的物质运移方式及动力学模式,评价区域断层的地震活动性,本研究小组于2015年5月至今共开展了2期共约3年的地震观测.前期得到的主要结论包括:(1)地震空区两端应力状态差异显著,且存在沿断裂带的横向应力差;(2)接收函数分析发现一个平行于马尔康断裂的Moho面上隆,泊松比较高的条带状结构从地震空区延伸到龙日坝断裂,可能是下地壳撕裂和部分熔融的结果;(3)地震空区以下,上地壳速度相对偏低,在下地壳存在明显的部分熔融体,这可能是地震能量不能积累的原因之一;(4)地震空区完整性震级M_c=0.2以上的地震的活动性仍然很低;基于密集的监测台阵(约70台地震计)的走时定位也初步显示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空区段仍然很平静,但是其东边的断裂带(包括大邑断裂等以及一些隐伏断裂)上地震活动比较活跃.判断这些断裂可能是该区域应力积累的主要断裂,值得进一步关注;(5)提出了地震空区产生的机制:空区北东—南西两端水平应力差导致空区地壳的撕裂,地幔物质上涌,产生部分熔融,空区地壳抬升以塑性形变为主,穿过空区段的龙门山断裂带地震活动性低,地表地形较平滑.
关键词
地震空区
接收函数
应力反演
微震监测
地震活动性
Keywords
Seismic gap
Receiver function
Stress inversion
Micro-seismicity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密集台阵研究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震空段的地震活动性
被引量:
6
2
作者
黄焱羚
梁春涛
吴晶
王朝亮
刘志强
江宁波
机构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理工大学)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出处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183-1196,共14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674059,41340009,41574055)
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11731210)资助
文摘
2016年12月—2018年4月间布设于汶川、芦山地震之间地震空段的密集监测台阵(LmsSGA)提供了密集的观测数据.通过拾取地震走时、初始定位,计算地方震级,得到了完备性震级为0级的地震目录.更加完备的地震目录为地震空段及周围地震活动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孕震风险性评估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重定位结果显示地震主要集中于龙门山断裂带深度为5~20 km的孕震层内.地震活动频繁的汶川、芦山主震区,震源的空间分布模式与其早期余震相似,说明两次大地震的区域仍处于缓慢的应力调整阶段.青藏高原物质东向挤出受宝兴、彭灌杂岩阻挡,在两个杂岩体西北侧地震活动频繁.地震活动性分布显示汶川—茂县、映秀—北川断裂上存在一个清晰的长约30 km,宽约20 km的地震活动“空白”区域,与其下方因部分熔融而产生的低速体分布一致,我们推测熔融体的加温作用是导致空段内极低的地震活动性的主要原因.监测时段内仍观测到降雨变化率和地震数量呈反相关关系,再次证实了汶川—芦山地震间地震空段及邻区内季节性降雨对地震活动性存在一定调节作用.综合分析S波速度模型、历史强震活动及b值,我们推断地震空段东部的彭灌断裂中段及周围部分隐伏断层存在发生强震的风险.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地震空段
双差定位
震源时空分布
地震风险
Keywords
Seismicity
Seismic gap
Double difference location
Spatiotemporal distribution
Seismic risk
分类号
P315 [天文地球—地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海域沉积物蠕动地貌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3
作者
吴晓川
欧阳黎明
郭晓中
黄焱羚
黄振华
李伟
机构
页岩气勘探开发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自然资源部页岩气资源勘查重点实验室
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
出处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763-772,共10页
基金
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东沙群岛周缘海底蠕变褶皱的位态及不稳定性分析”(编号:OMG2019-0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海底蠕变区的形成机理及不稳定性研究”(编号:41876054)资助。
文摘
沉积物蠕动是海底地层倾于发生破坏的前奏和指示,能够演变为大规模的海底滑坡,给海洋工程建设和人类生命安全带来巨大的威胁。目前发现的沉积物蠕动地貌主要发育在北半球,表现为槽脊相间的海底起伏。沉积物蠕动地貌的主要识别标志为槽脊形态的无规律变化与走向沿水深线延伸且槽脊内部发育剪切面等。地震活动、构造抬升、高沉积速率和地层压力、地层的含气性与水合物分解等均可导致沉积物蠕动地貌的形成。然而,在前人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了诸多疑似沉积物蠕动地貌的起伏地形,证明或证伪这些起伏地形是否为沉积物蠕动地貌是目前研究的侧重点。沉积物蠕动的滑移变形速率、蠕动地层底界面及其与下伏构造的关系性、沉积物蠕动的形成过程和演变趋势等研究工作有助于进一步厘定沉积物蠕动地貌及其致灾等级,但这些工作还鲜有涉及。因此,后续沉积物蠕动地貌的研究应加强沉积物蠕动层底界面的刻画与表征,重视沉积物蠕动形成过程和演变趋势的数值模拟和物理模拟研究,为深入识别沉积物蠕动和评价其灾害等级提供重要的依据。
关键词
沉积物蠕动
海底起伏
蠕动底界面
先存构造
分离错动
Keywords
Sediment creep
Seafloor undulations
Bottom interface of sediment creep
Pre-existing structures
Separation and offset
分类号
P737.2 [天文地球—海洋地质]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汶川和芦山地震之间地震空区综合研究进展
梁春涛
黄焱羚
王朝亮
刘志强
杨宜海
吴晶
何富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密集台阵研究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震空段的地震活动性
黄焱羚
梁春涛
吴晶
王朝亮
刘志强
江宁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
6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海域沉积物蠕动地貌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吴晓川
欧阳黎明
郭晓中
黄焱羚
黄振华
李伟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