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句式局限的突破与译者审美的再创造——试以高慧勤先生译句为例
被引量:
1
1
作者
黄珺亮
《外语研究》
2003年第5期48-52,共5页
笔者认为“东洋”文法与“西洋”句式的冲突是日本文学翻译中普遍存在的本质性问题。本文在具体分析、研究其对文学翻译的负面影响之后,以高慧勤先生译句为例,探讨突破这种句式局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学翻译的审美再...
笔者认为“东洋”文法与“西洋”句式的冲突是日本文学翻译中普遍存在的本质性问题。本文在具体分析、研究其对文学翻译的负面影响之后,以高慧勤先生译句为例,探讨突破这种句式局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学翻译的审美再创造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式
文法
日汉文学翻译
审美
再创造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他人的创伤:女性身体与国难(英文)
2
作者
黄珺亮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19年第1期108-118,共11页
本文讨论了描写大东亚战争的文学作品中将个人受害经历进行国家化的例子,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着重分析了中日两国的战中与战后文学叙述中对女性身体创伤的揭露和压迫。通过对数篇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受害者的身体政治的关注,本...
本文讨论了描写大东亚战争的文学作品中将个人受害经历进行国家化的例子,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着重分析了中日两国的战中与战后文学叙述中对女性身体创伤的揭露和压迫。通过对数篇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受害者的身体政治的关注,本文提出,在中日两国的战争言说里,由国家自称的国难均被刻上了性别记号,经由女性遭受的苦难表现出来。这种实践通常牺牲了对女性创伤的细致而具有感情的解读,为的是达到一个为父权社会服务的更高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女性身体
大东亚战争
国民国家
性别压迫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慧勤、罗新璋采访录
被引量:
4
3
作者
黄珺亮
《国外外语教学》
CSSCI
2004年第4期61-64,共4页
本文以访谈的形式记述了国内著名翻译家高慧勤和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家罗新璋的部分重要翻译理念和观点。高慧勤老师强调了“信”在翻译理论中的重要地位,指出过硬的中文功底对于外文翻译的重大意义,主张优秀的译者亦能“赋予”作者风...
本文以访谈的形式记述了国内著名翻译家高慧勤和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家罗新璋的部分重要翻译理念和观点。高慧勤老师强调了“信”在翻译理论中的重要地位,指出过硬的中文功底对于外文翻译的重大意义,主张优秀的译者亦能“赋予”作者风格。罗新璋老师则就“翻译的两个层次”、“翻译是不是两种语言的竞赛”等问题发表了看法,提出翻译要做到“离形得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理论
强调
译者
外文
语言
发表
中文
老师
重要地位
采访
原文传递
重遇美国 后殖民主义批判与林京子的“弄堂”叙述
4
作者
黄珺亮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23年第6期21-32,共12页
以原子弹爆炸体裁文学登上文坛的日本战后作家林京子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在长达40余年的写作生涯中,发表过许多以幼年在上海虹口租界生活经历为蓝本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构建起来的、被她称作“路地”的弄堂空间随着政治、历史环...
以原子弹爆炸体裁文学登上文坛的日本战后作家林京子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在长达40余年的写作生涯中,发表过许多以幼年在上海虹口租界生活经历为蓝本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构建起来的、被她称作“路地”的弄堂空间随着政治、历史环境的变化和作者本人生活轨迹的改变,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其最初借由幼童视角刻画出的“女性乌托邦”式的想象空间,最终被还原到了一个具有殖民属性的空间,笔者认为其转折的关键是发生在林京子生活在美国的三年(1985-1988)期间。本文首先对虹口租界的历史进行了考察,指出了二十世纪初至战前美国在虹口的势力及其在林京子幼年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影响。以此为背景深入分析对比了林京子在1980年代初期之前及中晚期之后发表的不同文本,阐述了她是如何以美国、尤其是前殖民城市新奥尔良为镜像,对自己幼时生活过的虹口弄堂这一文学空间进行重新想象和构建的。在此过程中“,上海”这一原本被设定为个人体验的场域与新奥尔良的殖民史乃至驻日盟军的占领史产生了共鸣和连结,这也可以被理解为是林京子为了将虹口弄堂带出中日关系的二元论,在二战史和冷战史中还原为人类的普遍经验所作出的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京子
美国
弄堂空间
后殖民主义
叙述
原文传递
词义流变与译语的历史选择
5
作者
高宁
黄珺亮
《日语学习与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9-44,共6页
本文以“南方”一词为例,考察了其词义流变的历史,旨在说明词义变化与社会、历史大背景的关系以及对译语进行历史选择的重要性。
关键词
历史选择
译语
流变
“南方”
词义变化
原文传递
题名
句式局限的突破与译者审美的再创造——试以高慧勤先生译句为例
被引量:
1
1
作者
