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低钾型周期性瘫痪的护理 被引量:1
1
作者 黄瑜琳 《吉林医学》 CAS 2013年第31期6593-6595,共3页
目的:在护理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中,使患者可以配合护理,尽早康复出院。方法:通过对2010年~2013年7例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护理过程的分析总结,归纳出对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的护理。结果:经过全面的护理,患者积极配合护理,均在7 d... 目的:在护理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中,使患者可以配合护理,尽早康复出院。方法:通过对2010年~2013年7例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护理过程的分析总结,归纳出对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的护理。结果:经过全面的护理,患者积极配合护理,均在7 d内康复出院。结论:低钾型周期性瘫痪患者经过全面护理可以尽快康复出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钾型周期性瘫痪 护理
下载PDF
103例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临床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叶飞英 王锋锐 黄瑜琳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10年第3期191-191,共1页
关键词 精神活性物质 精神障碍
下载PDF
29例毒品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资料分析
3
作者 叶飞英 黄瑜琳 《中国实用医药》 2010年第19期37-38,共2页
目的了解毒品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及转归。方法对滥用毒品,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29例作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毒品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多为类精神分裂症症状,有幻觉、妄想、... 目的了解毒品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及转归。方法对滥用毒品,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的患者29例作临床资料分析。结果毒品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表现多为类精神分裂症症状,有幻觉、妄想、行为紊乱、行为怪异等,并对心脏、肾、肝脏等有损害。脱离毒品及解毒、对症、支持等相应处理可消除精神病性症状。结论毒品影响或损害了滥用者的神经系统,经及时脱离毒品以及对症治疗,精神病性症状均在短时间内消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品 精神障碍
下载PDF
超声不同指标评估肺高压大鼠肺动脉压力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俞春芳 祝玉玲 +3 位作者 杨军 孙青 黄瑜琳 李冰冰 《临床超声医学杂志》 2018年第7期433-436,共4页
目的评价4种超声不同指标预测肺高压大鼠肺动脉压力的准确性。方法选取8周龄雄性大鼠41只,分为对照组11只和野百合碱组30只(MCT组),应用脉冲多普勒测定两组大鼠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PAAT)、肺动脉射血时间(PET)及三尖瓣反流峰值流速(TR p... 目的评价4种超声不同指标预测肺高压大鼠肺动脉压力的准确性。方法选取8周龄雄性大鼠41只,分为对照组11只和野百合碱组30只(MCT组),应用脉冲多普勒测定两组大鼠肺动脉血流加速时间(PAAT)、肺动脉射血时间(PET)及三尖瓣反流峰值流速(TR peak)。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AAT、PAAT/PET、PAAT与心率比值(PAAT/HR)及TR peak预测大鼠肺动脉压力的诊断效能。结果两组大鼠PAAT、PAAT/PET、PAAT/HR及TR peak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以PAAT/PET为0.381为截断值,其评估肺动脉压力的敏感性81.8%,特异性90.0%,准确率71.8%,明显高于PAAT和PAAT/HR的诊断效能。结论应用多普勒超声评估大鼠肺动脉压力时,PAAT/PET的预测准确性更高,可为无创诊断大鼠肺动脉高压提供新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多普勒超声 大鼠
下载PDF
睡眠剥夺引起血脑屏障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朱吉祥 黄瑜琳 +2 位作者 倪坤 刘玥 马正良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885-890,共6页
睡眠剥夺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正常睡眠部分或全部缺失的过程和状态,在当前社会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并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许多研究已证实,血脑屏障损伤是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关键病理生理过程。临床和基础... 睡眠剥夺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的正常睡眠部分或全部缺失的过程和状态,在当前社会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并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许多研究已证实,血脑屏障损伤是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关键病理生理过程。临床和基础研究均提示睡眠剥夺可引起血脑屏障损伤,但其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文总结了睡眠剥夺损伤血脑屏障机制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剥夺 血脑屏障 内皮功能障碍