黄珺亮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
出处
《外语研究》
2003年第5期48-52,共5页
文摘
笔者认为“东洋”文法与“西洋”句式的冲突是日本文学翻译中普遍存在的本质性问题。本文在具体分析、研究其对文学翻译的负面影响之后,以高慧勤先生译句为例,探讨突破这种句式局限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学翻译的审美再创造问题。
关键词
句式
文法
日汉文学翻译
审美
再创造
分类号
H353 [语言文字—俄语]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他人的创伤:女性身体与国难(英文)
2
作者
黄珺亮
机构
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
出处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19年第1期108-118,共11页
文摘
本文讨论了描写大东亚战争的文学作品中将个人受害经历进行国家化的例子,采取比较研究的方法,着重分析了中日两国的战中与战后文学叙述中对女性身体创伤的揭露和压迫。通过对数篇具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中女性受害者的身体政治的关注,本文提出,在中日两国的战争言说里,由国家自称的国难均被刻上了性别记号,经由女性遭受的苦难表现出来。这种实践通常牺牲了对女性创伤的细致而具有感情的解读,为的是达到一个为父权社会服务的更高目的。
关键词
创伤
女性身体
大东亚战争
国民国家
性别压迫
Keywords
trauma
the female body
the Asia-Pacific War
nation state
gender oppression
分类号
I106 [文学—世界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慧勤、罗新璋采访录
被引量:
4
3
作者
黄珺亮
机构
上海市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日语系
出处
《国外外语教学》
CSSCI
2004年第4期61-64,共4页
文摘
本文以访谈的形式记述了国内著名翻译家高慧勤和著名翻译家、翻译理论家罗新璋的部分重要翻译理念和观点。高慧勤老师强调了“信”在翻译理论中的重要地位,指出过硬的中文功底对于外文翻译的重大意义,主张优秀的译者亦能“赋予”作者风格。罗新璋老师则就“翻译的两个层次”、“翻译是不是两种语言的竞赛”等问题发表了看法,提出翻译要做到“离形得似”。
关键词
翻译理论
强调
译者
外文
语言
发表
中文
老师
重要地位
采访
分类号
I046 [文学—文学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重遇美国 后殖民主义批判与林京子的“弄堂”叙述
4
作者
黄珺亮
机构
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
出处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23年第6期21-32,共12页
文摘
以原子弹爆炸体裁文学登上文坛的日本战后作家林京子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在长达40余年的写作生涯中,发表过许多以幼年在上海虹口租界生活经历为蓝本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构建起来的、被她称作“路地”的弄堂空间随着政治、历史环境的变化和作者本人生活轨迹的改变,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其最初借由幼童视角刻画出的“女性乌托邦”式的想象空间,最终被还原到了一个具有殖民属性的空间,笔者认为其转折的关键是发生在林京子生活在美国的三年(1985-1988)期间。本文首先对虹口租界的历史进行了考察,指出了二十世纪初至战前美国在虹口的势力及其在林京子幼年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影响。以此为背景深入分析对比了林京子在1980年代初期之前及中晚期之后发表的不同文本,阐述了她是如何以美国、尤其是前殖民城市新奥尔良为镜像,对自己幼时生活过的虹口弄堂这一文学空间进行重新想象和构建的。在此过程中“,上海”这一原本被设定为个人体验的场域与新奥尔良的殖民史乃至驻日盟军的占领史产生了共鸣和连结,这也可以被理解为是林京子为了将虹口弄堂带出中日关系的二元论,在二战史和冷战史中还原为人类的普遍经验所作出的努力。
关键词
林京子
美国
弄堂空间
后殖民主义
叙述
Keywords
Hayashi Kyoko
America
the alley-community
postcolonialism
narrative
分类号
G63 [文化科学—教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词义流变与译语的历史选择
5
作者
高宁
黄珺亮
出处
《日语学习与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9-44,共6页
文摘
本文以“南方”一词为例,考察了其词义流变的历史,旨在说明词义变化与社会、历史大背景的关系以及对译语进行历史选择的重要性。
关键词
历史选择
译语
流变
“南方”
词义变化
分类号
H36 [语言文字—日语]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句式局限的突破与译者审美的再创造——试以高慧勤先生译句为例
黄珺亮
《外语研究》
200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他人的创伤:女性身体与国难(英文)
黄珺亮
《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
2019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高慧勤、罗新璋采访录
黄珺亮
《国外外语教学》
CSSCI
2004
4
原文传递
4
重遇美国 后殖民主义批判与林京子的“弄堂”叙述
黄珺亮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23
0
原文传递
5
词义流变与译语的历史选择
高宁
黄珺亮
《日语学习与研究》
北大核心
2002
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