下载PDF
基于决策理论的工程招投标研究
6
作者 黄瑜琳 《江西建材》 2014年第13期262-262,264,共2页
本文以施工单位为视角进行研究,引入决策理论,阐述了单目标风险型决策理论在工程投标中的应用,论述了基于权重的决策方法在工程招标中的应用。
关键词 决策理论 工程招投标 运筹学
下载PDF
电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髓鞘完整性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7
作者 侯百灵 黄瑜琳 +3 位作者 梁樱 钱玥 徐睿 孙玉娥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77-582,共6页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Ⅰ-Ⅲ板层髓鞘完整性及其相关分子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32只SPF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疼痛模型组、假电针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通过右侧坐骨神经结扎建立神经病...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脊髓背角Ⅰ-Ⅲ板层髓鞘完整性及其相关分子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32只SPF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疼痛模型组、假电针组和电针组,每组8只。通过右侧坐骨神经结扎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造模后1 d开始进行电针刺激环跳穴和阳陵泉穴,30 min/d,持续14 d。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3 d、7 d和14 d进行机械缩足阈值测定。在造模后14 d,通过免疫荧光测定脊髓背角Ⅰ-Ⅲ板层髓鞘碱性蛋白(myelin basic protein,MBP),采用蛋白印迹检测β-分泌酶1(β-secretase 1,BACE1)、神经调节蛋白1亚型Ⅲ(neuregulin 1 typeⅢ,NRG1Ⅲ)及磷酸化ErbB受体酪氨酸激酶2(phosphorylated ErbB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2,p-ErbB2)的蛋白表达变化。采用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用于行为学结果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用于蛋白印迹和免疫荧光结果的分析,进一步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结果(1)痛行为学检测结果提示,时间和组别对机械缩足阈值影响的交互效应显著(F=29.817,P<0.001),并且时间主效应(F=240.598,P<0.001)与组别主效应(F=304.291,P<0.001)均显著。造模前4组大鼠行为学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模后,电针组大鼠的机械缩足阈值在术后3 d[(16.87±1.82)g]、7 d[(15.09±1.75)g]和14 d[(15.07±1.49)g]显著高于疼痛模型组大鼠[(11.31±1.36)g,(10.33±0.73)g,(9.87±0.98)g](均P<0.01)。(2)4组大鼠脊髓背角Ⅰ-Ⅲ板层MBP染色阳性区域面积百分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92.06,P<0.001)。疼痛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Ⅰ-Ⅲ板层MBP染色阳性区域面积百分比[(13.26±1.90)%]低于假手术组[(36.37±0.68)%](P<0.01);电针组大鼠脊髓背角Ⅰ-Ⅲ板层MBP阳性区域面积百分比[(28.21±3.15)%]高于疼痛模型组(P<0.01);(3)4组大鼠脊髓背角Ⅰ-Ⅲ板层BACE1、NRG1Ⅲ及p-ErbB2的表达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04,21.20,11.74,均P<0.01)。疼痛模型组大鼠脊髓背角Ⅰ-Ⅲ板层BACE1、NRG1Ⅲ及p-ErbB2蛋白含量与内参比值(0.42±0.09,0.54±0.05,0.73±0.06)低于假手术组(1.16±0.13,1.00±0.10,1.02±0.15)(均P<0.05);而电针组大鼠脊髓背角Ⅰ-Ⅲ板层处BACE1、NRG1Ⅲ及p-ErbB2蛋白含量与内参的比值(0.86±0.09,0.81±0.05,1.12±0.04)高于疼痛模型组(均P<0.05)。结论电针治疗可以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改善脊髓背角脱髓鞘样变,上调髓鞘相关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电针 髓鞘 β-分泌酶1 髓鞘碱性蛋白 大鼠
原文传递
肥胖影响慢性疼痛及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8
作者 张笑 黄瑜琳 马正良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429-433,共5页
肥胖与慢性疼痛是突出的全球健康问题。临床研究表明,慢性疼痛的发病率在肥胖人群中显著升高;动物实验表明,肥胖增加疼痛敏感性,但具体作用机制尚未见阐明。文章从炎症、免疫、神经内分泌、肠道微生物、信号分子及通路等方面对近年来肥... 肥胖与慢性疼痛是突出的全球健康问题。临床研究表明,慢性疼痛的发病率在肥胖人群中显著升高;动物实验表明,肥胖增加疼痛敏感性,但具体作用机制尚未见阐明。文章从炎症、免疫、神经内分泌、肠道微生物、信号分子及通路等方面对近年来肥胖影响慢性疼痛的作用机制研究进行阐述,旨在优化临床肥胖患者疼痛防治策略,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 慢性疼痛 痛觉过敏 分子机制
原文传递
瑞芬太尼对BV⁃2小胶质细胞沉默调节蛋白2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9
作者 薄靳华 王鑫梅 +3 位作者 朱魏 黄瑜琳 孙玉娥 史长喜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346-352,共7页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对BV⁃2小胶质细胞沉默调节蛋白2(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2,SIRT2)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BV⁃2小胶质细胞分为4组(每组1孔):空白对照组(C组)、瑞芬太尼10μmol/L组(R1组)、瑞芬太尼50μmol/L组(R2组)、...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对BV⁃2小胶质细胞沉默调节蛋白2(silent information regulator 2,SIRT2)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BV⁃2小胶质细胞分为4组(每组1孔):空白对照组(C组)、瑞芬太尼10μmol/L组(R1组)、瑞芬太尼50μmol/L组(R2组)、瑞芬太尼100μmol/L组(R3组),待细胞基本贴满板底后,R1组、R2组、R3组分别将培养液更换为单纯DMEM/F12培养液配置的瑞芬太尼2 ml(R1组瑞芬太尼10μmol/L、R2组瑞芬太尼50μmol/L、R3组瑞芬太尼100μmol/L),孵育2 h。另取培养的BV⁃2小胶质细胞分为4组(每组1孔):空白对照2组(C2组)、15 min组(T1组)、1 h组(T2组)、2 h组(T3组),待细胞基本贴满板底后,T1组、T2组、T3组将培养液更换为单纯DMEM/F12培养液配置的100μmol/L瑞芬太尼2 ml(T1组刺激15 min、T2组刺激1 h、T3组刺激2 h)。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细胞SIRT2、离子钙接头蛋白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or molecule 1,Iba1)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TNF⁃α、IL⁃1β水平。结果与C组比较:R1组、R2组、R3组Iba1、IL⁃1β、TNF⁃α增加(P<0.05),SIRT2水平降低(P<0.05)。与R1组比较:R2组、R3组Iba1、IL⁃1β水平增加(P<0.05),R3组SIRT2水平降低、TNF⁃α水平增加(P<0.05)。与R2组比较:R3组SIRT2水平降低(P<0.05)。与C2组比较:T1组、T2组、T3组Iba1、IL⁃1β、TNF⁃α水平增加(P<0.05),SIRT2水平降低(P<0.05)。与T1组比较:T2组、T3组Iba1、IL⁃1β、TNF⁃α水平增加(P<0.05),SIRT2水平降低(P<0.05)。与T2组比较:T3组SIRT2水平降低(P<0.05),IL⁃1β、TNF⁃α水平增加(P<0.05)。结论瑞芬太尼可通过剂量依赖性和时间依赖性方式使BV⁃2小胶质细胞中的Iba1和炎症因子的表达显著增加,并显著抑制SIRT2表达,从而激活小胶质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芬太尼 小胶质细胞 沉默调节蛋白2 炎症因子
原文传递
三种类型蚊香烟雾对室内空气污染的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瑜琳 蒋晨 陈宇炼 《职业与健康》 CAS 2013年第12期1477-1479,共3页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蚊香烟雾对室内空气污染的状况。方法在关窗条件下,对3种蚊香使用后不同时间室内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可吸入颗粒物(IP)和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的浓度进行测定。结果有烟蚊香使用后不同时间室内CO、IP浓度均...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蚊香烟雾对室内空气污染的状况。方法在关窗条件下,对3种蚊香使用后不同时间室内一氧化碳(CO)、二氧化碳(CO2)、可吸入颗粒物(IP)和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的浓度进行测定。结果有烟蚊香使用后不同时间室内CO、IP浓度均超过室内空气质量标准,TVOC浓度在使用5和6 h后超标,CO2浓度未超标;无烟蚊香使用后不同时间室内CO和TVOC浓度均超标,CO2和IP浓度均未超标;电蚊香片使用后不同时间室内CO、IP、CO2和TVOC浓度均未超标。有烟蚊香产生的CO、CO2、IP和TVOC均与时间呈正相关关系(P<0.01);无烟蚊香产生的CO、CO2和TVOC与时间呈正相关关系(P<0.01),但IP与时间无相关性(P>0.05);电蚊香片产生的TVOC与时间呈负相关关系(P<0.01),但CO、CO2和IP与时间无相关性(P>0.05)。蚊香使用3及6 h后,CO、CO2污染情况:有烟蚊香显著高于无烟蚊香,无烟蚊香显著高于电蚊香片;TVOC污染情况:无烟蚊香显著高于有烟蚊香,有烟蚊香显著高于电蚊香片;IP污染情况:有烟蚊香显著高于无烟蚊香和电蚊香片,而无烟蚊香和电蚊香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有烟蚊香主要造成室内IP、CO和TOVC污染,无烟蚊香主要造成室内CO和TVOC污染,电蚊香片主要产生TVOC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蚊香烟雾 一氧化碳 可吸入颗粒物 二氧化碳 总挥发有机物
原文传递
青少年情绪障碍脑默认模式网络的改变 被引量:1
11
作者 徐璇 黄瑜琳 马正良 《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566-570,共5页
情绪障碍相关疾病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伤害,甚至可持续影响至成年,然而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是大脑在静息状态下仍活跃的脑区所组成的脑网络。DMN是静... 情绪障碍相关疾病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伤害,甚至可持续影响至成年,然而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默认模式网络(default mode network,DMN)是大脑在静息状态下仍活跃的脑区所组成的脑网络。DMN是静息态脑功能研究领域的热点,但少有研究关注其在青少年情绪障碍相关疾病下的病理变化。近几年发表的多篇与青少年情绪障碍疾病相关的文章,从影像学角度为理解青少年情绪障碍特征及其潜在机制提供了线索。本文将近年来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后发现,青少年情绪障碍的发生与DMN脑区激活、皮质厚度、灰质体积或密度以及脑区之间功能连接变化密切相关,部分脑结构和功能改变可作为预测因素。本文通过归纳这些情绪障碍疾病脑影像学的改变,以期探究新的神经影像学标志性改变,为青少年情绪障碍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情绪障碍 默认模式网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